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故事的老兵     李秋善

广场上遛弯的老人有很多。有一位个子不高的老人,他叫张龙光,94岁了,1947年参加革命,属于28军,打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后跟随部队到了福建。

老人骑着个三轮车,每天上午、下午都到广场上坐坐,夏天在树荫里,冬天在太阳地里。

我问起老人战争年代的事,他不愿意说。我问他,你战争年代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他说,最难忘的一件事,你乍一说我还真想不起来。

我问,你和战友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一时也想不起来。

我问,打济南的时候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济南战役是许世友指挥的,本来粟裕司令员是想把徐州的援军吸引出来,结果许世友打得太猛,再加上吴化文投降,结果援军还没等来战役就结束了。我个人没有什么故事发生。

我问,打济南时你们部队是在哪个方位攻城的?

他说,那个时候打仗都是在晚上,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看天上的北斗星确定方向。

我问,那时候打一次仗发多少颗子弹?

答,十五颗。就是这十五颗子弹都不舍得用完。像电影、电视里那样子弹随便用,那是打阻击的时候。

我问,打淮海的时候和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有什么故事吗?

打淮海的时候是冬天,在雪地里,关键是鞋子不行。山东老区里给做的鞋好,都是千层底的布鞋,可河南解放区给做的鞋是玉米皮蒸了再用布料夹上,那样做的鞋底,你说能扛穿吗,也不能怪河南老区,当地人就这么穿。一年就三双鞋。我军善打运动战,有时候一次行军鞋子就不行了,没办法只好打草鞋穿。脚上起了泡,用根针挑破,脚使劲跺到地面上,钻心地疼,疼过以后就没事了。你越小心越不行。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就从死人身上扒过鞋子穿。

打淮海的时候是巷战,你在这个房间很可能隔壁房间就有敌人,那叫一个惨烈。

渡江战役时我就是班长了。部队征集船只是按每只船战后给八担粮食的补助。我乘坐的是一艘可乘坐十来个人的小船,正好一个班乘坐。敌人的炮火很密集,炮火打在相邻小船上,船就翻了,战士们都落进了水里。好在我们乘坐的小船没被打中。船靠不了岸,得下船蹬水上岸。我个小,战友们架着我下船,到了岸上,岸上已经泥泞不堪,战士们身上的水滴的。敌人跑,我们便追。所谓兵败如山倒。我问,你们部队从哪儿过的江?

他答,根本不知道,就是跟着部队往前冲。

打上海的时候,部队遇上暗堡,有一千多人倒在暗堡前。最后牺牲了五个战士才炸掉暗堡。打上海不敢用重炮,为了保护文物。陈毅说,打上海就如瓷器店里打老鼠。进了上海所有战士都睡在马路上,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

我在部队最后一战是打金门,叶飞指挥的。第一批登陆的九千人一个也没回来。第一批上去了,船搁浅了,回不来。再加上敌人的炮火轰炸,船都毁了。

我们全副武装,坐在岸边等着渡船回来。眼睁睁地看着金门岛上炮火连天却无能为力。

我问,你怕死吗?

他说,打当兵的那一天起,我就时刻准备着去死,我的战友死了老多了。我邻村的兄弟俩,在一场战斗中死于同一发炮弹,就在我眼前死的。刚当兵时,我娘就让我把名字写在衣服上,又看了我胸前的那颗痣一眼,说你要是有个好歹,凭这颗痣就能找到你。现在想起来,母亲多么的幼稚啊,兵荒马乱的,即便我战死了你到哪儿找去啊。

他说,五O年部队大转业,多亏了我在部队自学了这点文化才没被裁撤下来。

我问,您觉得您是英雄吗?

