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就是“仕”。在那个时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测算等等,都是入仕的本钱。但更重要的是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又能文章盖世,遣兴移情,标高自重,具有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个人魅力,才能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软肋是“知遇难得”,科场拔士取决于考官的眼力。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要么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要么像陶渊明那样隐居一隅。于是自古中国知识分子也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力图以自己的才能为统治者服务、实现自己的圣贤理想的,如范仲淹标榜自己的人格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一种建设型和忧患型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隐逸型和牢骚型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往往生逢乱世或朝政腐败时期,他们远离政治漩涡的中心,有意使自己边缘化,甚至故意和传统习俗作对。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个个放浪形骸、蔑视礼教,视官场为逐臭之所,不做“君子”而要做“飘摇于天地之外”的“大人先生”(阮籍)。这两类知识分子大体上也就相当于儒家知识分子和道家知识分子,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两种互补心态,并没有什么截然的分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其身是济天下的资本,济天下是穷独时的向往,向往而不达则是一切牢骚的根源。所以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眼光总是盯着政治和官场,不是争宠揽权,就是愤世嫉俗,少有对自然知识和客观真理的探索和研究。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根本的毛病在于对权力和政治的依赖性,即使在他们对权势者进行批判时,这种依赖性也以种种方式表现出来。就儒家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确并不都是官场禄蠹,他们对权力的谋求也往往都有十分正当的理由,其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因而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除了对皇权的服从外,还有一个更高的服从对象,这就是“天道”。当然,“忠君”本身也是“天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忠君”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当“谏臣”,即对皇上的一举一动不是一味服从,而是以“天道”的名义提出批评,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辞。在这种意义上,儒家知识分子也可以看作是“批判型”的知识分子,但这种“批判”是以世所公认且已经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前提的,而不是立于个人研究的专业和学理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具有真正的批判所蕴含的开拓性和启蒙性。

至于道家知识分子,通常认为他们对社会和整个权力结构的批判表明了他们对政治的独立性。其实,除了那些抱有“终南捷径”的算计的假隐士外,道家知识分子通常都是官场中的不如意者和失败者,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本质上和屈原的《离骚》《天问》一样,是一种牢骚的发泄和政治上一身清白的表白,或是一种失意后的心理补偿。因此道家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同样不具有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而只是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它所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某些自然知识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宣泄的副产品,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更不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专业立场。

(摘编自邓晓芒《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热衷“进谏”》)

材料二:

隋唐时期,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精神根底不是归于佛教,就是归于道教。在这个时代,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在《原道》篇里树立道统,以证明儒家思想传承之渊源。中晚唐的儒学复兴运动,主要着眼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北宋士大夫在宋王朝“养士”政策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一种独特的面对世界的方式。宋代的开国根基里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种敬畏的精神,滋养出一种宽容的气质,体现为对普通老百姓不敢残虐之,对士大夫则宽容之。在北宋的文化和思想当中,有三个字构成了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一是范仲淹的“忧”,一个是程颢的“仁”,一个是张载的“感”。这三个字都指向他人,指向对他者责任的承担。“忧”是北宋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士大夫人格之伟大,既是精神力量,也是时代塑造。

北宋士大夫意识到,与佛、老之间的斗争,根本是生活方式、生活道路的不同。佛、老这样的虚无主义世界观,如果任其蔓延下去,人的道德生活是无从建立的。在这个意义上,一旦面对生活道路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价值观的问题。佛教、道教都发展出了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在这个背景之下,就要从根本上树立起儒家的道理。

(摘编自杨立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三:

唐宪宗继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宦官重又得势,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到荒僻的外州做司马。虽然柳宗元跟刘禹锡都受挫折,但他们受到伤害的程度不一样。作为失败者,柳宗元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受的伤害最大。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一种通达的看法——一个人不是永远顺利的,现在衰败,将来也许会恢复。刘禹锡对于盛衰变化有完整的通观,他的诗喜欢写关于历史兴亡的东西。而柳宗元没有这种通达的看法,一个打击下来,他却没有解脱的办法。他的挣扎,是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柳宗元经过自己的一番挣扎和努力,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脱,他的内心非常悲哀非常痛苦。所以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特色: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并不是真的冷静,也不是真的超逸。

