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高中阶段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形成了一些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阅读鉴赏能力得以提升,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在形成。请以《乡土中国》为例,用120~150字,谈谈你获得了哪些读通、读懂一部学术著作的方法(至少写出三条);或以《红楼梦》为例,用120~150字,谈谈你获得了哪些阅读鉴赏长篇小说的方法(至少写出三条)。
2022-05-05更新 | 5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这熙凤携着      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


(1)填写空格处人物:这熙凤携着__________(谁)的手。
(2)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性格特征)。
(3)请围绕划线句子,就这段文字,结合小说情境,向同学介绍赏析“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与步骤。(200字左右)
2022-03-05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市区重点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4 .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2020-01-13更新 | 1124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学试题
5 . 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完成下面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1)《乡土中国》的作者是______,他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撰写了______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2)下列对红楼梦判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句分别写的是林黛玉、薛宝钗。
B.“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C.“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晴雯的判词。
D.“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尤二姐。
6 . 请根据《乡土中国》的相关章节内容具体解释“礼治秩序”这一概念,并比较其与“法治秩序”的不同之处。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限5个字以内)
2.在《乡土中国》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这一章在阐述观点概念时引述了若干儒家言论,请将相关儒家言论与论证目的进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________________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

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库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________________

①伦理道德的基础在血缘关系。

②团体道德的缺乏体现在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③仁是各种私人道德关系的总和。

④差序格局中的道德是由“己”向外推的,推的过程有各种路线。

2022-11-16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五校(杨村宝坻蓟州芦台静海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谁,她的人生结局如何?
(2)文中“两个孩子”分别指的是(     
A.迎春宝玉B.元春惜春C.宝玉惜春D.元春宝玉
(3)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1)这段话是小说中哪个人物安排的?
(2) 在这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分析。
2020-02-29更新 | 1027次组卷 | 33卷引用:语文-学科网2020年3月高三第二次在线大联考(天津卷)
10 .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网上发起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活动: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第27本书,翻到第23页,然后数到第4行,将这一行的文字摘录下来,并作解释。耀华中学的小轩和小涵参与了这项活动,他们抽到的书分别是《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想制作一页帖子发到网上,请你帮助小轩或小涵填充下面的内容。
小轩:我抽到的是《乡土中国》,第23页第4行写的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全书的中心观点,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__________;其二,___________;其三,__________。(每处横线不超过10个字)
小涵:我抽到的是《红楼梦》,第23页第4行写的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句话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全书中能体现该句意思的情节有很多,比如:__________。(第二处横线3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