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7 道试题
16-17高一下·河北保定·期末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D.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2-01-10更新 | 839次组卷 | 6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121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2 . 下面对《劝学》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2021-12-03更新 | 535次组卷 | 6卷引用:【新东方】语文116
16-17高二上·福建泉州·开学考试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C.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13-14高二下·浙江嘉兴·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依次填入画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下          的伫立身影;是渭水岸边          的依依惜别;是塞北关外的          的豁达与宽慰。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①③②B.③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山馆

【宋】余靖①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佘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本诗为晚年所作。
1.颈联中“远岫穿云翠”的哪个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心境。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表现在哪里。
2020-01-1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 073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手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手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难道
B.则耻师焉,                                 惑:疑惑
C.术业有专                                 攻:学习,研究
D.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赏
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
A.而耻学B.其身也C.师不必贤弟子D.不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首段,作者鲜明地提出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后逐层深入地肯定自己的论点,确定全文论述的中心。
B.文中的“贵”“贱”“长”“少”是针对士大夫阶层“重贵轻贱”“年相若”等怪论的。针对性很强,锋芒所向,直指“鄙师”的士大夫之族。
C.全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在句式上,则是整句和散句相结合,使文章既有气势,又灵活变化。
D.文章虽是议论文,但感情充沛,如“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无”字,鲜明地表现了韩愈对士大夫之族有贵有贱的观点的反驳态度。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020-01-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 073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江南节物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①寿阳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之花,花痕拂拭不掉,妇女争相模仿,于是有所谓寿阳妆。②的的:古时女子的一种装饰。

1.《少年游·江南节物》作者歌咏的对象是_______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020-01-1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语文011
2019高一上·浙江·专题练习
9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下列小题。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020-01-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试题113
2019高一上·浙江·专题练习
10 .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差,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礼明理)                 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靠近)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懂得的道理)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今其智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可怪也欤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20-01-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语文试题11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