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文物,我们尽管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终究难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先民们的内心世界恰恰存在于人类早期书写(包括文字和图像符号)里,根据它们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其意义不亚于实物考古。

要进行人类精神考古,就必须以物质考古为前提。有幸的是,当下丰富的物质考古成果,正在为中华民族精神考古提供有力支持。近百年来,考古学界对于从旧、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的一系列考古发掘,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一条考古学所构建起来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中国早期书写中所勾勒的从五帝到夏商时代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如二里头文化大体对应夏文化和早商文化,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都”有关,无论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还是从年代测定角度来看,都可以得到基本的证明。因此,参照当代考古学的丰富成果,必将把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从物质考古到精神考古的深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悠久的书写传统。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设立了史官,有意识地把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记录下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百多个陶器刻画符号,时间距今7000~5000年前。虽然我们至今尚未发现殷商以前成体系的文字书写遗物,但是先秦典籍中并不乏相关的记载。《左传·召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郑玄注《左传》也认为《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

人类何以发明书写(包括文字和早期图像符号)?就是要通过一种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有效手段,将人类的历史、经验、智慧记载下来,用以回顾过去,指导未来。作为中国早期书写最重要的成果,有幸传承下来的就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早期书写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记史。在“六经”当中,单纯记史的只有《春秋》,而且它的产生最晚。其实,即便是《春秋》,所记史事也极其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史事记载孔子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其余“五经”所记载的分别是先民们的诗、乐、舞,治国理政的经验,日常生活规范和国家制度,以及对于宇宙人生的思考与智慧,等等。要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早期书写,虽然建立在物质文明史的基础之上,但它不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简单记录,而是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人类早期的文化记忆,是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的观察,是人的精神成长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谱系的建构。

“书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概念,其本义指的就是写字的行为,其后则引申为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而我们今天则将“书写”当作一种以精神生产为目的的人类主体活动,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最终则落实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构。由此我们能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和出土文献的丰富成果,弄清中华民族早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何以形成等重大问题。

(摘编自赵敏俐《从早期书写探求中华精神文明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物考古虽然不能让我们直接窥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但它为我们进行人类的精神考古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持。
B.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没有间断的文明之一,是因为中国人发明文字的时间很早,有着悠久的书写传统。
C.中华民族早期书写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既有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国家大事,也有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等。
D.我们今天对“书写”的研究,不仅针对写字行为,而且针对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怀、寄托的思想等人类主体活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明了先民们的内心世界与人类早期书写的关系,指出人类的早期书写在精神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B.陶寺遗址对应了传说中的“尧都”之例,证明了考古学所构建的中华文明史的链条与早期书写所体现的历史进程基本一致。
C.文章从历史视角出发,仅通过对中国早期书写与考古发掘文物间关系的阐述,论证当下研究人类早期书写的重要意义。
D.文末总结指出当下我们该如何研究“书写”,并延伸到要利用考古学及考古成果弄清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中国早期文明进行研究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的过程中,对中华文明早期书写的研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B.历史证明,殷商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字书写,但先秦典籍对殷商以前的历史有相关记载,如《左传·召公十二年》所述。
C.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史官,他们记载了中华早期的精神文明;了解其记载的内容是我们明确当时物质文明建设情况的唯一途径。
D.“六经”中《诗》《书》《礼》《易》《乐》一开始并没有记史的传统,后出现的《春秋》打破了这一传统,但只有简单的记载。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初元年,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与其群臣谋,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可尽虏矣。”天子尝使浞野侯以七百骑虏楼兰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

