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2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
2024-01-0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基础大检测
文言小题-选择类 | 容易(0.94) |
名校
2 . 日本古都奈良仿照唐都长安城修建而成,不仅其皇宫、寺庙类似于长安城内的建筑,而且其城内也有一条朱雀大街。那么奈良城的朱雀大街处于奈良城的(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
2024-01-0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基础大检测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指出内容有错误的一项(       
A.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的别称或解释,如“黄发”指儿童,“不惑”指四十岁,“垂髫(tiáo)”指老人。
B.《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刚开始。
C.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十分看重,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古代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为“监生”。
2024-01-0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基础大检测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B.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C.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主要分国讳、家讳两类。
D.古人讳言死:天子死曰崩,大夫曰薨,庶人曰死。
2024-01-08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基础大检测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此时,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B.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夜深时诗人抱膝灯前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从侧面来写“思家”。
D.第二首诗第二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2.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2024-01-07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中段考试语文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月甲午朔,上(后周世宗柴荣)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六月壬申,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域中食尽。齐王景达遣都军使边镐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不许,刘仁赡愤邑成疾。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于紫金山南山。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丙午,监军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帝遣使入城宣谕。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唐陈觉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钟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钟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

臣光曰: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书》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B.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C.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D.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每位帝王均有庙号。
B.制辞: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包括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
C.“军于紫金山南山”的“军”名词活用为动词,是“驻军”的意思;“善甲兵”的“善”与“缮”相通,是“修缮”之意。
D.城郭:城和郭分说时,“城”指内城,“郭”指外城;城和郭连用时,则泛指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寿春被围,城中粮食匮乏,齐王景达派兵救援;刘仁赡请求率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
B.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他亲自穿上盔甲,指挥作战,并命令赵匡胤攻击南唐军寨,使得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
C.世宗在征讨淮南过程中,关心当地百姓,保护百姓利益:他在寿州开仓赈济饥民,在泗州禁止打柴的士兵侵犯民田,得到百姓拥护。
D.南唐陈觉转达世宗不满严续,想杀了他的诏令,南唐国主趁钟谟去后周核实时向世宗陈情,世宗认为严续对南唐尽忠,不应该将其杀害。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
(2)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
5.文末司马光引用《书》中的“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来赞美周世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4-01-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中段考试语文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认真阅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请筛选出两个段落的中心句。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1-0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中段考试语文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晋书》:“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材料中的“元旦”指的是(  )
A.公历元月一日B.阴历正月一日C.阴历正月十五D.阴历三月一日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于越,越王乃问包胥曰: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吾宗庙,以为平原,使不得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兵革卒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之。君、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冬十月,越王乃请八大夫,曰:‘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大夫曳庸曰:审赏则可战也。审其赏,明其信,无功不及,有功必加,则士卒不怠。王曰:圣哉!大夫苦成曰:审罚则可战。审罚,则士卒望而畏之,不敢违命。王曰:勇哉!大夫文种曰:审物则可战。审物,则别是非;是非明察,人莫能惑。王曰:辨哉!大夫范蠡曰:审备则可战。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王曰:慎哉!大夫皋如曰:审声则可战。审于声音,以别清浊。清浊者,谓吾国君名闻于周室,令诸侯不怨于外。王曰:得哉!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材料二:

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故越王将复吴而试其教: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赏在火也;临江而鼓之,使人赴水者,赏在水也;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赏在兵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①怒蛙:肚子鼓胀起来的蛙,像发怒的样子,故称怒蛙。②式:通。此处为动词,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惟是A兵革卒伍B既具C无以D行之E诚闻F于战G何以H为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聘,在文中指诸侯派大夫出访其他诸侯;现在常用来指聘请、女子出嫁等。
B.夷,指拉平、铲平,与李斯《谏逐客书》“包九夷”中的“夷”意思不相同。
C.断,指决断、决定,与《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的“断”意思相同。
D.何为,为什么,“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操”表示拿着什么,两者句式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二十一年七月,勾践与楚国使者申包胥就战事进行了探讨;冬十月,勾践又与八位大夫讨论战前准备,勾践灭掉吴国的迫切心情跃然于纸上。
B.申包胥认为战争之道在于智慧、仁爱和勇敢。没有了智慧,无法根据敌我力量的悬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没有了仁爱,不能和全军将士同甘共苦。
C.大夫苦成认为严明刑罚,士兵就会望而生畏,不敢违抗命令;大夫文种认为明察事物能分辨是非,别人就无法迷惑他。越王对两者的说法褒贬不一。
D.韩非子认为越王勾践把他的台榭放火焚烧而击鼓令人前进,和在江边击鼓令人前进,人们听命是因为奖赏;到战争时人们无反顾之心,也是因为奖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问于申包胥,即已命孤矣。敢告诸大夫,如何?
(2)审备慎守,以待不虞。备设守固,必可应难。
5.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指伏轼致敬)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端午节

