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难道。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多佳日”领起全篇,说明诗歌展现的是美好时节常有的乐趣,虽无一字刻画景物,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风光的清爽和诗人兴致的高昂。
B.“农务各自归”上承三、四句招饮之事,展现了与邻居交往的无拘无束;又下启后句相思之情,“辄”字展现了与邻居情意的真挚淳朴。
C.“此理将不胜”承接上文,转入议论说理,诗人认为人生哲理也不应该被忽视,展现了诗人在移居后对躬耕劳作和生命哲思的双重追求。
D.本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穿插交游、劳作之事,用语自然,文气畅达,全诗看似散缓,实则浑成,展现了诗人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样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

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耆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溥谕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溥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文本二:

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选自《明史·本纪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B.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C.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D.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B.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也指春耕前,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文中即为后者之意。
C.汉武,即汉武帝刘彻。“武”是他的谥号,即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褒贬的一种评价。“武”是贬谥。
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宣宗对先王籍田表示认同,同时强调务实,这表明了他对农业的重视。
B.为止住贪污之风,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
C.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
D.对于地方治理,明宣宗除了勉励地方官员要向前代优秀官员学习,还重视百姓自身教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
(2)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
5.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
2022-03-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吸秋千

【德】赫塔·米勒

第一章   收拾行装

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19451月还在打仗。大冬天的,我要被送到俄国人那里去。天晓得是什么鬼地方。这消息让大家震惊。每个人都想送我点儿什么,指望它们兴许能派得上用场,虽然它们什么忙也帮不上,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得上忙。因为我上了俄国人的名单,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所以大家都心思不一地送了我点儿东西。我收下了它们。十七岁的我心想,这次离家来的正是时候。不一定非得是上俄国人的名单,只要能离开家,只要将来情况不会变得太糟,于我而言甚至是件好事。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我一点儿都不害怕,而是掩饰着自己迫不及待的心情。还有几分良心不安吧,因为那份让我的亲人绝望的名单,于我却是颇可以接受的处境。他们担心我在异地他乡会出事儿。我只想去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我只想离开家,哪怕是要进劳动营。我母亲不知道,她对我的了解有多么少,而且我走后,她想我肯定会多过我想她。这些让我深感歉疚。

我小时候有一次在楼下的院子里玩,母亲在阳台的窗口大吼道:如果你不马上回来吃饭,还要我再叫一次的话,你就待在那儿别回来了。我还是在下面多待了一会儿,等我上去时,她就说:你现在可以收拾书包去闯世界了。你想干嘛就干嘛。

母亲边说着边把我拽进房间,拿出个小背包来,把我的羊毛帽子和夹克塞了进去。

我问她:我是你的孩子,你叫我去哪儿啊?

很多人都认为,打点行装是件熟能生巧的事,就像学唱歌或者祈祷一样,可以无师自通。我们从未练习过,也没有箱子。父亲当年参加罗马尼亚军队上前线打仗时,就没什么行李好收拾。部队什么都会发,这是装备的一部分。除了离家外出或是抵御严寒,我们想不出为了什么别的理由收拾衣物。我们手头没有该带的东西,于是就即兴发挥。用不上的成了必备的,必备的就是唯一正确的,而这只是因为手头恰巧有这些东西。

母亲把留声机从客厅拿出来,放到厨房桌上。我用螺丝刀将留声机箱子改装成了行李箱。

我在系鞋带时,忽然想起多年前某个夏季,我们在文奇山度假时的情景。那时母亲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水兵服。我们正在草地上散步,她突然倒在深草中装死。我当时八岁,吓得要命,觉得天塌到草里去了!我紧闭双眼,不敢看天会如何将我吞噬。这时母亲跳了起来,猛摇着我问道:喜不喜欢我?我还活着呢。

鞋带系好了。我坐到桌边,等待午夜来临。午夜到了,巡逻队却迟迟未到。等了三个小时,都快让人受不了了,他们才来。母亲帮我穿那件带黑丝绒滚边的大衣。我穿上了,她哭起来。我戴上绿手套。在木地板的门厅内,就在挂煤气表的地方,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

我并没有刻意去记这句话,只是不经意地把它带到了劳动营。我并不知道,它会一直伴随着我。但是,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我所有带去的书加在一块,也没有它对我的作用大。因为我真的回来了,所以我有权说:这么句话能让人活下来

(有删改)

