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取材于《战国策》)

注释:[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

2024-04-2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 .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你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有此能力?请通过具体人物、情节,加以说明。
2024-03-26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3 . 请运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的相关内容分析现代文阅读中的乡愁与乡魂。要求:(1)观点明确,言之有据;(2)不超过100字。
2024-03-26更新 | 21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
4 .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以下不同观点:

(1)爱情悲剧说——描写宝黛爱情的幽微曲折和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和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

(2)社会悲剧说——借贾府的衰败过程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3)两个世界说——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

你比较认同哪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2023-12-21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5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运动员武大靖说,哪个运动员没受过伤,伤病不是放弃的理由,迎难而上才是我们的态度,只要国家需要,仍会拼尽全力去比赛。

全国技术能手常晓飞说,身在平凡岗位,在技术攻关上矢志不移,作为年轻一代工匠,要追求极致,打破世界0.01毫米的纪录。

清华大学博士、身残志坚的江梦南说,我立志通过所学,帮助一个个生命重新获得健康,有尊严地活着。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求学的高中生以启示。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兴华中学要举行主题为“我的青春,我的答卷”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征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场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5-3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六模语文试题
6 .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选取小说节选内容中的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认识。
2023-03-0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在这个延展的世界中,不但悲剧冲突还在继续发展,而且悲剧人物的反抗性格也在深化和丰富。因此,真正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对于中国悲剧来说,既不是强弩之末,也不是俗套,而是中国悲剧的内在主题的完成和深化,是中国悲剧精神和境界的强化和提升。我们从中国悲剧三种比较典型的大团圆结局中可以看出。

一是悲剧人物虽然死亡了,但是悲剧人物的鬼魂仍然继续斗争。这有几种情况:一是鬼魂出来主动伸冤报仇,一是在阴府中惩罚邪恶势力。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使悲剧冲突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幻世界,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邪恶势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尽管这是虚幻和想象,但是它毕竟是现实世界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邪恶势力多行不义必自毙或他毙的折射,只不过它集中在悲剧人物的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上罢了。

二是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和追求后,终于在现实世界或虚幻世界得到实现和肯定。一种情况是他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阻遏或毁灭,经过一番苦苦的追求后,最终得到肯定和实现,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另一种情况是自肯定,即悲剧人物的美好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毁灭,但是他们不屈服,死后化为精灵也要继续抗争,继续追求,如精卫和刑天,身躯倒下了,精神仍然站立着。

三是悲剧人物及后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尽管悲剧人物遭到了毁灭,但后人经过不懈的斗争,终于消灭了邪恶势力,从而肯定他们斗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无论《赵氏孤儿》,还是《雷峰塔》,后人的抗争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赵氏孤儿》中,前面三折,悲剧冲突围绕屠岸贾的斩草除根行动和一群义士舍身救孤展开。这场搜孤与救孤的斗争十分激烈。但是,这群义士不是为了救孤而救孤,而是为了存孤报仇。如果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不是报仇雪恨,而是认贼作父,那么,这群义士为了救孤而牺牲的生命就毫无价值。在《雷峰塔》中,白蛇娘子虽然被镇压塔底,但是悲剧冲突仍在发展。如果没有白蛇娘子的儿子许士麟孝心感天动地,终使白蛇娘娘获得解放,位列仙班,那么白蛇娘子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就不过是了却宿缘而已。

总而言之,异彩纷呈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是中国悲剧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真正中国悲剧的大团圆不但强化了中国悲剧精神,而且是剧作家卒章显其志的价值取向即悲剧内在主题的完成。

(摘编自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

材料二:

中国无悲剧的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人杜赫德。他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西译为蝶,批评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悲剧跟喜剧也没有多少差别,目的都是劝善惩恶。

