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旌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卒,嫂郑        鞠:养育B.廷凑虑众变,疾使去     麾:命令
C.师焉,不焉        或:有的人D.不相师                         耻:以……为耻
2.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3.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博士,文中指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洞察世风。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023-06-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小说通过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写“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以及“暴跳”“走”“跑”等,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次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6-1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自我主义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2023-06-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把人世喻为梦境。苏轼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所抒发的情感一致。
B.“夜来风叶已鸣廊”意为: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以景写情,表达了词人寂寞凄凉的心境。
C.“北望”二字既包含着苏轼对亲人的浓浓思念,又有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也有对自己被重新启用的渴望。
D.本词借助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空寂的长廊、黯淡的灯光传递出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事之恋,深深打动读者。
2.本词悲苦哀婉,虽与一般苏词风格不同,但却同样表现出词人对世事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3-06-1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刍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建武军节度。

(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
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意思相同。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或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
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
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
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023-06-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论

苏洵

夫人之情,安于其所常为,无故而变其俗,则其势必不从。圣人之始作礼也,不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以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轻去其旧,而乐就吾法。不能也,故无故而使之事君,无故而使之事父,无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事则不可也,而遂然以从我者,吾以耻厌服其心也。

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曰:彼为吾君父兄,何以异于我?于是坐其君与其父以及其兄,而己立于其旁,且俯首屈膝于其前以为礼,而谓之拜。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无故而使之拜其君,无故而使之拜其父,无故而使之拜其兄,则天下之人将嗤笑,以为迂怪而不从。而君父兄又不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为其君父兄。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

古之圣人,将欲以礼治天下之民,故先自其身,使天下皆信言,曰: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故圣人曰:天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与之齿而天下之人亦曰:彼将不与我齿也!于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齿于圣人。虽然,彼圣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何也?其微权也。彼为吾君,彼为吾父,彼为吾兄,圣人之拜不用于世,吾与之皆坐于此,皆立于此,比肩而行于此,无以异也。吾一旦而怒,奋手举梃而搏逐之可也。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圣人知人之安于逸而苦于劳,故使贵者逸而贱者劳。且又知坐之为逸,而立且拜者之为劳也,故举其君父兄坐之于上,而使之立且拜于下。明日彼将有怒作于心者,徐自思之,必曰:此吾向之所坐而拜之,且立于其下者也。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奋手举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彼其始木焉,已拜之犹且不敢以为薪。故圣人以其微权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权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之以耻。

呜呼!其事如此,然后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至于今。今之匹夫匹妇,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起坐立,礼之末也。不知圣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如此之劳也。此圣人之虑,而作《易》以神其教也。

(选自《嘉佑集卷六》,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其心                 厌:厌烦B.然以从我者          翻:“幡”,迅速
C.自其身                 治:修养D.吾不与之齿             齿:同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其势之可以危亡困辱之者     宾客至蔺相如门
B.①是必不可不如是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
C.①徐自思之     ②归求治国之策
D.①此圣人之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从“情”入手,认为人们是不会无缘无故改变自己的行为,一定是在某种原因促使下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圣人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教导、规训,是利用了人们的羞耻这个最好的方法。
C.与荀子认为“礼”是用来修养品性相同的是,苏洵也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礼”的人性教化功能。
D.本文说理委婉曲折,运用了对比、排比等手法,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说理艺术与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则?彼其心常以为吾侪也,不见其异于吾也。
(2)圣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劳,是贱于彼也。
2023-06-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5.吴起亲自为士卒治好了他的病疽,士卒的母亲为什么不喜反哭?
2023-06-1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023-06-10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唐】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0 .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________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_______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_______,不知该如何下手。

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________,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

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亚军。

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

(1)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说的是谁?请第一组的选手作答。

第一组选手:(     

(2)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是谁写的?请第二组的选手作答!第二组选手:(     

(3)元迎探惜四春的丫环各有一个名字取琴棋书画之意,迎春的丫环是谁?请第三组的选手作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眼高手低
B.波澜壮阔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眉高眼低
C.波谲云诡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眉高眼低
D.波谲云诡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眼高手低
2.主持人说的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相关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
B.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
C.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D.⑥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情况”。其它部分无误。
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选手们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   孟浩然   抱琴B.林黛玉   李商隐   入画
C.贾宝玉   李商隐   司棋D.贾宝玉   孟浩然   侍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