他说,不是。那些牺牲了的都是。我只是普通一兵,部队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仅此而已。

老人坐久了,也起身溜达一圈。这是一个一米五多一点的老人。不说的话,你绝对想不到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

我试图挖掘更有意思的故事,老人说,只能跟你说这么多了,我身上没有故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老人的个子不高,结尾时说老人“一米五多一点”,两处叙写遥相呼应,展现了老人既平凡又高大的形象。
B.在介绍老兵的战斗经历时,作者采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老兵先后经历的几次战役,思路清晰。
C.渡江战役中,老人重点讲述了军鞋的故事,战争之激烈可见一斑,赞美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战斗的精神品质。
D.听完老人的讲述,“我”试图让老人更深入地讲一些精彩的战斗经历,但被老人拒绝了,欧·亨利式的结尾使小说韵味无穷。
2.关于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相关问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从当上兵的那天起,就已经做好了为国牺牲的准备,所以他和牺牲的战友、邻村的被炸死的兄弟俩一样,都是不怕牺牲的英勇战士。
B.老人的母亲想要凭一颗胸前的痣来寻找儿子,这一做法的确是有点异想天开了,话语中包含了母亲对儿子难以言表的爱。
C.老人非常尊重那些牺牲了的战友,认为他们才是真英雄;但是老人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因为部队大转业时自己差点被裁撤掉。
D.“只是”“仅此而已”,简短的词语把老人不追名逐利、忠诚于集体、服从组织、甘于平凡生活的淡泊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3.文章以“没有故事的老兵”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
4.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出为世人所熟知、铭记的典型人物的。请结合小说中老兵这一人物的塑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绣涩,两面鼓钉隐起,不甚可辨。持此欲易钱数十文,人皆不顾去。积年余,有高丽使客三四人,旁睨良久,问:“此铁价几何?”鬻铁者谬云:“钱五百。”使客立解五百文授之。其人疑不决,即诡对曰:“此固吾邻人物,吾询主者。”顷之,使客复来。鬻者曰:“向几误,主者言非五金不可!”使客即割五金,无难色。其人又为大言曰:“公等误矣,吾曹市语,举大数以为言,五金盖五十金云。”使客曰:“吾诚不惜五十金,但不得更悔。”鬻铁者私念:一废铁夹条增价五十金借令失此售主并乞数十文钱亦不可得。因曰:“吾以此博公多金,保无后言。公幸告我,此为何名。”使客请:“先定要约,而后告子。”

时观者渐众,使客乃举五十金畀鬻铁者,而以若带者付其徒乘马疾驰去。其去远,始告众曰:“此名定水带,昔神禹治水时,得此带九,以定九区,平水土。此乃九之一,若携归吾国,价累钜万,岂止五十金而已哉?”又问得此何所用,使客曰:“吾国航海,每苦海水咸不可饮。一投水带其中,虽咸卤立化甘泉,可无病汲,是以足珍耳。”市有好事随至高丽馆,请试验之。遂命汲苦水数石,杂盐搅之,投以水带,水带沸作鱼眼数十。少顷掬水饮之,甘冽乃胜山泉。遂各叹服而去。

鬻铁者言,闯陷京师时,得自老中贵,盖先朝大内物也。嗟嗟!自经变故以来,凡天府奇珍异宝,流散人间、泯泯无闻者,何可胜数?独是带为高丽使所赏识,顿增身价百倍,不胫而走海外。物之显晦,固自有时哉!

(节选自詹钟玉《记古铁条》)

材料二:

张山来曰:既是神禹时物,不识高丽使人何以知之?殆不可解。

(节选自张潮《虞初新志》)