二年,贰师将军之西也,既过盐水,当道小国各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引兵而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天子乃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国已忧困。宛贵人谋曰:“王毋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出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持王毋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贰师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B.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C.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D.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域,自汉代以来,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B.天子,古时称统治天下的帝王。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秉承天意治理百姓。
C.千金,汉代以一斤金为一金,值万钱。也可用来指自己的女儿,有尊贵之意。
D.郡国,汉代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宛国不肯将其出产的良马交给汉使者,汉武帝只好派使者携重金等前去请求换取;大宛国王与群臣商议,还是不肯把良马交给汉使者。
B.李广利被汉武帝任命为贰师将军,率兵讨伐大宛国,却因故带兵返回;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人在玉门关拦截,说有敢回乡的一律处斩。
C.鉴于第一次派出的兵力太少而败归,汉武帝又大量征调兵力攻打大宛国;贰师将军首先切断大宛城内的水源,使城内军民苦不堪言。
D.在汉军的围困之下,大宛国内发生分化,其贵族们杀了国王,并以愿献出宝马等为条件与汉朝议和;汉军在选良马、订盟约后,撤兵而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
(2)下者得食,不下者数日则去。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
2022-03-09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一模(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时分

肖复兴

旧时京城,黄昏时分,即使普通平民院落,屋顶上的鱼鳞瓦铺展连成一片,如同海浪翻涌,平铺天边,是只有北京见得到的风景。各家开始做晚饭了,即便都是简陋的煤球或蜂窝煤炉子,炊烟袅袅中,有千篇一律的葱花炝锅的香味缭绕,也是分外让人怀想的。

那个时候,我和我的一位女同学,从我家小屋出来,便是在这样的炊烟袅袅和炝锅的葱花香味中,以及街坊们好奇的眼光中,穿过深深的大院,走到老街深巷里,一直往西走,走到前门大街,过御河桥,往东一拐,来到22路公交车总站的站台前。它的一边是北京老火车站,一边是前门的箭楼。黄昏时分夕阳的光芒,正从西边的天空中泼洒过来,洒在前门的箭楼上,金光流泻。雨燕归巢,一群群墨点一样在金光中飞舞,点染成一幅点彩画面。

我们是同住在一条老街上的发小儿,读高中,为了能够住校,她考上了北航附中。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她都来我家找我复习功课和聊天,黄昏时分,我送她到前门,乘坐22路公交车回学校。每个星期天如此,从高一一直到高三毕业。前门箭楼前的黄昏,涂抹着我们15岁到18岁青春灿烂的背景。

高中毕业后,我去了北大荒,在七星河南岸荒原靠西头的二队,生活了整整六年。一望无际的荒原,荒草萋萋,无遮无拦,一直连到遥远的地平线。我们开垦出来的地号,都在东边,按理说,每天收工都要往西走,回队上吃晚饭。正是黄昏,一天晚霞如锦,夕阳横在眼前,在荒原上应该格外醒目。奇怪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注意到黄昏的情景。也是,干了一天的活,如果赶上豆收,一人一条垄,八里地长,弯着腰一直往东割,割到头,已经累得跟孙子一样,再好看的黄昏风景,也没心思看了。

六年后的早春二月,我离开北大荒,回北京当老师。中学同学秋子,赶着一辆老牛车,从二队送我到场部,准备明天一早乘车到福利屯火车站回北京。老牛破车,走得很慢,走到半路,天已黄昏,忽然回过头往西张望,想再看看生活了六年的二队。二队家家户户炊烟四起,淡淡的白烟,活了似的,精灵一般,袅袅地游弋着。西边,晚霞如火,夕阳如一盏硕大无比的橙红色大灯笼,悬挂在我头顶,然后像大幕一样缓缓地垂落。我从来没有见过夕阳居然可以这样巨大,大得像神话中出现的一样,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

我真的有些惊讶,一句话说不出来。秋子见多不怪,头都没有回,只是默默地赶着马车。黄昏,这样的壮观;忙碌了一天,夕阳谢幕时,这样的从容,让半个天空伴随它一起辉煌无比,和即将到来的夜晚交接班。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成了逝者如斯的岁月与人生。前年到美国看孩子,一眨眼似的,我的孩子都有了孩子,少年和青春,轮回在儿子和孙子的身上。每天接送小孙子上学放学,将孩子送到家门前不远的路口,等候校车。黄昏的时候,眺望远方,盼望着黄色的校车,从树木掩映的小路上,像一朵橙黄色的云朵一样蜿蜒飘来。

