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寒三友

汪曾祺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

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新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沫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彝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箫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节选自《岁寒三友》,有删改)

【注】①文三桥:文彭,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长子,号三桥。工书画,善诗文,尤精篆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画家”与“画匠”,主要是为了引出对“画师”靳彝甫的介绍,并与之形成对比,突显后者的形象。
B.“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这句话从正面描写了靳彝甫绘画技艺的高超及其自信。
C.岁寒三友”原指松、竹、梅,文章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个人,寄寓着作者对于他们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D.“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中“可着”为“尽着”之意,适当运用方言可使作品有特殊韵味。
2.关于文中靳彝甫生活“四时佳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饥半饱”承上,“有滋有味”启下,下文即通过记叙、描写生动展示了其生活趣味。
B.“春天,放风筝”,“秋天,养蟋蟀”语言极其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C.种荷花、养小鱼,从中或许能看出《爱莲说》《小石潭记》对旧时文人画士的深远影响。
D.灯笼无法走走停停,若改为“看这位大胆的画师提着灯笼走走,停停……”就更合情理。
3.小说中主人公靳彝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加以分析。
4.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这一说法也适用于本文。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镇、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全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位。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点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体的。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推动了茶艺美学的成型,搭建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B.明朝前期士大夫阶层以茶雅志,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C.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现。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B.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道释融合构成的,但它们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是没有主次之分的。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身心,抒怀遣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绔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盏?”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盏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积)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历元年,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二子托陛下。陛下今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方,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久视元年,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朕为善,何得违!”遂罢其役。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二十三》有删改)

【注】①司府丞光嗣:指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是任司府丞官职。②祁奚:春秋时晋国大夫。初举仇人解狐代己,解狐卒,再举自己的儿子祁午代己。时人称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③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勿       预:预先B.太后意稍       寤:醒悟
C.过宫阙       制:规制D.公教朕为善       教:劝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古天子未有以异性嗣者       吾属今之虏矣
B.陛下今欲移之他族       度我至军中,公
C.大帝二子托陛下       烦执事
D.何得       吾诚愿与汝守以死
3.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B.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C.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D.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则天想立侄子为储君,狄仁杰婉言劝谏,比较了姑侄与母子的亲疏关系,劝君主当把国事当家事,慎重抉择。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规劝。
B.武则天命宰相举荐尚书郎,狄仁杰举荐自己的儿子,其子十分胜任这个职务,太后说他像春秋晋国的祁奚一样“内举不避亲”。
C.狄仁杰习惯直言规谏,当契丹降将李楷固面临有司治罪时,狄仁杰力排众议,说服武则天,不但赦了他的罪还授予他官职。
D.武则天要建造大佛像,狄仁杰反对奢华,爱惜民力,从佛教教义和国家灾情等方面极力谏阻,武则天接受停止了这项工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06-07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之后,正在迎来崭新的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经济时代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可能将远远超过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对人类影响的总和。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将大幅度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成本,延长人类预期寿命。一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得到控制甚至被消灭;基因编辑等技术有望对1000多种单基因控制的疾病、遗传性疾病进行治疗;干细胞技术则可定向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器官等。未来30年,由于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生物技术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未来,生物技术将推动农业新一轮“绿色革命”,有望最终解决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粮食安全、食物安全问题。利用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既能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又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人们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动物新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甚至可以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生长调节剂等,使人类有望彻底告别饥饿。

工业技术经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正在向绿色化、“生物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生物催化正在逐步取代化学催化,能够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发酵技术以生物质为原料研发的新型材料,如手术线、人工骨骼等高端材料,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

随着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生物恐怖风险陡然上升,人类面临更大的生物安全威胁,保障生命安全、生态安全,亟待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基因组大幅度提升了人类对生物的认识水平,如新型冠状病毒的任何变异都不能逃脱人类的眼睛;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大幅度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当然,这些技术也是“双面技术”,要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防止技术滥用、误用对人类与环境造成损失。未来世界,科学家将不断揭示生命规律,对人类自身与生物世界的了解、调控能力将不断提升。

总之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来临,生物经济将引领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专家们尽管对新的科技革命、生物经济来临的时间还存在分歧,但关于生物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则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生物经济的世纪,谁引领生物经济的发展,谁就能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摘编自“人民论坛”王宏广《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研判》,2022年9月23日)