【注】①闯:闯王李自成。②中贵:宦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首都的称呼,明清时期一般指北京。“京”指人口多,“师”指规模大。
B.高丽,又称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国土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朝鲜半岛中南部。
C.“俟吾询主者”中的“俟”指等待,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的“俟”含义相同。
D.“度其去远”中的“度”指推测,与司马迁《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相同。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都的旧货市场上,有人售卖古代的铁条,虽然价格便宜,但人们并不认识这个铁条,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于是理也不理就离开了。
B.高丽使者想买铁条,卖铁条的人多次欺骗他们,抬高铁条的价格,高丽使者并不生气,在卖者许诺不会反悔之后,双方以五十金成交。
C.高丽使者告诉大家这个铁条是大禹治水时用于平定九区、平和水土的定水带,张山来认为“既是神禹时物”,高丽使者不可能认识此物。
D.市场上有好事者跟随使者回到高丽馆,请求试验铁条,结果果然和高丽使者所说的一样。人们询问卖铁条的人,才知道铁条原是前朝宫中的物品。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命汲苦水数石,杂盐搅之,投以水带,水带沸作鱼眼数十。
(2)独是带为高丽使所赏识,顿增身价百倍,不胫而走海外。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在相应位置划分。每错一处扣1分。
一 废 铁 夹 条 增 价 五 十 金 借 令 失 此 售 主 并 乞 数 十 文 钱 亦 不 可 得
5.文中买下定水带的高丽使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3-08-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的思想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作家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例如,在唐代诗人中,杜甫忧国忧民,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杜诗的核心内容;“诗仙”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的决心,而且明确提出要以孔子作《春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典范。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指导下取得的。还有众人皆晓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旦剥去其历史的、传奇的、神魔的外衣,其呈现给人们的就是忠奸、正邪、善恶之间的斗争,显示了作家执着于描述现实社会的伦常。

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想与政治过分贴近的关系和单纯、急切的教化目的,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充满了枯燥的说教内容,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例如,元杂剧虽然高度赞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往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而且这种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就严重损害了其思想意义。

(摘编自《“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入世精神具有当代价值。“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道关系的一种表述,类似观念还有“文以明道”。从传统文学发展的主流来讲,中国文学是“道”的文学。春秋时期,孔子文艺思想中的“诗教”,就形成了对文道关系的早期表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道”“征圣”“宗经”成为文章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到后来,唐宋古文运动强调“文以明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作为文学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文以载道”将“文”比作车,车的用处是载物,而“文”所载之物就是“道”。这个“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儒家“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所以“文以载道”本质上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社会地位,“代圣贤立言”。这样一来,对现实的关怀就成为“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以“文以载道”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文学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为文学的社会功用被历代文学家重视。

孔子关于文艺的论述集中在礼乐的社会功用层面,他从政治与教化的角度来看礼乐,认为诗歌和音乐的存在价值是能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三国时期,曹丕在论述文学的价值时,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文以载道”也让古代的文学家有了更为强烈的入世精神。被儒家思想哺育的文学家将“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积极介入政治,以诗来言志,用文来载道,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白居易在倡导用诗歌批判现实的同时,指出诗人要担负起表达民间疾苦的责任,“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范仲淹则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新时代,我们扬弃“文以载道”思想就必须考虑将之进行重新诠释。新的“道”要体现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合,同时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做到“文以载道”,文艺工作者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用中国精神来赋予“道”新的内涵,“文以载道”才有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摘编自宗波《“文以载道”思想的扬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儒家“仁政”理想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注及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都是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或指导的结果。
B.元杂剧的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损害了文学本身的思想意义。
C.对文道关系的表述早已有之,直到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才确立了核心地位。
D.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的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利弊,材料二只阐述了“文以载道”思想的利。
B.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以载道”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地位,这赋予古代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
D.朱光潜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认识可谓境界高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D.“文以载道”观念使中国当代文学主旨鲜明,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导致文学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
4.“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意思是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坏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这句话加以阐述。
5.在新时代,该如何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9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因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容易让人们产生崇拜心理,并被许多人当作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相比科学技术,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多帮助。
C.科学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各体系的频繁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必须研究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
3.对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池田大作“科学之眼”的论述——为了说明科学无助于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
B.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为了说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斯诺《两种文化》的相关论述——为了引出后文人文与科学距离变近的观点。
D.杨振宁借用布莱克的诗句——为了说明数学与物理两学科在心智上同根同源。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科学崇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为什么说这种态度是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请结合材料合理分析。
2023-08-09更新 | 289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2022-2023学年高三5检测(三)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 20 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2023-08-03更新 | 327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注】①《书愤》组诗共五首,为陆游被罢职退居山阴时所作,这是其五。②汴:汴河,流经汴京,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③剖心:商纣王怒比干之谏,遂剖其心。④抉眼: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⑤齐盟:同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汴河依旧清澈,穿越汴京蜿蜒而去,昔日宫墙犹在,但江山早已易主,令人感到悲凉。
B.诗人以比干剖心的典故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以伍子胥抉目悬门的典故来表达平虏的信念。
C.诗人将朝廷奸佞比作小丑,将背信弃义的入侵者比作犬羊,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痛恨。
D.诗人坐在“蓬窗”之下,虽然年事已高、日薄西山,但仍有征战沙场、纵横驰骋的志向。
2.诗题为“书愤”,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愤”?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先生的秋天