《溪居》正是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最痛苦最哀伤的时候所写的。“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溪居》)表面上是一种自得,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寂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求诸己”而不要“求诸人”,如果自我充实了,就是韩退之说的“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如果“足乎己”了,“来往不逢人”才是很好的一件事,因为根本不需要外在的赞美和影响,你才有一种自得,于是“长歌楚天碧”,可以放声歌诵了。

(摘编自叶嘉莹《柳宗元的山水寂寞心》)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既要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更要熟谙经史,深通谋略,懂得治人牧民之术,才能最终获得“为官一方”的人望。
B.怀才不遇的传统知识分子如果不在社会上沦为“九儒十丐”,就可能有意使自己边缘化为陶渊明那样的隐逸型和牢骚型知识分子。
C.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当“帝王师”,辅佐帝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但他们最高的服从对象是“天道”而非皇权。
D.屈原的《离骚》《天问》只是官场失意者一种情绪化的个人宣泄和政治上的清白表白,不具备社会批判和积极促进社会变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晚唐儒家日渐衰微,韩愈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真正成功,根本原因是诉诸政治的力量来解决思想的问题。
B.“忧”“仁”“感”构成北宋士大夫精神的根底,宋代士大夫人格伟大,与宋王朝“养士”政策密不可分。
C.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着眼思想领域,意图发展出有自己哲学根据的价值取向以及有自己理由的生活道路。
D.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尝试用游山玩水来安慰自己,他此时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是寂寞的表达,并没有超逸自得之心。
3.结合材料内容推断,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韩愈“道统”思想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饮酒》)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C.“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
4.材料一对中国古代士大夫作了比较分析,请简要说明其差异。
5.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柳宗元革新失败后始终无法摆脱痛苦的原因。
2023-11-03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2)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5.本文体现了樊哙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3-1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作“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释放出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音乐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的时候,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融入音乐表演,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当下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小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摘编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砺心志。
D.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A.《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B.《史记》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晋书》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管子》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材料,从音乐工作者、大众及社会等角度谈谈当下应如何更好地发挥音乐的功能。
2023-11-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春,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时人不以为可,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统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

八月,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以魏徵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上问侍臣曰:“自古或君乱而臣治,或君治而臣乱,二者孰愈?”魏徵对曰:“君治则善恶赏罚当,臣安得而乱之!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上曰:“齐文宣得杨遵彦,非君乱而臣治乎?”对曰:“彼才能救亡耳,乌足为治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B.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C.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D.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文中指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皇族以此确认其成年人身份。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的指称,因其方位得名。后来以此指称储君。
C.伏惟,意即趴在地上想,专用于古代臣子对君王上奏时,以表恭敬。
D.手诏,是皇帝亲笔写的诏令,不同于一般文书,得手诏者备感恩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听了褚遂良的建议后,认识到皇子也应遵从礼制,谦逊节俭。
B.太子得到用度不限的恩准,挥霍无度。张玄素直言太子有亏德才,演变下去会亡国。
C.张玄素认为太子骄奢无度致使正直之士远离,奸佞之徒阿附,提醒皇上认识到危机。
D.魏徵因身体等原因不愿做太子太师,皇帝赐下手诏,态度恳切,魏徵最终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
(2)苟为不治,纵暴愎谏,虽有良臣,将安所施!
5.根据文章结尾太宗与大臣谈论“君乱而臣治”与“君治而臣乱”的问题。分析魏徵实质上想说的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赏春

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注】①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年少时曾有一恋人,后恋人离去。②夤缘:连络,绵延。③争奈:怎奈,无奈。④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初春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照应标题中的“春”。
B.上片写实,通过芳草萋萋、云烟漠漠等意象描绘了南浦分别时的场景。
C.“昨宵结得梦夤缘”一句承上启下,由此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
D.词的下片中四、五句写怎奈突然醒来,词人心中愁情憾意仍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愁恨”之情?
2023-07-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那么,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而且有时候要更多地用这一副眼光,有时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

(摘编自谭德晶《现代诗歌理论与技巧》)