校车出现的前方在西边,茂密的树木遮挡住天空,看不见夕阳垂落。正是晚秋时节,有几株加拿大红枫,高大参天,看不见夕阳,却看得见夕阳的光芒打在树上,让本来就红彤彤的枫叶,更加鲜红,如同燃烧起一树树腾腾向上直蹿的火焰,映彻得天空一派辉煌。

如果没有蔓延全球的疫情,今年这时候,我可能还会在那个路口守候孩子放学,看到夕阳燃烧加拿大红枫的情景。因为不是送别,不是分手,而是守候,有了期待,有了盼望,灿烂的黄昏,显得更加灿烂,而且,多了一份温情。

前两天,偶然又听到美国老牌民谣歌手安拉唱的一曲英文老歌《黄昏》,不由自主联想起这几个难忘的黄昏。安拉的《黄昏》,唱的是失恋,伤怀悼时,感叹余音袅袅在耳,却昨是而今非。这只是这首老民谣唱的黄昏,和我记忆中的黄昏不同,它不过让我望文生义想起了我的黄昏而已。我的黄昏,无论是告别,分手,守候,都是美好的。黄昏时分,走在寂静几近无人的街上,想起这首老民谣,也想起郁达夫写黄昏的诗:遥街灯火黄昏市,深巷帘栊玉女笙。记忆中存在的,眼前浮现的,是美好的值得期待的黄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青春时光的黄昏,将归巢的雨燕喻为在夕阳金色光芒下飞舞的一群群墨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雨燕数量之多和景色之美。
B.面对离开北大荒时黄昏的壮观景象,“我”和秋子的态度形成了对比,既表明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状态,也突出了秋子不能回城的失落感。
C.作者由日出日落,联想到岁月、人生,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技法,由过往时光巧妙过渡到前年在美国接孙子放学时欣赏黄昏风景的事。
D.本文以“黄昏时分”为题,既让读者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写作对象,又引发读者遐想——黄昏时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结尾写安拉的《黄昏》和引用郁达夫写黄昏的诗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作者曾说散文写作在语言风格、文气(行文)和心地(内容)等方面都要讲求“清”的境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作者这一创作观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庚子荐饥(其三)

戴复古[注]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

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

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自号石屏,一生仕途失意,长期浪游江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庚子年间连续发生饥荒,流民充斥,殍死盈路,诗人有感于灾情写下这首诗。
B.诗歌的前半部分侧重写饥民抛家离舍、饿死郊野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触动人心。
C.诗歌的后半部分揭露了官府虚伪应付的罪行,笔锋犀利。其中五、六两句有反诘意味。
D.全诗综合运用白描、用典、对比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深化主题,语言有感染力。
2.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杜甫诗歌风神,请谈谈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舍

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成大之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本诗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B.本诗首尾呼应,中间的几组跳跃性镜头:筑场、儿童……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穿。
C.本诗和《插秧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间两联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世界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是太阳与月亮的关系——彼此独立、彼此映照;是人与镜子的关系——既真实又虚幻;是猴子与井底之月的关系——捞起的是精神的月亮。所以,小说写作的根本在于如何处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包括小说家获取现实、洞察现实、想象现实的能力。现实庞大、复杂而无序,小说解释这种庞大和复杂且使之有序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新现实、新经验漫天飞舞的信息时代。对作家来说,新现实、新经验催生出新现实主义的写作浪潮。新现实主义写作的最大挑战在于,在巨大而繁复的现实和经验的重压下,杀出一条写作的艺术路径来。

海德格尔说,诗之道就是对现实闭上双眼。我们想说,小说之道不仅是对现实睁大双眼,而且眼中还要迸发出面对现实的想象之光。

我认为,当下新现实主义写作的困境有两个:一个是如本雅明所说,“经验虽然异常发达,但值得讲述的经验却在减少”;二是如以色列小说家埃特加·凯雷特所说,“如何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事物”,即如何忠实或离开眼前的现实,又逼近内心的现实?