蒋一谈

喷泉是向上流的瀑布。在喷泉的右前方,几只鸟排成斜线滑行。秋天的光线散发出沉静之美,这些鸟被它们自己的影子引向动物园的湖泊深处,绿藻虽然衰败,依旧将湖水衬绿。其中的两只鸟,合力抓住一根断枝,轻盈地站在上面,尾翼低垂,脖颈缠绕,甜蜜地恋爱。

这些鸟很美,可是在慢先生心里,鹤最美。鹤园还在前面,掩映在树林深处。他想象着鹤在假山和池塘旁漫步的样子,一只脚落下,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落下,一只脚抬起,另一只脚隔一会儿才抬起,这不是鹤的做作,而是鹤的优雅。中国古代文人建造房屋和墓穴时,会依据鹤的步幅来测量尺寸。想到这些,他的嘴角浮现出笑意。

认识他的人称呼他“慢先生”,他的慢超乎寻常:走路的时候,他的手臂和腿脚关节好像被空气暂时抓住了,说话的节奏也是慢的。第一次看见他的人,会以为他肢体残疾,或者精神上出了问题。他经常被围观,引来众人议论:这个男人慢得离谱,慢得让人心慌,他在表演吗?他笑而不语。有人说他像机器人,他慢慢摇了摇头,有些气恼。

他在石头上慢慢坐下,慢慢取出水杯,慢慢拧开杯盖,慢慢张开嘴唇,喝了第一口水。一个肥胖的男人举起自己的水杯,嬉笑着模仿他的动作,最后累得气喘吁吁。他早已习惯这样的模仿与戏谑。

他抬头看湖泊里的鸟,鸟消失了,那是短暂的消失,它们飞不出动物园。动物园管理处发布过公告,说他们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虚拟天空装置。这样一来,动物园里的鸟能生活在铁笼和栅栏之外,在另一个空间里自由飞行,想飞多久就飞多久。不过,如果那些鸟飞得过高,虚拟天空里的电光屏障会自动阻拦它们,强迫它们飞落下来。面对电子牢笼这种高科技新玩法,慢先生心里五味杂陈。他心里有隐忧,他听别人说起过,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死亡之后,会被机器动物取代。如果真是这样,那只鹤怎么办?想到这儿,他的神情有些黯然。

现在是秋天,其实夏天就在不远处。夏季的某一天,慢先生在图书馆典藏室中清理藏品,在箱柜最里面发现了古籍善本《鹤谱》。他拂去上面的灰尘,被里面的图画和文字深深吸引。中国古代文人以鹤为师,言行举止皆依照鹤的节奏和气韵,力图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他去动物园观察鹤,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动作既夸张又滑稽,摔倒过很多次,胳膊和腿脚被石头划伤过。周围的游客举起手机拍照,还有人笑话他,他提醒自己不要在意。半个月之后,他掌握了慢的要领,身体也越来越自如。再后来,他已经能真切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和肢体的慢动作、语言表达的慢节奏协调在了一起,能让陌生人以为他原本就是这样的“慢”人。他心里高兴但没有满足,他觉得自己应该再慢一些,他期待那种真正的缓慢,比自然而然的慢再慢一些,他相信只有这样的慢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找到新的自我。

