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
5.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济,字汝楫,腾骧卫人。正德六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山西巡抚李钺劾左、右布政使倪天民、陈达。吏部请之,帝不许。济疏争,不。帝幸宣府、榆林,济皆疏请回銮。诏封许泰、江彬伯爵,又与诸给事中力争,皆不报。世宗即位,出核甘肃边饷。嘉靖改元,进刑科都给事中。主事陈嘉言坐事下狱,济疏救,不许。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济上言;“自来死囚临斩,鼓下犹受诉词。奏上得报,已及日肝,再请而后行刑,则已薄暮。殊非与众弃之之意。乞自三请后,鼓下不得受词。鹏、钦等罪甚当,幸陛下勿疑。”诏自今以申酉行刑,鹏等竟缓决钦后以中旨免死济力争不听。故事,厂卫有所,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千户白寿赍帖至,济索原奏,寿不与,济亦不肯签发。两人列词上。帝先入寿言,竟诎济议。中官崔文仆李阳凤坐罪,已下刑部。帝受文诉,移之镇抚。济率六科争之,不听。都督刘晖以奸党论戍,有诏复官。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济皆力陈不可,帝从其言。晖夺职,隆受讯伏辜。后父陈万言奴何玺殴人死,帝命释之。济执奏曰:“万言纵奴杀人,得免为幸,乃并释玺等,是法不行于戚畹奴也。”济在谏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帝不能堪。“大礼”议起,廷臣争者多得罪。既而遮诸朝臣于金水桥,伏哭左顺门,受杖阙廷。越十二日再杖,谪戍辽东。十六年册立皇太子,赦诸谪戍者,济不与,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刘济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鹏A等B竟C缓D决E钦F后G以H中I旨J免K死L济M力N争O不P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指罢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字意思不相同。
B.省,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劝学》中“日参省乎己”的“省”字意思相同。
C.逮,指捉拿,逮捕。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字意思不同。
D.滋,意为更加,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滋”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旧例,厂卫逮捕了人犯,一定要携带原奏送交刑科,才能签发驾帖。千户白寿不按规矩行事,刘济秉公办事,对其不予签发。
B.皇后的父亲陈万言纵容奴仆何玺打人致死,皇帝下令庇护。刘济认为陈万言可以有幸免罪,但释放何玺等人,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
C.刘济在谏官官署任职时间较长,为官以来正直敢言,上疏进谏多与权贵宠臣相抵触。正直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皇帝对其不能忍受。
D.“大礼”争议兴起后,皇帝命人在金水桥阻拦诸位朝臣,刘济于是到左顺门伏地痛哭,触怒皇帝,两次遭到杖责,最终发配辽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
(2)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
5.李济久在谏垣,时有进谏,但少有采纳。文中哪些决策,皇帝采纳了李济的谏言?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周十一

储光羲

秋风陨群木,众草下严霜。

复问子何如?自言之帝乡。

岂无亲所爱,将欲济时康。

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围绕标题中的“送”字谋篇布局,写了送别环境、别时交流、别后感受等。
B.首联描写了风吹落叶、草披寒霜的秋景,对句中的“下”字有化静为动的效果。
C.颔联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交代离别的原因,颈联又对周十一的情况做了补充交代。
D.诗歌使用了动静结合、以景结情等手法,其语言具有简洁凝练、质朴自然的特点。
2.有评论者认为,诗人在送别周十一时亦喜亦悲,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

【宋】   陈亮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鼓书艺人(节选)

老舍

宝庆唱的是压轴戏。

他的桌围子是红哗叽的,没绣花,用黑缎子贴了三个大字:方宝庆。桌围子刚一绑上,园子后面的门就开了,人开始往外涌——听过那个穿高跟鞋的娘们,谁还要再听一个男人家唱?只有少数人没走,他们也腻歪了,不过总得有点礼貌。

门帘一掀,汽灯的亮光,照得宝庆那油光锃亮的秃脑门,闪出绿幽幽的光。他走上台来的工夫,对观众的掌声,不断报以微笑,同时不住地点着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海蓝色绸长衫,千层底的黑缎子鞋。他上场时总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着地走向鼓架,听众好奇地瞧着,他才不在乎那些弃他而去的人呢,那不过是些无知的人,他对自己的玩艺儿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儿会欣赏他的演唱。走几个年青人没什么要紧。他们到书场里来,也不过就为的是看看女角儿。

