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往依刘表,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骄,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规巴、蜀。”权深纳之。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三国志·隆中对》,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ABCDE其士众F遂授宁GH屯当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居南阳”与“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个“因”的意思不一样。
B.渐,指逐步,与成语“防微杜渐”中的“渐”字意思一样。
C.“君谓计将安出”,宾语前置句,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两句文言句式相同。
D.胄,文中指帝王或贵族的后代;也可指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到吴国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得到孙权赏识,与之前在刘表、黄祖那里的遭遇完全不一样。
B.甘宁劝孙权对南荆之地早点规划,而且要先从黄祖那里寻找突破口;认为孙权一定能打败黄祖。
C.刘备在“凡三往”之后,才得以和诸葛亮见面;刘备先叫旁边的人退下,然后才进入正题。
D.诸葛亮在对策中,先谋“可”之策略,再析“不可”之势,为刘备描绘出立足蜀汉,与魏、吴鼎足三分天下的蓝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甘宁虽是一名武将,对孙权的献策却直追诸葛亮的“隆中对”。请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过也            是:这B.越国以                 鄙:把……当作边邑
C.济而夕设版焉        朝:在早上D.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稍微、略微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郑而有益于君            若:如果B.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况且
C.因人之力敝之               而:而且D.吾还也                         其:还是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晋出兵围郑,郑国危急,烛之武奉命见秦伯,说退秦师,晋军也被迫撤退。
B.烛之武因为壮年时不被郑伯重用而心有抱怨,可见郑伯任人唯亲,独断专行。
C.烛之武善用矛盾,动之以情,晓以利害,说服秦伯,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以国事为重,临危受命,维护了国家安全,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秦伯说,与郑人盟。
2022-03-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崇青园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段一

褚遂良,字登善。贞观中,累迁起居郎。博涉文史,工隶楷。太宗尝叹曰:“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魏征白见遂良,帝令侍书。帝方博购王羲之故帖,天下争献,然莫能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舛冒者。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善恶必记,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记邪?”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帝曰:“朕行有三:一,鉴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有受谗言,朕能守而勿失,亦欲史氏不能书吾恶也。”于时皇子虽幼,皆外任都督、刺史,遂良谏曰:“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惟陛下省察。”帝嘉纳。

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帝将立武昭仪,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乞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岁余,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褚遂良传》,有删改)

文段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琵琶行并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B.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C.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D.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龟,即大龟,古代用于占卜。后来用来借指谋士,或者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本文中即是“谋士”之意。
B.笏,中国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文武大臣用来记录君命或要对君王上奏的话,以防止遗忘。“还笏”可指致仕,辞官。
C.司马,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唐代的司马是刺史的属官。
D.出官,一般指由京官调任为地方官,本文指从京城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后来宋代选人初次接受差遣也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遂良工于隶书和楷书。当皇帝广泛求购王羲之的法帖时,天下人不辨真伪,惟独褚遂良论断出处时没有错误假冒。
B.褚遂良尽职尽责。升任谏议大夫,兼掌管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因为记载了唐太宗的不当言行,所以当唐太宗想要查看记录时,他拒绝了。
C.褚遂良深受唐太宗信任。太宗卧病,效仿汉武帝及刘备托孤之举,将太子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希望他们竭尽诚心辅佐。
D.褚遂良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他强烈反对高宗想立有子的昭仪为后,甚至不惜以辞官来阻止高宗,但是最终高宗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皇子未冠者,可且留京师,教以经学,养成德器,审堪临州,然后敦遣。
(2)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
5.褚遂良是怎样劝阻唐高宗废黜王皇后的?请简要说明。
2021-11-30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崇左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摘自《史记•列传第二十四》)