振鹏

明天不准停工。

这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在下午将要放工的时候,C厂一间机声隆隆的屋子外面,庄严的写字间的对面墙上——叫工人抬头发抖的布告处,张贴了这样一张新的布告。

拿着血汗去兑换工银的工人,经过了长时间劳作之后,面色都呈现着银灰如死的惨容,凝滞无光的双目更是酸涩不堪。他们疲乏不支的躯体,一个个都被棉花灰襄着,远看去就好像都穿了白花飞絮的花衣。

悲呜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出了车间,在他们眼帘前首先呈现的,就是厂主方才新贴的布告,在不准停工的字样之前,放工的伴侣们都不知不觉地呆立着。一些教育权在先天就被褫夺了的工人,张望了一回,不觉一致发出了又是什么的疑问,少数略微认得几个字的看后,即垂头丧气地发出了微微的叹息,从幽怨不平的叹息声中,可以听出明天——不准停——工的断句。一切看亲友、打牌、玩耍、休息的幻想和计划,都在这明天——不准停——工的断续声中化为轻烟——缥缈了而不可触摸了。

这些血汗被榨取了的工人,现在心坎里都起了异样的感触。他们失望而又沉默地经过管门的挨次严厉的搜索之后,各自回到自己暗淡而又简陋且不经风雨的贫民窟里去了。

隆隆……”“隆……隆……隆……常动不息的机器,仍旧不断地旋转着。

呜——早晨第一次的汽笛响了,提了饭篮,拿了衣包,一个个工人依然照例陆续走进那数千劳动者的总压榨机关内去拼滴血汗。

花絮依旧飞舞着,浊气依旧蒸发着,机器依旧转动着……这正是不准停工明天——旧历端午节。

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

车间里的机器不停地转动,花絮不停地飞舞,工人们各自在车轮转动花絮飞舞中,拿了饭篮,在机器旁的气管中吸取那黄色的带有强性锈质的蒸汽水,将饭泡热,享用他们的午餐。花絮不时地落入碗内,随之就进了他们的口腔;纱头不时地断脱,手便时常离开饭碗而去从事工作。——这是每日的经常情形。不过在今天,各车间里都似乎是处在一种异样的哀怨、悲愤、沉闷、凄惨……的情景中。

沉默着……只有机器转动声……

一张字数较多的公告,又出现在黑色的魔鬼似的牌子上了:

王阿三、张小毛、李定国、胡小妹、余国香、朱长富、卫炳生、刘阿桂、张翠芝等九人,不服命令,擅自停工,着即开除,以警将来,此布。

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

只有唉……唉……”“王阿三、张小毛……开除了”“开除了九个的低微叹息声,在死的沉默中颤动着……

一切依然继续着——飞絮的白花,出门时严密的搜查,疲乏躯体的挣扎……

(有删改)


(1)文中多次描写工厂汽笛:①悲鸣的汽笛第三次拉放之后,这些流血冒汗的动物(从他们的生活状况上来看,根本就不能说是“人”)都陆续从花絮飞舞、浊气蒸发的车间(工人工作的地方)里面无精打采、很狼狈地走出;②又是一声汽笛,上午十二时放工的信号悲鸣了;③第三次汽笛呜咽了,工人们机械似的又走出车间,拥挤到黑牌子旁边张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多次出现工人们去看“布告”的情节,作者多次描写“布告”,请找出一两处,试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4)《端午节》和《包身工》同属于报告文学,这两篇文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2023-11-19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建设局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