第二章   收拾行装

巡逻队来带我走时,是1945115日凌晨三点钟。寒气渐重,气温零下15度。我们上了带遮蓬的卡车,穿过空旷的街市,直奔展览厅。它原是萨克森人举行各种盛大庆典活动的地方,如今成了集中报到处。厅内已经挤了三百来号人。地上铺着床垫和草褥。整夜都不断有车开抵,卸下集中来的人,包括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清晨时分已经有五百来号人了。人们轻声地聊了很多,聊的时候双目圆睁;人们也轻声地哭了很多,哭的时候双目紧闭。空气中混杂着旧羊毛、被汗浸透了的恐惧、肥腻的煎肉、香草饼干和白酒的味道。有个女人把头巾摘了下来。她肯定是乡下人,把辫子在后脑勺绕了两圈,并用一把半圆形的羊角梳将它盘在头中央。我坐在站着的人群和行李堆间,像个观众。

我不记得是怎么到的火车站。牲口车厢非常之高。我也想不起上车的过程,因为我们在牲口车厢度过了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我们本来就一直待在里面似的。我记不得我们坐了有多久。我的想法是,只要还在车上,我们就不会有事的。只要还在车上,就一切平安。

火车开了十二天,也许是十四天,不知多久没有停。然后又停下来,不知多久没有开。

在牲口车厢里,男人们学会了有事没事喝上几口,女人们则学会了有事没事唱上几句:林中月桂吐艳,战壕白雪皑皑。一封短短信笺,字字伤我心怀。

(有删改)


【注】①《呼吸秋千》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的长篇小说。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小说主人公17岁德国男孩里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他受尽非人的待遇。文本仅摘选小说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与第二章,有时间前后的关联,但内容却有所不同,第一章展现了“我”与家人分别时的情景,第二章则描绘了一幅被流放者的众生群像。
B.小说开篇点题,直接进入叙述,强调“我”带上了全部家当,但只有围巾和收纳包是自己的,文字间充满心酸悲凉。
C.小说回忆母亲倒进深草而“我”被吓到的一段,展现了幼时的“我”对母亲的依恋,让人印象深刻。
D.小说中的“我”虽然有着青春期的叛逆,但是却沉稳坚定,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迫不及待想离开家的真实心理。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并从人物内心出发,刻画“我”离家时的细腻的心理,表现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B.小说文笔洗练,行文散文化。用一种充满诗性的语言,展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C.小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我”所住的小城之小,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我”迫切想离开家,而不怕上俄国人的名单的原因。
D.小说插叙“我”小时候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的旧事,当时“我”的情感与现在要分离时“我”对母亲的情感形成对比。
3.祖母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小说主人公里奥为什么觉得“这样一句话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4.第一章和第二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哪些关联和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3-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它的体裁是编年体,以鲁国纪年为纲,按时间顺序记载东周前期的历史大事。历史学家习惯上把东周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春秋,后期称为战国。所谓春秋时期,实际上就得名于《春秋》这部史书。

《春秋》能够用很少的篇幅容纳比较丰富的历史信息。就地域范围而言,它的记载遍及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是当时的一部“世界史”。从种种迹象推测,今本《春秋》与鲁国史书《春秋》原本(简称《鲁春秋》)并非一书,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加工、剪裁而成的。那么,这项剪裁工作是谁做的呢?按照传统说法,是孔子。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称孔子“因史记作《春秋》”。所谓“史记”,就是指《鲁春秋》。不过,通观《春秋》全书,个别地方有明显的阙文,前后记述体例也不完全一致,与司马迁等人所称孔子曾经予以认真“笔削”的说法似乎有矛盾。因此又有学者主张,今本《春秋》总体上仍然属于“鲁史旧文”,出自鲁国史官之手,孔子只是用它来教授学生而已。

《春秋》一书总体而言,体现出贯穿全书的编纂原则,背后往往隐含着编者的价值评判,这也就是古人常常提到的《春秋》“书法”。为《春秋》作解释的《左传》总结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里对《春秋》的编纂风格进行了归纳,说它用词细密而态度鲜明,记载确切而含意深远,文笔婉转,顺理成章,叙事穷尽,无所歪曲,在此基础上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些“书法”即使并非出自孔子,也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倾向,应当是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予以特别提示的内容。