[注]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B.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C.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D.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
B.服色,每个王朝都有自己崇尚的颜色,“易服饰”被认为是关系到国运的大事。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
D.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类似的说法还有“迁”。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富有才华,得到提拔。他十八岁时,就以能赋诗写文章闻名郡里,二十多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得到孝文帝的喜爱,一年之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B.贾生受到嫉妒,被贬长沙。孝文帝想要把贾生提拔到公卿的位置上,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等人嫉妒他,在孝文帝面前诋毁他,于是孝文帝把他贬谪到长沙。
C.贾生心情郁闷,凭吊屈原。贾生前往长沙,自认不适应长沙的气候,寿命不会长久,又想到是被贬而来,心情抑郁,在渡湘江时,作了一首诗,来凭吊屈原。
D.贾生多次上书,未被采纳。贾生谏阻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他多次上书,诸侯封地有的连接好几个郡,可以逐渐削减他们的封地,文帝均未采纳。
4.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初,亮自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如文中“上疏”之“疏”;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如文中“自表”之“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刘备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2021-03-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文科)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度,字公量,举进士第,补济阴尉,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唐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尝奏事便殿,真宗问其所上《西域图》,度因言:“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之东南,自秦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碣,延袤万里。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唐始置节度,后以宰相兼领,用非其人,故有河山之险而不能固,有甲兵之利而不能御。今复绘《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真宗称其博学。尝请建四科以取士,曰: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明晓法律能按章覆问科。复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迁给事中。尝受诏与御史中丞王随议通解盐,听商旅入钱算盐,语在《食货志》。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时王曾、吕夷简为相,度与宋绶、蔡齐并参知政事,曾与齐善,夷简与绶善,惟度不得志于二人。及二人俱辞相,仁宗问度曰:“王曾、吕夷简力求退,何也?”度对曰:“二人腹心之事,臣不得而知,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仁宗果以问曾,曾荐齐,又问夷简,夷简荐绶,于是四人俱罢,而度独留。迁知枢密院事。章得象既相,以度尝位其上,即拜武宁军节度使。复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文肃。度好学,家居列图书,每归,未尝释手。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注】①守捉,唐时在边地设置的驻军机构,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B.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C.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D.寻进承旨/以礼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召问/边计退而条/十事上之/景祐二年拜/参知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唐朝始设进士科目选拔人才。
B.节度,官名,最初掌管军粮,后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宋代削弱了其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
C.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即辞官退休,一般是年龄至七十岁的官员向朝廷自行申请。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度博学多闻,受到皇帝称赞。他考察疆域,实地勘测,绘成《西域图》《河西陇右图》进献,为朝廷了解边疆地形提供了可靠资料。
B.盛度目光长远,注重为国选材。他认为唐时边疆节度所任非人,会使有险要河山而不台旨固守;他建议朝廷开设儒学、吏治、军武、审讯四科取士。
C.盛度恪尽职守,促进盐法改革。《食货志》记录了他曾经将皇帝的诏书交给御史中丞王随,并让王随开通盐路,进而向商旅征收盐税的事情。
D.盛度精明多谋,扭转不利局面。王曾、吕夷简主政时,他不得志,二人辞相时,仁宗问他的看法,他建议仁宗询问二人的继任之人,为自己争取了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寇边,从幸大名,数上疏论边事。
(2)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
2021-02-05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理科)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或知非常人遂相亲附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关将入河东,攻十日,破之。进国安邑,数月未能下。会日暮,战罢,军师韩歆及诸将见兵势已摧,皆劝禹夜去,禹不听。明日癸亥,王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明旦,匡悉军出攻禹,禹令军中无得妄动。既至营下,因传发诸将鼓而开进,大破之。遂定河东。承制拜李文为河东太守,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是月,光武即位于鄗,使使者持拜禹为大司徒。策曰: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今遣奉车都尉授印绶,封为酂侯,食邑万户。敬之哉!禹时年二十四。时三辅连覆败,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禹所止辄停车住节,以劳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诸将豪杰皆劝禹径攻长安。禹曰不然。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锋锐未可当也。夫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财谷虽多,变故万端,宁能坚守者也?于是引军北至枸邑。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保,郡邑皆开门归附。西河太守宗育遣子奉檄降,禹遣诣京师。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远名势。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①五教:也称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其中《尚书·舜典》中记载:“敬敷五教,在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B.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C.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D.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又称《诗经》,它与《尚书》《礼记》《春秋》《周易》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经典。
B.节,指符节,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铜等制成。
C.大司徒,官名,周代掌管国家的土地与人民。汉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
D.食邑,是古中国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审时度势,作战进退有方。在安邑之战中,敌军全军出击时,他下令不妄动;敌军到达军营下时,他下令击鼓并进。
B.邓禹深政治,注重时局调控。在平定河东后,他积极向朝廷荐举李文任河东太守,并委任各县官吏以稳定局面。
C.邓禹德才兼备,深得百姓爱戴。听闻邓禹军队纪律严明,百姓都携老扶幼来归附,他所到之处,老人孩子都挤满了他的车下。
D.邓禹崇尚文明,做好家庭示范。他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教养子孙注重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各自掌握一门技艺,他的做法可以成为后世楷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众虽多,能战者少,前无可仰之积,后无转馈之资。
(2)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注】①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②甲:盔甲,代指军队。③下尘:谦辞,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指古代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皇子或者封王的贵族。
B.万乘:一万辆兵车;战国时,诸侯小的为千乘,大的为万乘。
C.寡人:指寡德的人,古代国君、诸侯王的谦称;诸侯夫人亦自称寡人。
D.大司马:也称司马,周代为主掌武事之官,后世也常以大司马称刑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用五百里东地换取回国葬父的机会,是从道义上做出的选择,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慎子颇有谋略,虑事周全,当出现难题时及时提醒楚襄王听取朝中各位大臣的意见并能综合分析判断。
C.上柱国子良的计策既让楚怀王不失信又不让楚国蒙羞,但未考虑到齐楚实力的差异和进攻的后果这一现实。
D.秦国派五十万大军压境,指出了齐国的不仁道和不正义,而楚国则未动一兵一卒就维护了国土的完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
(2)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

燕太子丹者,故尝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椹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成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B.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C.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D.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B.质:指的是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燕太子丹提出的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的军事策略,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但鞠武不同意,担心秦会因此迁怒于燕。
B.人秦前,荆轲“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告之以谋,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甘心白刎献头。
C.选文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决绝的侠士形象。
D.文中写太子丹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恐惧”和焦虑,与荆轲的沉稳、谋事周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2020-02-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崇左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2)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