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退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为取履                      业:已经。
B.秦将果                         畔:同“叛”,反叛。
C.以为鬼物,亦已        过:责备、责怪。
D.而其势未可                  乘:凭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业取履                              止,行为迟
B.世不察,以为鬼物                 不仁,如礼何
C.不如其解击之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D.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远古刻尽漫失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B.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C.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D.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均能彰显张良具有能力才华的一组是(       
①秦兵尚强,未可轻②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③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④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⑤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⑥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谋刺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是因为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过韩国的相国。
B.陈涉起义后,张良也聚集了一支队伍,后来跟随刘邦,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刘邦献策,刘邦常常采纳。
C.苏轼独抒己见,对圮上老人的身份以及试探张良的意图,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见解。
D.苏轼认为,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都无能为力,张良还冒然前去刺杀秦始皇,是不明智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2)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3)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7.两篇文章均提及张良路遇老者的故事,请分析该情节在文章中的用意。
2023-05-17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北宋·苏辙《管仲论》)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子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何有于君?”公又白曰:“常之巫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耶?”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上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耶?”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公求饮不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闻乱,慨然叹,涕出,曰:“嗟乎!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选自明·冯梦龙《智囊》)

注释:①威公:即齐桓公,这里改“桓”为“威”,是宋人为避宋钦宗赵桓名讳的缘故。②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蔓延,简公                                           讫:及,到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威公之手足耶                 絷:拖累
C.易牙烹其子以寡人                                        慊:满足
D.常之巫于死生                                               审:明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威公声不绝                                 其身也,则耻师焉
B.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泉涓涓始流
C.威公之问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子之忍,又何有于君                       其称文小而指极大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B.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D.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都体现管仲智慧的是(     
①霸诸侯,攘夷狄               ②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③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④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⑤管仲死,尽逐之                            ⑥圣人所见岂不远哉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齐桓公。
B.易牙、竖刁等四人在被召回的第二年便共同谋划了叛乱,齐桓公最终死在了在他们的囚禁中,桓公死后,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C.在齐桓公的要求下,知人论世的管仲便清楚明白地分析出易牙、竖刁等四人的不同弊病,但继而由于齐桓公缺少明智的判断,对管仲的话进行了怀疑,召回了他们。
D.苏辙的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意在论证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冯梦龙的人物传记以管仲的遗计写管仲之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2)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辙和冯梦龙对管仲评价的不同之处。
2023-05-1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学生学业能力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淹少孤贫,常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为人,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

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进谏,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为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赠诗十五首以讽焉。会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

桂阳之役,朝廷周章,诏檄久之未就。齐高帝引淹入中书省,先赐酒食,淹素能饮啖,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文诰亦办。相府建,补记室参军。高帝让九锡及诸章表,皆淹制也。建元二年,又领东武令,参掌诏策,后拜中书侍郎,王俭尝谓曰:“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所谓富贵卿自取之,但问年寿何如尔。”淹曰:“不悟明公见眷重。”

永明三年,兼尚书左丞。时襄阳人开古冢,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宇推之,则周宣王之前也。简殆如新。少帝初,兼御史中丞。明帝作相,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宦宽猛能折衷令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淹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不足仰称明旨尔。”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托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收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收付廷尉。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内外肃然。明帝谓曰:“自宋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都,衣冠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及事平,时人服其先见。东昏末,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又副领军王瑩。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礼陵伯,卒。武帝为素服举哀,谥曰宪。

(选自《南史·江淹》,有删节)

