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飘香的胡柚林

过了小雪节气,果园里的胡柚全都摘下树了。家里地面上,堆满金灿灿的胡柚。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一条绳。包胡柚是个简单活计,却耗时间。这满地的胡柚两万多斤,没有半个月哪里包得完。

广播里播完新闻,开始播送戏曲。娇凤奶奶知道,11点了。她起身,把电饭煲的电源打开,然后出门。她要去胡柚林里看看,老伴儿这会儿还在地里干活呢。今天风大了起来,娇凤奶奶出门时紧了紧衣服——天真的冷下来了。

天气虽冷,但胡柚林却枝繁叶茂,将人藏了起来,只有轻微的声音被风送出来。娇凤奶奶躬身钻进林子,绕过两棵树,这才见到徐老师。徐老师是她的老伴儿,正执一柄锄头,在离胡柚树根部一米多的地方,细心刨出一条条浅沟来,再把复合肥施进去。一棵树,总要刨十来条浅沟。施好了肥,再用浮土覆上。也有人图省力,直接把肥料施在泥层之上,那样一浇水,肥力就流失了。徐老师觉得这么干,是对胡柚树的不尊重。

“还没好呢?该吃中饭了。”娇凤奶奶说。

听见声音,徐老师歇下锄头。风从胡柚树梢掠过,呼呼地响。徐老师额上冒出微汗。

徐老师如今七十六岁,娇凤奶奶六十九岁。两个人在一起,将近五十年了。

胡柚的“祖宗树”就在胡柚林中。给那棵树下肥,徐老师格外舍得下本。

你这是偏心。娇凤奶奶说。

但徐老师只管自己下肥,一锄一锄,刨开地表的泥土。这棵胡柚老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当年徐老师还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在了,年年秋天挂果,满树金灿灿的。那时候,全村也只有这么一棵,家里人都管它叫“橘子树”,只是这一棵“橘子树”结的果实,口感与别的树不一样。

到了1983年,浙江省常山县农业局调查林果资源,发现徐老师家这棵果树有些特别。特别在哪?这棵树,看起来像香泡树,却不是香泡树;果实吃起来像橙子,又不是橙子,酸中带甜,味道不错。由于这棵树所在的地方,是澄潭村的“胡村”这个小村庄,大家就把这果子称为“胡柚”。专家算了算,当时那棵树的年龄,就已七十多年。

后来,县里决定繁育推广这棵果树。由这棵老树繁衍出来的胡柚群体,遍布整个常山县,胡柚也成为这座县城的知名特产。徐老师家的这棵树,由此成为常山县的胡柚“祖宗树”。

有人追根溯源,问徐老师这棵胡柚树是从哪里来的呢?徐老师也说不好。

澄潭村的祖先,在明末从浙江汤溪迁入,但他们的祖居地,并没有柑橘栽培的历史。因此,胡柚并不是祖先迁徙时带入的。澄潭本地倒是有各种橘树种植的传统,专家们说可能是自然杂交产生的。看来这是块宝地,种子在这里落地发芽,诞生出美妙的果实。

在徐老师的自留地里,胡柚树的实生群体还有一批,有十几棵,树龄在五十多年。当时为了挑选培育最有品质的胡柚,农户和科技人员一起,经历了漫长时间的选育,慢慢地才让品种定型下来,然后推广到全县各地。

徐老师退休已经十四年了。退休前,徐老师是一名中学教师,教数学教了四十一年。

娇凤奶奶问他,你这一辈子,教了多少学生?

徐老师一下算不出来。真要算,一年两个班,那就得一百多人,四十多年,你说得有多少?