材料二: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远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摘编自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内在的节奏感受,诗的意象、形象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二者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B.只关注意象的显现和内涵会让我们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出现对诗歌过度解读的毛病,同时失去了领悟诗歌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C.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不是墨守成规式仿效,古今诗歌在作品之间、诗歌体裁之间以及诗人之间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胡适《尝试集》发轫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在诗歌风格、遣词造句、诗歌主题、诗歌体式等方面,都体现出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当一首诗中的意象较多时,说明其缺乏音乐节奏之美,在鉴赏时对音韵节奏无需关注。
B.作为一门混合型艺术的诗,其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我们欣赏诗,就应当具有两副眼光。
C.只要实现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中国新诗就能继承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实现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D.我们研究古今诗歌的传承,对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诗优美的语言节奏如舒缓的音乐旋律,踏歌而来,虽只有“云彩”这一个意象,但读之如饮佳酿。
B.李商隐的诗爱用偏僻意象与典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或过度解读,如《海上谣》中“刘郎旧香炷”的“香柱”,隐射汉武帝晚年求仙问道之事,富有象征暗示色彩。
C.郑愁予《错误》中的“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一句,用“东风”“柳絮”营造氛围,“不来”“不飞”读起来如低吟浅唱,达到了音韵节奏与意象的和谐统一。
D.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发出“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呼号,表达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感情,“土地”在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
5.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对现代诗歌的鉴赏力?
2023-07-2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土家数星星(节选)

林汉筠

①夜幕,先在树梢下悄悄地做了拉伸动作,然后从高山的边角下挂了下来,一直垂向涧底。

②谭家村,高山镇东部边寨。从镇里头沿着晚霞走,别看只有三四公里路程,却拐了至少十八道湾。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除了惊险,就是惊叹。惊叹山崖里的美景,惊叹这条公路的建设神奇,惊叹高山之巅人家面对生活的坚韧。到了山顶,映入视野里就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土家吊脚楼,在彩霞的涂抹下,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风情图。

③刚才随行的几只黄狗、花狗、黑狗,先是机警地向人叫上几声,当看我们悠悠然走进路边的农家,与热情的主人招呼,全然没有刚才的趾高气扬,垂下尾巴,望了我们一眼,嗅了嗅脚,便转身而去。

④这是一座标准的土家族民居。房子的主人阿飞,不善言辞,甚至看起来有点腼腆,他去过深圳、东莞,在演艺公司担任音乐制作和演艺,作为音乐策划人,还到过北京,在那里施展拳脚,圈内圈外名气大得很。或许是家乡的山水太吸引他,或者他的音乐创作本就离不开这块土地,离不开土家那种粗犷豪放之气迈,他毅然放弃了曾经月入13万元的高薪,在家乡从事起音乐创作。

⑤月光里,山寨的天空很矮,山崖不低,云朵时左时右,与细粉似的涧水捉起迷藏,绿树与奇石肩搭着肩正窃窃私语。火光正浓。我们围着火炉,一边吃着火锅,一边聆听阿飞的歌声:谁在云上高山歌唱/谁筏舟在袅袅乌江/谁来到了水墨德江/谁醉在了玉溪河旁……

⑥作陪的小东,是阿飞的表兄弟。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土家汉子,在东莞等地打过工,当过不大不小的企业管理员,还做过小老板,5年前,在外干得风生水起的他毅然回到高山,参与家乡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⑦曾经在都市里生活,见过不少风光,他多想像都市的人一样,一谈到家乡就那样神采飞扬,多想带着朋友体面地回到高山。但那阵子真的回来了,要路没路,要电没电,要水喝都没有几滴,感受到一种相当大的落差,何况回来创业?