他的鼓点很简单,跟秀莲敲得相仿佛。不过他敲得重点儿,从鼓中间敲出洪亮悦耳的鼓点来。他的眼睛盯着鼓面,有板有眼地敲着。鼓到了他手里,就变得十分驯服。他的鼓点支配着小刘的弦子,他这时已经弹得十分和谐动听。

唱完小段,宝庆说了两句,感谢听众光临指教。今儿是开锣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他说,要不了几天,就能把场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这番话说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话,一下子又说不上来了。他一结巴,就笑起来,听众也就原谅了他。他们衷心地鼓掌,叫他看着高兴。

他介绍了他要说的节目——三国故事《长坂坡》。他还没开口,听众就鸦雀无声了。他们感觉得出来,他是个角儿,象那么回子事。宝庆忽然换了一副神态。他表情肃穆,双眉紧蹙,两眼望着鼓中间。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争,黎民涂炭血飞红……”听众都出了神,肃然凝听,大气儿也不敢出。宝庆的声音如波涛汹涌,浑厚有力,每一个字儿都充满激情。他缓缓地唱,韵味无穷。忽而柔情万缕,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轻快,每个字都恰到好处。

宝庆的表演,把说、唱、做配合得尽善尽美。他边做边唱:“忠义名标千古重,壮哉身死一毛轻。”他也能凄婉悲恸,摧人肺腑:“糜夫人怀抱幼主,凄风残月把泪洒……”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来才能这样的扣人心弦。

宝庆一边唱,一边做。他的鼓楗子是根会变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举着,是把明晃晃的宝剑;竖拿着,是支闪闪发光的丈八长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军万马大战方酣。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一抬脚,又上了马。

秀莲和琴珠唱的时候,也带做功。可是,秀莲没有宝庆那样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过了头。宝庆的技艺最老练。他的手势不光是有助于说明情节,而且还加强了音乐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击,弦子打住了,全场一片寂静,他一口气象说话似的说上十几句韵白。再猛击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弹了起来。

这段书说的是糜夫人自尽,赵子龙怀抱阿斗,杀出重围。他唱书的时候,听众都觉得听见了杂沓的马蹄声和追兵厮杀时的喊叫。

最后,宝庆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的赵子龙名垂千古。他说这段书的时候,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那一份爱国的心劲儿,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进了下场门。演出结束,一片叫好声,掌声雷动。

宝庆擦着脑门上的汗珠,走到台前来谢幕。又是一片叫好声。他说了点什么,可是听不见。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谢谢诸位!谢谢诸位!”他笑容满面,不住地道谢。“明儿见!请多多光顾,玩艺儿还多着呢!务请光临指教。”说着话,他抻了抻海蓝的绸大褂儿,褂子已被汗湿透,紧紧地贴在脊梁骨上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小说《鼓书艺人》中,老舍从主人公方宝庆一家离开武汉赴重庆的船上写起,到1945年秋抗战胜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别重庆、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写了七年,几乎像编年史一般写了他们这些年的遭遇。王瑶先生曾经评价老舍先生说:“我们在老舍先生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见了作者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下,奔涌着作者或迷惘、忧郁或愤激、爱恋的情感。他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方宝庆一家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实经历。1938年7月,武汉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仓皇流亡重庆,一路历经坎坷。在重庆期间,老舍和著名鼓书艺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来往颇多,他们便是方宝庆父女的原型。