关于《春秋》“书法”,可以用《礼记》中的“属辞比事”一语加以归纳。属辞就是遣词用字十分讲究,比事就是排比史事时有所筛选,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一定的编纂技巧。《春秋》属辞之复杂是有名的。例如描写战争,根据情况分别使用伐、侵、战、入、灭、败、取、袭等多个不同动词,各自都有不同的寓意。又如杀人,杀无罪者称为“杀”,杀有罪者称为“诛”,臣杀君称为“弑”。同样是臣杀君的“弑”,如果只泛言某国人弑其君某某,就表示责任主要在君而不在臣,如果点出某国某某人弑其君某某,则表示责任主要在臣而不在君。从这一角度说,虽然《春秋》总的原则是强调“名分”,但并不是无条件地支持君主,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倾向性。

大体而言,《春秋》是如实记述的,但受时代局限,其中也颇有“曲笔”的地方。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刚刚成为霸主的晋文公在温(今河南温县西)召集诸侯开会,身为天子的周襄王在晋文公要求下亲临会场,会后进行狩猎。《春秋》即将这件事表述为“天王狩于河阳”,看上去周襄王只是前去打了一次猎,并非出席诸侯会议。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因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需要替周襄王保留体面。还有,《春秋》在记述别国弑君事件时能够直书其事,唯独涉及本国国君被弑,却隐约其辞,仅言“公薨”。《公羊传》将《春秋》的类似曲笔归纳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样在特定场合下的曲笔隐讳表达方式,也是《春秋》“书法”的一部分,并且对后世的史学著作有很大影响。

总之,虽然篇幅简短,但《春秋》作为现存的第一部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而在古代,它被视为孔子作品,置于儒家经典之列,地位更是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史书。

(摘编自张帆《属辞比事惩恶劝善——<春秋>的成书与风格》)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并因它的影响决定了今天人们对东周前期的称谓。
B.《左传》归纳的《春秋》的编撰风格虽非出自孔子,但也基本符合孔子的思想倾向,应当是孔子在教学时特别提示的内容。
C.以“天王狩于河阳”来描述周襄王被要求亲临会场以及臣子弑杀君王却只泛言“某国人弑其君某某”,均是曲笔隐晦的表达方式。
D.“属辞比事”一语可用来归纳《春秋》“书法”,即注重遣词造句和对排比史事的筛选,体现了一定的编纂技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了《春秋》的得名,然后围绕《春秋》“书法”的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B.文章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手法,层次清晰地阐述了《春秋》“书法”的特点。
C.文章论证语言平实而又准确严密,引用文本和叙述文本有机结合,便于读者阅读。
D.文章整体论证结构为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段落内部以总分关系为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哀公十四年,齐人弑其君壬于舒州。”可见《春秋》虽注重社会秩序,强调君臣关系,但也会根据具体史实表达编者的情感倾向。
B.《春秋》有惩恶劝善的作用,这和它敢于真实地记载历史是分不开的。
C.《春秋》书法,追求“属辞比事”和“曲笔隐晦”,根据事件进行表述,体现着编者的价值评判,但也会受到时代的局限。
D.《春秋》在古代被列于儒家五经之中,地位高于一般史书,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创作。
2022-03-26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的山会唱歌

原上秋

我把山娃送去的时候,十几个老人一起说“来吧来吧”。十几个老人嘴巴说话,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他们都忙着编筐。我打听过,每完成一个,挣4块钱。老人们不停地唱歌,他们说“来吧来吧”之后,又一起唱起来。歌声像流过山涧的河,欢腾不息。

山娃可不是老人,他是一个牛犊一样的山里娃仔。山娃去过上海,他在上海开吊车。他坐在高高的吊车上看过高耸的楼、宽阔的街和潮涌一样的车流。

有一天,他一脚踩空,身体重重地砸在了上海。

山娃从上海回来,少了一条腿。他再也走不出大山。山娃每天看着门口的桃树发呆,桃树上一群一群的小鸟和他说话。他像树一样的安静,像山一样的沉默。

那一年我扶贫到了桃花源,想不到这个诗一样的名字却和贫困联系在一起。春天里,漫天的桃花盖住大山,整个世界灿烂一片。这里的风景能写出很多诗,却打不出多少粮食。他们靠山吃山,有时候山也吃人。每年都有生命陨灭在开山的工地,像树叶一样沤在泥土里。

老人所编的柳筐,就是开山运石的器具。他们换回微薄的报酬,有时候换来亲人的尸体。

老人们知道,生活不能只有眼泪,还应该有欢乐。德顺老汉说,我们唱歌吧。歌声随即而起,歌声从盛满柳条的小棚,飘满桃花源。快乐被风带着,塞满死寂的大山皱褶。

山娃来了,山娃唱一个。十几个老人给山娃喝彩。山娃不唱,山娃埋头编筐。山娃在上海,听了很多最流行的歌曲。一个人的时候,山娃把右手握成麦克风,能把天地唱暗。今天他唱不出来,他空空的裤管里,掩藏着他的忧伤。

