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拥有重要战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特点不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的文化标识,是流淌在一个民族有机体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历史中培育凝结的优秀民族性格与崇高民族气质,是今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许多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比如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这些在不同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优秀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的必然结果。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就要深刻理解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就要深刻理解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实践基础、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丰富内涵、辉煌业绩、重大意义以及它们的本质统一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坚定维护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培育的,经历了苦难与辉煌、失败与成功,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蕴含着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中华民族精神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而且也给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智慧,是整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最好的维护是弘扬,我们要激发中华民族精神在共筑百年梦想中的内生精神力量,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要立足今天的伟大实践,面向未来的复兴梦想,把中华民族精神把握好、说清楚、讲明白,把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

(摘编自《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50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故事一次又一次感天动地,中国精神一次又一次激情燃烧。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是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铸就的,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和弘扬者。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中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的一根红线。

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先哲名言,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立新义、开新篇、闯新路。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在发展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新长征路上,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让创造精神持续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勤劳是中国人的重要标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勤劳与智慧建设大好河山。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都是奋斗得来的。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奋斗精神、担当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团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因。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孜孜以求,形成了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生活富足、小康生活的理念和追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与使命。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一座座光芒四射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中,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滋养着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摘编自《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过面临的战略机遇。
B.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塞罕坝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深层内质。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中形成的,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D.“君子以自强不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分别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奋斗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是今天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B.中华民族精神来之不易,影响深远,品质崇高,弥足珍贵,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伟大精神。
C.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而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D.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上为此接续努力。
3.下列选项,不属于“伟大创造精神”范畴的一项是(     
A.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面貌焕然一新而成为强国,为秦最终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B.郑板桥在临摹名家字帖后,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融入书法,形成了独特的板桥体。
C.中国人战国时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北宋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D.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下列文段内容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全球民航大飞机市场被空客和波音两大巨头垄断。让中国人坐上自己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几代人的梦想,也承载着国家意志、民族梦想、人民期盼。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于2007年立项,2017年首飞。民航大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牵涉上百万个零部件。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历经15年攻坚克难,全国24个省市、100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30多万人参与了大飞机的研制,突破掌握了100余项核心技术,我国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设计、系统集成的发展之路。从飞机设计到零部件制造,从地面试验到取证试飞,几十万人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国家和时代重任,为大飞机梦不懈奋斗。2022929日,C919大型客机取得中国民用航空局型号合格证,C919大型客机商业运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天明的时候,春儿她们到了滹沱河边。她们很兴奋:她们前来慰问的部队,就是那传说和盼望了很久的,贺龙将军带领的一二〇师。

更巧了,司令部就驻在春儿的家乡子午镇。她们在村东头一家贫农的北屋里见到了贺龙将军。突然见到他,她只顾得浑身打量,好像在这位将军身上,每一个地方都带着红军时代的灿烂的传说,都是那些出奇制胜的英雄故事。

慰问了自己的部队,见到了红军时代的人物,是春儿生平很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她想:她出生的这个村庄,有机会驻扎了这一支革命劲旅的首脑机关,它一定也感觉着光荣。

春儿和变吉哥都到家里看望了一下。春儿家里也住着一班战士,他们看见自己部队上的客人,和这家房东这样熟识,最初还有些奇怪哩,后来才知道是春儿的家,战士们笑着说:好呀!这么一来,你这个女同志,就不是我们的客人,快来招待我们吧!

乡亲们偷偷地问春儿:她会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司令?春儿保守军事秘密,只是笑着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乡亲们虽然闹不清将军到底是谁,可是他们知道:这一准是真正老牌的八路过来了。

一开始就是紧张的行军。春儿她们编列在一支队伍的后面,一走起来,就得紧跟着跑。队伍走开了,真像一条龙,它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有时,使得春儿她们这些本地人,也闹不清方向,只是紧跟着转。只有在第二天驻下的时候,一打听村庄的名字,才知道又出来了一百几十里。

最初几天夜里,春儿是累,是腿痛,是害怕掉队。后来,也就习惯了。每天黄昏出发的时候,她觉得很有精力,脚步跟得上,也就用不着那样紧追紧赶了。行军到了黎明,才是最困最乏的时候,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