(摘编自韩宇瑄《论〈鼓书艺人〉在老舍创作道路中的“变轨”意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方宝庆的登台亮相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演出一开始,就有人向外涌,结束后现场一片叫好、掌声雷动,方宝庆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彻底征服了观众。
C.作者在文中以听众的反应衬托说书人技艺精湛,这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的表现手法相同。
D.老舍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通过动作化、个性化的语言,长短、整散结合的句式,将方宝庆的表演描绘得精彩纷呈。
2.关于“宝庆一边唱,一边做”这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宝庆运用鼓楗子这个“道具”极为娴熟,挥洒自如,这为他的说书表演增色不少。
B.“平举”“竖拿”“一晃”这些舞台动作导致宝庆汗流浃背,也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
C.方宝庆表演时将“鼓楗子”舞作“宝剑”“丈八长矛”状,契合了说书的情节内容。
D.“他一弯腰,就算走出了门”中的“算”有“当作”之意,体现了舞台动作的虚拟性。
3.方宝庆做人做艺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王瑶先生认为老舍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破胡闻之,乃恶虞姬曰:其幼弱在于同巷之时,尝与北郭先生通。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而使有司即穷验问。破胡赂执事者,使竟其罪。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王视其辞,不合于意,乃召虞姬而自问焉。虞姬对曰:妾娟之幸得蒙先人之遗体,生于天壤之间,去蓬庐之下,侍明王之燕,泥附王着,荐床蔽席,供执埽除,掌奉汤沐,至今十余年矣。倦倦之心,冀幸补一言,而为邪臣所挤,湮于百重之下,不意大王乃复见而与之语。妾闻玉石坠泥不为污,柳下覆寒女不为乱。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妾不避,此罪一也。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卒见覆冒,不能自明。妾闻寡妇哭城,城为之崩;亡士叹市,市为之罢。诚信发内,感动城市。妾之冤明于白日,虽独号于九层之内,而众人莫为豪厘,此妾之罪二也。既有污名,而加此二罪,义国不可以生。所以生者,为莫白妾之污名也。且自古有之,伯奇放野,申生患,孝顺至明,反以为残。妾既当死,不复重陈,然愿戒大王,群臣为邪,破胡最甚。王不执政,国殆危矣。”于是王大寤,出虞姬,显之于朝市,封即墨大夫以万户,烹阿大夫与周破胡。遂起兵收故侵地,齐国震惧,人知烹阿大夫,不敢饰非,尽其职,齐国大治。君子谓虞姬好善。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辩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B.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C.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D.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城”指城墙,“市”指集市,与现代意义的“城市”含义不同。
B.“所以生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申生被患”与“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含义不同。
D.“务尽其职”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姬揭发奸佞,举贤荐能,因得罪周破胡而遭诬陷,被齐威王幽禁于九层之台。
B.虞姬出身贫寒,温良贤淑,十多年来殷勤地侍奉齐威王的起居,对待夫君情真意切。
C.虞姬知书达理,能言善辩。为己申冤,先动之以情,后巧引典故,最终打动齐王为己脱罪。
D.虞姬深明大义,胸怀大局。在陈述冤屈时主动把齐国乱政归罪于自己,最终让齐王醒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
(2)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卒见覆冒,不能自明。
5.虞姬在陈述时用了“瓜田李下”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05-06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埋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蕴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陆游对东风的嫌恶似乎达到了极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句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时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礼记·月令》中就有将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的描写:一侯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幅图画生动展现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致与朴素的生活智慧。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飞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蒋坎帅、郝亚伦《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向被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执着,对恋人的绵邈深情。从诗面上看,这样解读并无不妥。实际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也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诠释本诗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女道士宋华阳所写,表现了两人之间一段脱离世俗、不同寻常的恋情。其实,终唐一代,与女道士交游的文人名士不乏其人,但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终成眷属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与交往双方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差异有关,更与文人名士与女道士的交往心理、交往目的有关:或为求眷顾,曲意逢迎;或贪恋美色,逢场作戏;或追求时尚,满足虚荣……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若是遭遇社会嘲讽、家人责难等种种压力,分手便是早晚的事。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与其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句看似以为切入点,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仔细琢磨,其实不然。是因由,作者实质上更想表达的是他的:爱情不为世俗所容,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与阻挠,使得他们见面颇费周折,十分不易,这是其面临的客观困境;另一方面,从诗中隐含的意思看,这次见面后,他们似乎再无相会之期,几成永别。思念的痛苦,离别的感伤萦绕于心。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是其主观情感上的。作者强调自己面临的主客观之,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相见”“分别,亦是表明重压之下,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面临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既不能挣脱种种羁绊、冲出重围与对方相爱厮守,又不忍斩断情丝、劳燕分飞。实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作者希望自己的,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那么亦就显得悲情、无奈而又顺乎情理。

