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琴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名琴“绿绮”和名山“峨眉”写出蜀僧来历非凡,暗示其技艺高超。
B.颔联“一挥手”描摹出蜀僧弹琴的潇洒姿态,“万壑松”以松涛声比喻琴声清越宏远。
C.颈联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直接表现了自己通过音乐媒介和蜀僧建立的知己之感。
D.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024-03-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木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成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图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图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图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图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2024-02-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稿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与“中通外直”(《爱莲说》)中的“中”字含义不同。
B.“声非加疾也”与“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字含义不同。
C.“勒为若干卷”与“燕然未勒”<《渔家傲·秋思》)中的“勒”学含义相同。
D.“少而不勤”与“黑发不知勤”(《劝学诗》)中的“勤”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是(     
A.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B.荀子拿“蚯蚓”与“螃蟹”,引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
C.秦观编写《精骑集》,是受《齐史》中“我精骑三干,足敌君羸卒数万”的启发,弥补自己“少而不勤”和“长而善忘”的遗憾。
D.荀子通过《劝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秦观虽然也强调后天不能间断学习,但认为先天条件也不能忽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5.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2024-02-12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应聘的技巧

佚名

赛先生在某大学执教生涯规划课程,专职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应聘工作的技巧,以帮助这些少不更事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尽快适应社会生活。这一天在课堂上,他向学生推荐了不知从哪里淘来的一篇文章——德国作家汉斯·巴尔斯的小说《招收学徒》。内容如下:

电动机工业大厂的培训部主任梅尔瓦因师傅对学徒有敏锐的嗅觉,能在为数众多的应试人员当中嗅出他所需要的人。他择优录取的方法简单而迅速有效。反正他总能想出一些新招来选出他所想要的人。

现在正有一批年轻小伙子等在他的门前,他们穿着厂子借给的装配工工装。弗兰茨·贝尔纳,一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就站在他们中间,他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他是唯一拿不出介绍信的人。

当他们敲梅尔瓦因先生办公室门的时候,培训部主任正坐在自己的写字台边喝咖啡。小青年们敲了半天门,得不到回音,可他们是被特意派到这儿来的。他们无可奈何,面面相觑,便又贴门倾听。毫无声息!于是弗兰茨·贝尔纳壮起胆子说道:没准他没听见,我再敲一下试试!

其他青年耸耸肩头。他爱干就干吧!他敲敲门,屋子里传来一句恼怒的骂声。

他说什么?这时弗兰茨也没把握了。好像是说:进来吧!另一个人答道。于是弗兰茨按动门把手,门开了一条缝。小青年们都站在门框里。

一群脸皮厚的东西!我说不要打扰我,你们没有耳朵?写字台旁传来了暴跳如雷的吼声。小青年们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缩一下。

嗯,怎么不吭气?快说呀!弗兰茨往前跨了一步:是人家派我们来的。请您原谅。我们还以为,您是让我们进来呢。

噢?是派你们来的?那你们就没学会等一等?给我滚到外面去等着!你们没有看见我在忙?门砰地一声关上了。小青年们忿忿地议论着,坐到了一张长椅上。老不死的!有人还送给梅尔瓦因这样一个雅号。

好半天以后才让他们进去。这时这位凶神已显得有些人情味了。他的提问简短而精当,而回答也得这样。你们懂得了刚才的教训了吗?他忽然出其不意地问道。小青年们嗫嚅地嘀咕了点什么。

小青年们显得有些惶惑。你们快说呀!

一个人答道:当然是您做得对!

梅尔瓦因师傅的面孔深不可测。他严厉地呵问弗兰茨:你是怎么看的?

这位青年坚定地答道:我不这么认为!

①“噢?那你的看法呢?

我们不是想打扰您。我们只是没听明白您的话,我们还以为您是叫我们进来呢。

你大概是这么想的,对么?

是的,我是这么想的。

孩子,你要记住这一点:要想,你还是让马去想吧,马的脑袋可比你的大得多!青年的脸庞唰地涨得通红,他的牙齿紧紧地咬住下唇,其他的应考者笑了起来,笑声里既有一点讨好的意味,又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意味。梅尔瓦因师傅仍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说的不对?——不对,我决不让人禁止我思想!

!那好,这个问题咱们再谈谈。别的人都可以走了。过后你们会接到通知的。这位‘思想家’还要在这儿多留一会!

