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5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而马而立的表现也超出了他的期望。
B.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劳而抢功的丑态。
C.熊熊的炭火盆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舒适,可读者的心却舒展不起来,小说的结尾也有讽刺意味,引发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D.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端。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这段文字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意境,与前文中的各派相持不下的争议、马而立与工人们抢修围墙等场景形成对照,改变了叙述节奏。
B.“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写出了一些人虽然觉得围墙修得又快又好,但是下意识地想找出其中的缺点,一时又找不出来的丑陋心理。
C.洪老头的一句“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充分肯定了马而立劳动,与其他人的指指点点、说轻巧话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含义。
D.“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写修好的围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写围墙受到专家高度评价时一些人的喜出望外,谚语的使用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3.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办事员马而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征。
4.小说发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作者在《砌墙与拆墙——关于<围墙>的创作》中说:“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小说内容,分析表现手法。
2024-02-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聚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的。正如费孝通所说: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聚落必定是一种生存或生活空间的社会性整合物。

聚落地理学和社会学对于聚落属性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其中的差异不仅仅因为地理学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学突出社会建构的力量。我们会看到,聚落地理学还保持了对于聚落的一种朴素的实体论想象,而在社会学中,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对于房屋和聚落的关注更是不够。

聚落是大地上的人文(纹),地不同,人不同,纹理也不同。这看上去很好解释,但聚落的历史往往比较长,影响因素多,进行个案的解释会很精彩,要跳出个案来寻找一般规律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地理学家通常会十分强调地形的影响,认为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会比山区大一些。这在华北确实如此但在浙江、湖南、皖南等地区的山区丘陵地带可能反而比平原更容易找到大的乡村聚落。地理学家还重视腹地的大小,强调一地的生存资源的丰富程度会影响聚落的规模,但却没有没有兼顾人们在生活上的考虑以及其他诸多因素。有的理论对于解释同一个市场体系内部的聚落间聚落规模差异是有效的却不能用来解释聚落形态的区域间差异,因为在每一个区域中都存在中心地体系。也有地理学家用经济区位影响聚落规模的规律来解释,但也不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

历史的因素被看成是地理因素的重要补充,一般认为历史较长的聚落会大一些。这一观点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比较容易成立。如果以一个乡镇为单位来统计,会发现规模和历史长短之间确实有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观察到历史长短和聚落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却不等于可以认定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虽然在同一个区域内大的聚落更可能是古老的,但聚落是一个体系,其中必定会有大有小,是大的容易久存,还是老的发展机会多呢?老的容易变大,也可能是因为它具有区位优势。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部,区位对于规模的影响力其实会比历史更加明显。一旦区位优势丧失,无论多么古老的聚落都会衰落下去。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被引进来做进一步的补充,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聚族而居的说法,但聚族的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即使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一个宗族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中,各个聚落大小不一。再如,不少研究注意到国家政治对于聚落形态的影响,尤其是日本学者对于古代聚落形态的研究,以及今天人们从宅基地制度或者城市化政策等方面对于聚落形态的研究等等。不过,如果要从具体的制度或政策的角度研究聚落形态的区域差异,更值得重视的不是全国性的制度或政策,而是地方性的治理实践。在大一统的社会中,各地具体治理实践的差异性很重要,与地理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相比较而言,这种治理上的差异似乎更适合用于解释大范围的区域差异。

变量的杂多实际上给人带来了一种无序感,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无序性其实正是传统聚落形态演化的基本特征。对于自发形成的结构来说,变化路径不清晰几乎就是必然的,但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我们总是希望从这种必然复杂的历史中获得某些明晰的教益。要减少这种变量杂多带来的无序感,或许应该引入演化的视角,将以上各种静态的因素在动态的演化过程中进行梳理。而且一些人文地理学家或者规划学者的文献显示出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在描述聚落的演化时,需要更多地重视社会文化的因素。然而,囿于学科的界限,他们很难展开对于社会过程的分析。聚落实体观可能妨碍了地理学家的想象力。在地理学家看来,每一个聚落都是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它们是一个个客观的物的体系。各种物,尤其是房屋与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成一体。并且每一个自成一体的聚落都有一个专有的历史。抱持如此扎根的聚落实体观,就不容易接受对于聚落形态的跨区域的统一解释。这样的聚落不再是实体,而是一束关系,对聚落作如此想象恰是社会学所擅长的。

