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材料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材料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选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她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材料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材料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她,这是少女虚荣心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材料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材料二,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材料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材料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材料二写香雪的动作、材料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出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3.请根据小说的特点,分别给三则材料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4.三则材料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请结合文本,从矛盾冲突、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特点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诗意小说”的特征。
2023-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8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题为“春夜喜雨”,但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又使人感到全诗无一字不是写春夜喜雨。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     
A.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轻松。
B.春雨润物的高尚品格触动了诗人不管是“穷”还是“达”都要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C.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内心的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D.诗人由衷地偏爱着雨,由此产生喜悦之情。
2.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夜雨,请选取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2022-06-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3 . 对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书写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字体,方正典雅
2022-06-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2-06-14更新 | 459次组卷 | 37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嘉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
2.请分析颔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021-12-24更新 | 140次组卷 | 2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嘉勋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一些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墓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家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市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蒙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着煤油灯似的气味,唰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服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叉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可能是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通过写城乡差别带来的心理冲击令两个世仇家族握手言和的故事,揭示了都市人的冷漠和人性本真的缺乏。
C.“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暗示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
D.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且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乎读者意料的大团圆结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两段写了自然界循圆周运动的特点和大城市人为事物的特征,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揭示主题。
B.文中画线句通过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姆在大城市中的手足无措。
C.小说语言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D.小说多次以“圆”与“直线”来描述情景,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暗示了山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3.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山姆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作品的一大特色,即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细细分析又在情理之中。这篇小说就具有这个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11-29更新 | 3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将“清风”拟入化,面对滚滚热浪,欲“屠”之而后快,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B.第三句中的“人”指的是百姓,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1-11-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故园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

在这里歌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对于自己来说也许是在虚度光阴,甚至是一种煎熬。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些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D.“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思乡曲入梦,写出了故园牵绊着“我”,感情真挚感人。
3.诗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21-11-1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连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榷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寻:不久
B.时虞允文当国                         当国:执政,主持国事
C.弃疾行愈力,不能夺                 卒:士卒。
D.辛弃疾善长短句                      雅:一向,向来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有远见卓识。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C.辛弃疾决事果断。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任职)
B.烟涛微茫难求(信:如果)   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C.势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深林兮惊层颠(栗:使深林战栗)
D.惟时之枕席(觉:睡着)     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5.下列各项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双音节)的一组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   主人下马客在船B.老大嫁作商人妇   仙之人兮列如麻
C.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D.感我此言良久立   铁骑突出刀枪鸣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2)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021-11-1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闹市闲民

汪曾祺

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一间屋,一个老人。天天见面,很熟了。有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陈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目了然。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经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副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花白了。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上唇。——相书上说人中长者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花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黑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愿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愿意一个人。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有时进城办事,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亲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他不上粮店买切面,自己做。抻条,或是拨鱼儿。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断,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我为看他拨鱼儿,宁可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手艺!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有时带点新鲜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这样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活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

他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每天还是吃炸酱面,——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一九九〇年五月五日

文本二:

使用语言,譬如揉面。面要揉到了,才软熟,筋道,有劲儿。

水和面粉本来是两不相干的,多揉揉,水和面的分子就发生了变化。

写作也是这样,下笔之前,要把语言在手里反复抟弄。

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

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写小说,要把全篇大体想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都想好。在写每一段之间,我是想得几乎能背下来,才写的(写的时候自然会又有些变化)。写出后,如果不满意,我就把原稿扔在一边,重新写过。

我不习惯在原稿上涂改。在原稿上涂改,我觉得很别扭,思路纷杂,文气不贯。

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有一位评论家说我的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我想谁的语言不是这样?拆开来,不都是平平常常的话?

中国人写字,除了笔法,还讲究行气。包世臣说王羲之的字,看起来大大小小,单看一个字,也不见怎么好,放在一起,字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就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中国人写文章讲究文气,这是很有道理的。

(汪曾祺《揉面一一谈语言运用》)

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老人的相貌,用比喻修辞突出老人的眼神,老人虽没有名姓,却形象鲜明。
B.“只要粮店还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长期稳定”是插入语,看似与文章没有太大关系,却强化了老人生活的简单。
C.作者在记叙老人一生时,有意简化老人过去的经历,重点放在老人现在的状态上,取舍之中体现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D.本文语言很能体现汪曾祺特色,文白夹杂,用词朴实,拆开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清新平实中却有无穷韵味。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有“都市闲人”,文本一中的老头“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每天“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但境界比前者高。
B.“闹市闲民”是汪曾祺坐公交换乘时看到的一个老人,而作者本人看老人拨鱼儿不惜错过车,回家后又学着老人的法子做拨鱼儿,也是一个闲人。
C.文中对老人在成为老人之前的身世并没有介绍,经历的大事也没在老人身上留下多少痕迹,他仍“天然恬淡”,当年一定是一位智者。
D.虽然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其《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但其书法却不被包世臣看好。
3.文本一结尾说“这是一个活庄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4.文本二中说:“安排语言,也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文本一题目中的“闹市”与“闲民”之间是如何“痛痒相关,互相映带”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1-11-08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9月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