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诗、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行云流水            触类旁通            精妙
B.风轻云淡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轻云淡            触类旁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故名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叫《随园诗话》。以此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023-11-02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1940222日,正月十五当天。

今天是上元节,可是,乌云遮住了月亮,天地一片黑暗。遥远的家乡,此时应该是_______①______,亲人团聚吧?他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家的团聚,每次遍插茱萸少的都只是他。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思念家人,思念白发苍苍的母亲。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______②_______ 地将他养大。他撑起身子,用身边的雪攥成一个个的雪球。一个,又一个,堆在一起,真的有点像元宵呢!他牵动僵硬的嘴角,微微笑着,双手艰难地捧起元宵,深深跪下去,冲着南方,磕了一个长长的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母亲啊!儿已将生死_______③______……。以身许国,又岂能有家?母亲,请您,饶恕儿子的不孝。

夜晚的风,寒凉刺骨。身子越来越麻木了,他用残余的意志支撑着自己,不能睡,不能死,我要站起来,我要战斗!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四面透风的地寄子里,他孤独地度过的这个佳节,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夜晚。

他,就是杨靖宇。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前后用了第三人称“他”,中间用了第一人称“我”,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按要求选择。
1.下列《诗经》中的名句,没有用到“兴”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蒹葭苍苍,白鹭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
B.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魏风·硕鼠》)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2.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狂人日记》
A.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B.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C.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2022-08-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亚健康”指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而“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②“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③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④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⑤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⑥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精神亚健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缺乏精神追求,缺乏价值支点,思想意识消极甚至扭曲。
B.“精神亚健康”常常表现为人们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
C.“精神亚健康”者常情感疏离,责任感缺失,工作激情不足,对生活丧失热情与信心。
D.“精神亚健康”还重点表现在沉迷享乐,为物所累,心灵浮躁,丧失信仰与理想等。
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浪潮汹涌,“地球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B.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享乐,在物质日益膨胀、精神日益萎缩的夹击下,渐渐迷失而不可自拔。
D.人们价值迷失,目标盲从,无法妥善处理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3.下列对本文论证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亚健康”引出“精神亚健康”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针对性强。
B.第⑤自然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世俗化的大潮对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侵蚀,增强了论证深度。
C.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D.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说服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曲《国家》中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言简意赅地(     )了国与家休戚与共的关系。______________。《黍离》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的喟叹,后来,黍离之悲就成了家国忧思的代名词。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也就是说,个人一身的荣辱成败皆系于家国。连洒脱俊逸的李白,给自己做的人生规划都是:不屈己,不迁人,不赴举,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然后一鸣惊人,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一旦功成业就,效留侯,法陶朱,泛舟湖海而去。哪怕不以科举为手段,哪怕不以功业为目的,哪怕以泛舟湖海而去的老庄思想为背景,却依然要跃登辅弼之位,大展王佐之才,归根结底,是心系家国,经世济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东坡、辛稼轩更是以小道大义,将豪迈之情寄寓于长短句中。可见,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文人的血液。

古典诗词(     ),家国情怀(     )。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首首,一句句,浸润在字里行间的是化不开的深情厚谊;一篇篇,一章章,萦绕在眉间心上的是挥不去的家国情怀。

几千年时光悠悠流转,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却如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文人士子的笔底心头,氤氲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山河之间,创造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注释     卷帙浩繁     一言以蔽之B.诠释     浩如烟海     一以贯之
C.诠释     浩如烟海     一言以蔽之D.注释     卷帙浩繁     一以贯之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扎根着自古便有的家国情怀。
B.中国人忠于国,重视家,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
C.中国人忠于国,重视家,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深深扎根着自古便有的家国情怀。
D.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
3.对选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书》《礼》《易》《乐》合称为“五经”。
B.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代,按长度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022-04-06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片段一和片段二,完成下列小题。

片段一   人类的行为正在改变着地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一种趋势,科学家和环境保护组织不断发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二是碳抵消。与之相关的概念“碳中和”的提出为人类解决气候变暖这一难题提供了方向。

片段二

1.由片段一可以推出的结论为(     
A.如果人类要保护环境以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就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生存在地球上,必定是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
D.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防止气候变暖。
2.结合片段一和片段二,简要解释“碳中和”这一概念。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挑战。就青年的成长经历而言,在新时代,他们的线下社交是比较单调的。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断被拿来与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的境遇,影响了线下青年面对面的互动,使他们对其采取一种抗拒的态度。而大多数的课外培训班,又将本该属于激发兴趣、休闲娱乐的文体活动变成了竞技活动。“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兴趣和热情,让不少人很难从这些以活动为主导的社交中感受到趣味。总体来说,当今青年所面对的环境,是非常强调竞争的环境。在此种环境中,年轻人投入到面对面的线下社交活动时,更多感受到的是竞争的压力,而不是愉悦。

