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诗云:‘菀彼柳斯,鸣嚖嚖;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贡曰A夫B隐括之旁C多枉木D良医之E门多疾人F砥砺之旁多G顽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人,指德才或成就超出常人,与现代汉语中“出人头地”的“出人”意思相同。
B.小学,与四书《大学》中“大学”相对,在文中指研究文字字形、字义及字音等学问。
C.乃,表竟然,与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中“乃”同义。
D.避席,指离开座位说话,以示尊敬,文中指的是子夏因有疑惑而虚心向孔子请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针对时人不愿从师的不良风气生发慨叹,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且嘲笑他人不耻相师的行为。
B.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唐代社会耻于从师这一现象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C.孔子就子夏的询问所作的回答,体现出较为典型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又能够指出各弟子所长。
D.面对东郭子惠的质疑,子贡认为,正因为孔子学识渊博,胸襟广阔,所以前来求学之人络绎不绝。
4.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5.两则材料引用孔子论述“师”的观点立足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2-2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此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为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村落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人口流动率小,他们的生活富于地方性,无论是三家村还是千家村都是相对孤立和隔膜的村落代表。
B.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前者即“有机的团结”的社会,后者即“机械的团结”的社会。
C.“乡土中国”是指过去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特殊的体系,这个概念具体描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
D.“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来的,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一个村子里的人们都过着终老此乡的常态生活,那么这样的社会便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
B.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比法理社会中的契约可靠。
C.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当今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色彩愈发明显,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
D.如今的乡村社会中,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社会经济的转型正驱动着乡土文化发生变迁。
3.下列语句所描写的生活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安土重迁,黎民之性。B.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
2024-02-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帝京(薄妆小靥闲情素)

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抱著琵琶凝伫。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对易水、明妃不渡。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描写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塑造了活泼可人的形象。
B.“慢捻”“轻拢”“转拨”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C.下片运用乌孙公主和昭君的典故,暗示了琵琶女的凄惨遭遇。
D.最后两句写词人的询问勾起了琵琶女的回忆和难言的痛苦。
2.本词描写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手法与《琵琶行》颇为相似,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2024-02-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淌的秋虫清音

付秀宏

①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

②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

③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

④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

⑤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⑥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

⑦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

⑧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

⑨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

⑩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

⑪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于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

⑫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是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

⑬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

⑭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去用心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

⑮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中秋时节听秋虫的鸣叫同听孔子的讲学、法师的讲禅放在一起,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秋虫清音对作者的洗礼。
B.作者听到的秋虫声“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郁达夫从“秋蝉衰弱的残声”中听到清静悲凉,表明二者都因虫声而心情矛盾。
C.文章多处提到优秀的诗人,如李白、李清照、杜甫、李煜、海子、北岛等,让读者在跟随作者聆听秋虫清音时自然产生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
D.本文作者“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与朱自清先生一个人于夏夜踱步于“曲曲折折的荷塘”边,都因环境的美好而心生喜悦。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详写了作者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也为后文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作了铺垫。
B.文章句式富于变化,既有长短句的错落,也有整散句的变化,设问、反问杂用,行文灵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C.作者组织文章,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多样,或详细叙述故事,或发表议论,或托物言志,但仍形散神聚,紧密流畅。
D.文章遣词造句富有诗韵,清新雅致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理解,让文章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3.本文题目“流淌的秋虫清音”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并简要分析。
4.付秀宏在《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中说:文字“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付秀宏是如何借助修辞技巧,让文字之美融入到作品骨子里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乡土文学的概念内涵产生了新的挑战。自1990年以来,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乡村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传统乡村生活的状貌正在逐渐失去。从文学角度来说,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传统乡土文学作品会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或文学题材而继续存在。

据此,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乡土文学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基础,面临消亡。其实不然,乡土文学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即使是在传统乡村逐渐消逝的背景下,它也有存在的一席之地。它并不随乡村面貌的改变而消逝,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拓展自己、转换自己。具体说,在乡土社会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乡土精神”应该成为“乡土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构成这一概念的灵魂。

乡土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乡土的热爱和关注,这是乡土精神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对乡村和乡村人的关爱,才能呈现出乡土的内核。二是对乡土文明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向往与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姿态,或许它不是现代的,但却是与乡土内在关联的。当然,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如对人类生态的关注,对现代文明缺陷的批判等,都是与之相关联的主题。三是对一些美好乡土文化价值观的揭示和展示,而“乡土文化”这一概念中包含有多元因素,文学应该张扬其中的美善一面,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质朴人性的认同,张扬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强调人情、人伦,对人类精神价值表示尊重。有人更习惯于用“乡土文化”来指称乡土文学的内涵,实际上,乡土精神比乡土文化更合适。乡土文化内涵的指向性更单一,也更保守;乡土精神则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要间接和深远。换言之,乡土精神虽然以乡土为基础,但它并不局限于传统乡土文化,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对传统乡土文化有扬弃和现代的改造重生。比如说,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也有很多滞后于时代的因素,但是乡土精神对这些因素和内容是拒绝和批判的,它更侧重于乡土文化中积极的、与现代因素相融合的一面。