妻子最先发现了异常,瞪大眼睛看着他,以为他在单位受了什么刺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慢慢享用饭菜,妻子看着他举筷端碗和嘴巴咀嚼的怪异动作,忍不住喷了饭。儿子完成了一半作业,他还没吃完,妻子站在厨房门口,脸上有迷惑,更有不悦。有一次,儿子这样问他:“你是慢爸爸吗?”他慢慢点头,慢慢露出微笑,慢慢伸出手抚摸儿子的脑袋,儿子躲开了。

还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图书馆考察工作,大家列队欢迎,领导满面春风地和大家握手,走到他面前了,领导伸出去的手已经在他胸前停留了两秒钟,他才慢慢抬起手臂,慢慢伸出右手,领导显然感受到了怠慢,错过他同下一位工作人员握手。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了下来。此后的情形可想而知,他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的工作岗位从典藏部调到了借阅室。他原已是典藏部里的怪人,现在到了借阅室,又变成了多余的人,因为机器人能负责完成读者借阅图书的所有工作流程。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擦拭机器人身上的灰尘。成为机器人清洁工的确出乎预想,但他能够接受,这不过是一个秘密,不让妻子和儿子知道就行了。他再次提醒自己,这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他没想到儿子也开始模仿他的慢,模仿得惟妙惟肖,且有自己的创造,这让他深感意外,同时又有些不安。儿子写作业时,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十几秒才能写完,早晨洗脸刷牙耗时二十分钟,晚饭时父子俩相互观察,看谁吃得慢,谁最后吃完谁才是慢冠军。妻子忍无可忍,发了几次火。父亲的所作所为不能妨碍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他试图调快肢体动作节奏和语言表达速度,可是调整到最后,他的身体出了虚汗,心跳明显紊乱,眼神开始发虚,连续几晚失眠。妻子没有办法,只好把儿子送到了外婆家,她自己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搬过去住。

“我能容忍你不赚钱,穷日子别人能过,我们也能过。我不理解你为什么突然间变得怪里怪气的,你这是做给谁看?”妻子摔打着衣物,满脸迷惑。

“我……”他慢慢搓着手,手上的灰变成一个泥团,他把泥团揉搓成一个蜗牛。蜗牛的慢是好的,鹤的慢也是好的,他想。“一切都太快了……还没仔细感受就过去了……我做给自己看……”他喃喃低语,心里轻松了很多。

“等你慢够了,我们再回来。”

他点点头,没有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了喷泉、滑行的鸟、绿藻,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了慢先生眼里的世界的美好和他对慢生活的崇尚。
B.文章使用夸张的手法正面描绘了慢先生走路的时候的样子,同时通过众人的议论侧面衬托并突出了慢先生超乎寻常的慢。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情景化地再现了慢先生喝水的情形,并通过肥胖男人的模仿具体地表现了慢先生所受到的质疑和嘲讽。
D.文章通过对慢先生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设置虚拟天空电光屏障阻拦、囚禁鸟儿的做法的否定,语言委婉含蓄,引人思考。
2.关于文中慢先生与鹤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介绍鹤的步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强调了鹤在慢先生心中的地位。
B.古籍善本《鹤谱》的图画和文字吸引了慢先生,使他想做一个缓慢的不慌不忙的人。
C.慢先生认为鹤是优雅的,因此,即使在模仿鹤的过程中被人笑话,他也毫不在乎。
D.慢先生非常努力地模仿鹤的动作,而在模仿中产生的对慢的感受让他相信他可以找到新的自我。
3.作者写动物园的电子牢笼和机器取代动物,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请分析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
4.文章结尾写慢先生为儿子改变行为,却以失败告终,受到妻子的责难,怎样看待这样的一个结局?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秦腔