报考学徒工的这些人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大躬,离去了。他们那放肆的笑声对弗兰茨来说意味深长,对这位经验丰富的培训部主任来说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门刚刚从他们身后关上,梅尔瓦因先生就拍拍弗兰茨的肩膀:好样儿的,孩子!好好保留着你这种坦诚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勇气!这对你的一生都会有用的。

弗兰茨难以置信地盯着这位男子。培训部主任笑道:你被录取了!复活节后就开始来我们这儿干吧!你永远也别失去自己的勇气!这时弗兰茨也笑了,哦。明白了!他神采焕发地说道。

一如既往,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束了很久,百无聊赖到快要爆发的时候,救世主——放学的铃声终于降临人间。赛先生仿佛大梦初醒,一睁开惺忪的睡眼,就收拾起他的皮包,转身拔腿之际,还不忘呐出一句:应聘的‘技巧’到底是什么,这下大家都明白了吧?赛先生的时间观念,一直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明白了!声音闹得像醒春的滚雷。

同学们一哄而散,只有两位女生落在了后面。在跨过门槛的时候,其中一位细细地问她的伙伴:我怎么知道主考官的喜好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先生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推荐一篇不知从哪里淘来的文章,暗示他日常教学比较随意,备课不够严谨。
B.培训部主任选拔人才,和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观点都可以体现出人要经得起困境中的磨炼。
C.作者在描写梅尔瓦因和应聘者接触时的语言多“骂”“吼”“呵问”等,意在表达生活中他脾气暴躁、不近人情。
D.其他应考者在离开后发出意味深长的放肆的笑声,他们认为弗兰茨不知变通,惹恼了梅尔瓦因,是对弗兰茨的嘲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交代梅尔瓦因先生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喜欢思考和创新,这为下文他对弗兰茨坚决维护思想权利的赞许埋下了伏笔。
B.“小青年们”在面试官梅尔瓦因面前和背后的表现大不相同,这和弗兰茨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招收学徒》的情节随梅尔瓦因对学徒工的考核一波三折,最后,他选择了弗兰茨,而不是其他的青年,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D.在赛先生的课堂上,学生全都明白了应聘的“技巧”,他最后的提问,也得到了学生一致的肯定回答,再次照应文章标题。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叹词,分别表现了梅尔瓦因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前后文进行具体分析。
4.本文可分为主体部分“招收学徒”和首尾段落的增写部分,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增写部分对主体部分的作用。
2024-02-12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第二中学河西校区2023-202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 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2.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节选自曾国藩《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
且书信A既详B则C四千里D外之兄弟E不啻F晤言一室G乐H何如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
B.假,借助,利用。与成语“狐假虎威”中的“假”意思不同。
C.竟日,从早到晚,一整天。与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的“终日”意思相同。
D.古文,唐时称先秦两汉之文为古文,后泛指文言写成的文章。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假于物”。
B.材料一中,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说明了积累、坚持和专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中,朋友认为曾国藩猛火式做学问不妥,建议他搬家到城里,向师友学习。
D.材料二中,曾国藩认为学习要专一,每日都要打起精神,心无旁骛,否则一无所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辟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5.两则材料都阐述了求学方法,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主要观点和论证手法两方面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舞蹈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国风舞蹈”悄然成为文艺星空中熠熠闪光的明星。从网上刷屏的舞蹈《丽人行》,到火爆“出圈”的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从播放量过亿的舞蹈综艺《舞千年》,到央视春晚广受好评的节目《只此青绿》,以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在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的推动下走出剧场,在更广大的社会文化空间中持续引发关注和传播。这让我们思考:国风舞蹈为何表现得如此惊艳和出众?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持续迸发的原因何在?

舞蹈具有视觉表达的独特优势

舞蹈艺术的特质是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诉诸感官和直觉,进而抵达观众心灵与情感深处。在互联网视频平台强力传播的推动下,国风舞蹈作品凭借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优势,触动观众身体里的文化基因。

这里的中国古典舞并非指复原重现业已失传的我国古代舞蹈,而是指由当代舞蹈艺术家在提炼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的基础上,构建的舞蹈语汇体系。同时,编导和舞蹈研究者依托丰富的文史资料和出土文物,不断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质感与气韵。以往普通观众对中国古典舞如汉唐古典舞、敦煌舞和昆舞等了解较少,很多经典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也仅限于剧场演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海量传播,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踏歌《相和歌》等,获得广泛关注。