(摘编自熊万胜《聚落的三重性:解释乡村聚落形态的一个分析框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大程度上,非自然或者非经济的因素造成了乡村聚落,这与费孝通的观点是一致的。
B.聚落地理学更注重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造成了它与社会学之间有着难以相融的巨大分歧。
C.聚落的规模虽然与时间有关,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就越大,但区位优势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D.如果将聚落看成是具体而实在的存在,就不容易接受对聚落形态的跨区域做统一的解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空间的重视才开始不久”,这意味着在社会学中对于房屋和聚落作为实体的关注度目前还不够。
B.从第三段可以看出,虽然地理学学者对聚落形态的差异给出了多种解释,但依然形成了一个公认范式。
C.作者认为如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研究,那么历史的长短和聚落的规模之间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D.“聚族的‘聚’不等于就是比邻而居”,可见在宗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人们也会分居在多个聚落之中。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五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在不少山地丘陵里广泛分布着中型的团状聚落,这些地区的农民住宅往往包含着一个或多个中心公共区域。
B.地理学家认为耕作半径对小农经济聚落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平原的聚落规模一般会比山区的大。
C.从先秦到两汉,百姓居住场所经历了由在封闭有墙的聚落生活到与生活在无围墙聚落并存的变化。
D.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的桐汭县,在撤并村镇政策执行的力度上,与其他各县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性。
4.联系全文,概括说明如何才能突破聚落地理学研究的局限?
5.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证明影响聚落形成的变量是复杂的。
2024-02-1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经历了靖康之难后,张抡于次年的上元之夜写下这首感怀词。②双阙:指皇宫前面两边高大的城楼。③宸游:帝王的巡游。④瑶池:本为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居所。西王云曾在此宴请远道而来的周穆王。⑤长安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借指向往帝都而不得至。⑥华胥梦:这里喻指汴京往日的繁华。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描绘往日宫中上元节的热闹繁盛,写景极其华艳:下片抚今追昔,语含悲酸,情致豪迈。
B.下片“驰隙流年”二句由回忆转入对人世的慨叹,时光如白驹过隙,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C.“瑶池宴”喻指宫廷豪华宴会,后五句从声、色方面极写宫苑的豪华气派,乐声响彻云霄。
D.开篇两句写宫前双阙高耸入天,重重楼阁弥漫微微春寒,引出后文对去年上元之夜的回忆。
2.请简要分析下片的抒情方式。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与“中通外直”(《爱莲说》)中的“中”字含义不同。
B.“声非加疾也”与“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C.“勒为若干卷”与“燕然未勒”<《渔家傲·秋思》)中的“勒”学含义相同。
D.“少而不勤”与“黑发不知勤”(《劝学诗》)中的“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B.荀子拿“蚯蚓”与“螃蟹”,引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C.秦观编写《精骑集》,是受《齐史》中“我精骑三干,足敌君羸卒数万”的启发,弥补自己“少而不勤”和“长而善忘”的遗憾。
D.荀子通过《劝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秦观虽然也强调后天不能间断学习,但认为先天条件也不能忽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12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聘的技巧

佚名

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

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弗兰茨·贝尔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他是唯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

当他们敲梅尔瓦因先生办公室门的时候,培训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得不到回音,可他们是被特意派到这儿来的。他们无可奈何,面面相觑,便又贴门倾听。毫无声息!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他敲敲门,屋子里传来一句恼怒的骂声。

他说什么?这时弗兰茨也没把握了。好像是说:进来吧!另一个人答道。于是弗兰茨按动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不要打扰我,你们没有耳朵?写字台旁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快说呀!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是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你们没有看见我在忙?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青年们忿忿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老不死的!有人还送给梅尔瓦因这样一个雅号。

好半天以后才让他们进去。这时这位凶神已显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问简短而精当,而回答也得这样。你们懂得了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道。小青年们嗫嚅地嘀咕了点什么。

小青年们显得有些惶惑。你们快说呀!

一个人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师傅的面孔深不可测。他严厉地呵问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这位青年坚定地答道:我不这么认为!

①“噢?那你的看法呢?

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对么?

是的,我是这么想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你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脸庞唰地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下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又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意味。梅尔瓦因师傅仍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说的不对?——不对,我决不让人禁止我思想!