材料二

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规划》明确,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合作共赢、造福人民、风险可控”的基本原则,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创新”就是“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实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多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接下来,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将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摘编自《凤凰网财经》《中国首次提出“生物经济”五年规划!》,2022年5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中“生物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基因编辑技术使目前人类对衰老的认识与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
B.生物技术推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开发利用,可逐渐减少对环境与食物的污染,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C.生物安全是人类未来安全短板之一,亟待生物技术上能有重大突破与广泛使用来保障生命和生态安全。
D.专家们虽然对新科技革命能否到来见解不一,但都一致认可引领生物经济发展是把握未来发展的关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生物催化取代化学催化后,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速工业材料进入生物时代,使人类有望告别饥饿。
B.生物技术的巨大进步,会使人类消灭一些疾病,降低人类的病死率,大幅提高对衰老的认识和控制水平。
C.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将提升人类改造生物的能力。在未来世界,生命的规律将被科学家不断揭示。
D.“创新”就是“牛鼻子”,比喻形象生动,突出“创新”在生物经济抓发展、谋未来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Agriloop项目开发可持续工艺,将农业食品残渣转化为高附加值且环保产品,广泛应用于饲料和生物基材料产业。
B.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高VC生菜长势喜人,其维生素C含量可媲美猕猴桃。
C.2022年9月9日,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出炉,全国古树名木资源超过500万株,其中云南省最丰富。
D.科学家利用基因改造过的细菌做数据记录器,获取了不同饮食和疾病背景下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群的基因活动信息。
4.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我国未来如何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矿车

[日]芥川龙之介

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矿车上有两个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因为下山,矿车不用人推,一路自动奔驰。车厢掀动着,土工的短褂底襟张开,细细的钢轨划起弧形——良平有时一边眼望如此光景,一边心想当一个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矿车来到村外平地时,自然而然停在那里。与此同时,土工们从车上轻轻跳下,把车上的土掀在路轨的终点。然后推起矿车,开始往所来的山上那边爬去。良平那时心想,坐不上车倒也罢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个人伫立在偏午时分的工地眼望矿车来来去去。这时,除了装土的车,有一辆装枕木的车沿着应是干线的宽轨爬来。推这辆矿车的两个都是年轻人。良平从看见两人时起就觉得他们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帮你们推好吗?”其中一个穿格子衫的兀自低头推车,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钻进两人中间,用足力气推了起来。“好大的力气嘛!”另一个耳央卷烟的人也夸奖良平一句。

推着推着,铁路坡度渐渐徐缓起来。良平心里担心得不行,生怕对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话。但两个年轻土工只是腰比刚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车。良平终于忍耐不住,胆战心惊地这样问道:“一直推下去好吗?”“好好!”两人同时回答。良平心想两人果真是好人。

继续推了五六百米,铁路再次陡了起来。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着阳光。还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良平一边想着,一边用浑身力气推车。

从橘林中间爬到顶头,铁路陡然变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个对良平说:“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车去。矿车在三人上车的同时,撩起橘林的香气,沿钢轨一路滑下。坐车比推车舒服得多!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心里浮上理所当然的念头。并且这样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来到有竹林的地方时,车静静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刚才那样开始推车前行。不觉间,竹林变成杂木林。上坡路上点点处处积了落叶,生了红锈的钢轨都看不见了。坡路好歹爬完,这回但见高耸的悬崖的对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时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

三人又坐上矿车,车在杂木林的树枝下——右边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说,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该到的地方,车也好他们也好,都不可能返回。

车在一家茅草屋茶馆前停下,一位土工从茶馆出来时给了良平一包粗点心。三人推着矿车爬上徐缓的坡路。良平手虽搭在车上,但心里想的是别的事。

翻过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样的茶馆。土工们进去之后,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家。茶馆前开放的梅花即将在夕晖中隐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脚矿车轮,明知自己推不动,却呼哧呼哧推了几下,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们出来后,手扶车上的枕木,若无其事地对他这样说道“你该回去了,我们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担心的”。

良平一下子惊呆了。天马上就黑了,再说今天的路走得极远,而现在自己必须一个人走回去——他顿时明白过来这些。良平差点儿哭出来。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他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沿铁路飞奔起来。

