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72 道试题
20-21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   四体:四肢。
2020-09-18更新 | 999次组卷 | 4卷引用:(新教材)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后习题—2020年秋语文优化指导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2019-01-30更新 | 1947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3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①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②牵露井,即打来清冽的井水。⑧乌帽,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
B.“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
C.词人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自己专门为朋友摘来的菊花,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
D.“一年”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诗人与老友西厢醉酒,聊度佳节以消减内心的愁苦。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 . “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下列诗句与咏赞“岁寒三友”无关的一项是(     
A.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
B.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C.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D.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2022-03-09更新 | 2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的精神。
D.“青春”指美好的时光,“青春恰自来”是说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拥有了美好的时光。
2.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写出虽然天空是晴朗的,但夜路难行。
B.诗的前四句,表面是写景,实则写意,不露痕迹,且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C.“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
D.本诗的抒情很有特色,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二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3)纪昀评这首诗的前四句“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是无痕”,请结合颔联诗句具体分析。
2022-01-20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红楼梦》的文化常识,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林黛玉与贾宝玉二人关系为姨表兄妹。
B.在黛玉初进贾府拜过贾母后不久,贾母就让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和黛玉相见。
C.《红楼梦》的别名除《石头记》外,还有另外几个,例如《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刘姥姥进大观园》等。
D.《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前身是全书开篇神话中的神瑛侍者,黛玉的前身为灵河畔的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便也投胎入世,用一世眼泪还灌溉之情。
2020-04-23更新 | 101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滦南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13-14高一·湖南长沙·课后作业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
2020-10-19更新 | 957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沁园春长沙》练习卷
20-21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我世世为洴澼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故不孝不慈亡有
D.其脆易泮                                        当察乱何自起
2020-09-27更新 | 922次组卷 | 17卷引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