【注释】①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公元479年3月,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颁赐九锡.同年4月,萧道成受禅于宋顺帝,为齐高帝,年号建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酒数升                         讫:完毕
B.亦不能                                谙:熟识
C.收付廷尉                           辄:总是
D.衣冠投名刺                    悉:全都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度我至军中,公
B.言选部                                                     而智勇多困所溺
C.不悟明公见眷                         铿然有声者
D.疾迁金紫光禄大夫                  则思知足自戒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
B.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
C.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
D.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振肃百僚也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全能直接体现江淹才华横溢的一项是(     
①食鹅炙垂尽,进酒数升讫,文诰亦办②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
③高帝让九锡及诸章表,皆淹制也④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前也
⑤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⑥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又副领军王瑩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少帝即位,不行德政,好多人都劝景素趁机起事,江淹每每劝阻,但景素不仅不听他的劝告,还将江淹贬为建安吴兴令。
B.江淹不仅有才华,而且懂得为官之道。齐高帝晋位宰相,补他作记室参军,三十五岁便官拜中书侍郎,王俭认为其前途不可限量。
C.齐明帝作丞相时,要江淹整顿百官。江淹弹劾了一大批不称职和贪赃枉法的官员,使朝廷内外风气一片肃然。
D.江淹身居高位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认为人生快乐就好,淡泊富贵;在功成名就之时,他却萌生了退居乡里的念头。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淹少孤贫,常慕司马长卿、梁伯鸾之为人,不事章句之学,留情于文章。
(2)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前也。简殆如新。
7.有人说江淹的政治嗅觉灵敏度极高,阅读文章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江淹的政治智慧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至少两个方面)。
2023-05-08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告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吾宗乎!吾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谓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请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顰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将以廉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政事堂   诣:前往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从之/吾还也
B.上亦其多智/之以饥馑
C.宋士在羁旅者/技经肯綮未尝
D.则儒术将扫地矣/若属皆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
B.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
C.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
D.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
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6.请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023-05-07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

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

(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                                           故:交情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C.且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                 细:奸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反不能及
B.良曰:“长臣。”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C.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壮也,犹不如人
D.不如善遇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下面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管军事。
B.山东:地名,今山东省,古泛指六国之地。
C.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D.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4.以下各组句之中,全都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组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选文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6.下面语段中划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7.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夫晋,何厌之有?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5-07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朴子①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失庭训。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垄。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农隙之暇无所读。乃负笈徒步行借,又卒于一家,少得全部之书。益破功日,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昼就营田园,夜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洪之为人也,性钝口讷,形貌丑陋,而终不辩自矜饰也。冠履垢弊,衣或褴褛,而或不耻焉。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促身而修袖,或长裾曳地,或短不蔽脚。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

洪禀性厄赢②,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行,行亦性所不好。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至于权豪之徒,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贫无僮仆,篱落顿决,荆棘丛于庭宇,蓬莠塞乎阶靄,披榛出门,排草入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

洪自有识以逮将老,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虽仆竖有其所短所羞之事,不以戏之也。未尝论评人物优劣,不喜诃谴人交之好恶。或为尊长所逼问,辞不获已,论人也,则独举彼体中之胜事而已;其论文也,则撮其所得之佳者,而不指摘其病累,故无毁誉之怨。

贵人时或问官吏、民甲乙何如。其清高闲能者,洪指说其快事;其贪暴暗塞者,对以偶不识悉。洪由此颇见讥贵,以顾护太多,不能明辩臧,使皂白区分,而洪终不敢改也。

(选自《抱朴子外篇·自叙》)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③,析理入微。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时年八十一。

(选自《晋书·葛洪传》)