到了宿营地,太阳升起来,坐到大场边上就不再愿意动弹。可是她们的任务,正是要在这个时候完成。部队上的口音,老乡们听不清,有些风俗习惯又不相同。她要帮助管理员去找房子,借东西,要粮要草。她要向老乡们动员解释。等大家都进了房子,伙房里把米下了锅,她才能去休息。

敌人从东西两线向根据地压迫,调集了很大的兵力,跟在一二○师的后面。

一二○师好像并没有和它一决胜负的意思。这支部队只是在敌人的空隙里穿过,攻击敌人的弱点,在根据地的边缘打着回旋。这支部队也不是单纯的行军,它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很强的吸引力量。它刚刚进入冀中的时候,听说只有两个主力团,现在它一路行军,一路扩大,谁也不知道它已经增加了多少倍的人马。

跟着这支部队,春儿走遍了冀中区。在平汉路一带,村庄很大很密,水车园子很多。定县境内,小小的清凉的水沟在村边绕过,用手就可以捕捉那潜藏在芦苇根底下的小鱼。在津浦线附近,地形宽阔,村庄很稀,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村外大洼里是一丛丛的红荆,天空里盘旋着大鹰。

她渡过了家乡的不同姿态的河流,她无数次在奔腾的河流上,小心地走过颤动的浮桥,她的身影和天上的星月,一同映进碧绿的水流。

春儿经过号称金的束鹿和号称银的蠢县,这里丰产棉花;她到过叫作小苏州的胜芳,那里著名的是荷菱鱼稻。农民们用秋收的新粮,供给过往的部队。

她望见过城里的不安的灯火,听到过人民在那里受难的呻吟。

深夜里,春儿看见过那骑在马上的将军。他们有时停在村庄的边缘,从马上跳下来,掩遮着一个微小的光亮,察看地图和指示向导。他们骑马走在队伍中间,春儿不知道在他们前边走着的有多少人,在他们后边走着的又有多少。有时他们闪在一旁,让队伍通过,轻声安慰和鼓励着每一个人。到了宿营地点,战士们都睡下的时候,他们又研究敌情,决定行程。

仍旧是长距离的方向不定的急行军。春儿跟着部队,每天夜里,就又要经过无数的村庄。各个村庄的民兵都在集合,深夜里,区村的干部们还在工作。所有根据地的人民,站在门口,兴奋地欢迎他们,把必胜的信念,寄托在自己的主力部队身上。

她听到铁锤叮当的声音。在一处背静的街道里,她看见一座打铁炉燃烧着,火苗闪在油黑的大风箱上。在火光里,那系着破油布围裙的,来自冀南或是山东的铁匠们,正在给农民打制破路的铁铲小镐,给民兵们修制枪支地雷。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夜里,炉火也不会熄灭,铁锤的声音也不会停止。

当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一二〇师用一个团吸引住敌人的主力,往死里拖,然后用全部力量包围上来,坚决、猛烈地歼灭了它。敌人有生以来还没见过这样严重的阵势,他们着急地施放毒气,也没能逃过死亡。

战斗结束以后,虽然敌人还占据着一些县城据点,但是冀中区的局面和人民的心情已经稳定下来。地方部队经过这一次战争的学习和考验,也逐渐在各方面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地壮大自己,保卫根据地。

(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再现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风云初记》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刊载于《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尽管当年的报纸已发黄、变脆,但那仍发散着的淡淡墨香有着让人动情的力量,让人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当年只有30多岁的孙犁,他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挚爱深情,在作品中写出了故乡亲人的爱与恨,把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反映了那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斗争。