下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地揭示了的原因:恋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又缺乏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选择妥协,放弃爱情。东风有春风之意。有评论者认为,这一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他们分别的时间背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而自己的恋情,也如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样理解自有其道理,但我们知道,东风一词是有典故的,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借助东风之力,打败曹操。所以东风又譬喻某种能改变历史走向、改写人物命运的神奇力量。揆情度理,李商隐此句也是应用此意:由于缺乏东风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就只能像百花一样任其凋零了。他希望对方能够谅解他的迫不得已,宽宥他的软弱无力。面对重重压力,他孤木难支,实在无力抗争,不得不忍痛割爱,结束恋情。

(节选自李锋军《东风无力爱亦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具有美好寓意,往往带来生机与希望,所以“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
B.陆游对“东风”的嫌恶比其他诗人更甚,“东风恶,欢情薄”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
C.在唐代,文人名士与女道士交游之风盛行,但他们的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
D.李商隐的《无题》一向被认为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但作者更愿意说它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内涵丰富,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的想象。
B.从《礼记·月令》中的描写可知,“东风”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二作者深入分析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知人论世,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古诗词中“东风”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和重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B.“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D.“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钱锺书在《也是集》中提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8 .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________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_______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_______,不知该如何下手。

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________,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

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亚军。

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谁?请第一组的选手作答。

第一组选手:(     

(2)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是谁写的?请第二组的选手作答!第二组选手:(     

(3)元迎探惜四春的丫环各有一个名字取琴棋书画之意,迎春的丫环是谁?请第三组的选手作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眼高手低
B.波澜壮阔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眉高眼低
C.波谲云诡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眉高眼低
D.波谲云诡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眼高手低
2.主持人说的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相关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
B.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
C.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D.⑥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情况”。其它部分无误。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选手们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   孟浩然   抱琴B.林黛玉   李商隐   入画
C.贾宝玉   李商隐   司棋D.贾宝玉   孟浩然   侍书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 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习近平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蒋述卓《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材料二:

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等经典概念,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例如王安忆、陈忠实、阎连科等,一直在探索着人物、典型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不管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现实主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规律。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研究,就会带动整个人物理论的复兴,自然也会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王一川指出,2021年是典型理论范畴进入中国的100周年,在通向新百年的路途上,典型理论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探讨。首先要把典型理论放到整个中国文艺理论的语境中去考察,兼顾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中的其他理论,从而发现典型理论的新价值。他提到,从个性化、普遍性、永久的魅力等几个方面去理解和界定典型范畴的内涵,虽然稳妥,但仍有追问的余地;为什么一定要个性化?除了个性化特征这个外在表现之外,还需要探寻更深层次的内部缘由。其次,从具体的艺术门类现象来看,以现实题材电视剧为例,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中已经出现了新的典型化迹象,涌现了境缘式典型化、地缘式典型化、家缘式典型化、法缘式典型化等若干路径。需要思考的是,典型范畴的规定性已经和正在出现哪些新内涵。一是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性。典型人物一定遭遇到社会生活情境中难以化解的深刻矛盾困境,正是这些矛盾因境凸显出社会生活中的紧张关系。二是来自观众层面的强烈的求解欲望。这可能是典型范畴中蕴藏的真正的元叙事。这种元叙事指的是观众中蕴藏的而又被艺术家强烈地领悟到的一种求真、求实、求是的呼唤。观众一定是有一种强烈的诉求,就是感觉整个国家和世界的真相都被掩藏起来了,例如鲁迅说的瞒和骗,因此迫切需要借助艺术的强光,冲破重重阻碍去重新探寻真理或真相。这就有满足观众的强烈的求解愿望的问题。今天回看典型,一定不能只从学术角度去平静地理解,而需要看到它背后强烈而巨大的社会冲动根源。三是公平正义性。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演变,社会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也同时在发生演变,艺术中典型形象的命运也会遭遇变故。如果说,百年前典型理论面临的是异常重要的寻找社会真理或人生真理的难题,那么,在新的百年开启之际,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典型理论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例如能否引领我们寻找社会公平正义。在观众想要的地方,典型就可能赫然出现。