倒是常常有学生在路上见到他,叫一声“徐老师好”。有时看对方面孔,面熟得很,但徐老师也想不起对方是哪一届的学生了。

有时也有三五个学生,结伴来家里看他,顺便也看看那棵胡柚“祖宗树”。他的学生,有开工厂的,有外出务工的,有在家种田的,跟春天胡柚树上的花朵一样多。

徐老师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徐老师退休之后,儿女们都希望二老能享享清福,也商量着让二老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们没有去城里。

还是住在乡下老家舒坦。徐老师说,这角角落落,闭着眼睛都能摸到。空气好,水好。娇凤奶奶补充说。

还有这胡柚树呢,一百多棵,也不能不管。徐老师又说,这棵胡柚“祖宗树”,我得好好照料呀。

胡柚成熟时,一两万斤果子,都要采摘下来。现在村庄里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事情都是老两口儿互相帮衬着,自己慢慢干。慢就慢一点,不着急。

胡柚树高高的,免不了要爬树。胡柚疏果,把青果摘下一部分来,晒干了也能卖钱。有一次,就在爬梯时,娇凤奶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手摔伤了。后来到省城医院住了二十天,出院后,又在杭州的女儿家里休养了三个月。

“你们还真把自己当年轻人了,这怎么行?”“为那一点胡柚,不值当!要我们说,那些胡柚树,干脆不要管了。”儿女们心疼地说。

老人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还丢不下那些胡柚树。休养好了,回到老家,老两口儿转着转着,又转到胡柚林中去了。

刚采摘下来的胡柚,并不是最好吃的。果子得放一放,放上一个月两个月,果实里面的糖分多了,就甜了。剥开厚厚的柚壳,果实的囊粒汁液饱满,一口下去,汁水又鲜又甜。

除了口感好外,胡柚还有药用价值。胡柚清凉,利肺,能预防感冒。胡柚壳剥出来煎水喝,村里人感冒了,这么一碗喝下去,发一身汗,感冒好得快。

徐老师和娇凤奶奶平常侍弄这些胡柚树,都是慢慢来。做得动,多做一点;做不动,少做一点。“有得做,都是好事情。”徐老师说。

“祖宗树”上结的胡柚,特别受欢迎。这棵树年年能结果一千多斤,有人开价五千元,想把整棵树包了。也有人说这个价钱太便宜,应该卖一万元,或者更贵一点。徐老师笑笑。他说,“祖宗树”一百多年了,这树结的果,不能只看卖多少钱。只要大家喜欢胡柚的味道,自己就心满意足。毕竟,胡柚的好滋味,都是用时间养出来的。

吃过中饭,徐老师又扛着锄头去胡柚林了。

娇凤奶奶也跟着去。徐老师干活的时候,娇凤奶奶就在一旁看一会儿。看看树,看看草。

穿过林间的小路,风吹着胡柚树叶哗啦啦地响。等这一批复合肥下完,天气会完全冷下来,树叶也要落光了。

但是,等到冬天过去,春天再来,胡柚花开的时候,整个林子像落雪一样,那个香啊!

十里飘香。娇凤奶奶喃喃地说着。

不止十里啊,现在一个县的胡柚面积十万亩,说百里飘香也不过分。徐老师接一句:继续干活。

干活的声音,安安静静的,却随风飘到远远的地方去了。

(取材于周华诚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徐老师家的胡柚老树,见证了村民祖先迁徙的历史,被称为“祖宗树”。
B.本文的线索为飘香的胡柚林,围绕这一线索主要叙述了退休的徐老师和娇凤奶奶不顾儿女的反对,管理、照料胡柚林的事。
C.作者写徐老师桃李满天下,是为了反衬出他退休后的生活辛苦而寂寞。
D.文章多次出现徐老师和娇凤奶奶的对话,表现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以及对胡柚树的珍视。
E.文中加点的数字,有真实准确说明事物的作用,又有表达情感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文中徐老师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4.为什么说胡柚林是“飘香”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文章最后两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山石(节选)

(唐)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①一般认为本诗写于唐德宗贞观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辞去节度推官一职,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②荤确: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③鞿:马缰绳。这里作动词用,比喻受人牵制、束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首叙写游踪的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到惠林寺的所见所感。
B.“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到寺之前的行程,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展现行程的艰苦。
C.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
D.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诗风绚丽飘逸,洋溢真挚之情,状写美妙之景,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情画意。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大鼓