孙犁曾在《为外文版<风云初记>写的序言》中说:当我的家乡,遭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刻,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质,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农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低下头来,他们是充满胜利信心的。孙犁想要表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人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信心,被他用小说的笔法写进了《风云初记》中。小说中,他深情地描绘了滹沱河水的涛声,塑造出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勤劳、善良、勇敢的农村女孩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读〈风云初记〉忆孙犁》)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写了一二〇师在冀中区的行军、抗战生活,以战火硝烟为主,来反映时代风貌。
B.“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一位很能打胜仗的将军”,这是春儿为保守军事秘密而随意胡诌的。
C.春儿看到农民们住在那零散的黄土筑成的小屋里,可见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破坏很严重。
D.孙犁在《风云初记》中深情地描绘了故乡的滹沱河,描写了鲜活的人物,记录了他们的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们很兴奋”““快来招待我们吧””“她常常走着路就做起梦来了”,通过神态、语言和心理描写再现了军民关系。
B.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文本一有许多诗意的景物描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
C.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文本一深入描写了春儿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她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的风云。
D.文本一把春儿的形象放在革命队伍这个大集体中、放在对一二○师的军旅生活的叙述中进行塑造,让春儿的形象鲜明。
3.有评论认为,小说标题“风云初记”蕴含了孙犁的创作目的,即表现时代风云。但有人不认可这种评论,你觉得不认可这种评论的理由可能是什么呢?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4.文本二中说“春儿在革命时期迅速成长”,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清霜后,秋天,这里指年老。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词写词人再次来到苏州时觉得物是人非;苏词写妻子去世十年,词人难以忘怀。
B.“原上草,露初晞”运用比喻,既是描写亡妻坟前景物,又是哀叹妻子生命短暂。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是绝望又无奈的假设。
D.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之作,写得都非常感人,而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
2.贺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与苏词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贫甚戏书

陆游

阿堵元知不受呼,忍贫闭户亦良图。

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

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

谁知未减粗豪在,落笔犹能赋两都

[注]①阿堵:《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而称之为“阿堵物”。②首蓿:草本植物。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古代衣服上经常绣刻其像。杜甫有诗“天吴及紫风,颠倒在短褐”。③赋两都:东汉文学家班固著有《两都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标题内涵丰富:“岁暮”表示时间,“贫甚”点出所写内容,“戏书”表明态度。
B.首联说诗人自己知道钱财是没办法呼叫来的,闭门不出、忍受贫寒,倒也不失为良策。
C.颔联上句写诗人冻得发抖,蜷缩着身子去烤火;下句写诗人酒后脸上才出现一点微红。
D.颈联写衣食,因为贫穷只能以苜蓿为食,而衣衫因为破旧颠倒了绣在其中的水神图案。
2.诗的尾联两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念

①我们去往的是天鹅最钟情的七星湖,在东洞庭湖西南角。

②从市区出发,走省道、乡镇公路、通村公路,一百余公里,路从开阔到狭窄,从平坦到颠簸,途中要花三个小时。挤在我身旁的一老一少,都是东洞庭湖保护区的“老将”。年轻的姓余,皮肤黝黑,左脸颊有一道颜色更深的疤槽。他是保护区下设七星湖管理站的站长,后来一介绍才知竟然是“80后”,疤槽是巡护途中丛摩托车上摔倒所致。问他这条路线一年要跑多少个来回和此地鸟的多少、观鸟要领……他只言片语,不无乏味。

③倒是“元老级”的老张话多,愿意满足我的好奇——护鸟的艰苦、打击毒鸟者的艰辛、湿地环境不为人力所能改变的艰难……

④老张回忆他那些残缺的经历,在狭小的讲述空间里缠绕成一团沉重的情绪。老张说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有专业的猎捕队,县里会收购鸟羽出口,后来有了禁令,有了湿地保护工作人员巡查监护。但那些冬天困守在湖滩不上岸的渔民,会放呋喃丹毒鸟;那些冬闲无所事事的湖区周边农民,会偷偷扛着猎枪、土铳、高压气枪恶作剧般打几只鸟打打牙祭;还有一种网眼细密的捕鱼工具迷魂阵,被隐秘地安插在鱼虾洄游的必经之地,只进不出,伤害极大;有些废弃的网埋在水中,日子久了,水退之后,常常又缠住觅食的鸟,有翅也飞不起来;城里郊外的餐馆明中暗里兜售野味,满足人们的口欲,有暴利可图,就有了毒鸟的团伙犯罪。而更久远之前,老张说祖父辈遇到湖上自然死亡的大雁、野鸭,都会捡起来挖个土坑填埋,随手折段柳枝插在坑头上。他这辈子最恨打鸟、毒鸟的人,前些年一桩恶性打鸟案,触目惊心,现场遍地白羽,像刚下过的鹅毛大雪,鸟睁开的眼睛就如同雪地上踩出的黑洞洞的脚印。