雷达

我的一大爱好是听秦腔,爱到了入魔的程度。到北京二十五年了,这癖好居然有日甚一日之势。妻子是北京土著,小儿女都在北京长大,我每放播秦腔,便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小女捂着耳朵跺脚尖叫,小儿涨红了脸摔门而去-—破坏了他们要听流行歌曲的兴头,那一刻他们甚至是仇视我的。然而,①我的秦腔癖有如钢筋般坚固,最终还是我征服了他们。于今,妻子和女儿不但默认了秦腔的合法,有时还跟着节拍轻轻附和,只有儿子冥顽不灵,始终对秦腔不屑一顾,或暗暗冷笑。

我积有三十多盘秦腔磁带,北京固然大,无奇不有,但我深信在拥有秦腔上,我必在首富之列。这些磁带来之不易,每到西安、兰州,我便广为搜求,有时索性到朋友家里巧取豪夺。在西安,王愚、张素文夫妇是我的兄长辈,为我翻录、选录秦腔废寝忘食。李星和我年纪仿佛,又同好秦腔,对他我就不客气了,进剧场、跑商店、选磁带,每回必得陪同到底。在兰州,我和作家王家达一见面,话题马上就转入秦腔。等到我要检阅一下他装磁带的柜子时,融融乐乐的气氛就突变了。他局促不安,支吾其词。毕竟是远道客来了,最后他还是慷慨解囊,送我一两盘市面已脱销的磁带。

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都八十年代了,我对秦腔的爱好何以始终不渝?而整个西北高原,虽已是影视业发达、迪斯科风靡、西部摇滚盛行,可古调秦腔居然还能独弹,还能存活,真是一大奇观。它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健?贾平凹写过名篇《秦腔》,说是秦川的地理结构与秦腔的旋律非常相像,秦腔又与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共为秦川人五大生命要素,故而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他的说法不无道理,却杂有浓厚的陕西沙文主义倾向,视野未免狭窄了。其实,陕西而外,青宁甘新,哪里没有高亢激越的秦腔回旋?哪里不是大大小小的秦剧团星罗棋布,何独入百里秦川然?

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必须站在整个西部的高度,不能光在西安老城墙周围打转。依我之愚见,地理结构重要,历史结构更重要,浑茫的历史感才是秦腔魂魄。说穿了,秦腔迷人,乃在苍凉悲慨二点上。

它善悲剧,不善喜剧;善伦理戏和悲欢离合的苦情戏,不善政治戏和理性戏。看《放饭》,谁不感到命运之飘忽?观《探窑》,谁不赞乱世男女之坚贞?赏《火焰驹》,谁不恨奸佞之陷害忠良?……西部这块地方,留下几多悲欢,唱出了多少慨叹?它是人命危浅之地、苦役流放之所、慷慨悲歌之疆。它的历史和生活本身就具有苍凉悲慨的韵味。寻根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历史意识是现代人直观自身的表现,秦腔便是满足着这种欲求。可以说,秦腔是西部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伦理方式的艺术化、抽象化、程式化,只是人们不自知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剧种要在今天站住脚,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不行。光是一些演员唱,大家不跟着唱,那就会越唱越萎缩,现代西部青年对秦腔厌烦者日多;还有秦腔演员改唱通俗歌曲走穴挣外快的,争上电视剧想出名的,也不鲜见。我对秦腔的前途不免担心。②直到去年在兰州茶园听了一回秦腔,才算放下心来。

那天,家达兄约秦腔著名新秀窦凤琴给我们唱几段,却苦于无人伴奏,他便建议我们到茶园去,说那里有现成的乐队。窦凤琴名气很大,磁带销行西北各地,③一见面,竟一点架子也没有,话儿不多,只微微地笑。她是由生产队、公社、县城直到省城,一级一级唱出来的,尤其受到家乡农民的追捧。