(摘编自贺仲明《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材料二:

80年代文学重述乡村历史,在书写的时空上相对短小和狭窄,90年代以后,乡土小说敞开了更宏阔的时空,乡土与乡土之上的人的命运也更为复杂和曲折。如《白鹿原》《笨花》等是表现乡土中国的重要作品。李佩甫的《羊的门》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均截取了较长一段时间,以此呈现一个自然村落的历史变化和伦理格局的动态变迁。尤其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超越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现代史叙事的局限,从民族文化心理切入,在繁复的人物关系中描绘中国现代历史风云。在《白鹿原》《羊的门》中,乡土不再缄默,时代的变迁给乡土注入了更具复杂性的历史内容。在动态的历史变迁中,乡土的变化与城市的发展都是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内容。

“新乡土文学”在重述历史的同时,也深度介入乡土现实,乡村的现代化历程在历史与当下的关联中得到更充分的呈现。阿来的《机村史诗》以6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作品构建了一幅藏族乡村的长卷,在50年的时空中写出了乡村的命运。阿来在审美上再次回到“人的文学”层面,坚持“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并重新定义了“史诗”的概念,记录与表现社会变迁的轨迹和方向。

此外,“新乡土文学”以巨大的热情关注乡土现实,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新变成为作家书写的重点。现代文学时期乡土文学中隐含的城、乡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更为凸显,农村人进城(镇)的故事,成为“新乡土文学”的一种主要书写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路遥的《人生》等。在这类作品中,城乡之间现实存在的差异瓦解了对乡土作纯然抒情和理想化处理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前景和困境以及乡土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和尴尬。高加林集中了现代青年坚毅自信和农村子弟踏实奋进的品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成了他矛盾性格的底色,其背后涉及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冲突很可能是包括路遥在内的那一代人无法彻底回答的问题。

如果说80年代的乡土中国是在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之间选择了现代和开放,那么到了90年代以后,便无法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来叙述乡土中国的文化或精神特征,此时的乡土叠加了更多复杂的因素。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的冲突虽仍然存在,但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乡土中国”具有了多面性,这是90年代以后乡土文学具有多种面向的现实基础。在“新乡土文学”以巨大的热情表现乡村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以深刻的忧患意识面对乡村工业化、城镇化中的困境。在李锐的《太平风物》中,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农具”既是器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人与土地因此血肉相连。这样一种亲和关系,在工业化之后逐渐消失,农具已经锈迹斑斑。“农具”的历史诗意和现实困境,正是乡土中国的当下矛盾所在。

(节选自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主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的变化必然会影响传统乡土文学的发展,这让所有的批评家都对之产生了忧虑。
B.无论乡土社会发生什么样巨大转变,只要乡土精神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乡土文学就不会消逝。
C.乡土精神要更抽象,与传统乡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间接和深远,因此它能够吸收现代精神的因素。
D.乡土文化包含一些粗俗低级的内容和滞后于时代的因素,在今天是落后的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动态历史变迁中,“新乡土文学”创作的主题在时空的层面呈现出越发宏大的发展趋势。
B.重述历史、关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社会,是“新乡土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和书写模式。
C.“新乡土文学”作家在以现实主义态度表现乡村新变的背后,折射出其对乡村命运的强烈关照。
D.“新乡土文学”作家关注人的发展,探索城乡发展的冲突之因与和解之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新乡土文学发展观”的一项是(     
A.柔石在《为奴隶的母亲》中塑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春宝娘的形象,其悲惨命运凸显乡村阶级压迫的残酷。
B.高晓声的《陈奂生转业》叙述农民的转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前景和困境。
C.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形象的塑造,表现农民在城乡抉择中的牺牲精神、人道情怀。
D.《苍凉后土》的作者贺享雍,始终立足乡村、面向当下,书写乡村发展新现实,思考乡村发展新问题。
4.两则材料都以“乡土文学”为话题,论述的意图和采用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5.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其观点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如何重塑乡土文学的经典呢?请联系两则文本加以分析。
2024-02-2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而向之十余年间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梅尧臣任参评官。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涂出来。
人A不可以B苟富贵C亦不可以D徒贫贱E有大贤焉F而为其徒G则亦足恃矣
2.下列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遇,不得志,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标题中的“不遇”词义不同。
B.礼部,六部之一,主要负责接待外宾、筹划典礼、办立学校、科举考试等,文中的礼部考试又称“春闱”。
C.属,意为请托,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中的“属”意义与用法相同。
D.而,有转折意,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颜渊对老师思想的尊崇,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B.苏轼在读书时期,就仰慕欧阳文忠公和梅公,欣赏他们能够摆脱世俗乐趣而自得其乐的风范。
C.苏轼在信中告诉梅尧臣,自己在考试中获得第二名,是因为受到了梅尧臣的赞许和欣赏。
D.苏轼在书信中表现的“不怨天不尤人”的豁达胸襟,是与其诗文创作的主要思想情怀一致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2)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5.苏轼认为“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的原因是什么?
2024-02-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与客观的物象相融合,并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及物质媒介表现出来,生成的包含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到《诗经》的审美意象,从审美意象说再到意象观念,中国古代美学中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象思想。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在现代转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出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独特的审美追求。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冲击,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一度走向衰落。事实上,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博大精深,许多独到的观点、精彩的论述反映出独特的东方智慧。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体的。但在西方学者眼中,审美不过是一个美学范畴。而中国审美思想丰富了外国学者对审美的理解,为审美美学的现代研究提供了可能。