⑤“不是我们没管事,是湖太大了,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和时候。”老张说东道西,记忆碎片像一只只漂流瓶顺水流远。

⑥采桑湖是我们的必经之地,也是这片湿地保护的核心区,从十月、十一月至次年的三四月间,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湖底袒露,湿地天成,恰好成为北方候鸟的最佳迁徙越冬地。住在这里的家户并不多,这几年集中迁到了镇上或安置小区里,剩下的老房子都是一个个的院子,有些勤快的主人用砍下的粗细匀称的树枝扎成一圈树篱。夜晚打上霜的树篱,在薄雾飞散的晨光里,发出白珊瑚色的光,给村庄添了些冷清。再过些时间,太阳出来后,树篱上挂满晶亮的水珠,田野也湿漉漉的。我多次来到这里,和那些渔民、志愿者、观鸟者擦肩而过。湖岸扭着身体消失在视线尽头,运气好的话,肉眼越过阳光弥漫的雾障,就能看到鸟飞翔或降落的身影。

⑦湖洲外滩浮动着一片沉甸甸的银灰,偶尔太阳挣出云层,银灰里又掺进些金黄、古铜和锈红。天地间的灰白变得更浓稠,冬天的湖面瘦得更狭窄、遥远。有的路面落满了枯叶,车轮碾过,发出碎裂的声音。

⑧水天一色的远方,候鸟并非想象中那般密集。流线型的体廓,飞羽和尾羽组合成的飞翔利器,鸟十分享受它的飞行特权,也使得它为人所喜爱。一群豆雁星点般洒落,在轻快掠起的飞行中,发出闪烁的微光。偶有形单影只的头上一撮凤凰般艳丽色彩毛羽的凤头鷉、琵琶形长嘴的白琵鹭在近处的湖滩优雅踱步。几只针尾鸭夹着如箭镞般翘起的“拖枪”尾巴,混迹于一群肥大的罗纹鸭中。黑色的椋鸟群,像个紧攥的拳头,在惊马奔逃般的甩身中,给天空镶上流动的黑边,又总有几只掉队的同伴,沮丧地看着高高飞走的队伍。还有几只麻灰色羽翼的苍鹭,弓着颈,好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在浅水里站成一尊雕像,直到游过来鱼虾、泥鳅,才会将细长的尖喙刺过去。在本地人眼中,这是一种懒惰的鸟,渔民给它取个绰号叫“长脖老等”。

⑨我的背包里有一本便携版的《中国鸟类图鉴》,虽然比不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丰富,但一千二百种鸟的图片已足够查对洞庭湖上能看到的候鸟。插图中的各种水禽鸟类,色彩丰富且纤细入微,如见实物。

⑩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卵生,候鸟的一切生存之道都在这些特征下展开。毫无疑问,所有迁徙的候鸟都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勇士。每年世界上有几十亿只候鸟在秋季离开繁殖地迁往更为适宜的栖息地,而人类的目光很早就关注到候鸟的迁徙。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动物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秋分以后一些鸟类由寒冷的国家飞向邻近或更远的温暖地区。我国秦汉时期也有文字记载,《吕氏春秋》曰:“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我还清楚记得的是,我那位知识渊博的中学语文老师从鸟类学家的词典中翻找出三个名词板书在黑板上——候鸟、留鸟、迷鸟。

“候鸟是最具责任感的父母,它们要保证繁殖育雏期是在最有利的季节环境里发生的。”

“恋家的留鸟不懂飞往他乡的乐趣,是故乡的忠实守候者。”

“迷鸟随遇而安且忘记故乡,它的经历足以写出一部风雨颠沛的长诗。”

忘记故乡,不也同时拥有了另一个故乡吗?