于是,不少青年将社交热情投向互联网,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而当青年把注意力投注于带有休闲性质的游戏时,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也就进一步将青年的社会交往活动带向了虚拟世界,进而远离线下的现实社交。互联网社会带来的游戏活动的休闲性与现实社交的功利性之间的功能分割,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现象。游戏公司提供的游戏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青年的业余时间,而且,游戏的商业化也进一步使游戏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因为越是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就越能吸引青年的注意力,这样,游戏公司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显然,线下社交的吸引力日渐下降,而线上社交越来越迈向虚拟世界的境况,对青年文化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然而,社交模式的变革也给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机遇,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建设和不断开拓,青年的社交日渐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公开性不断增强的社交。它会触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超强记录能力之下,在互联网的超大传播范围之下,出乎人类本性、人心本真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形成广泛影响,获得广泛认同。

第二,青年从事自己所认同的社交活动,往往会有非常真诚的情感投入、非常执着的意志坚持。这种包含主体积极性的活动参与能立足长远,被外在力量衰挟的可能性较小,或者哪怕一时被裹挟,也容易及时获得纠偏这有助于多姿多彩、多元包容的青年文化建设,而不是被极端性政治势力或唯利性市场力量误导。一些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思想观念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凸显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

第三,青年在社交中会比较多地强调平等——平等对话、平等磋商;而社交模式的新变化能够极大地增加这种“平等”,在程序上赋予青年文化建设以正当价值。当长辈对青年采取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的规训姿态让他们束手束脚时,他们能富有策略地规避,并在新的天地和空间增量中,通过平等社交激荡起青年文化。青年的年龄优势、对新技术的了解、对新环境的适应,会让他们在未来文化建设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支配性力量。

(摘编自王水雄《社交模式变革下的青年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下社交比较单调,这使得很多青年对线下社交采取了抗拒态度。
B.不少青年热衷于虚拟世界,现代社会游戏的电子化、商业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青年参加主体积极性强的社交活动不易被外在力量左右,这有助于青年文化建设。
D.社交模式的变革会大大提升青年在社交中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的青年所注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社交模式的变革给青年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说理辩证。
B.文章论述了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紧迫性,进而论述新时代青年社交的特点。
C.文章阐述青年线下社交和线上社交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鲜明有力。
D.在阐述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的机遇时,文章以并列式的结构展开,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青年的线上社交具有休闲性而没有功利性,而其线下社交则与之相反。
B.如今,随着青年社交模式的变革,青年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也应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C.相较于长辈,青年具有多方面优势,这将让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取代既存的文化。
D.长辈如果以青年的人生导师自居,对青年一味灌输甚至是规训,往往会适得其反。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古神话开始,文学叙事就与“英雄”主题结缘。自此以后,“英雄”叙事绵延不绝。当今的网络小说也不例外,在续写“英雄”传奇的同时,也呈现出有别于此前文学作品的叙事风貌。

多数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的主人公首先不是渴望成为英雄,而是渴望成为强者。在小说中,他们一路“打怪升级”,由弱变强。促使他们不断变强的原因,未必是特别神圣的目标,而是试图自我保护进而守护自己亲近的人。推动大多数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叙事发展的基本矛盾,是越来越强的敌对势力与不断提升自己的主人公之间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一般不会像此前文学叙事中的“英雄”那样,基于世人认可的道义、使命而自觉奉献、牺牲,促使主人公行动的是自我保护意识。

在《巫神纪》《武动乾坤》等作品中,主人公与自己关切之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无形中他的责任变大了,要守护的人变多了。因为要守护亲近之人,他们自愿肩负起责任,甚至不惜牺牲自我。当然,结局往往是主人公历尽艰辛,守护了整个星球,乃至宇宙。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强者”,而是升华成了“英雄”。

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人们认可的“英雄”不再是“完人”,而是像一个“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家宁可将“英雄”塑造成有缺点的人。如果说之前文学作品的英雄塑造方式是不断增强英雄人物的“圣性”的话,那么,新时期以来文学作品的英雄塑造方式则是在“圣性”之外,重新让英雄人物恢复“凡性”。当今的网络小说则更进一步,让英雄人物的“凡性”中还保留一点“平庸性”。例如,有些作品会塑造无意成为英雄的英雄、甚至逃避成为英雄的英雄。

网络小说“英雄”叙事出现变化不是偶然的。首先,网络小说终究是“爽文”,是让喜欢流连于网络的普通大众产生“爽感”阅读体验的创意写作。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被设定为弱者,就是为了符合普通大众的社会体验。主人公一路将欺压弱者的人打倒甚至消灭,读者的“爽感”因此不断延续和提升。其次,从读者需求角度来看,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对“英雄”的呼唤和渴望。当下,部分文学作品对英雄形象进行凡人化处理。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也受到了这一写作倾向的影响。普通民众一直是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在这方面,中外的神话、传奇故事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不过延续和发展了这一叙事传统。

