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春秋时,晋平公欲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齐景公觞之。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公曰:“寡人之樽进客。”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奏成周之乐乎?吾为舞之。”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于礼者,且欲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秦攻韩)冯亭守三十日,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如?”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齮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秦蚕B食韩氏之地C中绝D不令E相通F故自以为G坐受H上党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攻打,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中的“伐”意思不同。
B.陋,知识浅薄,与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陋”意思相同。
C.阴,暗中,与班固《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意思相同。
D.被,遭受,与蒲松龄《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派遣范昭出使齐国侦查情况。齐国设宴款待他,但晏子和国师对他的故意刁难坚决予以拒绝。
B.冯亭派人对赵王说,韩民仰慕他的德义,不愿做秦民而愿意做赵民,所以韩国希望把上党等十七座城邑送给赵国。
C.赵豹认为,弱小的赵国无缘无故从强大的秦国手中得到如此大的利益,是不可能的,赵王不能接受韩国所赠城池。
D.赵王在自我认识不清又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派赵胜前去上党接受城邑,韩国将之告知秦三,秦王发怒,秦赵两国在长平兵刃相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5.面对强敌意欲入侵,齐国和韩国都用计谋战胜敌人。请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2024-05-1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宋子曰: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应之曰:然则亦以人之情为不恶侮乎?曰:恶而不辱也。曰:若是,则必不得所求焉。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今俳优、侏儒、狎徒相詈侮而不斗者,是岂钜知见侮之为不辱哉?然而不斗者,不恶故也。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是岂以丧猪为辱也哉?然而不惮斗者,恶之故也。然则斗与不斗邪,亡于辱之与不辱也,乃在于恶之与不恶也。夫今子宋子不能解人之恶侮,而务说人以勿辱也,岂不过甚矣哉!

(节选自《荀子》)

材料二:

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君对曰:昔者仲尼之钓于沂也,季孙过其车,有从者引仲尼之衣而叱之,仲尼扬竿而行。从者抚其竿曰:‘勿扬。’仲尼乃负竿而歌,从者裂竿而击之。鲁人曰:‘此孔丘也。’从者曰:‘吾知孔丘,故击之耳。以鲁国之众,辱一贱士,奚足道哉?’及孔丘摄相于鲁,鲁人与其从者斗。从者将死,季孙闻而怒,遂捕从者百人,桎梏以见孔子。当是时,鲁人皆相而往,以观孔子之政,为从者之有怨,季氏之执鲁命也。既而从者死,孔子曰:‘吾闻讼之室者折于天刑,君子之幸也;罪未成而桎梏,小人之幸也。’由此观之,贫贱者奚辱于富贵哉?夫贫贱而不辱则进而无党出而无求独行其志而尽天者乎?圣人之心,尽于天而奚之为?楚王曰:善!

(节选自《天禄阁外史》)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贫贱A而不辱B则进C而无党D出E而无求F独行G其志H而尽天者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
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
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
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子认为人们的争斗起因于没能够区分“侮”的行为和“辱”的感受,如果他们明白受到欺侮不是耻辱,就自然不会再争斗了。
B.应答者批驳了宋子的观点,认为按照他的想法达不到他的目的,并用两个具体事例作对比,指出争斗的原因在于是否感到憎恶。
C.季氏的从者有意羞辱仲尼,一开始就拉拽衣服并叱骂,看到仲尼扬起钓竿就用手按住,见仲尼背起钓竿歌唱就把钓竿扯裂了。
D.在孔子代理鲁国的国相后,鲁国人和季氏的从者产生争斗,孔子将上百名从者逮捕,给他们戴上刑具,季氏听闻后十分生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融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人之斗也,必以其恶之为说,非以其辱之为故也。
(2)楚王问曰:“贤士之处贫贱也,富贵者可以辱乎?”
5.在两则材料中,人们受到侮辱之后的做法各有什么不同?
2024-04-21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合肥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与吴军A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G其镞H复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2)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5.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矣。