⑧寨子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蓬蓬勃勃。转眼之间,山寨的道路硬化了,厕所干净了,电网改好了,山泉水引进来了,村村有班车,家家通公路,大棚种植,肉牛养殖,天麻深耕……寨子里的生活环境变了,四面八方的客人多了。回乡发展的小东,这个时候也卷起衣袖、扔开膀子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在镇村帮扶干部的指导下,当上了天麻种植大户。他一边小心翼翼地伺护家里几亩地的天麻,一边参与天麻种植合作社,对天麻进行初加工,将村民种养产品带出大山,就此带来的收益也相当可观,一年30万赚得很‘安逸’

⑨小东敞亮的嗓子,一开口就谈到家乡的变化,谈到这片曾经闭塞贫瘠的土地焕发出来新的生机。

⑩此时,星空很低,那一颗颗星星像钻石一样触手可及。我们走出火堂,数着星星,数着对面土家闪烁出来的灯光。

⑪远处,又一颗星星立在高山之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自己对山路十八湾的惊叹,就是为了突出后面闭塞乡村的改变。
B.从事音乐创作的阿飞回乡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本就离不开这块土地,离不开土家那种“粗犷豪放之气迈”。
C.小东回乡创业不是因为一年30万赚得很“安逸”,而是想要振兴家乡,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
D.兄弟二人回乡,所走的道路虽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两人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家乡发展前景的美好展望。
2.下列对节选部分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夜幕低垂,结尾写星星立于山巅,首尾呼应,照应了标题。
B.文中描写阿飞的歌声一段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乡村的变化。
C.第⑩段作者描写星星和灯光的相映成趣,颇有几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意境,都是借景抒情。
D.为了突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题,作者不仅刻意描写山路的艰险,还重点描写了当地的贫困。
3.请分析第⑤段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4.文章的结尾写道“远处,又一颗星星立在高山之巅”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2-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农耕文化还包括了农业哲学思想和农业美学文化。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传统栽培措施、特殊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显然,没有农民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种养之间循环利用文化就难以存在。三是乡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可能存在着认识不足、主客不明、措施不当的一些问题。
B.乡村手艺如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了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乡村的空间形态不仅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承载着教育功能。
D.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到西伯利亚的中国居民也离不开土地,要在冻土里种庄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弄清乡村文化的类别、内涵以及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B.如今,乡村文化建设中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的理念,与农耕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相符。
C.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保护好村落,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
D.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地分不开,“土”是生存资本,也是一种束缚,传统的乡土生活已失去时代价值。
3.下列行为不能完全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为节约土地资源,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老城、新城圈地划块,建成整齐的单元楼。
B.某镇建设“乡村记忆馆”,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村民们在这里自由交易和交流。
D.刘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材料二所说的“土气”即“乡土本色”。请你以“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土气’”为主题,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该强调哪些措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瓷

张建春

那年,冬天的雪大,迷迷茫茫地封了门。天黑下来,祖父去收门,见场地下沿,有一个黑黑的影子躺在地上,在雪地里特别戳眼,祖父冒雪走向前去,是一个倒卧的人。

祖父不吃惊,这年头饿殍不鲜见。祖父还是低下身子,用麻木的手探访倒卧人的鼻息。还有口气!这倒让祖父大吃一惊。

祖父一把拖了倒卧的人向家门拽去,雪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犁痕。

不用说是饿坏了。祖母看了祖父一眼,再望了眼倒卧的人,忙去缸里抓米,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祖母生火熬米汤,火在灶洞里急急地舔。祖父也忙,把倒卧的人平放在床上,不忘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

祖父撬开倒卧人的牙关,祖母把米汤一勺勺倒进他的口中。倒卧的人喉结蠕动,一碗米汤灌下去,倒卧的人长长嘘了一口气,哦——啊,醒了。

祖父和祖母互望了一眼,他们也饥肠辘辘,还是会心地笑了。

倒卧的人开口了:我叫羊,多谢了!

祖父回了句:哦,羊朋友。再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羊朋友摸摸周身,把手指向门外。祖父明白了,走进黑了的雪地,随之拎回了一个蓝花布包袱。羊朋友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羊朋友在祖父家住了三天,祖母还是天天熬米汤,一顿两把米,先紧了羊朋友喝。羊朋友也不客气,一口气喝一碗,再一口气喝一碗。喝完了,再紧紧搂着包袱。

第四天早晨,羊朋友不见了,门口的雪地上的脚印深深地通向了大路。

羊朋友走了,祖父发现堂屋的桌子上多了个青花瓷瓶。祖父早发现,羊朋友搂着的包袱里是个瓷瓶。

瓷瓶留下了,蓝花布包袱带走了。

祖父望着雪地,野外一片白茫茫,不见个尽头。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

祖父自言自语:放这吧,存着,存着呢。祖父年轻时走南闯北,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祖父也因此指望着羊朋友回头。

羊朋友没有再回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在了?