网络小说延续和发展“英雄”叙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网络文学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网络小说的“英雄”叙事内含的正确价值观会影响其他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传达,同时,也会帮助读者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而在网络空间这片虚拟的、也是新型的社会空间中,网络行为亟须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因此,网络小说延续和发展“英雄”叙事,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也呼唤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英雄”时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塑造英雄应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使命担当,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有助于我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同时也可促进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周兴杰《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

材料二:

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应用。与传统叙事相比,网络文学呈现出从原子叙事到比特叙事、从精英叙事到草根叙事的变化。有些研究者用视觉化、游戏化、平面化等术语概括网络文学叙事的特征,突出它“另类”一面。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确实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但是,它的积极一面也不容忽视。不论是军事小说中的英雄气概,还是武侠小说中的人文思想等都有激励上进、丰富人生的作用。

网络文学的“正能量”叙事和文学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当前,网络文学本身已经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分支,一个主要以专业文学网站为依托,在商业运作介入之后,写手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占据了各大文学网站的排行榜;与此同时,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的普及,非商业性网络文学变成广大手机用户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又形成了以即时通信服务为依托的一个分支。

作为深受公众欢迎的一种网络文化,网络文学以上述两个分支为基点,可以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面作用。

对内来说,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和传统民间故事有着天然联系,也具备密切结合当下城市生活、及时反映人们情感的特点,从而可以对现实发声,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对外来说,依托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文学,也是网络用户和文学读者形成跨文化印象的一种重要途径。当然,发挥网络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应当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如我们的课本里“阿凡提借锅”的故事就被某些美国孩子误解为阿凡提是贪图小利、不讲信用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成立是需要具体条件的。

尽管网络文学更看好轰动效应、热点排行,但如果没有根性的文化作为基础,轰动效应很快就会被忘却,热点很快就会冷却。显然,网络文学要向着世道人心的精神建构自觉努力。传播媒介的进步催生了网络文学,但网络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无法摒弃审美表达和价值阐述。对网络文学所蕴含的“精神能量”,我们不能无视。

(摘编自黄鸣奋《网络文学的正能量叙事和文学一脉相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对英雄的需要和呼唤,一定程度上为中外神话、传奇故事、网络小说中英雄叙事提供了现实需求,有利于英雄主题文学的发展。
B.为了响应总书记有关英雄的重要论述,促进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与传统文学相比有了新的变化。
C.网络文学叙事相较于传统文学叙事,虽有“另类”的方面,但一些网络小说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人文思想等对当下人们具有积极影响。
D.无论是从对正能量叙事的弘扬,还是从长期发展来看,网络文学都应紧抓根性文化不放松,努力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叙事历史悠久,从上古神话传说开始,英雄主题就在不同时代文学艺术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B.矛盾冲突可以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敌对势力愈来愈强大与主人公能力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则是以男性为主的网络小说叙事发展的基本矛盾。
C.网络社会空间的虚拟性、新型性等特征导致了人们的网络行为失范,而网络小说“英雄”叙事在对人们进行正确价值观引领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D.网络文学的两个分支虽然依托的媒介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发挥出正能量,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多数网络小说中的英雄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A.《冒牌大英雄》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他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仅拯救了自己、亲人,还拯救了整个国家。
B.《诡秘之主》中的小市民克莱恩加入维护城市秩序的值夜者行列,从守护城市到守护国家、守护世界,走到与恶魔抗争的前沿阵地。
C.《莽荒纪》的主人公纪宁自身资质一般.在现实困境之中,最终肩负起维护家园、世界以及宇宙和平的任务。
D.《英雄争霸传》中的王凡自小胸怀大志,为人仗义疏财,武艺非凡,披靡天下,后对抗卫国,大败卫军,立下赫赫战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网络小说英雄叙事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1-12-24更新 | 17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新节目形态的未来前景,与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市场价值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评判一种节目形态是否具有技术价值,要看其能否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在于不是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这种让个体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对他人拥有更多宽容的做法,使节目更富建设性。

在社会价值层面,当下的观察类真人秀大多把创作视野锁定普通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内部的话题如婚恋问题、亲子关系等,往往是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投影。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     )。与此同时,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模式。观察类真人秀经由相关话题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为(            )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     )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构建新的文化思维。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自给自足       消解       营造
B.自给自足       化解       缔造
C.丰衣足食       化解       营造
D.丰衣足食       消解       缔造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B.对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C.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D.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不是在于给观众灌输具体的结论,而且是通过嘉宾探讨的方式,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社会信息的流动。
3.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指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
C.秦观的《鹊桥仙》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在鹊桥相会,古代妇女们在这个夜晚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所以又叫“乞巧节”。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2021-12-2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
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
3.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2021-12-10更新 | 29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