一进茶园,我和小窦都被眼前的散漫场面吓住了。小窦红着脸,摇头悄声连说:不唱!不唱!那场面也确实让胆小的人唱不出口。兰州的茶园历史悠久,风味独具,这我是知道的。但见,半露天的席棚下,密密麻麻全是围桌而坐的茶客。④整个茶园人声鼎沸,打麻将的,玩扑克的,看书的,下棋的,好不热闹。在茶园中间,民间秦腔班子吹拉弹唱正在兴酣处。一位七十多岁的尕老汉,正在仰天长啸,唱《辕门斩子》呢。打板的,拉板胡的,弹三弦的,全戴着茶镜,微眯双眼,下巴跟着节奏一伸一缩的,沉醉其中。更可怪的,一位女服务员,在戏唱到需要女角时,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然后平静如常,又提着壶续水去了。秦腔的流传,与这种民间形式关系密切,仅兰州就有几十家茶园。因属业余,更多保留了秦腔的野味、野趣。

在王兄和我的大力怂恿下,窦凤琴有点坐不住了,却又畏惧这阵势。最终小窦还是被王兄硬拽到台前,与乐队小声协商了一下,决定唱《斩秦英》。只听小窦一声高腔出唇,拉板胡的老先生立刻暗暗点头首肯,待唱到骂一声,小奴才,不死的冤家,全场忽然静得骇人,下棋的、打牌的也全翘首环望,总觉得今天的唱家有些异样。小窦那高、亮、甜、脆,具有透明感的声音在旋舞,那气势昂扬、一波三折的腔调在回荡,那融汇了歌曲发声方法的甜美和流畅在尽情扩张。一曲终了,全场忽如地震,如沸锅,美气!”“好!好!的粗嗓门满场乱吼。这时,一向不善当众讲话的王兄忽然一脸激动,介绍说:刚才唱戏的女同志,就是咱省的窦凤琴。”“什么?窦凤琴!到这来了,喷啧。于是,躺椅乱响,人群骚动,全挤到我们桌前。茶园的个体户乐坏了,捧来大把花生瓜子糖堆满桌面。

要问:秦腔会绝灭吗?我说不会;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秦腔能打出潼关去吗?答曰:更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我”对秦腔的酷爱,然后从“我”对妻子及女儿的影响和竭力收集秦腔磁带等方面加以体现。
B.“我”和王家达交谈甚欢,“我”提出要看他的秦腔磁带时,他就神情、言语有变,这体现了王家达对秦腔的热爱。
C.贾平凹从地理结构角度解释秦腔的生存之谜并不完全准确,只有从历史结构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
D.茶园里的女服务员也能“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这说明秦腔深受当地人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用“钢筋般坚固”比喻“我的秦腔癖”,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秦腔始终不渝的热爱。
B.句②中,“放下心来”既照应前文的“担心”,又写出了“我”相信秦腔不会绝灭的信心。
C.句③中,“竞”表示出乎意料,和前文“名气很大”形成反差,强化了窦凤琴之平凡普通。
D.句④以“人”为重点写出了热闹的情景,以此体现场景的散漫,为窦凤琴演唱秦腔提供环境。
3.文章把窦凤琴在茶园演唱秦腔一事描写得魅力十足,感染力极强,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
4.文章末尾写“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作者认为秦腔难以大兴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爱吾庐,惬幽居。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闲来活计未全疏。月边渔,雨边锄。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注] 段成己,金末正大年间进士,曾任宜阳主簿。金亡,避居龙门山。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阶前流水潺潺,屋上青山环绕,山鸟欢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出居所环境清幽的特点。
B.一个“闲”字引起下片内容,月下垂钓,雨中锄地,花下读书,这就是诗人的日常生活。
C.尾句写诗人欲唤来摩诘画倦游图,隐含“微斯人,无谁与归”的意思。摩诘即唐朝诗人王维。
D.这首词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有比喻、拟人、双关、视听结合、直抒胸臆。
2.结合全诗,分析“惬幽居”“ 少日功名空自许”“ 凭画作、倦游图”三句中,“惬”“空”“倦”三个字所隐含的思想情感。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