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叹(节选)

(宋)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注】①置:古代的驿站,差官歇脚换马的地方。②堠(hòu):古代计里程的土堆,这里也指驿站。③鹘(gǔ):海鸟的一种,古代船上刻鹘作为装饰,这里指海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B.苏诗开篇四句用语含蓄,造势雄浑,描写了皇家传送荔枝,刻不容缓的情景。
C.杜诗二、三两句巧设悬念,营造了紧张而神秘的气氛,直至结尾方由“荔枝”二字释疑。
D.苏诗五六两句写皇家为使荔枝鲜如“新采”,不惜遍设驿站,飞车跨山急如兵火,流露作者讽喻之意。
2.比较杜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与苏诗“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在情感抒发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023-04-01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玻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②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④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⑤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⑥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⑦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⑧“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⑨“那酒店怎么啦?”

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11“这……”

12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13“这就好。”

14“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15“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16“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17“他们到处找你哩。”

18“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19“他们贴了布告……”

20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21我嘿嘿笑起来。

22“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23“赔我?”

24“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25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26“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27“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28“大伯,你听我说……”

29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30“答应。”

31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32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33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34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王有福形象时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既热心又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的人物形象。
C.“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根据相关法律,超市、商场等公共消费场所的经营者对消费者在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的人身或财产安全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是文中“王有福”却选择不去状告酒店,请结合全文,谈谈他的理由。
2023-04-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青年时代。
B.“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暮春”是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每季的第二个月,季表示每季的第三个月。
C.《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D.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第一天。
2023-04-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4 .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连(通“横”)而斗诸侯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暮去朝来颜色(色彩)故                       唯倜傥非常(不同寻常)之人称焉
C.夙遭闵凶(不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
D.可怜(可爱)体无比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2023-04-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第二句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人格追求。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23-03-28更新 | 287次组卷 | 42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去。元鼎中,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持符节,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④横草:使草倒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B.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C.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D.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武帝异                      孰能讥之乎
B.①弃繻                         母立于兹
C.①还当合符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D.①盐铁,郡有余藏            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元鼎,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永和、元嘉、贞观等。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王勃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是说自己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十八岁,却无处去请缨杀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3-03-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众将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处理,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大多数民众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且能坚持分类存放、投放垃圾。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只要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就能有效推进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
B.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也有污染属性。就这一点,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D.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做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3.结合材料,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措施有哪些?
2023-03-2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只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祝福》B.《哈姆雷特》C.《雷雨》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2023-03-04更新 | 184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

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锨。人们也常见他修路,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

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了。

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

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山为王的领地意识,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

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子值得在乎吗?还讲得起面子吗?讲面子起码也得有黄泥呀,连黄泥都稀缺了,就只得让面子见鬼去了。墙皮掉得太不成样子了,才趁夜到这里那里去偷黄泥。倘谁家的男人或大男孩天黑后挑着水桶走往与水站相反的方向,那么准是到什么地方偷黄泥去了,用水桶往回挑是为了掩人耳目,街坊们对此心照不宣。偷黄泥往往引发人身伤害事件,但由于是刚性需求,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周志刚断不会做那种勾当。他连自家墙上掉下的墙皮也宝贵地留存起来,积少成多,以备用时。他不敢放在门外,怕被偷,专门放在家中一角。

星期日或年节假日,儿女们回来看望他和老伴时,他嘴里常常会忽然蹦出一句话:你们谁知道哪儿有黄泥吗?

儿女们便都装聋作哑。

他是在儿女面前自尊心极强的父亲,不会问第二次的,总用自言自语缓解自己的担忧: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

以周志刚为例,在没有见到女儿周蓉之前,他对女儿不管不顾跑到贵州山区投奔“右派”诗人一事,怒不可遏。等到他见到了这位诗人,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他原谅了女儿,理解了女儿,一场潜在的冲突并没有发生。同样,当他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怀着他人骨肉的郑娟相爱时,周志刚也是愤怒至极。他了解到郑娟的付出之后,他帮小儿子整理行李和洗漱用品,把他送往郑娟家里。他对周秉昆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恩不报,那是不义。你和人家郑娟早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如果你不与人家结婚,那是双重的不义。……再愁再难的日子,你都要为那边三口把日子给我撑住,而且让他们觉得有了你就有了希望,不仅仅是多了一口混日子的人!”而周秉昆原以为是父亲要赶他出门。这个时候的他,泪如泉涌。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梁晓声说过的四句话,被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一些人以为这是他对文明、文化的定义,其实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同时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周志刚独自承担起家所在的那条小街的环境整治工程,是因为他重视荣誉。
B.文中多次将周志刚和街坊们进行对比,来衬托周志刚“改良”工作的阻力。
C.儿女们都装聋作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父亲治理那条脏街的行为感到不解。
D.文中对“晃”字的解释,强化了作者对周志刚很快老去的无奈与感伤之情。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前提是,他不仅知道人是什么样的,而且能揭示人可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B.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人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这是《人世间》从头至尾传递出的思想光辉。
C.作者认为《人世间》的深刻魅力在于,小说为文明和文化进行定义,并以此为“好人”定下了标准。
D.《人世间》既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这种“理想向度”就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
3.文本一结尾处,周志刚说“这个家再不修修抹抹,那就不像个家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4.文本二谈到了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文本一是如何通过周志刚这一形象来体现这种“好人文化观”的?请简要分析。
2023-02-20更新 | 583次组卷 | 26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考前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莽昆仑

