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海州①道中二首

[宋]张耒

其一

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浆。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

河边守罾②茅作屋,罾头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

其二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③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注释】①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近海一带,②罾:鱼网。③逃屋:指逃亡者原来住的房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分别以“孤舟夜行”“秋野苍苍”领起全篇,分别从水上与原野两个视角展现了诗人秋夜舟行时的见闻与感受。
B.第一首诗写夜行,调动视听感官,既写守罾的茅屋与罾头明月,及写天未明而鞭牛声起,写出苏北农村夜晚之静谧。
C.第二首写秋野,视听结合,田荒,逐多草虫鸣叫,秋雨多,水满辙,又助长荒草滋生,一派萧条景象。
D.两首诗篇末两句带有较深刻的含义,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观察,感受深切。
(2)“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
(3)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有何相同点?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又有何不同?
2022-04-30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卓吾曰:晁错对策,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

(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

(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哉?

(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


【注释】
①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文《贤良对策》。②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③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臣莫                    及:比得上、赶得上
B.夫既不得如五霸之             佐:辅佐
C.谋山东之诸侯       弱:削弱
D.可得而                           间:离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臣皆莫及也                           三矢赐庄宗
B.真若执左券后为之者也             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
C.以诛错                                 壹是皆以修身
D.为变岂足怪哉                           还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4.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     
①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②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
③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                           ④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
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⑥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边没有得力的辅助之臣而已。
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也许有一二次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认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
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凡是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着适于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
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
(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
(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
7.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出发,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拨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评论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人物形象:彭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亚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        辟:偏向
D.之其所哀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                         吾为其无用而掊
B.知止后有定                  不仁,如礼何
C.欲齐家者                      恕乎
D.小人闲居不善               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021-01-19更新 | 72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密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辣。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喘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皱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嘻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去哪里?干嘛穿这么厚?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颤。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疟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

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疯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馊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

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遮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脏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咸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癫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嬷(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梧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好不容易到了门口,他弓着腰,一只手抵住门,让自己不会倒下,另一只手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只见一个男子昏迷在地,穿着棉袄,全身滚烫,脸颊赤红。主人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室,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痂,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粤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让他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疯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暑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只见他虽然精神虚弱,每只手臂都有十几处在冒血,但说得神采飞扬。接头员竖起大拇指,说了句粤语:好犀利!

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笔下的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描写男子在关卡遭遇白军检查的时候,不断发抖,举止疯癫,全身散发酸臭的气味,这些丑态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男子带病完成密运任务的赞美。
C.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D.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E.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准确生动,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2.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为了完成“密运”的任务,卢伟良都做了哪些努力?
4.结合内容分析,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5.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你的观点呢?是否要把最后一段删去?请说明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妹文

[清]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②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③情状,罗缕记存④;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俟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⑤,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⑥,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⑦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予已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⑧,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①此篇为袁枚悼唁三妹素文的祭文。素文自幼与袁枚感情深笃,不足周岁许配给江苏如皋高氏之子,然此子甚为不肖,故十余年后其父曾提出与素文解除婚约,但素文囿于“从一而终”的观念还是嫁给此人。婚后动辄得咎,受尽辱骂毒打,甚至要被丈夫卖掉以抵赌债,万般无奈下,才归而侍母。素文“自离婚后,长斋,衣不纯采,不髭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卒年仅四十岁,袁枚时任职扬州,闻病奔归,肝肠寸断,曾写下多篇纪念文字。②奓(zhà)户:开门。③嫛婗(yī ní):幼年。④罗缕记存:有条理地记录保存。⑤婉嫕(yì):温和柔顺。⑥殗殜(yè dié):病情不严重,可半卧半坐。⑦绵惙(chuò):病情危急。⑧窀穸(zhūn xī):墓穴。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汝至此者   累:连累
B.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掎裳:拉着衣裳
C.旧事填,思之凄梗   膺:胸口
D.所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   怜:怜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岁寒虫僵,同临
盖将自变者而观之
B.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
侣鱼虾友麋鹿
C.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先予以去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D.果予未时还家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下列句子中能体现袁枚对三妹的去世悔恨万分的一组是(     
①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②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③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④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 ⑤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⑥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B.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C.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D.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历时性结构,回忆往事系由远及近,自三妹的幼年写到青年,记叙了她不幸的出嫁,再写其离婚回家,直至病危,最后交待三妹死后家事与安葬的情形,全文条理井然有序。
B.文中虽记叙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但从中反映了三妹的品行。如幼时“捉蟋蟀”,三妹“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写出了三妹的天真活泼及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
C.本文的情感悲痛凄怆,完全是发自至情至性,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如三妹遭遇悲惨,作者感叹:“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认为是由于自己才使三妹“识《诗》《书》”,懂得“古人节义事”,才“艰贞若是”,这种直率的自谴自责之言,实则蕴含着对三妹不幸遭遇的极度同情和深切怜悯。
D.本文采用第二人称角度抒写,以“汝”直称三妹,便于直接倾诉衷肠,显得尤为亲切动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2)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7.在袁枚的回忆中,儿时与三妹相处的事都有哪些?
7 . “钝感力”一词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同名作品,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钝感力”是指,当一个人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伤痛时,依然能够坚定或乐观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是“实现人生目标或赢得美好生活的智慧”。你认为谁是《红楼梦》中最具“钝感力”的人物?是刘姥姥?是香菱?还是史湘云?请从三人中选择一个,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与“钝感力”的定义,分析其“钝感力”的具体表现,100字左右。
2024-01-02更新 | 31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贶(kuà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②丕构:大厦。③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
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
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
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
(2)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022-03-07更新 | 38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五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