!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儿多留一会!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那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培训部主任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好样儿的,孩子!好好保留着你这种坦诚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勇气!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

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位男子。培训部主任笑道:你被录取了!复活节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你永远也别失去自己的勇气!这时弗兰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焕发地说道。

一如既往,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束了很久,百无聊赖到快要爆发的时候,救世主——放学的铃声终于降临人间。赛先生仿佛大梦初醒,一睁开惺忪的睡眼,就收拾起他的皮包,转身拔腿之际,还不忘呐出一句:应聘的‘技巧’到底是什么,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赛先生的时间观念,一直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明白了!声音闹得像醒春的滚雷。

同学们一哄而散,只有两位女生落在了后面。在跨过门槛的时候,其中一位细细地问她的伙伴:我怎么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先生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推荐一篇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文章,暗示他日常教学比较随意,备课不够严谨。
B.培训部主任选拔人才,和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都可以体现出人要经得起困境中的磨炼。
C.作者在描写梅尔瓦因和应聘者接触时的语言多“骂”“吼”“呵问”等,意在表达生活中他脾气暴躁、不近人情。
D.其他应考者在离开后发出意味深长的放肆的笑声,他们认为弗兰茨不知变通,惹恼了梅尔瓦因,是对弗兰茨的嘲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梅尔瓦因先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喜欢思考和创新,这为下文他对弗兰茨坚决维护思想权利的赞许埋下了伏笔。
B.“小青年们”在面试官梅尔瓦因面前和背后的表现大不相同,这和弗兰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招收学徒》的情节随梅尔瓦因对学徒工的考核一波三折,最后,他选择了弗兰茨,而不是其他的青年,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D.在赛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全都明白了应聘的“技巧”,他最后的提问,也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回答,再次照应文章标题。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叹词,分别表现了梅尔瓦因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分析。
4.本文可分为主体部分“招收学徒”和首尾段落的增写部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增写部分对主体部分的作用。
2024-02-1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喝稀粥

王蒙

①在我的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和河北的其他许多地区一样,人们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按道理是应该喝点汤的,我们河北人也常常喝粥。

②家乡人最常喝的是黏粥,即玉米面熬的糊糊。乡亲们称做这种粥为,他们说馇锅黏粥,而不说什么熬一锅粥。新下来的玉米,有时候加上红薯,饭后喝上两碗,一可以补足尚未完全充实饱满的胃,二可以提供进餐时需要摄入的水分,三可以替代水果、甜食、冰激凌,为一顿饭收收尾,做做总结,把嘴里的咸、腥、油腻、酸、辣味去一去,为一顿饭打上个句号。

③喝稀粥的时候一般总要就一点老腌萝卜之类的咸菜。咸菜与稀粥是互相提味、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这一点无须多说。吃惯了这种搭配,即使吃白米粥、糯米粥、牛奶麦片粥、燕窝粥、海鲜粥,如我后来有幸吃过的那样,也常常不能忘情于老腌萝卜、云南大头菜或者四川榨菜,还有天源酱园、六必居、保定春不老的名牌特制酱菜。咸菜也是不断发展丰富提高的,常吃稀粥咸菜也罢,食者是完全用不着气馁的。

④也有属于甜点性质的粥:赤豆汤,八宝莲子粥,板栗、杏仁、花生做的羹食等等。就不就咸菜,则无一定之规了。

⑤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新鲜的大米的香味似乎意味着一种疗养,一种悠闲,一种软弱中的平静,一种心平气和的对于恢复健康的期待和信心。新鲜的米粥的香味似乎意味着对于病弱的肠胃的抚慰和温存。干脆说,大米粥本身就传递着一种伤感的温馨,一种童年的回忆,一种对于人类幼小和软弱的理解和同情,一种和平及与世无争的善良退让。大米粥还是一种药,能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神止惊、防风败火、寡欲清心。大鱼大肉大虾大蛋糕大曲老窖都有令人起腻、令人吃不消的时候,然而大米粥经得住考验而永存。

⑥另一种最常喝的粥就是黏粥了。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吸吮着玉米面熬的稠稠乎乎、热热烫烫的黏粥,真有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踏实清明。玉米粥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玉米粥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乡土意识、忧患意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的意识。玉米粥会叫人想到贫穷困难。此话不假,笔者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有过一天只喝两顿粥的经验,玉米粥拼命喝,喝得肚子里咣里咣当,喝得两眼发直。正因为如此,笔者才由衷欢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繁荣经济、人民生活提高等有目共睹的伟大成绩。同时,玉米食品又是和营养学、现代化、生活选择的多样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那个一些小子认为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圆的美国,炸玉米片、崩玉米花都是深受欢迎的大众食品,少量的玉米糊糊也可以作为配菜与主菜一道上台盘,为西式大菜增色添香。近年来,国内的玉米方便改良食品也方兴未艾。呜呼,吾乡之玉米粥也,且莫以其廉价简陋而弃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生命力还远大着呢!