太过现实或者被沉重的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当下小说给读者呈现出来的观感。作者不慌不忙、事无巨细、从头至尾、交代铺垫、枝蔓丛生、脚踏实地地将一个故事往下写,一写便几万字、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读者脆弱的一点注意力和耐心被消耗殆尽,只得将小说弃之一边。

难道我们的作家不懂得给沉重的现实插上想象的轻盈翅膀让它飞起来吗?当然懂得,只是如乔治·斯坦纳所说,“作家们的想象力已经落后于花哨的现实”了。

不管怎么说,作家需要用想象力让沉重的现实轻盈起来,轻如翅膀,而非羽毛。埃特加·凯雷特借《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中的“作家”说:“无中生有就是凭空捏造,是毫无意义的,任何人都能做到。但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事物则意味着,这个新事物一直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存在于你的内心,作为新事物的一部分被你发现了,而整个新事物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有中生无——埃特加·凯雷特说的就是想象力。

对现实的处理能力决定小说写作成败,诸多出色的写作为对新现实、新经验的处理提供了可能。比如对现实的处理方式就有两种成功尝试,一是强化现实,使之更加强有力,更加传奇、残酷,比如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思就是一位强烈的现实主义写作者,他的《水泥花园》《坚果壳》等均为此类;一是弱化现实,使之更加日常、琐碎,表达向内心转向,比如加拿大小说家门罗,她是日常精致的心理现实主义写作,细腻而深刻,她的《逃离》《多维世界》等即是此类。

本雅明在80多年前说,新闻只存在于成为新闻的那一刻,而故事和小说是消耗不尽的,“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写一部小说的意思就是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把其深度和广度不可量度地带向极致。小说在生活的丰富性中,通过表现这种丰富性,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无论何种现实主义写作,本雅明所说的都是小说应该抵达的现实。

(石华鹏《小说之道是对现实睁大想象的双眼》,《文艺报》,2021年1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新现实主义写作有两个困境:一是值得讲述的经验在减少;二是如何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太过现实是当下小说给读者呈现出来的观感;想象力落后于花哨的现实则是小说创作者们面临的唯一困境。
C.我们的作家虽然懂得要给沉重的现实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它飞起来的,但是无法找到恰当的方法。
D.“无中生有”是凭空捏造;而“有中生无”则是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事物,是作家的想象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论述了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再指出小说写作的根本,引出下文论述。
B.文章采用纵式结构展开论述,先论述现象,然后探讨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法,说理透彻。
C.文章中第二次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下新现实主义写作所需要面临的困境。
D.文章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样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论证灵活多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彼此独立又彼此映照;小说是对庞大、复杂而无序的现实世界的解释并使之有序化。
B.在巨大而繁复的现实和经验的重压之下,写出反映新现实、新经验的小说是现实主义写作的最大挑战。
C.对现实的处理能力是小说写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坚果壳》《逃离》等作品可以给新现实主义写作以启示。
D.作者认为,小说就是要表现人的生活的丰富性,把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到极致,从而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壁上的青羊

申平

老葛发现绝壁上的那只青羊已经好几天了,但是那只青羊一点也不知道。它每天照例在绝壁上时隐时现,在凸凸凹凹、石缝荆棘中找草吃。

这天青羊又出现了。它如履平地在峭壁悬崖上穿行,一点也没觉出今天和每天有什么不同。当它跃上一个平台,欣喜地吃着上面的嫩草时,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它低头一看,知道大事不好。套子!它被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青羊拼命挣扎,但越是挣扎,套子就勒得越紧。青羊只好不动,静待那最危险时刻的到来。不知过了多久,青羊听见绝壁上面有响动,接着,一个人拽着绳子下来了。这个人就是老葛。老葛一看套住了青羊,不由喜出望外。他喊了一声:太好了,这回我儿子有救了!