良平沿着铁路一侧忘我地跑了一阵子。奔跑时,发觉怀里的一包糕点碍事,遂甩去路旁,顺手把木屐也脱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袜底直接踩进石子,脚倒是轻快多了。他一边感觉着左边的大海,一边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泪不时涌上来,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脸——他拼命忍住,唯独鼻子抽搭不止。从竹林旁跑过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让他觉得不便,他边跑边脱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时,四下已经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边想着,一边连滚带爬继续奔跑。

井边提水的妇人们和从田里回来的男人们看见良平跑得气喘吁吁,都问他:“喂,怎么了?”他一声不吭,只顾从杂货店、理发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过。

跑到自家门口时,良平终于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声传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时围了上来。尤其母亲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抱住良平的身体。良平手脚挣扎着,抽抽搭搭哭个不停。也许是哭声太厉害了,附近三四个妇人也赶到昏暗的门口。父母自不用说,那些人也异口同声问他为什么哭。但他无论别人怎么问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只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惊惧,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二十六岁那年和妻子一起来到了东京。不知为何。他有时会毫无理由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真的是毫无理由吗?在劳顿疲惫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笼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时断时续细细地向前伸展……

(有删改)

文本二:

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个时空片断,写一时一地展开的一事。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状态和人生轨迹都随着矿车车辙的延伸和“我”内心的起伏暴露无遗。

(节选自赫雪侠《断片与瞬间——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特点及其成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平八岁时对矿车推土这种新鲜事充满了好奇,因此他对当土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矿车充满了渴望并进行了尝试。
B.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独自回家时,良平只是“向两个年轻土工不自然地点了下头”,集中表现出他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C.“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这一理所当然的想法使后文良平得知矿工不回去时的失落更加凸显。
D.从良平一路连滚带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开始大声哭泣,周围的人们都关心地问他,展现了邻居们的热心和善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对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场景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良平观察的细心,以及孩童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B.“一片无边无际的冷飕飕的大海铺展在眼前”这句话用“冷飕飕”一词来描写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内心开始变得害怕。
C.小说以良平八岁那年去村外看矿车推土开篇,以良平二十六岁时回忆童年往事结束,主要通过环境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
D.小说叙述了良平八岁时与两位年轻土工推车的经历,在对良平细腻的少年心理刻画中体现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3.文本一是如何叙述良平的故事的?请从情节叙述角度和结构手法等方面简要分析。
4.文本二提到,“在《矿车》中,作者将人漫长的一生集中表现于乘工地矿车玩耍的一个下午”,试结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炭河(节选)

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坑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什么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门环撞击声在月色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假。”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爹还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带财哩,能不捞吗?”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锁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锁觉得这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心急火燎地攀上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一句,既表现出身为船工的铁锁爹的壮实有力,也反映出铁锁爹对待铁锁稍显粗暴。
B.“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的细节描写,是为了说明天气酷热和师傅不注意个人卫生。
C.面对涨河,铁锁爹一再要求铁锁请假,说明他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师傅反对铁锁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D.最后一段通过插叙女人望夫流泪、站就是一天的场景,侧面衬托下河跑船的辛苦和危险,写出了铁锁娘对铁锁爹的关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文章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了“臭蛋”成为铁锁的“师傅”的来由,表现出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文章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浓郁,使人物形象生动。
D.文章标题“炭河”既是文章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3.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环境、人物、情感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B.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C.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D.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邯军棘原”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军”的含义相同。
B.“秦不能尽封”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两句中“尽”的含义不同。
C.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按爵位高低可将诸侯分公、伯、侯、子、男五等。
D.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②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5.项羽为何决定将众多秦军官兵杀掉?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B.小学而大遗                                        盖亦反其本矣
C.罔民而可为也                                 故木受绳则直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鼓瑟希,铿尔
2023-04-2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②三子者出,曾皙   
③是以君子庖厨也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可使有,且知方也                 ⑥然后从而   
⑦欲辟土地,秦楚                    ⑧五亩之宅,之以桑   
⑨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④⑤ / ②⑥⑧⑨ / ③⑦⑩B.①④⑤⑩ / ②⑥⑧⑨ / ③⑦
C.①④⑤ / ③⑩ / ⑦ / ②⑥⑧⑨D.①③④⑤⑩ / ②⑥⑧⑨ / ⑦
10 .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下列我们学过的文中原句与所选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它们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沛公不杯杓”                                                                      其烦
②“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人成事
③“夫人之力不及此”                                         乎其微
④“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大雅
⑤“肩之所倚,足之所                                        削足适
⑥“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可忍,孰不可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⑥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