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盛开的等待

刘建东

①初春时节,茫茫苍苍的大山里,寒气袭人,如果没有人提醒,根本意识不到,被冰霜包裹着的任性恣意生长的古树,竟然是杜鹃。在这海拔2000米之上的山林间,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打破片刻的宁静,它们会继续与穿行于山间的风,与不期而遇的冰雪,与飘洒自如的雾霭,与凝结成霜的空气,一起安静地、沉着地、耐心地,迎接着昼夜轮转、寒暑交替、时光荏苒,迎接着下一次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②传闻中日光下金碧辉煌的金佛山,此刻被浓浓的雾气笼罩着,这让我不免有些忧心。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专程看杜鹃。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每年四月至五月,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杜鹃花,会把金佛山装点得妖娆多姿。然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把它珍藏在心中。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雪,通往山顶的盘旋山路湿滑难行。车窗外天空依旧阴沉,雾的颜色暗淡、阴郁。起初还能看到山的模样,越往山顶走,雾气越浓重,山的形状也就慢慢地被湮没了。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我只是暗自祈祷,希望雾散云消,金佛山全貌能一览无余。

③终于到达山顶。山间的路被零星的残雪覆盖着,路旁就是当地盛产的方竹。阔大的竹叶被一层厚实的冰覆盖着,晶莹剔透,似透着翡翠的绿光。本来秀丽挺拔的竹子在重重冰层的压迫下,谦逊地低下头,弯曲着身体。但是它们仍然相拥着,互相依靠,竹叶碰着竹叶,像是低语的智者。几根不屈的竹身,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从弯曲者的行列中脱颖而出,孤傲地昂起头,刺向寒冷的空中。山上的植被大多披上了冰洁外衣,白茫茫地铺展开,深入到弥漫的雾境之中,让坚硬与柔软在一个时空里成为亲密的伴侣。

④雾是另一个生命的主题,金佛山宛如梦境。山崖、植被、空谷之间,是激情四溢、自由洒脱的雾。雾从山顶处缓缓下移,并向四周扩散,翻卷着,似是在冰霜织成的植被上嬉戏玩耍。时而,它凝重如一块人生的帷幕,把山崖甚或整个山体,都紧紧地遮掩住,让人永远看不穿雾后的山形,却又永远在揣测与希冀之中。时而,它又飘忽不定,轻盈灵动,游戏于整个高山森林,左右着我们的视野,偶尔让山的一角、崖的一片显露出来,待我们定睛细看时,浓雾又卷土重来,倏忽间吞没了一切,只剩下惨白惨白的大团大团的雾。时而,它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配角,欢快地随性飘移,只成为金佛山二月风景这出大戏的装饰,你以为它只是匆匆的过客。时而,它又失魂落魄地停下来,定定地裹住你看到的一切,成为整个风景的主角。不只是山林被雾戏弄着,便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眼睛看到的,又有多少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呢!

⑤即使我们不是为杜鹃树而来,但随处可见的它,仍然是一道顽固而无法绕开的风景。据记载,金佛山的杜鹃有50万株之众,品种多达64种,树龄超过50年的就有1.5万株。在高山寒冷空气的包裹中,寒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汽,一旦与赤裸的树干、树枝相遇,便迅速地紧紧相拥在一起,结成冰霜。树枝变粗了,变壮了,外观呈透亮的洁白。相比于花朵满枝的季节,此时,在冰霜的陪伴下,古杜鹃树显得安静,似是陷入沉思,怀念它们经历过的漫长岁月。目光努力地穿透迷雾,看着不远处的一棵棵古杜鹃树,便像是穿行于童话世界之中,仿佛,每一棵树都有过一段不凡的故事。花朵满枝的景象还停留在并不遥远的、不断重复的记忆里,我看到的一棵棵古杜鹃树更有骨感,更能展现出每一棵树的个性和灵魂。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了比春夏更加宽广的空间,舒展着扭曲而不羁的身体,更加自由地呼吸和伸展。那棵传说中的杜鹃王子,据说经历过1000多年的雨雪风霜。它树身伟岸,树冠巨大,成一面扇形,体态雍荣华贵,含蓄内敛,丝毫不张扬。不敢想象,花期时,能有万朵杜鹃花竞相开放,压弯树枝。