⑦至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北方农村普遍熬制的腊八粥,窃以为那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谚曰:谁家的烟囱先冒烟,谁家的粮食堆成尖。是故,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起五更熬腊八粥。腊八粥兼收并蓄,来者不拒,凡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仁米以及其他等等,均融汇于一锅之中,熬制时已是满室的温暖芬芳,入口时则生天下粮食干果尽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说下大天来,我们十多亿人口中的八九亿是在农村呀,忘了这一点可就是忘了本喽。

⑧闽粤膳食中有一批很高级的粥,内置肉糜、海鲜、变蛋乃至燕窝鱼翅,食之生富贵感营养感多味感南国感,食之如接触一位戴满首饰的贵妇,心向往之赞之叹之而终不觉亲近。这大概反映了我土包子的那一面吧。

⑨当然,不是说稀粥至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我们的餐桌上理应增添许多新鲜的、富有营养的饮食,饮食习惯上的保守是不足取的。其实讲到吃东西,我是很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包括各种东洋西洋土著乃至特异食品。这一点使我深觉自豪,这一点使我时而自吹自擂:鄙人口味,就是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嘛。我喜欢尝试新经验,包括吃喝,这样,活得不是更有滋味吗?对身体健康不是更有利吗?

⑩但是,我对稀粥咸菜似乎仍然有特殊的感情。当连续的宴请使肠胃不胜负担的时候,当过多的海鲜使我这个北方人嘴上长泡、身上起荨麻疹的时候,当一种特异的饮食失去了最初的刺激和吸引力、终于使我觉得吃不消的时候,当国外的访问生活使我的肠胃不得安宁的时候,我会向往稀粥咸菜,我会提出喝碗粥吧的申请,我会因看到榨菜丝、雪里蕻、酱苤蓝,闻到米粥香味而欢呼雀跃,因吃到了稀粥咸菜而熨帖平安。不论是什么山珍海味,不论是什么美酒佳肴,不论走到哪个地方,在不断尝试新经验、补充新营养的同时,我都不会忘记稀粥咸菜,我都不会忘记我的先人、我的过去、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哺育我的山川大地和纯朴的人民。我相信我们都会吃得更美好、更丰富、更营养、更文明、更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不多顿顿饭都要喝稀粥,甚至在米饭炒菜之后不按道理喝汤而常常喝粥,是河北许多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B.作者家乡的“黏粥”不仅可以饱腹,还可以提供水分,甚至可以去除嘴里的味道,比水果、甜食、冰激凌更美味。
C.作者认为粥喝得多、喝得久了,人对粥自然也就有了感情。比如人在生病的时候,会想喝粥,特别是大米粥。
D.作者爱喝稀粥,原因丰富,有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过去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方式的原因,有思念故乡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我爱喝稀粥”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直接点明中心。
B.第⑥段“捧起大粗碗”“吸溜吸溜”“热热烫烫”等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浅显易懂。
C.第⑧段写闽粤膳食中高级的粥,与作者家乡的粥形成对照,体现作者家乡粥的土气。
D.喝稀粥是生活中的常见小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在小事中寄寓情感和思考。
3.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名句、谚语等,有何作用?
4.王蒙曾说,要通过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点忠告,一点经验,一点建议,希望更多的人活得明朗一些”。请结合文本,谈一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忠告、经验或建议。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交游风月楼

冯取洽

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

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

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

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

[注]①这是一首题赞诗,题于新楼落成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风月楼为咏吟对象,借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的陪衬,题赞风月楼的高与美。
B.首联中“平揖”本义为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此处写风月楼与山峰相平。
C.颔联巧用数字,“一溪”和“八面”重复回环,对仗工整,写景中又照应了风月楼的名字。
D.尾联点明新楼落成的时间,以月宫仙阙喻指风月楼,表达出诗人仰慕仙人之情。
2.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达技巧。
2024-01-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来

徐迟

山城重庆,重重叠叠的屋宇。①它披着一层薄纱似的轻雾,美丽得像在画中一样!在它背后,耸起了多么熟悉的山峰和山峰上一圈花边似的淡淡的树木剪影。多么熟悉,因为曾经朝夕相对啊!轮船渐渐驶近朝天门,却又一个拐弯,进入秀丽的嘉陵江。