(选自《大湖消息》,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刚下过的鹅毛大雪”“如同雪地上踩出的黑洞洞的脚印”这两个兼具夸张意味的比喻,突出恶性打鸟案的触目惊心,语含悲愤之情。
B.第⑥段写采桑湖的地理特点、居民现状、周围风景以及“我”多次到此的经历,看似闲笔,其实不闲,旨在反映生态治理还有待加强。
C.第⑦段写湖洲外滩、路面的自然环境,抓住云气、阳光、落叶等意象特点,从视听结合角度刻画,凸显冬季洞庭湖静谧、茫远的意境。
D.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法描写候鸟各异的形态,动静相衬,点面结合,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湖上候鸟安栖景象的喜爱。
2.文章末尾引用中学语文老师对“候鸟、留鸟、迷鸟”的解说有什么作用?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本文选自沈念散文集《大湖消息》。有评论家指出,《大湖消息》给当下的生态文学带来某种新形态,是一种自然元素、文化元素、社会现实元素的融通;还有评论家指出,《大湖消息》不是与世隔绝的,是一种入世的写作。请以本文《鸟》为例,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2023-01-0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3-01-02更新 | 185次组卷 | 35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汗明欲复谈,春申君曰:“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愿有问于君而恐固。不审君之圣,孰与尧也?”春申君曰:“先生过矣,臣何足以当!”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实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门吏为汗明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见。虞卿谓春申君曰:“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主君虑封者,莫如远楚。泰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奭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今燕之罪大而赵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赵,践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君曰:“所道攻燕,非齐则魏。魏、齐新怨楚,楚虽欲攻燕,将何道哉?”对曰:“请令魏王可。”君曰:“何如?”对曰:“臣请到魏,而使所以信之。”乃谓魏王曰:“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乃且攻燕。”魏王曰:“乡也,子云天下无敌;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对曰:“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敝楚也。楚是强魏也,其于王孰便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B.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C.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D.今为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夫千钧非马之任也/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谦辞,古时男子用来自称。古人还常用愚、鄙等词表示自谦。
B.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后常与“舜”并称来泛指圣人。
C.“然则君料臣孰与舜”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孰与”含义相同。
D.“敝楚是强魏也”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汗明认为春申君为人圣明,在短时间的交流中就能够了解自己,于是他把春申君比作尧一样的圣人,并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春申君的门客。
B.春申君认为攻打燕国不易,前往燕国要途经齐国或者魏国,而齐魏两国又刚与楚国结怨,虞卿认为可从魏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C.虞卿懂得站在魏王的立场分析问题,他在与魏王的对答中表明楚国攻打燕国对魏国有利,有利于让魏王允许楚国途经魏国。
D.《战国策》中所记录的外交辞令既形象生动,又说理充分,本文中虞卿所展现的外交辞令就很好地体现了《战国策》的这些语言特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说之。
(2)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赵,践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
2022-12-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其科学内涵,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从中国国情农情出发,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道路。

一要把握“大国小农”特征。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目前,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其他均属于世界银行划定的“小农”范畴。这种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将小农生产有效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走“大国小农”国情下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二要把握基本制度特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坚持并不断丰富完善。三要把握发展阶段特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任重而道远。深刻把握基本国情特征,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魏后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意义》

材料二: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过程的结果。一方面,农村生产力决定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在农业生产建设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到21世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生产发展”摆在开头,再到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产业兴旺”置于首位,都凸显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完善与否,会影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当农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农村现代化就会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反之,将会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破除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束缚。推进农村现代化,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的单一力量充实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双重力量,汇集成乡村长效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摘编自蒋永穆《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材料三:

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依存,互为支撑。如果将工业化看作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则农业现代化本身就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将工业化狭义理解为发展制造业,就容易将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分割而难以同步推进。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要素循环、商品交换更加顺畅、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有效协同的局面加快形成。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是一个普遍性的趋向。如果就此认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甚至认为城镇化会消灭农业农村,又或农业农村将越来越不重要,就难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谬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城镇化率超过70%,我国仍会有大量农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这决定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荒芜的乡村、萎缩的农业为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也不能通过简单地限制城镇化发展来实现,二者应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主要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完成农业现代化后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而我国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阶段就迎来信息化大发展,这为其赶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提供了重要动能。从实践看,当前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千百年来我国传统农耕场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促进了农产品供需精准匹配。甚至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信息技术也展现出积极作用。反过来,农业发展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涂圣伟《在同步发展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我国所秉持的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科学内涵是不但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突出中国特色,坚持中国道路。
B.只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现在提倡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过去单提的“农业现代化”不同,是更高的阶段。
C.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三农”工作中起决定作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时代所提出的相关农村战略,无不凸显了这一点。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些使得我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有效协同的局面加快形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目前,通过土地流转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
B.破除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束缚才能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能实现乡村的振兴。
C.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彼此依存,互为支撑;工业化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农业现代化问题,材料一谈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材料二谈农业现代化重要性,材料三谈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3.如何扎实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建筑风格,或建筑的时代的、地方的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更基本的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由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其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

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因为史学和考古学之发达,以及民族自觉性之提高,环境逼迫着建筑师们不能如以往的“不识不知”地运用他所学得的知识,唯一的方法是去创造。在19世纪中,考古学的知识引诱着建筑师自觉地去仿古或集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极端主义的建筑师却否定了一切传统。每一个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都在自觉地创造他自己的形式,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项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环境而独善其身的,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使资本家将地皮切成小方块,一块一块地出卖,唯一的目的在利润,使得整个城市成为一张百衲被,没有秩序,没有纪律。

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的起源无疑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是一座小城,每一个城市是一所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的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中国建筑结构之最基本特点在使用构架法。中国建筑系统之所以能适用于南北极端不同之气候就是因为这种结构法所给予它在墙壁门窗分配比例上以几乎无限制的灵活运用的自由。它影响到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现代科学所产生的R.C.及钢架建筑的特征就是这个特征。但这所用材料不同,中国旧的是木料,新的是R.C.及钢架,在这方面,我们怎样将我们的旧有特征用新的材料表现出来?这种新的材料,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将影响到我们新建筑的层数和外表。

新旧之间有基本相同之点,但在施工技术上又有极大的距离。我们将如何运用和利用这个基本相同之点,以产生我民族形式的骨干?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恰到好处的标准。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本文是作者1950年1月的讲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是建筑修饰的问题,而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
B.历史上民族的艺术创造几乎都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民族形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
C.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起源于生活需要,然后对生活习惯产生影响,最终成为传统。
D.构架法让中国建筑系统能适应南北不同的气候,所以构架法在墙壁门窗分配方面拥有完全的灵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建筑风格”的组成问题,由此引出对建筑的“民族形式”的认识,概念间逻辑关系清晰,因果关系符合事理。
B.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近代城市建筑“没有秩序,没有纪律”的主要原因:建筑师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形式;资本家为利益分割出卖地皮。
C.文章第四段引用陈占祥先生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筑在平面部署上的特点,论证了“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中国建筑结构最基本的特点,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传统的木料与新的R.C.及钢架的异同,并指出了新旧融合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建筑师不顾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而创造自己的形式,会让城市的建筑风格各异,无法统一。
B.作者认为,英美一些在高高的山崖上等地方的优秀建筑,如果放在城市中,就是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的胜利。
C.作者对我国建筑的传统特征的特点和优势持肯定的态度,并对传统民族形式如何适合现代生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D.在建筑的构架法上,作者希望在中国建筑传统构架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材料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餐桌上的乡愁

王胜华

①我跟父亲要一幅画,准备挂在堂屋里。父亲说,十字绣店里摆着一幅松鹤长城图,十分壮观,要能拍了画下来就好了;我说,我想让一些乡物入画,不管山水花鸟、鸡猪牛羊、碓磨犁耙……只要源自故乡就行。

②在村小读书的时候,一到秋收,苞谷便一篮接一篮从地里背回来,堆在堂屋里。当粮架下再次洒满金色阳光的时候,一身白毛的大公鸡便领着母鸡在粮架下捡食被老鼠糟蹋下来的碎玉米了。白公鸡很绅士,从不与母鸡争食,就是已经叼上嘴的食,也要轻轻地放回到母鸡面前。母亲就满满地捡上一盆嫩玉米棒或者洋芋,倒在碓窝里冲细,拌到正在煮沸的猪食里去,老屋便散发出浓烈的猪食味。