青羊听见老葛的喊声,立刻回应了一声绝望的哀叫。它使出平生力气猛地一挣,未果;随后就把自己的身体弯成一张弓,把两只犄角变成两把利剑,杀气腾腾直对着老葛,做好准备给他以致命一击。老葛一看青羊这架势,就有点害怕。他的脚不敢踏上平台,就那么悬在壁上想办法。说起来老葛并不算是个猎人,只是小时跟他爹上过几次山罢了。后来他爹死了,也禁猎了,他除了偷偷摸摸地套过几只野兔解馋外,根本就没打过什么大牲口,更没有打过青羊。要知道,绝壁上的青羊那可是神物,凡是能挂住雪花的地方它都能上去,你说它神也不神?可是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不得不铤而走险了。

老葛打量着青羊,他活到40多岁还第一次看到活的青羊。这家伙除了毛是青黑色的,其它和常见的山羊好像也没多大区别。但是据说青羊浑身都是宝,它的骨肉治跌打损伤有特效。老葛记得小时候他扭了腰,只喝了一盅滴入青羊血的酒,立马就好了。他的儿子瘫在床上好几年治不好,现在青羊给他带来了希望。可是怎样把青羊从绝壁上弄上去却是个问题。又不敢去喊人,怎么办呢。

老葛开始跟青羊说话。他说青羊啊,你不要怪我,我真的是被逼无奈啊!你知道吧,我家原来也是村上的富户哩,可是自从我儿子摔坏了腰,我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这年头咱农民真是生不起病啊,对咱态度好坏咱都能忍,关键是那药贵得吓死人啊,万把块钱三下两下就没了。我花了十几万,把家底都折腾光了也没给他治好。现在我是一贫如洗啊!孩子说爸爸,咱别治了,就这样吧。你说我这当爹的能忍心吗。这不,我就来找你了……

老葛说到这里眼睛有点发潮,他奇怪青羊好像是听懂了他的话,因为它那弓着的身子逐渐放松了,头也抬了起来。它瞪着一双灰黄色的眼睛开始打量老葛。它似乎在说:你这个人啊!你儿子有病就来害我的性命,你也太不仗义了吧。你难,那我们青羊容易吗!为了躲避猛兽和你们人类的杀戮,没办法我们都躲到这绝壁上来了,可你们还是不依不饶,非要把我们赶尽杀绝,你们好狠毒啊!

老葛看着青羊的眼睛,他很快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脸上不由一阵发烧。他又说:好我的青羊哩,我知道你恨我,那你就恨吧,不行下辈子我变青羊救你。你乖乖的,我用绳子把你捆住拉上去,你还能多活一会,不然的话,我只能在这里把你杀死,唉,我可从来没有动过刀啊,你千万别逼我啊!

老葛说着,一只脚已经踏上了平台,现在它和青羊只有几步之遥,彼此能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呼吸甚至心跳声。老葛忽然看见青羊的眼睛里流出泪来,它随后又岔开后腿,哗哗地撒了一泡尿。青羊一撒尿,老葛看清楚了,这是一只怀了孕的母羊,后腿间的两只奶都已经鼓起来了。老葛的心就咯噔了一下。他想怎么会这么巧呢,怎么偏偏就是一只母羊呢!如果我为儿子杀了它,那就等于害了两三条性命啊。哎呀呀,那样可是造了大孽、缺了大德哟!

老葛软软地坐下来,他忽然想哭,但是嘿嘿了几声却哭不出眼泪来。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冒着摔死和坐牢的危险捉到了一只青羊,却偏偏是个母的,老天爷这不是成心跟我过不去吗!老葛猛地跳了起来,喊了一声还他娘的管那么多!就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刀子,他呲牙咧嘴一步步走向青羊,又喊了一声你活该、活该!刀子就闪着寒光刺了出去……

待老葛再次睁开眼睛,他发现平台上早已不见了青羊,只剩下被挑断的套子躺在那里。老葛点了点头,对自己伸出了一个大拇指。他吐了口痰,抓住绳子开始往绝壁上爬。才爬了几步,他就觉得自己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他把绳子在腰间缠了几道,就那么挂在绝壁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朦胧中,他似乎听见耳畔有青羊的叫声,随后青羊的叫声又幻化成了村长的声音,他在喊:老葛,你的胆子也忒大了,你还敢来绝壁上捉青羊,你这是犯罪、也是找死你懂不懂!你家的事你不要急,现在开始搞合作医疗了,还有村里乡里也一定会帮你想办法的……老葛往上看,却没有看到人,也不知这声音是真是假。