(摘编自吴昱苇《重访与重构:通向新百年的核心理论范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这一理念在当今文艺界仍有较大影响。
B.习近平高度肯定了典型人物的价值,认为典型人物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如果塑造的人物不典型,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C.王一川并不赞同从个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界定“典型”范畴的内涵,认为个性化限制了对更深层次内涵的探寻。
D.观众对真相有强烈的求解欲望,当这种欲望被艺术家捕捉到时,就有可能成为典型范畴中蕴藏的真正的“元叙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典型理论,前者侧重于论述典型人物的塑造,后者侧重于对典型理论的探讨。
B.重启现实主义的典型论,目的在于遏制当今文艺创作中出现的较为严重的类型化和同质化现象。
C.荷花淀派孙犁塑造了“水生嫂”,山药蛋派赵树理塑造了“小二黑”,表明不同流派都可塑造出典型人物。
D.发现“典型”理论的新价值,挖掘“典型”范畴的新内涵,有助于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
B.《水浒传》写了很多急性子,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但都“一毫不差,半点不混”。
C.抗日剧《一个鬼子都不留》中,主角们用弹弓、杀猪刀、飞针、石块等将敌人打倒。
D.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熔教授为原型,塑造了农林专家凌一农的形象。
4.为何要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和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根据材料二,从“典型”范畴的规定性的角度分析电视剧《狂飙》走红的原因。

《狂飙》以近年来扫黑除恶常态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政策背景,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狼狈为奸等敏感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讨。作品通过讲述以一线刑警安欣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与以高启强为代表的黑恶势力展开长达二十年生死搏斗的故事,将人性的复杂多面、扫黑除恶任务的艰巨和社会现实的严峻表现得深刻宏阔,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关注热点、反思现实、展望未来的舆论热潮。

2023-04-17更新 | 2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闸

徐则臣

老夏提醒,前面就是邵伯古镇和邵伯闸。房屋和村镇陆续出现在河两岸。大大小小的码头多起来。南方的建筑恍恍惚惚地倒映在水里,看不清的行人和动物也在水里走动,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按照计划,他们得在邵伯镇上置办一下给养,备足了再去等候过问。

河道悠长,拐个弯,果然看见遥远处一片辽阔的水面。那片大水上密密麻麻停着无数只船。

小波罗知道遇到了传说中的状况,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兴奋。邵伯闸是运河上的重镇,要害所在,南来北往的船只都经过这里。只是大清国地势南低北高,此地水位南北落差明显,邵伯闸只能采用三门两室的方式分级提水,让船只通行。三道闸门,两个闸室,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如此反复。闸室又小,一次进不下多少条船,两边的船只积压得就很多。淡季当天通航还有可能,漕运和水运旺季,或者赶上天旱水位上不来,憋个十天半月都不在话下。积压这么多船,一想到接下来漫长的等待,大家都着急。小波罗不急,既然等待是经行运河的必由之路,为什么不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等待呢。

他们的船排在最后。如此壮观的场面小波罗从没见过。威尼斯的涡湖里船也不少,城里的河道中也穿梭着很多贡多拉,但跟这里没法比。有的平底货船一支船队就二三十条船,船头连接船尾,浩浩荡荡甩出去三四里地。船的种类也多,漕船、商船、官船、客船、一般的货船、民用的大船小船;有摇橹的、撑篱的、划桨的、张帆的,还有两艘蒸汽动力的小火轮。船的长相也各不相同,有的龙骨高得像个笑话;有的船底平如盘碟,两斤重的鱼甩个尾巴,水花也能溅到船里;还有雕梁画栋的短途游船,就算堆在船闸前等候,船主也要履行承诺,丝竹管弦嘈嘈切切还在演奏,这也成了一景,引得四周船上等待的人伸长脑袋围观;也有威严的船、不知道舱房里待着的是达官还是巨贾,或者是显赫人家的小姐、亲眷,总之所有门窗都紧闭,窗帘也遮住,外人窥不见其中的细节,连船上伺候人的丫头小厮也极少见到走动,整条船沉默得像一座建在水上的房屋。