田洪波

凌厉的风裹挟着雪花,纵横肆虐,北国天地一片苍茫。在浩渺的大兴凯湖和小兴凯湖之间,雄阔的浑然一体的雪幕中,缓缓移动着几个小黑点。

他们没按既定的两个大小湖之间的湖岗路行进,而是从兴凯湖泄洪闸出发,蜿蜒斜插于小兴凯湖的冰封湖面。他们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处蜂蜜山脚下的知青农场三连队部。为驱寒气,他们刻意选择在午饭后出发,尽管天地依然混沌无序,根本见不到阳光。

他们是兴凯湖农场总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艺宣传员。全会召开,他们连夜写好了大红喜报,编排了节目,要在短时间内把盛会召开的喜悦分享给战友。

一夜狂飙,冰上积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颗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间飞舞,他们尽管几乎武装到了牙齿,都穿着厚重的棉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闷子,穿着军用大头皮鞋或棉乌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缩着身躯艰难前行。

孙红梅向天空喊出一声高八度。她是宣传队的顶梁柱,此刻只有她有这样的底气。向面而来的雪花与呼出的热气相遇形成冷霜,几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抬头向天吟诵伟人的诗句。孙红梅的笑声刺破天宇:“接着来!”

于是有人呼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孙红梅挥展两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紧接着响起众人的朗诵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的情绪浸染了他们,他们脚步轻巧了,刚刚还肆意妄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缩减了纷扬的频率,变小了。他们继续前行,开始讨论还有多少公里,感叹幸亏穿插走小兴凯湖,如若走湖岗路,指不定何时才能到达呢。有人提醒说还不是孙红梅的主意,大家起哄乱嚷,北京妞儿就是不一般!

距离在不觉间缩短,似乎明天的太阳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众人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谁起头,又高声吟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这回不待引领,早有人接上:“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孙红梅笑吟:“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犹如亲人间的默契,大家又一起吟诵:“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大家把“环球同此凉热”一声高过一声吟诵了好几遍,然后齐刷刷看向远方的蜂蜜山。此时的蜂蜜山白雪皑皑,与正在阔大冰面上行走的他们形成强烈反差。在他们眼里,它不就是莽莽昆仑山一样,令人难以企及吗?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较起真儿来,他们并不惧怕它的高度和遥远。

“等一下!”孙红梅突然声音颤抖着喊了一声。

大家定睛看孙红梅。孙红梅摩挲着戴着棉手闷子的两只手,脸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问她怎么了,孙红梅示意别出声,然后,他们似乎共同听到,脚下的冰面传出一声清脆的断裂声。这声音让他们头皮发麻,他们四肢无力地杵在原地,呆若木鸡。

“不会吧?”孙红梅颤着声音像在问众人,又似自语。没人回应她。奇怪的是,那断裂之声再未出现,这让他们迷茫,莫不是出现了幻听?再次辨识,确认刚才听到的就是冰层的断裂声,这让他们又躁动起来。

孙红梅让大家静下来,她似乎已思考出对策。她让大家拉开前后距离,减慢行进速度。特别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开。交代到最后,她说出自己的判断:现在是12月底,冰面应已冻实,只要不垂直重压,应该没问题。

大家点头称是,脚下依然令人胆战,他们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会把冰面压裂一层,从而加速冰面的坍塌。

没人敢掉以轻心,小湖与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丝滑,游至百米才齐腰深,小湖湖底则水草丛生,且多为沼泽地,一旦陷进去,将无能为力。

孙红梅停下脚步,提议帮她把身上背的黄书包解下来:“喜报在包里装着呢,宁肯我掉下去,也不能毁了喜报。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们就把我理在蜂蜜山下吧,让我看着你们改天换地。另外告诉我爸妈,让我妹妹也来下乡,算是实现我的理想吧。”

有人带着哭腔说,别胡说,我们还指望你演节目呢。在孙红梅心事重重的笑声中,大家蹒跚着,默默前行。笑声不再,也没人再诵读诗句,他们形成的小黑点,像印在大地上的惊叹号,直指蜂蜜山。

不知何时,风力似乎小了,抬头间,蜂蜜山已遥可相望。

走出小兴凯湖冰面那一刻,孙红梅瘫在了雪地上,几个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不久,蜂蜜山下的三连队部响起欢呼声,惊得雪花一时间满天飞扬,乱了分寸。

(有删改)


注:文中知青们吟诵的两首诗词分别为毛泽东《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听到全会召开的消息后,知青们连夜写喜报,编排节目,冒着大雪赶路,直接说明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
B.知青们此行遇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改变了既定的路线,这说明知青们缺乏生活经验,对危险预估不足。
C.孙红梅听到冰面的断裂声能很快镇定下来,是因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经冻实,不会发生危险。
D.文章的结尾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烘托出大家听到喜报极度兴奋的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描绘了无垠北国雪花纵横肆虐的场景,将人物与广袤雄阔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写文艺宣传员们的言行精神做铺垫。
B.文章两次把在雪中行走的知青们说成是小黑点,生动形象,突出表现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显得格外渺小,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C.文章采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风雪中前行的一行人的身份、出行原因以及出行路线安排,既为下文的情节发展服务,又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D.文章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将叙事与写景有机结合,叙述了11名知青的出行壮举,展现了严冬之时蜂蜜山一带冰天雪地的自然之景。
3.请结合送喜报的经过简要分析文中知青们的心理变化。
4.小说用知青们吟诵毛泽东的两首诗词来代替人物间的对话,这样写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3-01-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