一连几天在船身震动之中的乘船人,终于感到船停止震抖了。出现了一种奇异的安静。然而,这安静并不长久。另一种震抖传动而来,我全身感到了这震抖,我成了一根被拨的琴弦。十年,整整十年,没有看见你了!整整十年,没有在你的怀抱中了。现在我回来了。

一辆车已在码头上等候我们。我们穿过一条新辟的马路,经临江门一带,疾驰前进。又认得又不认得重庆的街道了!重庆的街道啊,我多么愿意下车来,停留在街头,细细看你,摸你。在这里我们曾度过我们的历史中最艰苦的年头。难道不是在这里,③我们半夜惊跳起来,把睡得香甜,连警报汽笛也唤不醒的孩子粗暴地摇醒,然后揣着包,提着箱,踉跄奔进防空洞?难道不是在这里,美国兵坐在吉普车里横冲直撞,奴颜婢膝的国民党西崽向他们打躬作揖,而我们用以维持生活的,我们口袋里的钱币却时常被一种奇怪的妖法盗窃了去?难道不是在这里,除了太阳给我们一个影子之外,反动统治者也给了我们一个尾随不舍的魔影——我们在这里被折磨过,被侮辱过!

然而,现在不用说这一切了。你已经完全变了样,变得使游子归来,都不认识自己的家园了。

头一天晚上,朋友们招待我去重庆市川剧院看戏。我正听着抑扬的高腔音乐,突然从台和剧场的某些暗示中发现了:这可不是“青年馆”吗?是的,这正是当年的“青年馆”。记忆则涌了上来。在这台上,有人曾朗诵过《狂人日记》;马思聪曾弹奏过他的《剑舞》;大乐队曾以贝多芬的《英雄》祭奠过罗曼·罗兰老人;郭沫若先生曾站在那个失地千里的何应钦面前,痛骂他几个小时。骂一句,台下鼓一次掌。而且,就是在这台上,十年前,在《双十协定》签订前夕,毛泽东主席曾经大声呼吁和平,他说:“和为贵。”

第二天,我一清早就去寻找故居,没有想到所在地已变成一个公园,原来是草堂,现在矗立着一座楼房。我访问了张家花园,战时的作家协会,不能相信我们的作家曾住过这样破烂、湫隘的房子。我寻找紫薇村,没有找到;寻找红球坝,发现从前的一片菜园,布满房屋,成为热闹市区。我寻找大田湾,突然发现我已回到人民礼堂那天坛似的大建筑物面前了。在这里耸起宏伟的三层翠绿的圆顶,它在一刹那之间改变了山城的面貌。

我到处寻找,寻找沧白堂前的砖头,校场口的血迹和泪痕。博物馆派来的女同志,带领我们参观曾家岩五十号。我们曾在它的楼下听过政治报告,在小屋中看过秧歌舞剧。可是,这多么奇怪的一幢房子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志和国民党特务同住在一个屋顶下面。在二楼,周恩来和董必武同志的两间卧室之旁,特务占了五个房间。当年的斗争是多么激烈,敌人已楔入到这座房子里来了。可是,现在,我们站在五十号的大门口,照起相来了。

重庆,有多少可回忆、可纪念的事物啊!可是,两天后,怀旧的心情很快消失。满眼是新事物。第三天,就觉得这种心情有点迂。第四天,我自己也简直不能忍受它了!

滑竿没有了,人力车也看不见了。电车满城飞,爬坡比起汽车来还快。缆车上上下下,来往于两路口菜园坝之间。菜园坝车站是四十年愿望的终点,成渝路的起点。现在,人们正在等待着宝成路通车的佳音。川黔路已经在兴建之中,将要跨越长江和嘉陵江的两座江桥开始钻探了。山城重庆还将是我国最早修建地下铁道的一座城市,一条地下铁道线从牛角沱通往大溪沟,另一条线从菜园坝通往朝天门。让我们采大理石来修造车站,用最美丽的名字给它们命名。

美丽的城市啊!我曾从朝天门出发,穿过繁荣的市区,到两路参观体育馆,然后经过大坪,向着杨家坪而去。新建的一排排工人宿舍,洁白的墙,绿的窗户,门前的小花园,新建的电影院。未来的重庆正在这里劈开山头填平山谷,建设起来。我们又从这靠长江的一面横插到嘉陵江的一面去,于是看到了沙坪坝、磁器口的一片巨大的市区。一处是工业区,另一处是轻工业和文化区。