国人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要推迟到20世纪初。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门被大炮轰开,带来的是西学东渐、文化入侵,诸多爱国仁人志士离乡去国,寻求救国救亡之策。在这国难深重之际,每一点滴的异质文化因子都会在国人心田激荡起巨大波澜。正如王季思先生所述:在辛亥革命前后,随着希腊神话和一些悲剧译著传入中国,少数企图沟通中西文化的学者曾有过中国有没有悲剧的争论。”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提出中国无悲剧命题,大力呼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作品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无悲剧命题,国人的探讨迄今已百年有余。我们认为特别要提及关于中西悲剧比较的方法论问题。悲剧在西方文论及文学史上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各个不同时代具有各自的内涵,而且喜剧性、团圆结局并非中国古代戏剧独有。即使以西方为参照,断言中国无悲剧都会遭遇极大困境,因为西方是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概念。众所周知,比较的前提必须是比较双方都各自有其明显体系,必须具有真实对等性。例如,中西戏剧比较,西方悲剧、喜剧等文类都是一个内涵不断嬗变的范畴,而且还有中西戏剧在容量、题材、人物设定、表现形式等不同表现样式的差异问题,如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也和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不同,现代还分话剧和歌剧之类。那么关于中西悲剧的比较是否真正具有充足理由?是否真正符合学术命题的科学性要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解决,比较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说。由此我们认为,以西格中进行中西比较之类做法是欠妥当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准确定位,它是比较文学学科立身之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比较文学研究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问题,不能浮于表面作简单而粗浅的固态化、无根性比较。这也就是我们为何反对在新世纪仍然有某些人把团圆问题归结为瞒和骗的缘由所在。

(摘编自陈军《中国无悲剧命题百年回顾与反思》)


[注]鲁迅在批评元明清诸人的杂剧传奇作品时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的结局在真正的中国悲剧中不是强弩之末,而是戏剧冲突的继续发展,它使悲剧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B.悲剧人物要想在现实生活或虚幻世界中实现美好追求,需经艰难的抗争和追求,最终得到自肯定或他肯定。
C.针对杜赫德提出的“中国无悲剧”这一命题,学者呼吁要学习西方,发挥悲剧在社会革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D.西方悲剧的概念和内涵都是不断发展的,在中西悲剧比较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不能作无根性比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世界中被恶势力害死,变成鬼魂,在虚幻世界中报了仇,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使悲剧有了喜剧性。
B.在大团圆的中国戏剧中,悲剧人物只有发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愚公移山精神,最终将邪恶劳力消灭,才是有价值的。
C.话剧和戏剧在中国是两种独立的艺术类型,西方古典戏剧与中国古代戏剧面貌也不一样,所以它们之间无法进行比较。
D.“中国无悲剧”命题涉及比较文学研究,对某些人把团圆问题简单归结为鲁迅提出的“瞒和骗”,材料二持反对意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窦娥冤》的第四折中,窦娥的鬼魂托梦伸冤,窦天章为之平反昭雪,团圆的结尾并未削减整部剧的悲剧性。
B.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王子最后复仇成功,使该剧成为西方悲剧的经典,表明了大团圆结局非中国戏剧独有。
C.曹禺的《雷雨》具有丰富的悲剧内涵,它揭示的命运悲剧与希腊《俄狄浦斯王》类似,体现了民族之间文艺的共通性。
D.从悲剧人物设定来看,西方常是英雄,如《哈姆雷特》;中国则多是弱小,如《窦娥冤》,体现了东西方悲剧的差异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对于“悲剧与团圆”的问题,有人仍认可西方人提出的“中国无悲剧,只有团圆”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提出反驳理由。
2022-06-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校际联考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下·浙江·阶段练习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篇》)

材料二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篇》)

1.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用原句回答)
2.两则材料中孔子的言行似有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1-05-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429—003【2020】【高三下】
9 . 《风景》《黄河入海》这两篇散文在选材上是如何体现“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的?