桃花源不只有桃树,旮旯缝道野生着柳条。桃花解决不了人的饥饿,柳条能。桃花源的老人都是魔术师,他们能将手中的柳条变成各色家庭用具。

山娃从一天编1个,到能编4个了。老人再鼓动山娃唱一个的时候,山娃唱了。山娃唱的是从上海学到的歌曲,既新潮又好听。老人们用脚板拍打着地面,荡起的尘埃迷离了眼睛,有上海滩大舞台的美轮美奂的效果。

德顺老汉89岁了,他的手竟然灵活得像一个小伙子。十几个老人中他编得最快,也最好。他的歌大家也爱听。他是这里名副其实的“领袖”。他的很多歌曲都是自编自创,腔调里满含大山的沧桑。他满嘴的牙齿,早已不知去向,他的歌有一种含混不清的美感。听着他的歌,有人会指着他的表情说,看,多像山里的桃花。当然不是指的颜面,是那种凛冽里怒放的灿烂。

山娃一天编6个筐,赶上了德顺老汉。山娃唱歌也不再羞羞答答,他渐渐成了大棚里欢乐的主角。

不管谁一曲终了,山娃都会“嗨、嗨、嗨”,像一个出征归来的将军,敲起得胜战鼓。

上级进行扶贫成果验收,我把山娃以及德顺老人和他的伙伴请到了舞台上。他们干着编筐的活儿,唱着快乐的歌,一下子把领导们震住了。领导们看惯了阳春白雪的舞台,山里人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吃惊。领导们听罢挨个握着山娃他们的手说,桃花源虽说经济还不富裕,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

为了青山绿水,那些在山上打洞的人都撤下来了。

山娃和德顺老人的编筐没有停止,我把他们的柳筐联系到一个水果产区,平常的水果因精美的柳编衣裳价格倍增。水果商踏着山水过来,他在大棚里学会了歌唱。那天水果商和山娃他们一起合唱,南腔北调把山里的桃花都唱红了。水果商学会了快乐,他一路背着柳筐,嘴里哼着歌,在行人眼里就是一副山里人走南闯北的模样。他说他简直卖的就是柳编手艺,水果只是里面的装点。

山娃一天编8个筐,超过了德顺老汉。那一年,德顺老汉彻底退休了。他一头栽进他正在编织的筐里,再也没有醒来。

山娃和十几个老人用柳条编织了一副棺材,德顺老人很舒服地睡在了里面。他被埋在山上一棵大桃花树下,山坳里的风来到这里,会有桃花伴舞,有枝头的鸟和鸣。

每一个过来欣赏桃花的人,都仿佛听到山在歌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山娃去上海打工的不幸遭遇做简单介绍,这为后文写山娃的变化做了铺垫,也使小说的故事背景更真实,这样写更吸引读者。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独具匠心,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把山娃和德顺老汉这两个典型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小说不厌其烦地写山娃从一天编1个筐到4个筐,到6个筐,再到8个筐,可以暗示山娃的心情由起初的忧伤痛苦变得逐渐开朗。
D.小说在多个地方巧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娃、老人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暗含了山里人过着乐观积极富足的新生活。
2.本文在描写山娃他们时,借“领导们”之口,说“但你们的精神最富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本文题目是“这里的山会唱歌”,文中也多次提到“唱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2-03-2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仰望着星空,他在描绘“中国星座”的辉煌蓝图,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2004年,继上世纪90年代担任北斗一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后,他再次被任命为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75岁的孙家栋进入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时期。仰望星空,孙家栋的眉心微微蹙在一起,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爬上心头。

星载原子钟像一只“拦路虎”,横在北斗二号系统面前。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误差1纳秒(10亿分之一秒),就意味定位会有0.3米误差。

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星载原子钟的研制能力,由于中国当时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只好去国外买。但国外好几家都以保密为由,一口回绝了。后来,好不容易找到欧洲一家厂商,答应卖给我们一款产品,技术参数基本够用,正准备签合同。没想到除了价格一涨再涨,对方还附加了一系列霸王条约:比如卖给我们的产品,档次要比他们用于伽利略导航系统的低一个级别;发货时必须等待他们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等。

孙家栋说:“星载原子钟必须下决心自己搞,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孙家栋的态度非常明确:“原子钟技术不过关,卫星绝对不能上天。”

终于,有3家科研单位分别研制成功各有特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北斗系统工程要求的星载原子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原子钟。

2007年,4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国产原子钟,装载在北斗二号系统首颗卫星上。北斗系统高级顾问、时任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和时任北斗二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带着试验队将北斗二号第一颗卫星运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大年初三,李祖洪接到谢军从厂房打来的电话:“李总,卫星发动机出问题了!”