③这味一直一直往远处飘去,原先垛木房里安睡着的猪们便骚动起来。母亲最听不得她精心服侍的鸡、猪、牛、羊饿得“闲翻天”,她宁愿自己挨饿,也决不会让鸡猪牛羊饿着,要是猪不肯吃,她便撒一点面,或撒一点盐,想方设法让猪吃完槽里的食。她一边往热气腾腾的猪食里泼洒着冷水喂猪,一边做饭,当猪吃饱了不再哼唱的时候,母亲叫吃饭的声音就从家门口传了出来,钻进父亲的画室,走进我们的校园,飘向爷爷的荞坡麦地,我们就像母亲咯咯的鸡群,飞快地往家里赶。揭开甑盖,或是金粉一样的玉米饭,或是荞花一样的荞面疙瘩饭,或是珊瑚一样的麦面疙瘩饭,或是珍珠一般的白米板……菜桌上,不管是萝卜,地莲花、荞叶、洋芋、白菜,我们都吃得很香。

④生物圈是何其相似!母亲就像她饲养的那只大白公鸡,总让我们先吃饱。

⑤走出一直放在手心里的山村,到遥远的州府读书,电铃声渐渐替代了母亲的声音。虽然路途遥远,好在不出两三个月,父亲都来看我一两次。隔着千山万水,父亲身上的气息是我感知故乡的唯一来源:如果父亲秋天来了,他身上准挂着几缕玉米胡须,肩膀上的灰尘一定留有母亲拍打过的手印;如果父亲春天来了,他的鞋袜里定是裹挟着新鲜的麦粒,背囊里一定装有母亲做的麦粑粑;如果父亲夏天来了,他的裤脚便高高挽起,新鲜的泥土沾齐他的脚踝;如果父亲冬天来了,他的发梢定然是故乡的残霜初雪……也许是父亲对故乡用墨过重的原因,他一来,整个州城便有了故乡的味道;只要父亲往我床边一坐,一股山里农民身上特有的汗息在我的宿舍里经久不息,以至父亲走远了,我还能透过这股汗息获感父亲荷锄握笔的艰辛,以及故乡母亲调和的味道。

⑥我怕失去母亲的味道,然而我还是失去了;我怕失去故乡的气息,然而故乡离我渐行渐远;我怕失去父亲的汗息,然而父亲下城来的次数一月比一月少了,故乡的味道、父亲的气息,越来越弱。

⑦母亲走后,一向硬朗的父亲突然不利索起来,好几次,画笔从他的手里掉落到了地上……

⑧少年不识愁滋味,故乡的风物,母亲的味道,父亲的汗息,都曾伴我一路壮歌,而今已成我不倦的乡愁。

⑨我跟父亲要画,不因为父亲是少有的画家,他的画在若干年以后将升值。我意不在收藏,只想不经装裱,就这样赤裸地将故乡风物挂在我这城市一隅的堂屋里,让它在我这城市的家里添进一抹故乡的色彩,刮进一缕故乡的煦风,洒下故乡山前山后那两三点雨,飘入故乡一片灿烂的阳光,融进故乡杂乱的鸡鸣犬吠、鸟语花香,像母亲做饭那样,在我每日两餐的饭菜里揉进一点故乡的味道。

(选自《西部散文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公鸡很绅士,从不与母鸡争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公鸡以人性,写出了动物之间的和谐场面,反衬出人们的丑陋。
B.作者写自己的母亲精心照料饲养的家禽、家畜,母亲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鸡猪牛羊饿着,这是母亲纯朴人性的反映。
C.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内容上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D.本文选取具体的浓烈乡土味道的事物,如“苞谷”“白公鸡”“猪食”等,充满生活气息,语言通俗又典雅,融叙事、抒情于一体。
2.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我们都吃得很香”的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可以删去第⑨段,有人认为不可。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2-08-1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