⑥古佛洞口,一棵形状奇特的杜鹃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从山石的缝隙之中,顽强地伸展出坚硬却并不高大的身体,枝杈斜着向空中生长。令人稀奇的是,它肥厚的树叶仍然保持着青绿之色,因为外表薄冰的衬托,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在绿叶的烘托和簇拥中,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这是金佛山特有的品种。据介绍,阔柄杜鹃是世界上最美的杜鹃,每年的4至5月开花,钟状花朵呈粉红色,随风摇曳时,仿佛有钟声回响。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经历8到9个月漫长的蜇伏和等待,经日月光华、雨打风吹,才再次喷薄而出,把最美的笑颜开放在春风里。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

⑦赶路匆匆,就会有失之交臂的遗憾与感伤。也许,把最好的春光里山花烂漫的景象,留在日后的想象中,才会生出最美的幻想和最长久的期待。而有关金佛山,有关冰与雾的留恋与抒怀,在记忆里,会如同阔柄杜鹃般,慢慢地成为一枚花蕾,等待着,一朵鲜艳夺目的杜鹃花的盛开。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7日14版,有删改。)

1.下列文中词语,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zì)意       (yān)没   时光(rén)苒
B.(qí)祷       (jì)     (bì)辉煌
C.(shū)忽     (zhé)伏   失魂落(pò)
D.摇(yè)       (lěi)   (yōng)荣华贵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标题既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又点明了主旨,即唯有长久积蓄与耐心坚持,才能迎来瞬间爆发的美丽。
B.文中多次浓墨重彩地描绘金佛山杜鹃四五月盛开时的景象,主要为了表达作者此次未能如愿欣赏到美景的遗憾与失落。
C.“让坚硬与柔软在一个时空里成为亲密的伴侣”一句中,“坚硬”可以理解为植被上的冰层,“柔软”则指周遭的雾气。
D.文中几处引入杜鹃生长环境与生长过程的数据资料,突出了金佛山杜鹃在等待花期到来的漫长过程中的坚韧。
E.全文对金佛山杜鹃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语言清新隽永,描写路旁方竹和山间雾气的闲笔,为文本增添了诗意。
3.赏析第一段画线句子。
4.结合文本简析第⑦段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5.(1)文中描写了哪些“等待”?请列举概括。
(2)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等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2023-05-21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任洛阳丞请告一首

韦应物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

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注】①请告,请求休假。唐制,职事官请假百日,即合停官。②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用“木”作喻,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本性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交代了自己“请告”的原因。
B.诗人“折腰非吾事”的态度,与李白“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慷慨愤激之情。
C.“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两句,描写初春雪后的静美与生机,嵩山高大巍峨,洛河一带已有春天的气息。
D.全诗内容清晰,先写自己做人为官的立场和态度,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
2.历来人们多认为“陶韦诗风相似”,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这一看法作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代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兵告于秦曰             案:按B.告下吏                           敢:勇敢
C.以祭祀                    奉:供D.秦且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田章阳武于赵                    物喜,不以己悲
B.齐与大国救魏倍约                    不仁,如礼何?
C.苏代齐献书穰侯                    击破沛公军
D.秦之深雠,不利                   日削月割,以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D.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②不为不信,不为无行
③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④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⑤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
B.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听后不得不佩服。
C.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
D.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那么多(对我)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B.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没有机会(与您)见面,不胜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C.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抱怨老百姓,特别是朝廷上的士大夫更加如此罢了
D.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千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其根本                    固:使……稳固
B.永保无疆之                 休:休止
C.乃一花                       簪:簪子,活用动词,插
D.人之常情                    顾:只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B.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C.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D.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器,指神秘莫测、威力无穷的器物。泛指兵器或借指帝位、政权;本文指“兵器”。
B.科名,指古代选拔官吏后备人员的科举考试,本文为考取了进士的名分。
C.域中,指天地间,语出《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D.掌书记,指节度掌书记,是唐代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魏文借助“水”与“木”,用了比喻及对比论证,警示太宗“忘本”“忘危”的严重后果。
B.司马光通过多个“生活实例”来对比论证,为结尾告诫子孙“勤俭持家”提供了依据。
C.《训俭示康》主要从自己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来论述“奢俭”与事业成功与失败的道理。
D.《谏太宗十思疏》论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君主才能实现“垂拱而治”的局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岐阳三首(其二)

(金)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①当时蒙古兵攻占岐阳(今陕西凤翔)。②百二关河,指秦地。③苍苍,指天。④蚩尤,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领袖,被炎帝与黄帝打败,这里代指元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有情”修饰萦绕战士尸骨的野草,表现战士“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B.诗中“残阳何意照空城”句,与《蜀相》中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表意不同。
C.尾联通过质问苍天、“争遣蚩尤”,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D.本诗格调沉郁顿挫、苍凉悲壮,情感低沉悲痛,颇有杜甫离乱诗的风格。