大家正着急着,孙家栋闻讯直接赶来了。

听了汇报,孙家栋先蹲下身子,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但发动机底部离地面只有五六十厘米,看不太清楚。谁也没有想到,78岁的孙家栋索性躺在地面,脸朝上,身子往发动机底部慢慢蹭,终于看清楚了疑点情况。

孙家栋从发动机底部钻出来,喘了几口气,说:“应该只是擦了一下,问题不是很大,但必须立即请厂家的专家来鉴定。”

他擦了擦头上的汗水,此时秘书想搬一张椅子让他坐下休息,被他用眼神制止了。旁人不知道孙家栋犯有陈旧性腰肌劳损,剧烈的疼痛常常会让他步履艰难。

后来,在宾馆吃早餐时,孙家栋把李祖洪、谢军还有一些骨干招呼到一起,缓缓地说:“在北斗工程起步之时,我们也希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巨人’可不这么想,他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他的肩膀上。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成为巨人。”

大家心里铆足了劲: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7日20版)

材料二:

一飞冲天,星参北斗。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中国“星”迎来历史性一刻。

北斗是中国的北斗。这一点是就北斗的技术而言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这其中倾注着几代中国科学家的心血。从北斗一号解决有无问题,到北斗二号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再到北斗三号一马当先,有源定位和短报文通信,都是中国北斗系统的创举。北斗系统的发展之路,其实亦是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第四个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体现着中国智慧,更振奋民族精神。

北斗同时也是世界的北斗。“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可以预见,北斗系统这样的国之重器,不仅将极大地造福中国人民,更会因为中国的无私“分享”,广泛地造福于世界人民。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用户数量达到了“亿级以上”水平,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到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再到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中国的北斗正在“点亮”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精彩生活。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分享惠及全球,中国智慧拥抱世界。中国北斗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遥望星空,在漫天的星斗之中,中国“北斗”从诞生到成熟,最终一定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颗!

(摘编自高永维《中国“北斗”,让世界更闪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则特写式人物通讯,报道了北斗二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事迹,树立了时代楷模。
B.材料一与常见的人物通讯不同,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78岁的孙家栋索性躺在地面,脸朝上,身子往发动机底部慢慢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C.材料二是一则新闻时评,对“北斗”的技术、应用以及“北斗”体现的精神,发表评论,引导社会舆论。既有政策性,又有针对性。
D.材料二立意新颖,论述精当,夹叙夹议,亦情亦理,论述了“中国的北斗,让世界更闪耀”的观点,相比起材料一,它的观点表达更直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人”坚持自己的发展理念并不懈努力,不仅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有源定位、短报文通信等人无我有的创举。
B.北斗二号系统的核心就是星载原子钟,由于国外买不到,孙家栋下定决心:中国必须自主研发星载原子钟,让中国航天也成为“巨人”。
C.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布署圆满完成。北斗系统由光耀亚太到覆盖全球,掀开了中国卫星导航事业的新篇章。
D.北斗同时也是世界的北斗,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和千年前的指南针一样,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更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惠及世界。
3.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传承、弘扬新时代的北斗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北斗精神的理解。
2022-03-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沉钟

袁可嘉

让我沉默于时空,

如古寺锈绿的洪钟,

负驮三千载沉重,

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

把无垠还诸苍穹,

我是沉寂的洪钟,

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锈绿的洪钟,

收容八方的野风!

1946年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我沉默于时空/古寺锈绿的洪钟”,传达了“我”面对荒漠时空的孤独感受,开篇气象宏大有力。
B.“负驮三千载沉重/听窗外风雨匆匆”,将深厚的历史感和清醒的现实意识交织在一起。
C.“我是沉寂的洪钟/沉寂如蓝色凝冻”,洪钟沉默不语是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
D.“我是锈绿的洪钟/收容八方的野风”,写出了尽管人生沧桑沉重,但也要有接受苦难淬炼、包容八方风雨的胸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将自己比作洪钟,以洪钟的身份来描写形象,抒发情感。
B.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使用反复的手法,在增强语势的同时,使语言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富有美感。
C.诗歌用第一人称来抒情,有利于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给读者强烈的代入感,使其产生情感共鸣。
D.诗歌结构上首尾呼应。第一节的“窗外风雨”与最后一节的“收容八方的野风”遥相呼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
2022-03-26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彦穆字季昭,清河东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阳侯林之九世孙。祖蔚,遭从兄司徒浩之难,南奔江左。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父稚,笃志经史,不以世事心。起家秘书郎,稍迁永昌郡守。