小波罗要把整个停泊的场面拍下来,上上下下,前后左右,拍个遍。等他忙活完,拍照的激情耗得差不多,天也黄昏了。水面上升起连绵的炊烟,整个邵伯闸笼罩在晚饭的香气里。

晚饭后,前方有人喊,动了动了。过半个时辰,他们前面的船才开始缓慢地移动。别人动他们也得跟着动,可刚往前挪了不足三丈,又停下来。视野里的其他船也都停下。闸前重新成了一片泊船的大码头。老夏跟小波罗说,困了就可以睡了,下一次再往前挪,恐怕得半夜了。

第二天醒来,小波罗又爬上桅杆,他为他们的船被淹没在前后浩荡的大军中大加赞叹。“太壮观了!”他说,全维罗纳人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幸运,见证了中国运河的强大。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

太阳在东方,雾气继续从水面上升起。距闸室还很远,水面就开始收缩,仿如一个漏斗。挤挤挨挨的船慢慢排成两列往前挪。可做的事反反复复做过了几遍,岸也上了三次,到第三天上午,小波罗的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他第四次上岸。从一条船跳到另外一条船上,直到攀上堤岸。上了岸,小波罗突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船闸竟能慢成这样。

河堤上长满矮小的旱芦苇、青草和很多种野花。一条路被无数双脚光亮地踩出来。他们往远处走,越走越高,最高处是三道闸门和两个闸室。在第一道闸门之前,他们看见了一头伏卧的大铁牛,通体散发着钢铁的幽亮黑光。

继续往前走,站到最高处,整个船闸的构造一目了然,三门两室尽收眼底。当时正赶上一支运砖瓦的船队准备过闸。该船队有船十八艘,漫长的一支队伍。进船闸之前,先解散船队,第一道闸门提起后,一艘接一艘进入第一个闸室。闸门嵌在两个大石墩子之间。几十个人力光着膀子推动绞盘,油亮的汗珠在绷紧的脊背上滚动,阳光照过来,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闪闪发光。闸门缓缓地提升起来。一支船队就占满了整个闸室的一边。全进来后,每艘船靠着闸室墙壁,首尾各有一根粗大的缆绳,把船拴牢在墙壁上一个个方框里的铁钩子上,固定的同时,第一道闸门放下,第二道闸门开启。第二个闸室的高水位注入进来,第一闸室水位升高,把船一点点抬起。等第一闸室的水位和第二闸室持平,船驶出闸室,重新进入了运河,然后船队再次进发。当它们驶出第二闸室,开启的闸门又关上。而身后,新的一拨船只已经进入了第一闸室。如此反复。与此同时,南下的船只也循同样程序,与北上的船只相向而行。在闸门升降之间,在闸室注水、水位持平、船只行驶之间,只有闸门前指挥员的令旗在挥动,只有推动绞盘的汉子们齐声的号子在响。运河上的航船得以上下通行。

小波罗咂嘴摇头,感叹不已:自然的伟力不可抗拒,不过是因为没有及时遇到科学合理的人类智慧。如果没有邵伯闸,他将永远不可能坐船沿运河北上,因为没有船闸有效地调节控制水位,运河只会从高至低一泻千里,成为一条无法北上的单向行驶的河流。在世界任何的别一处,他都没见过这般智慧的水利工程。他对打旗语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大叫“Great”。

(节选自《北上》,有删改)

【注】①邵伯闸是京杭大运河在江苏省内的一座船闸。②小波罗是意大利人,原名保罗·迪马克,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且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自称小波罗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邵伯镇的环境,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表现了运河重镇的活力和热闹。
B.“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语意层层递进,体现了小波罗目睹盛况的激动之情。
C.铁牛是中国古代的镇水神物之一,闸门前散发“幽亮黑光”的大铁牛为邵伯闸增添了历史人文气息。
D.小波罗“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心理变化推动着情节发展,最后的“感叹不已”使情节突转,走向高潮。
2.下列对邵伯闸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汉子们推动绞盘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之美,为后文小波罗情感的抒发蓄势。
B.小说前后两次介绍了邵伯闸三门两室分级提水的工作方式,详略不同,目的在于强调邵伯闸设计的巧妙。
C.小说叙述了运砖瓦的船队进闸出闸的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与前半部分舒缓的叙事形成反差。
D.小说采用纪实手法,介绍了邵伯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3.本文在记邵伯闸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写停泊等待的船只,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记的是中国大运河上的船闸,却主要选取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2023-04-15更新 | 2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