20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美学的传入,中国古代审美思想便始终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课题。对此,中国学者开始建构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体系,在传承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同时,赋予中国古代审美思想以时代价值。如朱光潜在借鉴叔本华等西方学者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易》易象观及观物取象等思想的重新考察,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点,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象创构论,成为20世纪中国意象美学的重大创获。

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价值来源于对本土文化的知识重构,通过对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继承与发展,实现超古以释今,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现代化转型。中国古代的审美思想的现代价值还在于它总是能够在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推进其自身建设,进而在中西对话的关系中以全球视野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走向世界,促进中西美学同质辉映、异质互补。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化转型正是基于朱光潜等一批学者在传承古代和借鉴西方的过程中实现的,扩大了审美等中国美学话语影响力。

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创新发展,必须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要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系统,以现代学术形态加强与世界美学界的文化交流,实现与世界美学的对话、沟通,推动中国古代审美话语传播。同时,作为世界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始终是当代审美思想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李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研究,要注重历代经典阐释中审美意象思想的内容。诸如对《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阐释,以及对言、象、意关系的递相阐述等都是审美意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涉及意象范畴本身,还包括相互联系的意象家族的相关范畴。我们需要在对原始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从中凝练出审美意象思想的独特性,突出审美意象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进而辩证地处理古代意象范畴文献的原始含义与美学学科要求之间的关系,体现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统一,并在审美意象思想的具体阐释和拓展上适应当代美学学科的建设需要,适应当代审美实践包括艺术批评实践的需要。

从先秦时期审美意象思想的萌芽,到魏晋时期意象范畴的提出,再到唐宋时期意象内涵的丰富,以及明清时期意象范畴的广泛运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有一个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象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形上特征的范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意象范畴,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的发展中,是随着思想的深化和各门类艺术实践的丰富,而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必须把它们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由此准确把握它们的精准含义及生成的历史背景,真正理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艺术批评史中的运用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需要通过现代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成为当下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并加以整合。比如,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独特内涵,把它们推向世界,切实保障它作为人类宝贵遗产在世界美学中发挥作用,并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应推动审美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互补,重视对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借鉴,包括理论形态、论证方式等,从美学学科的角度对审美意象思想进行整理和阐发,并且重视中西美学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审美实践的心得虽然中西方有同有异,但是作为审美规律总结的思想,却有着相同和相通之处,这也是我们过去百年来借鉴西方古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也需要避免以西释中、求同弃异的比附研究,真正彰显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独特价值。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西方美学的冲击,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由极盛到衰落,但在中西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古代审美思想在现代开始复苏。
B.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古代审美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现代审美美学研究的发展。
C.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要注重搜集整理原始文献,并从中凝练出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象思想。
D.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虽然各类艺术有同有异,但艺术审美规律总结的思想存在着相同或相通的方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寓“意”之“象”。
B.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化转型需要重构其理论体系,要注重把时代价值融合到传统审美思想中。
C.“超古以释今”体现的主要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现代化转型。
D.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随着思想深化、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故对其研究最为重要的是结合当前的背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从中西对审美的不同认识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审美美学引入西方审美美学的重要性。
B.材料一两次提及朱光潜的审美研究,主要是为了论证其作为中国较早的美学研究专家对中国意象美学的贡献。
C.材料一第五段“立足本国”“开门搞研究”是总写,诠释了创新中国古代艺术意象思想的现代意义。
D.材料二第二段梳理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审美意象的发展过程,并对“象”和“意象”范畴进行了区分。
4.请结合材料二第三段,简要分析段落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
5.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周易》“立象以尽意”“观物取象”两句话,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这首词当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檐”“蓬窗”表明寓所的简陋,与尾句“况半世、飘然羁旅”相呼应,让全诗浸染于凄然的情感氛围中。
B.“连江风雨”融合了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景中含情,表现了诗人人夜时内心的不宁。
C.本词借物抒情,因为诗人心中有羁旅之苦,所以笔下的寓居环境皆着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
D.夜间林莺巢燕很安静,但常有杜宇的啼叫声将诗人从梦中惊醒,夜不能眠,因此生出孤独、漂泊之感。
2.词中说鹃啼“不堪听”,白居易《琵琶行》中则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同是鹃啼引发的情感,两者之间有何不同?各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024-02-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记者:近日,您和您的团队创作的铁画作品《湾区万象》在深圳会堂揭幕,反响热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幅“大制作”及其创作过程吗?