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门大夫入言曰:晋人咎犯也,欲以乐见。平公曰:内之。止坐殿上,则出钟磬竽瑟。坐有顷,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平公召隐士十二人。咎犯曰:隐臣窃愿昧死平公曰:诺。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隐官皆曰:不知。平公曰:归之。咎犯则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画,不峻城阙。二也,柱梁衣绣,士民无褐。三也,侏儒有余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五也,近臣不敢谏,远臣不得达。平公曰:善。乃屏钟鼓,竽瑟,遂与咎犯参治国。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隐官:指专说隐语廋辞以供皇帝取乐的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B.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C.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D.晋平公好乐多/其赋敛不/治城郭/曰/敢有谏者/死国人/忧之/有咎犯者/见门大夫曰/臣闻主君好乐故以乐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与“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两句中的“内”字含义不相同。
B.“隐臣窃愿昧死御”与“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两句中的“御”字含义相同。
C.“除竽瑟”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D.“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在外游玩多日,颜烛趋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劝谏齐景公尽快返回朝廷,最终齐景公听从了颜烛趋的建议。
B.晋平公不行君道,晋人咎犯说自己想凭借乐技拜见晋平公。咎犯坐到殿上,随即拿出钟磬竽瑟,但最终也没有演奏。
C.咎犯在朝堂上把弯曲的五指依次伸出,这样做是为了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伺机谏言,容易使晋平公接受。
D.与邹忌类比说理的劝谏方式不同,少孺子借物喻人,利用蝉、螳螂和黄雀潜在的危险,规劝吴王罢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2)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平公问于隐官曰:“占之为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 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欲立其子。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谏曰:“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日抚军,守日监国,古之制也。夫帅师,专行谋, 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太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故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君失其官帅师不威将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里克不对而退。见太子,太子曰:“吾其废乎?”对曰:“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且子惧不孝,无惧弗得立,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太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里克谢病,不从太子。狐突御戎,先友为。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先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之! 偏躬无愿,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梁余子养曰:“帅师者,受命于庙,有常服矣,不获而龙,君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龙奇无常,金玦不复,虽复何为? 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尽敌而反’,敌可尽乎? 虽尽敌,犹有内谗,不如违之。”羊舌大夫曰不可。太子将战,狐突谏曰:“不可,昔辛伯论周桓公云:“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婴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于难。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君B之C嗣D嫡E不F可G以H帅I师J君K失L其M官N帅O师P不Q威R将S安T用U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嬖,文中是受宠爱,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的“嬖”意思相同
B.誓,文中是“约束”的意思,和《伶官传序》中“誓天断发”的“誓”意思不相同。
C.右,文中指执兵器立于车子右边的武士,称为车右,又叫骖乘,可御敌也可力役。
D.勉,文中是“努力、尽力”的意思,和成语“勉为其难”中的“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一项的是(     
A.晋侯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晋侯派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里克认为率军作战、决断行军的谋略等不是太子的职责,因此坚决反对并据理力争。
C.申生率军队出征时,晋侯为他准备左右异色的军衣和金玦,狐突、先友等人随行,而里克却以生病为由,没有陪同。
D.太子准备作战,狐突制止了他,并举了辛伯劝周桓公的事例,让他明白自己当前的处境,并且给他指出了具体的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告之以临民,教之以军旅,不共是惧,何故废乎?
(2)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
5.对于晋侯赏赐给太子的礼物,大臣有什么不同看法?
2023-05-31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安徽省合肥市八中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A官B遗之C粟D数十E秉F子G列子H出I见J使者K再L拜M而辞N使者O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为政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乎!”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

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稍止。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移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丘赋;郑国军赋制度。

1.久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标号涂黑。
子为晋国A四邻B诸侯C不闻D令E德F而G闻H重I币J侨L也L惑M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取名,成人取字,“侨”是子产的名。按古代礼仪,名用来自称或供长辈称呼。
B.“无亦是务乎”和“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C.“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谷神,是中华民族的原始禁川,“社稷”后来泛称国家。
D.“子产使都鄙有章”和“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认为用人必须谨慎。子皮任用忠诚于自己的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认为尹何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B.子产推行丘赋,意志坚定,不为民意的异议而动摇,这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相近。
C.子产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猛”弃“宽”,继任者子太叔却采用“宽”政,郑国有很多盗寇,子太叔出兵剿灭崔苻泽中的盗寇,盗贼活动才逐渐平息。
D.子产推行礼法,赏罚分明,一度受到激烈的批评和诅咒,执政满三年却得到赞颂。选文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5.子产阐述为政之道,用了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本分析。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兵法·计篇》)

材料二: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真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 A 愿 B 为 C 将 D 将 E 吏 F 信 G 伏 H 按 I 边 J 抚 K 帅 L 赏 M 罚 N 必 O 真 P 功 Q 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名字,张仁愿因本名与唐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B.穷,指寻根究源,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字意思相同。
C.摄,指暂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字意思不相同。
D.烽候,即烽火台、文中指为了侦察敌人、以点燃烟火的方式示警的军事防御设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具备文武才略,武则天时期就受到重用、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详细询问孙承景破敌的情况,结果发现孙承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
B.当张仁愿提出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受降城时,唐休璟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城池最后都会被突厥人攻占,在张仁愿坚决请求下,唐中宗才同意。
C.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足年龄条件的士兵来帮助筑城,但两百名咸阳籍的士兵逃跑,被他抓住后予以严惩,在这之后服役的人全都尽心尽力。
D.张仁愿战功显赫,治军严明,被封为韩国公,在他去世之后,后世之人十分怀念他,在受降城为他建立祠堂,每次朝廷军队出征都前往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5.《十七史百将传》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理念编写的,对后世影响深远。张仁愿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中《孙子兵法》的理念?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胆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吴与楚战手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失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B.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C.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文中为楚威王自称。
B.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
C.食田,意思是食若干田亩的租税,与“采邑”意思相同。
D.“冯而能立”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中“冯”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威王问莫敖子华,是否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由此引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
B.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勤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为国家的安危而忧虑。
C.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时,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助他一臂之力,这样楚国也许不会灭亡。
D.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谷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2)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
5.最后一段莫敖子华是怎么劝谏楚威王的?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5.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