老葛就继续挂在绝壁上。他穿着青色的衣服,远远看去,活脱脱是一只青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老葛发现青羊好久了,而且青羊“一点也不知道”,为下文情节的发展造成了悬念。
B.第二段写青羊被套住,交代了老葛捕猎青羊的直接动机是给儿子治病,为后文写放走母青羊做铺垫。
C.第四段写老葛很难把青羊弄上去,但“又不敢去喊人”,说明他心存顾虑,怕别人抢走自己的成果。
D.老葛发现青羊怀孕,于心不忍,最终割断了套子放走了它。“你活该、活该”中的你应该是指老葛。
2.小说的结尾两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申平的动物题材的小小说,注重象征手法的使用和宏大主题的有效表达。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2-02-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之振序其《宋诗钞》云:“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这一论断极为扼要地说明了宋代诗人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他们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师,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但同时,这些大师的存在,又迫使他们求变求新,不同前人,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大师。其结果是产生了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那么,宋代诗人是在哪些方面显示了他们的特色呢?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先提出并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苏轼)、山谷(黄庭坚),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又说:“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这些话虽有贬意,却道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重要内涵,并且指出苏、黄是宋诗改变唐风的代表性人物。

首先,严羽指出宋人以文字为诗。文多作为思想的载体,而诗则多作为感情的载体,因而文偏于表现逻辑思维而诗偏于表现形象思维,似乎是个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打破,对于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无疑地会被认为是一种生疏可疑的异端而加以反对。但如果我们不从先入为主的传统观念出发而从作品本身出发,就可发现,诗的散文化及往往包涵在这个外壳中的议论,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性。富有思辨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抒情诗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大量的政治诗、咏史诗最能证明这一点。其次,许多议论,特别是当它们被以比喻来表达时,也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无味的说教。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构成了宋诗一个很大的特色。

严羽还论及宋人以才学为诗这个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诗中用典故方面。用典风气的形成与流行和学术文化的隆盛是有关联的。宋代诗人多数是博学之士,他们的高层次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诗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了作者以才学为诗、作品风格繁缛、用意深曲等种种现象。这是宋诗的又一特色,但这一特色的优劣,则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无法一概而论。陶渊明可算古来第一位善于用典的诗人,将陶诗囫囵读去的人,往往未能详悉。但我们即使找到它们有那么多的“来处”,也无须沾沾自喜,因为“用事而不使人觉”,也就近于或同于“胸臆语”,即创作了。

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虽不始于宋人,但确实是到了宋代,才在创作实践中解决了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也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这个问题。而这正是通过“以故为新”的手段来实现的。苏、黄都曾提出“以故为新”。这个“故”,恐怕不只是诗人们已经再现的生活,用过的材料,也应当包括他们创作的历史经验在内。六朝人也曾以才学为诗,被钟嵘《诗品》所指斥,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宋人腕底出现的典故,却远比六朝人精切,巧妙;而唐人所开创的诗歌散文化与思辨性的道路,到了宋代,也有长足的延伸。

(摘编自程千帆《读宋诗随笔·前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诗出于唐而又异于唐,有着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等重要内涵,深具特色。
B.宋人以文为诗,打破了将文多作为思想载体,而诗多作为感情载体的创作传统。
C.宋诗善发议论是为了突出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这在政治诗和咏史诗中有体现。
D.来人以才学为诗,这与当时提倡文治、尊崇博学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风气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吴之振的经典论断引出了宋诗出于唐诗而又异于唐诗的观点。
B.文章对宋人以才学为诗的评析,以用典为例褒扬了宋人对此的探索。
C.作者借助严羽观点来品评宋诗,文章多是对前人观点的解释与强调。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行文结构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承认来人写诗是下了功夫的,却终究还是不如前人的创作。
B.宋人以文字为诗,但因思辨的形象性与其载体的散文化,其议论也非枯燥的说教。
C.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一首诗中的典故,那么足以证明这首诗的创作具有高超的技巧。
D.虽然宋诗体现出了明显的散文化与思辨性倾向,但这一创作道路是由唐人开辟的。
2022-02-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乙亥,庞勋引兵北渡濉水,逾山趣彭城。戊寅,勋召温庭皓,使草求节钺,庭皓曰:“此事甚大,非顷刻可成,请还家徐草之。”勋许之。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勋熟视,笑曰:“书生敢尔,不畏死邪!庞勋能取徐州,何患无人草表!”遂释之。