储金霞:这个作品是为了展示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而创作的,因此我们希望将它呈现得气象万千、大气磅礴。为此,我特地到深圳采风,之后和设计师、十几位弟子一起奋战5个多月才最终完成。

记者:您的铁画创作生涯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制作”,您能和大家说说吗?

储金霞: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半个世纪前随家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迎客松》。当时各省都接到人民大会堂内部软装布置的任务。安徽很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徽州三雕”以及我们的芜湖铁画。我们按照安徽省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迎客松》画稿潜心进行锻制。创作了两年,过程极为艰辛,例如迎客松的枝干上一圈一圈的鳞皮有凸有凹,有明有暗,需要各种形状的锤痕来呈现;每一节小树枝到大枝干,由60到80枚松针为一组锻接而成,需要通过手工一根一根锻打出来;枝干到主干的组接奇巧无比,在连接的时候,要将刚从炉里烧红的枝干趁热黏合在一起,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但需要多人配合且步调一致。这次创作,是我在铁画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创作铁画需要千锤百炼。

记者:谈到铁画生涯,您方便说说您的铁画生涯是怎么开始的吗?

储金霞:我学铁画,其实是父亲要求的。16岁的女孩子,当时想考艺校,所以最初我是不情愿的,尤其是学徒阶段,基本上天天捶煤炭。晚上回家哭鼻子,母亲都为我感到委屈。父亲说:“如果她过不了这一关,就不可以去打铁画,铁画就要有铁的意志,我就是在磨练她必须要吃得了这个苦。”母亲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回来又劝我。于是我只能咬牙坚持。之后,我开始学铁画创作。有一次,我偷偷地作出了一朵小菊花,正自我陶醉的时候,发现父亲就站在身后,我以为父亲又要训我了,谁知父亲对我露出了笑容。

记者:这个笑容既是对您坚持的鼓励,更是对您发自内心地爱上铁画的赞许。一路走来六十年,关于您与铁画,您最大的领悟是什么?

储金霞:铁画的精髓是“铁为肌骨画为魂”,虽然我是一个打铁的女人,但我要做铁打的女人。如果不做铁打的女人,就成为不了打铁的女人。

(改编自史凯、董宇平《芜湖铁画传人储金霞:60年与铁打交道,我要做铁打的女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从“匠”的文字意义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多重内涵。
B.工匠的世界虽然简单,看似与外界脱节,却强化了中国制造,培铸了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国力量。
C.推崇工匠精神,体现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D.“时代品质”包涵时代中个人、企业、国家在品质、审美、价值、精神等方面的崇高追求。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前记者对储金霞的相关情况作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点从四个问题中都能看出。
B.储金霞在讲述自己的铁画代表作品及创作过程时,也提到了铁画的一些创作技艺。
C.记者从储金霞近期的作品《湾区万象》谈起,提问环环相扣,使整个访谈充满趣味性。
D.作为铁画艺术的传人,储金霞认为要传承好铁画创作技艺,才能继承好铁画精神。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展示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历时5个多月,创作《湾区万象》。
B.按照新安派著名画家王石岑的同名画稿,潜心锻制《迎客松》。
C.遵从父亲要求,放弃考艺校的愿望,选择学习铁画,开始艰难的学徒岁月。
D.秉承铁画“铁为肌骨画为魂”的精髓,做一个“铁打的女人”。
2024-02-2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二)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车。原指车上可载人的部分,后借指大地、疆域,如古代常称国家疆域为“舆图”。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文中合在一起表示“一步又一步”。
C.盈虚者,指月亮。“盈”为满,“虚”为缺,月亮时圆时缺,容易引发人们对变化的思考。
D.盏,小而浅的杯子。从“洗盏更酌”到“杯盘狼籍”,写出了主客二人饮酒至酣的过程。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B.积善成德,神明自得/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蚓无爪牙利/取无禁,用之不竭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自其不变而观之
3.下列对两个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虽体裁各不相同,但语言表达都以整句为主,节奏鲜明。
B.荀子认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学习提升自己,要重视学习方法与态度。
C.苏子在探讨圆满与残缺的辩证关系后,阐述了关于舍与取的选择。
D.两个文本都擅长取譬说理,自然或生活成为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024-02-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