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居易,乐天,太原人。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征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征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韦贯之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十三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居易A小子B是朕拔C擢致名位D而无礼E于朕F朕G实难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丁母丧”的意思是“遭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制。
C.“言浮华无行”的“行”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行”含义相同。
D.“凡朝廷文字之职”的“凡”意思是“凡是”,与《琵琶行》“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顾况擅作诗文,后辈的文章他都没有中意的,但对白居易的文章青睐有加,甚至亲自到门口以礼相迎。
B.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白居易擅长诗歌创作,写了几十上百篇优秀的诗歌,当时的读书人收藏了很多他所创作的诗歌。
C.白居易敢于进谏。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想替魏征的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谏奏说应由朝廷来做这件事,得到宪宗认可。
D.白居易刚正不阿。对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一事,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论说武元衡的冤屈,请求抓紧时间抓捕贼人来一雪国耻。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拜左拾遗。
(2)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的原因。
2023-11-30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绾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绾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子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绾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新唐书·杜甫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B.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D.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飨,“飨庙及郊”中的“飨”的意思和《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中的“飨”意思相同。
B.为……所,“为贼所得”中“为……所”的用法和意思与《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中“为……所”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布衣:布制的衣服,古代常用来指代平民百姓。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中的“布衣”即为此意。
D.卒:死。古代对不同人物的死亡有不同的称呼,《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踌躇满志。他希望能够继承先祖的旧业,认为自己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在感情抑扬、切合时宜等方面,还是可以企望赶上扬雄、枚皋的。
B.杜甫才能卓异。唐玄宗祭祀天地祖先时,杜甫曾呈奏三篇文章,唐玄宗感到很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
C.杜甫为人旷达。他放荡不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虽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但自己的气节未曾被玷污。
D.杜甫性情温和。他对待朋友很友善,与严武是世交旧谊,对严武救济自己很感激,两人一直维持着稳定和谐的友谊。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杜甫为什么认为房琯不该被罢免宰相?请简要概括原因。
2023-10-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上书,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节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椎A呼之B奴C醉骂D兢大E怒F畏宪G不H敢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编辑,编撰,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阙,古代宫殿、祠庙门前两边可供瞭望的楼台,常借指皇帝所居之处、朝廷。
C.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和诸侯传记,始于司马迁《史记》。
D.闻,听到,听说,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的“闻”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奋好学,他广泛阅读大量古籍,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续写的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国史而遭遇了牢狱之灾,在班超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班固因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2)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5.班固因私修国史下狱,为什么最终反被任命为兰台令史?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付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区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邀功妒贤欤?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字母写出来。
武往A说师B老母C系之D臣E昼夜F侍G母H目不交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师,郑遂安          还:这里指撤军。
B.君恩四海,天下       惠:得到恩惠。
C.厚赏以郑也                 利:利益。
D.邀功妒贤欤                 抑:还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侍奉老母亲而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郑伯身边的人和将士纷纷求荣,郑国国内一片哗然,这引得晋军又来攻击,让郑国再次陷入危险的境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郑国转危为安的原因和转安为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者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今君相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B.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C.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D.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为君危之”的“危”指危险,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的“危”意思相同。
B.“乃延入坐为上客”的“延”指邀请,与《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延”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不同。
D.拜,文中指授予官职,与之含义相似相近的词,还有“征、授、封”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从赵国逃到韩国、魏国,听说应侯的手下犯了重罪,以致应侯心里十分惭愧,他觉得时机来了,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
B.蔡泽故意用将取代应侯相位的豪言来激怒他,在成功得以与应侯见面后,他也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曾说了要取代应侯担任秦国丞相的话。
C.蔡泽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与应侯类比,以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与秦昭王类比,让应侯明白自己处境的危险。
D.蔡泽极为善辩,他列举历史上各种人物事例证明盛极则衰的观点,剖析应侯目前处境,得出应侯必须马上隐退的结论,并要求应侯引荐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2)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