张丽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演染到了极点。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几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赶酒席”是求人打彩、低人一等的营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对某些工作仍存在着歧视。
B.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招致了书记的报复,酿成了其人生悲剧。
C.小说中“那天下着雪……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冒雪顶风说书的形象。
D.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
E.张大鼓是一个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却非常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2.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
2023-03-0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寒梅未著仍渗芳

①梅岭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

②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惑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成的倾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盖的野径上。

③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④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

⑤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立在那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

⑥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关走过的,是囚徒、贬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

⑦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关的城楼,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得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

⑧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一条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演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

⑨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的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风俗文化及地理环境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

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

(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

注:梅岭,即大庾岭,因岭上多植梅树而得名。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一项是(     
A.脱(zhèng     灭(yān)          成(qì)
B.倾(tuí)          奉(gòng)        拥(cù)
C.泥(pēi)        一抔土(póu)       杂(chān)
D.维(jì)            立(yì)             (mèi)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
B.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
C.第⑦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
D.第⑫段,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
3.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
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

5.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
2023-09-16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学校《红楼梦》研究兴趣小组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本试卷第二大题的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
2023-09-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6 . 《红楼梦》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分别指哪两个人物?
2023-09-19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九十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多年后回望自己的青葱岁月,殷鸿福院士也曾反思,“错走了一条‘死读书’的路”。“中学时代是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国多年来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很少,“最根本的就是批判性思维欠缺导致的原创力不够”。“现在被认为离经叛道的,不一定没有其合理的内核,就算你认为它是错的,但是里面也可能有一部分对的,将来把有益的剥离出来,也许就颠覆了现在的观念。”殷鸿福建议,在中学时代,老师应该多发起讨论,让学生能大胆的发表意见,“每个东西都启发他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是不是对、对在哪儿’,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摘自《殷鸿福院士: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中国青年报》201973日)

材料二:

注:HCT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最低分30分最高分50分。括号中数字分别为来自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选择相应期望高校类型的学生人数。

(摘自凌光明   刘欧《中国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材料三:

实际上,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思维,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就新课程需要革除的对象来看,应试的教育及其学校办学的危害不是表面上的师生压力大、任务繁重、学习乐趣的失去,而是大量的无思维含量和思维品质的机械性知识学习排挤了思维在场的高质量学习。学习的含义上要素“情境(现实的需要)、实践(方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质)”构成了新课标突出强调的“让学习真正发生”,缺一不可,这也正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伴随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制和高考改革的核心。

(摘自周晓阳《批判性思维是学习品质的保障》,《中国教育报》2018118日)

材料四:

现阶段,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不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康宁总结了改革难的原因,包括利益的冲突;有良好愿望,但目标脱离实际;旧的文化和习惯的阻碍,导致执行中的推诿拖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这些原因确实存在,不过在我看来,原因中还漏掉了重要的一点,即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大家缺乏正确的和明确的共识。比如,减少知识性传授的目的到底为什么?

2005年,国家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重大战略”,要求在15年内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从2005年起有更多学校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开放的精神和探究实证的技能,那么我们对未来的底气和希望是完全不一样的。

时不我待,如果现在开始这样做,下一个15年到来时会怎样呢?