【链接1】

风景

贾平凹

我说的风景是在我家那一方小小的窗上。我常坐在窗前,无聊地向外张望。数年前,天上的星子很稠,后来渐渐归稀,待到高大的建筑撵过来,建筑上的窗便装扮了我的风景,我的窗也即或装扮了人冢的风景吧?这么想着,很有些卞之琳先生的诗味,我就将头偏过去,久久地看建筑物下的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见有一个老头,好高的个子,细细瘦瘦,从地埂的这边走到地埂的那边,再从地埂的那边走到地埂的这边,来回均一百一十步,一步也不差的,就像一把活动着的人尺。

老伯,在练功吗?一日,我终于走出屋去,想找他说个解闷儿的话。

气功。

噢,人老了要健身的。这是哪家气功?

生气的功!

他站住了,虎虎地拿眼睛瞪我。这是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瞪得久了,他便松下劲来,一扑沓僵坐在了地上。我认出这是一位农夫,有一双硬壳的手,虽然是穿了一件呢子中山短装,但没有紧扣子,里边的衬领很油腻。我知道这里的农村已陆续划归城市,土地被征用,村子里不时要噼噼啪啪鸣放鞭炮,农民获得一笔巨款,又焕然一新作了市民,那些年轻人兴高采烈了。我就投其所好,说:

听说你们都可住高楼了?

人是雀儿吗?

你们好幸运,没文凭也‘农转非’了!

有地气吗?

住小土屋有地气,却得关节炎的。

亲戚来了就不患水土病吗?

都吃自来水了,闹不了肚子的。

开电梯还行?

让你去厂里开电梯?那是好工作啊!

好,好,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

这操什么心?

小时候,夏天在院子里乘凉,爹睡在席左边,娘睡在席右边,我睡在中间,为的是怕狼叼了去。天一黑,常看见田埂上有狗,叫‘哟哟哟’,它就来了,一看见一条大尾巴扫帚一样扫在地上,便猛叫一声:‘狼!’狼就吓跑了,我也吓得回家害了一场病。现在倒想见一见狼哩。

动物园不是有吗?

老头是不慈祥的,话难投机,我便觉无聊了。又回坐到我的窗前,想所谓的两代人的鸿沟,想所谓的观念陈旧,想所谓的农民意识,觉得这老头可笑,他该是我作品中的一个什么典型。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的走动。他哪里会明白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的道理呢?

一天,窗外突然有狗叫声,很凄惨。我朝外望去,那人尺还在那里丈量着,而空地的那头,一群年轻人在杀一条狗。多半是为着一张完整的皮,狗就被绳索勒住,但勒一次,一放到地上就又活了,一个就说:狗是土命,吊起来勒,不要放到地上!果然狗彻底死了。我瞧见年轻人大呼小叫,而人尺再没有丈量,呆立了许久,就走掉了。

这一走,老头就再没有出现。

两年过去了,我的窗外再没了那块生长五谷的空地,我的风景愈发平淡。但在这个城市里新出现了一位说独角戏的绝好的演员,他在台上台下,出言都极幽默,反话正说,正话反说,你永远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我看过他的演出,有人告诉说,他就是两年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是那个人尺的儿子。演出后,我向他打问他爹。

你爹好吧?

瞧我腿肿吗?辛苦呀,昨儿晚端端靠着床板立了一夜。

好久未见他老人家了。

太累了,累昏迷了,一夜都没苏醒。

他去开电梯了吗?

今早起来,端个刷牙缸子,哇哇直吐啊!走到厕所,看见啥不想吃啥啊!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

(有删改)

【链接2】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黄河入海口。

一路上,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继而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又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附近,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喘息。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   人们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环境恶劣,河水干涸?有一年夏天,我回到父亲的故乡东阿,亲眼见到那条多年前舟楫来往的大河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蹚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到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不屈不挠地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4日,有删改)

2021-03-05更新 | 227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任务群阅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
名校
10 . (2)老师的专著出版了,翻阅后,大家发现内容基本是同学们的作文,老师只是作了一些解读和点评。有同学说:“这是侵权行为。”有同学说:“作文毕竟是老师教的,这么做无可厚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2021-03-01更新 | 8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三3月学科综合能力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