[注]①抱朴子: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抱朴子》是其代表作。该书分内、外两篇。该书将神仙道教理论与儒家纲常名教相联系,开融合儒、道两家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②尪(wāng)羸:瘦弱。③赜(zé白):深奥、玄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庭训                                          夙:早
B.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               故:因此
C.贫无车马,不堪                         徒:空手
D.不能明辩臧                                 否:坏、恶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柴火写书                                身翼蔽沛公
B.虽在密迹,莫或相识焉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
C.未尝论评人物优劣                      不知东方既白
D.论人也                                      孰能讥之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B.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C.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D.又患弊俗舍本逐末/交游过差/故遂抚笔闲居/守静荜门/而无趋从之所
4.“抱朴”就是怀抱纯朴,下面葛洪的性格、经历及行为完全符合“抱朴”的一组是(     
①年十有三,而慈父见背,夙失庭训。             ②性钝口讷,形貌丑陋。
③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④衣不辟寒,室不免漏,食不充虚,名不出户,不能忧也。
⑤论者以为意远忽近,而不恕其乏役也。        ⑥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乃自然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少年时丧父,家境渐贫,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学苦读,卓有成就。
B.葛洪因为长相丑陋、内向自卑、不修边幅,因而经常足不出户,很少与人来往。
C.作者在自叙自己的住所之简陋、生活之贫困时,看似夸张,实则反映出其淡泊宁静的处事态度。
D.葛洪一生著述颇丰,安然离世时享年81岁。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洪者,君之第三子也。生晚,为二亲所娇饶,不早见督以书史。
(2)常乏纸,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
2023-05-0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少有大志,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象昇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贼危崖”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危”字含义相同。
B.“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与“举酒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C.“身中四矢三刃,遂仆”与“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两句中的“仆”字含义相同。
D.“一军尽覆”与“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覆”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象昇作战勇猛,临危不惧。他追击贼寇时虽额头中箭,但是斗志不减,勇往直前,令贼寇闻风丧胆。
B.卢象昇忠于职守,为官勤勉。他勤于政事,日夜操劳,遇有机要之事,披衣起床立即办理,决不懈怠。
C.卢象昇一片赤诚,忠心为国。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D.侯弘文散尽家财,追随象昇。侯弘文追随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4.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昇娴将略,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2)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2023-05-0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上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其丧,辍视朝一日,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之疑                 释:消除
B.由是宰相意                 忤:违背
C.永和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D.天子愍然,其丧          临:临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       利乘便,宰割天下
B.边兵新败好水                    寄蜉蝣天地
C.不宜小故置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D.贵显不忘俭约                    生,何面目以归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B.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C.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D.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磨/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公讳,与“私讳”相对,意谓避君王之讳。
B.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C.三司,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D.赠,古代皇帝为在职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称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仗义执言。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而被贬官,王尧臣为其申辩,认为不应因小小的缘故弃之不用。
B.王尧臣见解独到。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建议,后得到印证。
C.王尧臣为官清正。宦官张永和为借公家之名收取百姓房钱,谋求私利,派人贿赂王尧臣,被王尧臣执意拒绝。
D.王尧臣忠心为国。临终前,他口授弟弟写下了最后奏章,建议皇上要以宗庙为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虑,这令皇上颇为感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
2023-05-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有继承、继承人、子孙、后代等多个意义。第一个加点“嗣”指儿子,第二个“嗣”指继承。
B.卒,死。《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伯,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也用“孟”。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文中的“伯”含义与此相同。
D.《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解说《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作“春秋三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大夫孟釐子临终时曾要求儿子拜孔子为师。因为孔子是圣人的后代,而圣人的后代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他认为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B.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在鲁国做过几任官吏之后,他就离开鲁国。但他在别的几个诸侯国那里也屡屡受挫,于是又回到鲁国。
C.孔子虚心好学,善于深研领悟。他曾向师襄子学习鼓琴,并不像常人那样只学曲子和演奏技能,他还领悟出了曲子传达的思想和作曲者的“为人”。
D.孔子认为,人生不能过于淡泊,死后应该留名,于是他选择著书立说来扬名后世。《春秋》这部史书就是他苦心经营的经典著作,因文辞简约而千古留名。
4.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023-05-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之不知。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俄而建德悉众南下,攻陷黎阳,获征,署为起居舍人。及建德就擒,与裴矩西入关。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器其直,无恨意。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征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其年,征又面请逊位,太宗难违之,乃拜征特进,仍知门下事。其后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十六年,征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曰文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二)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无疆;忠臣,己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深纳其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太宗:李世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道士                 诡:偷偷地
B.征有经国之才       雅:非常
C.流无疆                 祚:福分
D.已祸诛                 婴:被……所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不             慈父
B.众皆之危惧          击破沛公军
C.朕拔卿仇虏之中   不拘
D.良冶锻为器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好读书,多所通涉          ②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③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④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⑤后以目疾频表逊位          ⑥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纵横家的学说。
B.魏征跟随李密归降唐王,到京师后,一直不了解京师情况。他自请安抚山东,被任命为秘书丞,驱驾驿车赶到黎阳。
C.魏征与太宗谈论治国施政得失时毫不隐瞒,也从不屈服。为了恢复制度法令,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成效显著。
D.魏征淡泊名利,因自认为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于是多次请求辞官。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2)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
(3)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7.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魏征在“诤谏”方面的态度、做法。
2023-04-27更新 | 2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