(摘自董毓《批判性思维教育:时不我待》,《中国教师报》201961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望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生在HCT成绩上存在差异,其中期望进入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均分最低。
B.普通高中时期望进入985高校的学生HCT成绩显著高于期望进入211类高校的学生,但与期望进入国外大学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
C.不论是来自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期望过进入985高校、211高校、其他国内高校、国外学校的学生的HCT成绩依次降低。
D.来自重点和普通高中的学生HCT成绩有区别,说明HCT成绩所反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环境因素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院士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要从中学抓起,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从而培养原始创新能力。
B.批判性思维即批判与否定,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与品格,是对社会的责任体现。
C.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批判性思维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D.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必备要素,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是不能等待、不能观望的大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进一步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社会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其要素包括理性,即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划为基础,同时还要排除情绪、利益、偏好的干扰,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立场。
B.抓住学生思维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发起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
C.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要义,让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改革的核心。
D.在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方面达成正确和明确的共识,避免利益冲突,目标契合实际,破除旧的文化和习惯阻碍,上下一致,加大执行力度。
2021-11-11更新 | 236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统练(二)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三奏事,迁丞相司直。从上甘泉,既至,会殿中,(陈)庆与廷尉范延寿语,时庆有章劾,自道:“行事以赎论,今尚书持我事来,当于此决。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留月余。”方进于是举劾庆曰:“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又扬尚书事,言迟疾无所在,亏损圣德之聪明,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庆坐免官。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及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基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居无何,方进奏咸与逢信:“邪枉贪污,营私多欲。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后为少府,数馈遗汤。信、咸幸得备九卿,不思尽忠正身,内自知行辟亡功效,而官媚邪臣,欲以微幸,苟得亡耻。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咸、信之谓也。过恶暴见,不宜处位,臣请免示天下。”奏可。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其专心一意毋怠,近医药以自持。”方进起视事,条奏长所厚善京兆尹孙宝、右扶风萧育,刺史二千石以上免二十余人,其见任如此。曰恭侯,长子宣嗣。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谢罪乞骸骨                  乞骸骨:接受处罚
B.方进于是举劾                  举劾:举报、弹劾
C.又扬尚书事                      暴:泄露
D.既至,殿中                      会:集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迁丞相司直                      身死人手,天下笑
B.方进起视事                      今其智反不能及
C.臣请免示天下                  汉亦留之相当
D.尝有所奏事,忽忘          蚓无爪牙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B.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C.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D.时/方进新为丞相/陈咸内惧不安/乃令小冠杜子夏往观其意/微自解说/子夏既过方进/揣知其指/不敢发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的总称。在周代,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完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
C.疏,古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对君主进行委婉规劝的一种常见文体。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方进恪尽职守。在担任丞相司直时随皇帝入甘泉宫,因发现了陈庆有罪而弹劾他,陈庆因此被朝廷免去了官职。
B.翟方进识才爱才。淳于长虽为外戚,但擅长谋略,翟方进刚任职时唯独与他交往,因翟方进的举荐,淳于长位列九卿。
C.翟方进刚正直言。新任丞相后没过多久,就上奏陈咸与逢信“邪僻贪污,营私多欲”,奏请皇上罢免他们。
D.翟方进深得皇帝信任。在淳于长的事件上,很多官员受到牵连,翟方进不仅安然无恙,皇上还勉励他不要懈怠,要保重身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知陈汤奸佞倾覆,利口不轨,而亲交赂遗,以求荐举。
(2)君虽交通,传不云乎,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君何疑焉?
7.翟方进和淳于长交好,不仅没受到淳于长大逆罪牵连还得到了皇帝的宽慰,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鸟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敏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者,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请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忧惚迷离,浮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凤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凤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乌啼随凤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狄, 渑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遣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凤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仁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了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 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请选出对本文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
A.全文以“泊”文化为线索,从第②段到第⑤段,先写“泊”的意境,再写“泊”的客观状态,最后写“泊”的精神境界,构思缜密新巧,达到了“情中景,景中情”的佳妙境地。
B.本文语言清丽柔婉,典雅优美,骈散句互用,长短句相间,灵动含蓄。作者善于化用古典语词和句子,并把现代语言和古典诗词相结合。
C.“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 杯清茶, 盏薄醪, 人如天地沙鸥”化用了古人的诗句,运用排比和比拟的修辞,打写作者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D.泊,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种凄幽、 空灵、宁馨素洁的美。于是,“泊”成了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E.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江南的湖光水色曾被作为背景写入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中,涵养繁荣了中国文化:而美丽的江南也由此平添了文化气韵。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请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4.文章第⑤段谈到“泊”是一种精神境界,写到唐代诗人张继的人生际遇,又写到宦海浮沉的苏轼的人生智慧,这样写的用意何在?不从年代上考虑,可否将涉及这两人的内容交换一下位置,并简要分析。
10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是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B.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同时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23点至凌晨1点。
C.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司马相如。
D.我国古代称谓名目繁杂,有谦称、敬称、雅称、婉称等,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对己称字,对人称名,国君以“寡人”自称表谦。
2023-09-18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