伟大的城市啊!一条宽阔的沿江码头将要像腰带似的怀抱这座山城。三峡水库将水位提高后,从上海来的万吨大轮船将要泊在这拥有一切现代化设备的大港。围绕着重庆钢铁公司的将是许多机器制造工业。重庆还是一座巨大的煤炭工业之城。蕴藏在长江和嘉陵江水波里的巨大的电力,则将推动这些工业。

富饶的城市啊!多少果树迎着阳光?多少果实使枝头下垂?去年的广柑还没有吃光,今年的又挂在树上了!为什么大自然对这里如此厚爱?这里用不着绿化,四季都是绿的。绿化这里只是绿的规划:这几座山是广柑,那几座是柚子等等。

看啊,百花满地,蝴蝶满园。还不知是蝶多,花多?还不知是花多,蝶多?看啊,四只抖动的蝴蝶在争夺一朵西番莲的花蕊。山城的气候特点使山城的花比哪儿的花都更香,这儿是我的一个香水工厂所在地。

夜晚,站在枇杷山公园的高处往下望,山下是几十万家灯火。你可以用一张黑纸,在上面刺着无数针眼,然后放在灯前看一看,这就是夜重庆,而我回来了。

一九五六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博物馆女同志带我们参观曾家岩五十号,回忆作者与“五十号小屋”有关的过往。叙述它的历史,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B.文章叙述作者十年后重返重庆后的所见所想,展示了重庆的今昔差异,表达了作者对今日重庆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C.文章叙述作者“不用说这一切了”“变得使游子归来,都不认识自己的家园了”,以“我”重返重庆后的感受写出了重庆的变化。
D.文章叙述“我”寻找故居,却寻而不见,将寻找故居与寻而见到新变化相较而写,写出重庆新貌的同时,流露出淡淡的遗憾。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④中“看啊”以呼告的方式,赞美了重庆生态的美好,有呼告人们共同欣赏之意。
B.句子①中“一层薄纱似的轻雾”与“像在画中一样”,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重庆的美丽。
C.句子②中三个“震抖”都是动词,前一个指船的震动,后两个指“我”内心的震撼。
D.句子③中连用“跳”“摇醒”“掮着”“提着”等动词,刻画出逃避战乱时人们的慌张。
3.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表现作者在临江门一带疾驰前进时所感所想的?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觅旧·赏新·对称;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美丽·伟大·富饶。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流动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绝对的。
B.在乡村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形成“熟悉”的社会。
D.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虽用得很好,但带着对中国人的几分藐视的意味。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臧克家的现代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这首诗,短短几行字,刻画出了一部华夏民族的生存史。一代又一代,在土地上无休无止地循环上演着“同一个故事”。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同一个故事”的反复上演能成为常态。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三代之衰,学废道不明,然后诸子出。自老子厌周之乱,用其小见,以为圣人之术止于此,始非仁义而诋圣智。诸子因之,益得肆其异说,至于战国,荡而不反。然后山渊、齐秦、坚白异同之论兴,圣人之学,几乎其息。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荀卿,楚人,尝以学干诸侯,不用,退老兰陵,楚人尊之。及战国平,三代《诗》《书》未尽出,汉诸大儒贾生、司马迁之莫不尽用荀卿子,盖其为说最近于圣人而然也。

荥阳郑昊,少为诗赋,举进士已中第,遂弃之曰:“此不足学也。”始从先生长者学问,慨然有好古不之意。郑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辅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师焉,无不至也。将更其名,数以请,予使之自择,遂改曰荀。于是又见其志之果也夫荀卿者未尝亲见圣人徒读其书而得之。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轻之。使其与游、夏并进于孔子之门,吾不知其先后也。世之学者,苟如荀卿,可谓学矣,而又进焉,则孰能御哉!余既嘉君善自择而慕焉,因为之曰叔希,且以勖其成焉。

(选自欧阳修《郑荀改名序》)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又见A其志之果也B夫荀卿CD未尝E亲见F圣人GH读其书而得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废而道不明”与《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的用法不同。
B.徒,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中的“徒”词义相同。
C.及,赶得上,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中的“及”词义不同。
D.字,取字,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遵循老子的理念,各自阐述奇谈怪论,以致于圣人学说几乎荡然无存。
B.汉朝的大儒贾谊、司马迁等人,受益于荀子,因为荀子的论说最接近圣人大道。
C.郑昊年少学习诗赋,因想考中进士,开始追慕古人,跟从饱学的先生探究学问。
D.郑昊性情淳厚聪明,有志于学,想更改名字,多次请求欧阳修,最终改名为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荀向荀子学习到了什么?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