(2)如何理解“十年戎马暗秦京”中的“暗”字?
(3)这首诗通过多角度的写实描写表现了民众的苦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20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选择 | 较易(0.85) |
名校
7 .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对哪首歌词的解注(     
A.《好了歌》B.《红楼梦》C.《葬花吟》D.《芙蓉女儿诔》
2023-03-23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新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        着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        各异、形式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敦煌》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者对这座沙漠宝库        的探索;《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与人们生活        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元穷宝藏。用纪录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承继     题材     废寝忘食     休戚相关B.承载     体裁     废寝忘食     息息相关
C.承继     体裁     孜孜不倦     休戚相关D.承载     题材     孜孜不倦     息息相关
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B.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C.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
D.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于常处出新,于新处见常”,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
3.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月派”代表人物;“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B.苏轼,字明允,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其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
C.曹雪芹,名霑,字梦阮,清代文学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研究。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2024-05-02更新 | 3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学科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白

丁祖荣

芦苇,静默生长,似乎没什么人为芦苇唱赞歌,而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

早年读《白洋淀纪事》,对秋天芦苇的赞美随着孙犁的抒情而弥漫心间。抗击日寇的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飏,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秋风起,芦花白。我时常在这个季节散步,怀着同样的心情。

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

那年9月,昆仑山浅山克里阳,油菜花在山间绽放,比青海湖迟了近两个月,比江南更是迟四五个月,让你感觉到时光倒错。倒是这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更奇妙的是油菜花与芦苇夹杂在一起,油菜花的金黄,芦苇花的浅白,相映成趣。

布琼河边的芦苇只是一丛一丛的,到了巴里坤湿地,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我们的船一过去,惊起无数,飞向苇丛。芦苇的花穗本是一片轻白,在野鸭进入时,绒絮飘飘洒洒。

起风的时候,满湖芦花飘荡,花絮飞飘在岸边绿洲湿地和稍远处的戈壁沙漠上,也飘在我们这船人的身上。不知谁说起,丁指挥白了头。我看随行的买买提乡长头也白了,脸却笑开了花。买买提随手拿出奎雅小刀,割下芦苇,削成笛状,放嘴边一吹,发出尖厉的声音,成群的野鸭惊起,很是壮观。

买买提乡长说,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你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两边都是用芦苇固的沙。这种固沙保路方式是我们新疆创造的,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称赞!在我们昆仑山下的绿洲,芦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巴里坤湿地就是我们和田的绿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听了买买提的一席话,我对芦苇愈加起敬。

秋风起,芦花白,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秋天,我常常散步于长江芦花荡的湿地。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上溯20公里,板子矶——当年,马毛姐从芦苇丛中把船撑出,送一船战士横渡长江,革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向北,下游20公里,东西梁山,即天门山。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临近时,有天门渔庄,父子店,非江鱼不售。秋季三斤白鱼为宜,江蟹虽好,但价格不菲。江天晚霞,映照天门山,凝神驻望,快慰平生。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

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选自201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运用“没什么人”“颇多”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静默生长的芦苇有喜爱之情。
B.文章第2自然段中,“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C.文章写了一位“买买提乡长”,表达“我”对其像芦苇一样扎根新疆,顺天应时,服务当地的赞许与敬重之情。
D.文章回忆援疆的春节回长江边吃粽子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对家乡的喜爱、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以突出芦苇的可贵。
E.文章以秋季散步赞芦苇始,以仲秋散步看芦苇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芦苇。
4.文章在描述芦苇顺天应时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长江?
5.要如何全面鉴赏本文呢?为此,校报编辑部请你针对鉴赏要点,作出简述。
2022-05-27更新 | 3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听雨

姜明

①枕上一片雨声。一定是下大雨了。

②现在是上午9点过。昨晚夜班,归家已是凌晨三点,小睡3小时后起床驱车送妻女上班上学。她们不要我送,说太影响我休息,我坚持要送,我为她们做的事情不多,当司机,能让我有很强的仪式感和存在感。在我们平凡的人生里,点滴的付出,会让生活充满朴素的快乐。回笼觉,尚未睡着,巨大的雨声吞噬了世界上的一切声响,哗哗哗,如天湖溃泻,如巨瀑跌崖,如怒涛赶海,如群马奔腾,雨声织就了一叶交响乐中的扁舟,让我在惊涛骇浪中跌宕起伏……