有周重者,为勋草表,称:“臣之一军,乃汉室兴王之地。顷因节度使刻削军府,刑赏失中,遂致迫逐。陛下夺其节制,翦灭一军,或死或流,冤横无数。今闻本道复欲诛夷,将士不胜痛愤,推臣权兵马留后,弹压十万之师,抚有四州之地。臣闻见利乘时,帝王之资也。臣见利不失,遇时不疑;伏乞圣慈,复赐旌节。不然,挥戈曳戟,诣阙非迟!”

勋遣旧将刘行及将千五百人屯濠州,李圆将二千人屯泗州,梁丕将千人屯宿州,自余要害县镇,悉缮完戍守。徐人谓旌节之至不过旬月,愿效力献策者远近辐凑,乃至光、蔡、淮、浙、兖、郓、沂、密群盗,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旬日间,米斗直钱二百。勋诈为崔彦曾请翦灭徐州表,其略曰:“一军暴卒,尽可翦除;五县愚民,各宜配隶。”又作诏书,依其所请,传布境内。徐人信之,皆归怨朝廷,曰:“微桂州将士回戈,吾徒悉为鱼肉矣!”

刘行及引兵至涡口,道路附从者增倍,濠州兵才数百,刺吏卢望回素不设备,不知所为,乃开门具牛酒迎之。行及入城,囚望回,自行刺史事。泗州史杜慆闻勋作乱,完守备以待之,且求救于江、淮。李圆遣精卒百人先入泗州,封府库,遣人迎劳,诱之入城,悉诛之。明日,圆至,即引兵围城,城上矢石雨下,贼死者数百,乃敛兵屯城西。勋以泗州当江、淮之冲,益发兵助圆攻,众至万余,终不能克。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一卷)


【注】①庞勋,唐成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月,领导桂州(今广西桂林)成兵(多为徐、泗地区人)发动反唐农民起义,他率领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等地,到达徐州。终败。②崔彦曾,徐泗观察使,一再食言背约,致使戌兵在桂林防守倍期,无还乡希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B.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C.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D.明旦/勋使趣之庭/皓见勋曰/昨日所以不即拒者/欲一见妻子耳/今已与妻子别/谨来就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文中指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
B.诣阙,文中指奉召觐见皇帝,接受朝廷的任命。
C.诏书,指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
D.府库,古代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勋让温庭皓起草表文,请求徐州节度使的符节斧杖,温庭皓因为事关重大,不能立刻完成,所以果断拒绝其请求。
B.周重为庞勋起草上给朝廷的表文,表文中解释了军队事变的原因,表达了己方的目的诉求,也有赤裸裸的威胁。
C.庞勋进入徐州后,愿献策效力的人不问远近齐集而来,附近人也赶来归附,导致徐州城里人口增加,米价暴涨。
D.泗州刺史杜慆提前就做好了准备,完缮城内守备,并向江、淮地区的官军求救,庞军一万余人始终不能攻克泗州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见利乘时,帝王之资也。
(2)皆倍道归之,阗溢郛郭,旬日间,米斗直钱二百。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诗人离别家乡、奔走仕途,见到新春伊始到仲春异乡的节物气候而惊喜不已,心情喜悦。
B.诗歌中间两联在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中原春天的怀念。
C.尾联中“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无意间触发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痛。
D.全诗用原唱同韵来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结构谨严缜密,全诗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
2.诗人在颈颔两联中描写了怎样的江南春景,有何表达效果?
2022-02-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