吃饱饭了,祖父开始谋划,将家中的土墙草顶的房子翻建了,这是祖父的一个梦想。

没钱,去不远的山砍荒草,一担荒草能卖上八角钱。祖父思谋,砍上几个冬天,或许能攒上买瓦的钱。

瓦买了一堆,就差砖的钱了。不可预料的是祖父吐血了,再也砍不动荒草、挑不动荒草了。

还是冬天,一个人进了祖父的门。说想买祖父手中的青花瓷瓶,开口出价五百元。祖父把青花瓷瓶从旮旯里取出,灰积了一层,擦干净了,还是清朗明丽。祖父心中算了一笔账,五百元是六百多担荒草,足能盖三大间一砖到顶的瓦房。

祖父的三间草房快趴架了。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

祖父紧接着回了句话:不卖。祖母摇头:不卖。来人以为给钱少了,忙加价,八百,一千,一千五……五千。祖父和祖母还是不卖,祖父态度坚决,又含糊不清:不值钱呢,两把米的钱。祖父没住上瓦房,在土墙草顶的屋子里咽了气。临死前指着青花瓷瓶,说:存着,存着呢。祖母懂祖父,说:说不定,羊朋友会回头,人家的东西。

祖母也是想住上大瓦房的,她接着做添砖加瓦的事。不过祖母不卖荒草,祖母身子弱,只能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砖添置了些,但离砖墙瓦顶远着呢。

打青花瓷瓶主意的人又来了,张口给一万。祖母惊得合不拢嘴,鸡蛋一角一个,一万元可是十万个鸡蛋。一万元如若盖砖瓦房,可盖一溜十多间。

祖母不置可否,来人急了,一五一十加价,加到了十万元。祖母还是决绝地摇头:不卖,不值,两把米的事呢。来人骂了一句,悻悻地迈出门,不忘回头,就这一回头,虚弱的门差点被刮倒了。

祖母决心起房,房翻建了,但仅是土坯,半瓦半草的房子,可也明亮、结实多了。

祖母死在她翻建的“杂交”房里。死前,祖母没忘青花瓷瓶,擦亮了,放在她的面前。祖母交代:存着,存着,两把米呢。

青花瓷瓶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早住进了单元房,窗明几净,青花瓷放在了耀眼处。依然有人上门,开口五百万。不卖,给价千万,再不卖,又升价。

我哈哈大笑:不值钱的,我爷爷、奶奶说,两把米的事呢。我把故事和来人说了,来人眼中有泪,说:存着吧,祖父瓷。

祖父瓷放在耀眼处,我常听到两把米相互摩擦的声音。

(摘编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11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祖母抓米时“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又写祖父“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说明祖父家生活贫困。
B.“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说明包袱里的东西对羊朋友来说特别重要,他不告而别留下青花瓷,展示了他的报恩心理。
C.祖父“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说明祖父很重视青花瓷瓶;“放这吧,存着,存着呢”,表明祖父已经决定等羊朋友回来取走。
D.祖父砍荒草卖钱,奶奶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都是为了实现梦想——翻建房子。但他们仍坚决不卖青花瓷,说明他们固执死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冬天雪大封了门写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天气,也为下文祖父发现羊朋友并对其施救做了铺垫。
B.“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一句中的“戳”“冷冷”,表达了作者对青花瓷瓶的厌恶,对金钱的鄙视。
C.“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运用细节描写,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纠结。
D.小说多处列举数据,如“八百,一千”“一角一个”等,使文章更真实可感。从祖母住土坯房到“我”住进单元房,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3.小说中多次出现“两把米的事”“不值钱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试探究小说标题“祖父瓷”的意蕴。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瑗尉南海

岑 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标题,交代了友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及原因。
B.“楼台重蜃气”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云生结海楼”。
C.颔联虚实结合,写出了南海之地的荒蛮,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
D.尾联“慎”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劝诫,希望友人能够保持清廉的节操。
2.请赏析颈联“暗”与“明”的妙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