彦穆幼明悟,神采卓然。年十五,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伏膺儒业,为时辈所称。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参军事,转记室,迁大司马从事中郎。

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孝武嘉之,拜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乃诏彦穆入幕府,兼掌文翰。

世宗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谈谑,甚为江陵所称。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天和三年,复为使主,于齐。使还,除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寻征拜小司徒。

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三方兵起。以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次荆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谊入朝,即以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邑二千户。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寻复官爵。隋开皇元年,卒。子君绰嗣。君绰性夷简,博览经史,有父风。大象末,丞相府宾曹参军。君绰弟君肃,解巾为道王侍读。大象末,颍川郡守。

(节选自《周书·崔彦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B.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C.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D.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遭从兄司徒浩之难/从兄:堂兄       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B.不以世事心/婴:缠绕                 苍山负雪,明天南/烛:照
C.善玄言,谈谑/解:懂得             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D.复为使主,于齐/聘:聘请          砺则利/就:接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彦穆出身世宦,家学渊源。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关心世事;开始担任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
B.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进入中书学习,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被有知人之鉴的李神隽誉为王佐之才。
C.崔彦穆文武兼修,功勋卓著。孝武帝时举义起事,隋文帝辅政时平叛三方叛乱;军国初创供职幕府,后来出使陈、齐,不辱使命。
D.崔彦穆备受荣恩,泽及后代。崔彦穆历职几朝几代,得到极度的信任和褒奖,一直官运亨通。其子崔君绰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
(2)军次荆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
2022-03-2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

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

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形”的塑造上,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起交流空间。

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

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

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吸引许多外乡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

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

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

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

(摘编自吕品晶《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

材料二:

乡村振兴长期需要城市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外界人员与资金的介入。近几年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前进证明这种外力是不可或缺的,它包括财力与人力(含智力、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人力比财力更为重要。鉴于乡村振兴的艰巨性、长期性,外力的介入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及有组织的引导。我们的高校、规划设计部门也应该把当前对传统村落的热情转化成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支撑,并为此研究具体的措施,如:长期与短期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乡村课题研究的长期性、针对性、实效性,驻村规划师、建筑师制度的建立等等。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对象是农民,主人是村民;今天及未来乡村的居住者、从业者、管理者、享用者主要是当地的村民,虽然不排除未来也可能有城市来的移民,但他们不可能“喧宾夺主”。村民不仅是乡村经济的主人,乡村社会的主角,而且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人,因此,他们是乡村振兴真正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只有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才有希望,才可持续。

(摘编自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村落的“神”,是指凝聚在乡村聚落形态上的文化,即传统乡村文脉,具体表现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的现代文明和特定的地域文化。
B.“拯救老屋行动”立足县域实际,发掘老屋价值,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利用,进一步深化乡村新型业态培育,全面激活了老屋内在生命力。
C.乡村聚落的建筑的价值与其历史长短没有联系,而与其所饱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记忆及其对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密切相关。
D.传统村落的振兴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事业,首先靠城市在长效机制下的财力与人力的支持,其次靠农民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努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计团队在对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综合考虑了各要素的改造和提升,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
B.大自然给予了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C.设计团队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的做法,为深山里的村落实现特色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D.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内在动力是村民,要把发现和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带头人作为第一要务,提升村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A.黄山宏村别出心裁的“牛型”整体布局B.辽西地区典型囤顶式民居建筑
C.鼓励中青年人外出务工D.鼓励中青年人学习舞龙、舞狮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材料一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2-03-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两个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此诗为作者回到带湖新居过退隐生活时作。 ②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③征求:指赋税征敛。
1.下列对两个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词上阕写其闲居带湖暂时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
B.辛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情趣盎然。
C.杜诗颈联写邻妇“提防”“远客”,即吴郎,认为他一来便插疏篱,像是有意防她,简直是多管闲事,表达邻妇“疑惧”的心理。
D.杜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措词委婉而又入情入理。
2.两个作品里都写到对扑枣者保护、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其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却又有不同,试作概括分析。
2022-03-2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