5.秦昭王拜蔡泽为客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8-1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谥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B.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C.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D.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父,古时称呼祖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
B.沛公,刘邦的爵位,比“留侯”的“侯”爵位高一等。
C.高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的简称,不同于“高祖”之称。
D.卒,原本是对大夫、高官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因父辈做过韩国相,所以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峣关下的秦军,消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刘邦对他高度评价,并想要重赏他。
C.张良冷静果断。在秦军将领答应叛秦并打算与刘邦共袭咸阳时,张良冷静分析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并果断建议进攻秦军。
D.张良善于自全。他婉言谢绝刘邦给他的齐地三万户封赏,一方面是他淡泊名利,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自全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2)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5.张良作为谋臣善于识人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3-08-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北流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B.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C.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D.亡意思是灭亡,与《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的“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齐楚关系密切,担心楚国会支援齐国。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B.张仪以利益引诱楚王,离间齐楚之交。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C.楚王正沉浸在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喜悦之中,陈轸提醒他,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楚王不信。
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5.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广,人民并非软弱,为何最后面临几乎亡国的结局?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载,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遒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俗为先,每月吉,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著书《西铭》曰:乾称父而坤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颢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

(选自《宋史·张载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程:宋代理学家程颢和程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B.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C.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D.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名也有字,名供长辈称和自称,字供晚辈或平辈称。
B.《易》为儒家经典,是《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的“六艺”之一。
C.“敦本善俗”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
D.“具酒食”中的“具”指准备,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天资聪明,谦虚好学。年轻时曾投书拜谒范仲淹,在其劝勉下,读《中庸》求佛道。
B.张载以民为本,教化百姓。作云岩县令时,每月吉日召集乡老,劝酒招待,倡导民俗向善。
C.张载安贫乐道,志存高远。常旧衣陋食,教导弟子尊礼养性,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D.张载学古力行,开宗立说。程颢评价其《西铭》发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2)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
5.张载最终成为了范仲淹所预言的“远器”,请从文章第一段中归纳他“成器”前的探索之路。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注】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晋人,这里指重耳的父亲晋献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B.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C.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D.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其奔也”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意思相同。
B.“请待子”与“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两句中的“待”意思相同。
C.“殆将启之”与“殆有甚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殆”意思不同。
D.《左传》,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耳受到攻打时没有开战而选择逃亡,不是没有人愿意出战,而是他感念自己是因父亲的恩宠而得到蒲城百姓的拥护的。
B.重耳安于齐桓公的礼遇及齐国的生活,但随从并不认可,姜氏劝说也不听,于是姜氏和众随从商量把重耳灌醉后送走。
C.重耳到达郑国,郑文公对他没有以礼相待。叔詹劝郑文公,认为上天或许将要立重耳为国君,郑文公没有听他的劝谏。
D.晋公子重耳遭难出逃途中,到过不少国家,一些君王给予了资助或礼遇,但也有少数君王并不友好,如卫国、郑国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馈盘飨,置璧焉。公子受飨反璧。
②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5.僖负羁的妻子为什么劝僖负羁早对重耳以礼相待?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雎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

“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古代以四马一车为一乘。“战车千乘”,形容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
B.韩卢,战国时韩国良犬,矫健善驰。与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中的“的卢”意义不一样。
C.伐意为讨伐,攻打。与“征”的“上伐下”不同,“伐”多用于诸侯或平级间的公开宣战。
D.“则其国断而为三”的“三”指多(个),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中的“三”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向昭王分析秦国在山川地形、军事装备、军队士气等方面的优势,意在言闭关之过,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B.范雎以齐人伐楚的史实为例,深入剖析其无寸土之得,重要原因在于劳师袭远,结果是让韩、魏坐收渔翁之利。
C.范雎看来,如果赵国强大,楚国就会依附于赵国,反之亦然。齐国畏于楚、赵联盟,必然会依附秦国以求自全。
D.昭王认为魏国反复无常,难以亲近。范雎认为使魏国依附的上策是出兵攻打,昭王依计而行,果然获得了成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
②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5.范雎为秦昭王谋划成就“霸业”的计策是什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并作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