同时,新创精品舞剧中的精彩段落也频频登上热搜,不断成为“爆款”,如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晨光曲》《只此青绿》中的《青绿》以及《五星出东方》中的《锦绣》。这些精彩舞段原本在舞剧作品中担负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功能,但在短视频平台和电视综艺里,作为独立作品得以传播,原有意涵得以扩展,其传统文化气质得以彰显,或清丽典雅,或大气磅礴。例如在《五星出东方》的舞段《锦绣》中,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带给人们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用跨媒介表达增强艺术表现力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完整呈现离不开表演、音乐、服装、道具和舞美等的深度融合。取材于唐三彩陶俑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和取材于北宋古画《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乐、舞一体的综合审美体验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当代观众。这充分显示出舞蹈艺术处理传统文化题材具有独特优势。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

国风舞蹈将文物、古画、典籍等文化遗产中富于美学意蕴的元素,转化为身体语言并进行跨媒介表达,是其成功的“流量密码”。2023年央视春晚创意交互视觉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中国传统色彩。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计算机图形、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实时互动,或雅致婉约,或雄浑豪迈,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创意视觉作品。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让更多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原来可以如此个性鲜明、飘逸洒脱。

用持续创新打造传世经典

从钟情于视听效果,到在舞蹈中找到文化共鸣,人们喜爱国风舞蹈是因为它能给当代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情感价值和精神力量。如果深入观察这些国风舞蹈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审美价值正是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成功提炼和转化。

在舞蹈综艺《舞千年》中,很多古典舞作品取材于程婴救孤、昭君出塞、桃园结义等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以舞蹈形式向观众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尤其是舞剧《赵氏孤儿》选段的高潮部分,程婴舞蹈动作的大开大合,以无声的身体语言表达强烈情感,其审美力量无需文字描述,令观众动容。这样的作品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今天的观众走进历史,在古今对话中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实现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升。

在国风舞蹈持续“出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爆款”舞段的根基是成熟的舞台作品,是最具舞蹈艺术特色的身体语言及其审美体验。只有不断创造和打磨出更多经典舞台作品,才能将舞蹈艺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传播开来;只有积累足够丰富厚重的舞台作品,才能让舞蹈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充满活力;也只有充分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具备当代审美价值的舞台作品,才能获得广大观众的共鸣与共情,进而创造出真正的传世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观众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为文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国风舞蹈以身体语言触动当代心灵,引领更多观众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摘编自张延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呈现传统文化创新为特色的国风舞蹈通过网络短视频和电视综艺走出剧场,并受到关注,广泛传播。
B.国风舞蹈以身体为媒介,超越语言和文字,能够抵达观众心灵和情感深处,触动观众的文化基因。
C.舞蹈的完整呈现需要与表演深度融合,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就是凭借舞蹈与表演的融合“出圈”的。
D.舞蹈综艺《舞千年》以舞蹈形式传递忠义正直、侠肝义胆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常给观众精神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舞并不能复原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舞蹈,只能在传统戏曲和武术等动作元素上提炼和构建舞蹈语汇。
B.舞段《锦绣》展现出了古拙庄严的汉代风韵,舞段中顿挫感十足的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直观震撼的审美体验。
C.在处理传统文化题材方面,舞蹈艺术具有独特优势,借助影像新技术,国风舞蹈凸显出跨媒介叠加效应。
D.一些古典舞剧作品能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历史,获得对历史、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影像新技术的助力下,国风舞蹈凸显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带来的跨媒介叠加效应”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晨光曲》以板凳蒲扇舞的方式呈现出上海弄堂女人的生活细节,体现了东方女人的独特的神秘的美,刻画了一段静谧美好的弄堂生活。
B.《唐宫夜宴》曾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终评,其创作灵感来自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
C.《满庭芳·国色》用古典舞的形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代表色彩,展现国色之美、文化自信,是一个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的精品佳作。
D.舞剧《杜甫》中的《丽人行》在短视频平台上海量传播,这部在舞蹈综艺中获得影视化呈现的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作,获得广泛关注。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5.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那么,你认为如何“拿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①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②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蓬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③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④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⑤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⑥“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⑦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⑧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⑨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⑩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⑪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⑫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⑬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⑭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⑮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⑯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⑰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⑱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⑲我们相对坐着。

⑳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㉑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㉒“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㉓“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㉔“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㉕“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㉖“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㉗“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㉘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㉙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㉚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㉛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㉜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㉝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㉞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B.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C.“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D.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一片芦苇遇见周瑜,首尾呼应,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3.请以周瑜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不能为滂母邪?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文中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符号列出来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诚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3.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D.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5.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
2023-12-1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甄娠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到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甄擐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
B.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
C.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
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B.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C.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