③我是爱雨水的。我爱天光乍暗暴雨突降的阔大气象,我爱雨气氲扑面拂手的仓促和温柔,我爱雨打苍叶激水肆的活泼和优美。雨是大自然的精灵,它在天地间飞舞;雨是天地的柱梁,一般情况下是不显影的,只是在下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呀,原来是雨撑起了天空!雨是激情演奏大师,时而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摧山崩万木衰的浩荡,时而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精进,时而是扬汤止沸微澜中的一抹涟漪,时而低沉、悠扬、轻柔、戛然而止,时而高亢、急促甚至疯狂,雨是卡拉扬的指挥棒,更是卡拉扬率领的庞大的乐队,你不知道乐音的爆点在哪里,你只知道精灵在你血管中奔跑和休,你能感到巨大的、酣畅淋漓的美。夏天的雨,就是激情的化身。我爱那种铺天盖地的浩荡,感觉那应该就是自己的血性,但其实,自己远远没有那样的血性,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才喜欢吧,临渊羡鱼,纵使鱼不可得,毕竟是生命中的寄托,生活中的欢喜。

④看雨赏雨,最宜在阳台。湖畔舟中,野趣和风雅是有的,恐风忽至暴雨倾盆,狼狈之余,更有性命之虞。山寺闲亭,巷陌街,也都各有味道,只是正赏风雨飘摇之美,忽然念及已成泽国的回家之路,是不是大煞风景?看雨赏雨,不宜有后顾之忧,否则情趣会打折扣。赏雨在自家阳台,任它风雨三千,我自逍遥家主人,雨看烦了,抽身进屋,吃饭喝酒,写字睡觉,想怎么干就怎么来。此为阳台赏雨第一快意。阳台是家连接自然的天台,背后是家室,面前是天空,阳台伫立,本就有家国天下、纵横阖的感觉,倘暴雨恣肆,横空漫溯,心事就苍茫了,前景就不那么明朗了,那与赏雨人的现实图景是多么吻合!情景交融,况味十足,噼里啪啦的节奏里,会觉得雨是知音雨是亲人,更重要的是,雨那么硬朗,那么铿锵,你会觉得人生是有希望的。即便前途真的不容乐观,背后就是家,进退裕如,宽窄自渡,岂不美哉?阳台看雨,更有一份洒脱超然。瓢泼大雨,户外就是刀山,而我可以蜗居家室,不去与风雨抗争,不去与生活较劲,以诗意的心境阳台看雨,这是生活对我的回报!做如是观,飘飘风雨中,自有随遇而安的得意感和飘飘欲仙的成就感。

⑤阳台看雨,最美是在新少城。新少城何为?吾家美庐也。新少城本尊,居成都少城腹地,北邻宽窄巷子,西据琴台故径,与一园林单位一墙之隔。此园林占地数百亩,罕有高层建筑,其中密植高大乔木,布局井然,常绿树木为主,故四时葱茏,满目苍翠,且因园中不见楼房,从我家十楼阳台望出去,万绿意尽在眼底,浩阔视野碧翠连天,特别是在夏日雨后澄澈的时日,真正可以西眺观见远处的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千年前的手绘,就是我家风景。新少城阳台看雨,为赏心乐事。雨大如斗,急如剑戟森森,园林里的塔松身襟正大,不为所动,那种刚正不阿,千秋凛冽,由不得人不肃然起敬。烟雨蒙蒙,清清浅浅,细雨呢喃盖不过林中树梢一声声鸟鸣。春雨初醒,羞涩而节制,哪怕是仓一吻,也惊得树梢新绿然放翠……

⑥而我现在,不想到阳台观看雨中盛景。疲惫淹没了我。听雨,听绿,听天籁,我裹紧被盖,翻了翻身,一任雨声潇潇,温柔按摩我的身体,护佑我安然入眠……

(选自《人民日报》2022416日,有删改)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氲(yīn)       风(gāng)       (xià)       纵横阖(bǎi)
B.肆(zì)       (qǐng)       围(fēn)       自怨自(ài)
C.休(qì)       (huáng)       秀(juàn)       水过河(tāng)
D.街(qú)       然(càn)       舟(piān)       提纲领(qi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枕上一片雨声”既触动了作者的情思与感怀,又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三段中作者通过写雨的不同姿态写雨的不同特点,语言铿将有力,节奏感强,富有韵律,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C.第四段写作者久久听雨略生倦意,于是稍作休息,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得意,为后文深化主旨做铺垫。
D.第五段引用古人听雨时的感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新少城的热爱,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围绕“雨”组织材料,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散文为何以“听雨”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雨的理解。

虞美人·听雨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