材料二:

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令行逆昆弟,不顾其;侵杀忠臣,不思其秧;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湖、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二世二年七月,其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节)

材料三:

太史公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                  遭:逢,遇到
B.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                            咎:归罪
C.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其费                  爱:吝惜
D.斯知六艺之归,不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务:致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道之君,可为计哉                      大王来
B.今行逆昆弟                                   夫圣人者,不凝滞物,而能与世推移
C.尊大臣,盛其爵位,固其亲            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利其家
D.诸侯已畔,斯欲谏争                      夫我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李斯效忠始皇、为秦建功立业的一组是(     
①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
② 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
③ 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
④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
⑤ 万民戴主,死而不忘
⑥ 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⑤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秦始皇出行,李斯、赵高、胡亥随行,到达沙丘,始皇病重,下诏公子扶苏即位,书信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李斯听信赵高邪说,致使胡亥即位。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杀死亲兄弟,残害忠良,大规模修建宫室,对百姓横征暴敛,天下人已有一半人造反了,而二世还未醒悟。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了七大罪状,希望二世看到此文后能醒悟并赦免他。
D.世人认为李斯对秦极为忠诚,建立了周公、召公般的功业,却受五刑而死;司马迁考察这件事的真相,不同意这种说法。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2)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7.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司马迁笔下的李斯是怎样的人。
2022-04-30更新 | 3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

(唐)刘禹锡

凡今能言者,皆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而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亦犹不耕者不叹廪庾之无馀,非地不产百谷也。伏以贞观中,增筑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馀人。时外夷上疏,请遣子弟入附於三雍者五国。虽菁菁者莪,育材之道不足比也。今之胶庠,不闻弦歌,室庐圯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欲振学也,病无赀财给其用。鲰生今有一见,使大学立富。幸遇相公在位,可以索言之。

《礼》云:凡学官春释奠于其先师。斯礼止於辟宫,非及天下也。今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於古,且非孔子意也。炎汉初定,群臣皆起屠贩为公卿,故孝惠、高后之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孝元时,韦元成以硕儒为丞相,遂建议罢之。夫以子孙尚不敢违礼以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之道,而首违之乎?与其烦于旧飨,孰若行其教道?今夫子之教日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窃观历代,无有是事。

皇家武德二年,诏于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贞观十一年,又诏修宣尼庙于兖州。至二十年,许敬宗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它如方社。敬宗非通儒,不能典礼。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后数年定令。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委御史中丞王敬从校刊之。敬从非文儒,遂以明衣牲牢编在学令。是首失于敬宗,而终失于林甫,习以为常,罕有敢之者。

谨桉本州四县,一岁释奠物之直,缗钱十六万有奇。举天下之郡县,千七百不啻,羁縻者不在数中。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尚学之道,无有补焉。今谨条奏:某乞下礼官博士,详议典制,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如有生徒,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等,示敬其事,而州府许如故仪。然后其资,半附益所隶州,使增学校,其半率归国庠,犹不下万计。筑学室,具器用,丰篹食,增掌固,以备使令。凡儒官各加稍食,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学徒既备,明经日课缮书若干纸,进士命雠校亦如之。则贞观之风,粲不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典礼。     稽 :考查
B.罕有敢之者       非:非议
C.千七百不啻       当:应当
D.然后其资       籍:登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室庐圮废       耻学于师
B.则贞观之风,粲不殊       凌万顷之茫
C.尚学之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D.病无赀财给其用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
B.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
C.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
D.开元中/玄宗飨学/与儒臣议/由是发德音/其罢郡县释奠/牲牢唯酒脯以荐
4.以下六句话,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方社
②以明衣牲牢编在学
③罢天下县邑牲牢衣币
④春秋依开元敕旨,用酒醴等,示敬其事
⑤筑学室,具器用,丰篹食,增举固
⑥其纸笔铅黄视所出州,率令折入
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设喻,把人才缺乏的道理讲得明白易懂。接着采用对比论证,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从而直指现象根源无赀财。
B.第二段开篇引经据典,借以指责当今四海郡县的做法,为后文建议罢免其事做好了铺垫。
C.文章说理环环相扣,在提出各种建议之后,又展望了美好的前景,所谓“贞观之风,学粲然不殊”,旨在表明对贞观年间风气的称赞。
D.作者站在纵观历史的角度,指出了是礼首先失误于不通儒的许敬宗,后经崇尚儒学的唐玄宗纠正,但终失于不涉学的李林甫之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而不扬,非不生材也。
(2)凡岁中所出,于经费过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而已,于尚学之道,无有补焉。
7.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刘禹锡反对在四海郡县兴建孔庙、行祭祀礼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