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又称为青阳,这是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质。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咸淳,帝王年号。中国封建社会里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其他朝代皇帝有多个年号。
D.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担当天下的能力。
C.文天祥守节不屈。崖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派遣使者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D.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5.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宝

樊碧贞

那天,太阳才刚露出半拉脸,那些人就来了。他们搭乘一辆敞篷车,后头跟着一辆重型家伙。人们就站在自家的门前,看着那些人在村主任富贵的带领下上山去了。很快,山顶上机器就转起来。村里人被那轰隆隆的声音撩得心慌意乱的。

老早,村里就有藏宝的传说。富贵的爷爷说,我爹说的后山有宝呢。年轻人就很急迫,就想知道谁得宝了。富贵的爷爷就说,该得的人才能得,不该得的……关键的时候,这老爷子还卖起关子。看大伙真急了,才慢慢地说,呵呵,碰上了也会化成一缕烟。众人听了,不甘心地散去。

现在,这轰隆隆的机器声又把大伙的心激活了!

走,咱们都去村主任家,他帮人家带路,保不准得了什么好处。有人发了话,自然就有人跟。先是二三个人,接着又有人从屋里走出来加入,到后来,在田间做活的人也撂下锄头家什跟了过去,这队伍就越来越大。大家脚跟脚地往前撵,情绪都很激动,说话像放炮一样。离富贵家还有一截田埂子,有人就大声武气地喊起“富贵”来。

其实,不消喊,富贵已经听到了。那个时候,富贵正在院里编箢篼。开春后的事情很多,他得好好安排。后山的事情再也不能拖了。

后山,全是石头。有句俗语很形象:山是石头山,锄锄石疙瘩。庄稼不能生,树木不长根。这种地方要改变,真是不容易。这一点,富贵很清楚,可他又不甘心。爷爷常说,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没去试,怎么就知道不行呢?于是,高中毕业那年,他就把自己的想法给父亲说了,老人家气得青筋暴涨,拿起叉头扫把追着他打,骂他读书读傻了。的确,祖辈这么多年,就没人在山上开垦出一块像样的地来。

山就一直荒着。

随后,爷爷老去,爹老去,村里很多人老去了,山还是那座山,坡还是那道坡,没有人找到藏宝的地方。

去沿海打工那么多年,富贵还是放不下这座山。从当选村主任的这个春天开始,他就一直在琢磨。只是,他还没等到机会表明他的想法,这上百号人就如蚂蚁般围了过来。

眼前这上百号人,大都是他的叔叔伯伯辈的。如今,年轻人在农村呆不惯,纷纷进城打工,即便是混得很差,也不想回来。富贵知道,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让村里富起来。他急迫地希望得到大伙的支持,可又不敢贸然开口。

富贵笑呵呵地把大家让进院子,叔呀婶呀地招呼着。

今天我这里是吹了仙风,把你们吹来了。大家先歇一口气,有事慢慢说。

进来的人小乌一样叽叽喳喳,很快又安静下来。人群中慢慢地站起一位老人。富贵认得,那是村里的老根叔。老根叔年轻时到过不少地方,算是见多识广的人。

富贵呀,你当村主任,可是大伙选的哟!有好处可要想着我们大家。

那是。叔叔伯伯婶子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大伙是相信我富贵的,对不?

对,我们没有怀疑过你。你有想法,也该跟大伙打一声招呼。你知道的,咱村老辈人一直讲,那山上藏有宝贝!要是被城里人悄悄弄跑了,我们不是很冤吗?

原来是这个事呀,那我就明说了吧!坡上那些人,是我请来的。

你请来的?人群一阵骚动。

是我请来的。想探一下山里有没有水。老辈人说山上有宝贝,这多少年了,也没人见过宝贝,山照旧荒着。村委几个商量过了,决定靠大家的努力,真正让荒山变成宝山。今几个大家都来了,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富贵越说越振奋,恨不得掏心窝子给大家。

富贵,话好说,单靠你的想法,能在这石疙瘩里刨食吗?老根叔的眉头一直皱着。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叔叔伯伯婶子们,做成这件事,单靠我一个人,难!但我会坚持下去。都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倘若有大家支持,自然会更容易些。愿意跟着干的,欢迎。不愿意的,也不勉强。

富贵这席话,大伙也没啥可挑剔的。然而,肯跟着干的人并不多。

富贵却很满意,这次的结果比他预想的好。他带领一些人,在山上打下石头,砌成石坑,后用箢篼从山下挑土上来填上。那是段苦日子,流汗不必说,每个人的肩头都压肿了。打退堂鼓的有,富贵也不劝,只说不吃苦受累,哪来好日子。这话一出,有些人又坚持了下来。

都说山高水长,半个月后,从钻井队那方真的传来了好消息,找到水了。富贵说太好了,这个地方待我和乡亲们不薄。大家的干劲越发足了。又过了些日子,他们在山上种满了枸杞苗,开始憧憬着金灿灿的秋天。谁也没想到,这年发生了秋冬连旱,第二年开春一清点,剩下不足一百株。这头一季算白忙活了。回村的年轻人开始说风凉话了,咱村主任不简单,栽树一年光板板。老人们也说富贵,都说不行你非要种,劳动一年一场空,秋后又喝西北风。

富贵笑笑,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今年没成,咱明年再种。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几年过后,后山的枸杞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品牌。在城里打工的那些年轻人陆续回村,他们逢人就说,咱得回去,我们村里找到宝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插叙富贵爷爷给年轻人讲述藏宝的传说,为故事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也为下文村民们情绪激动地向富贵“兴师问罪”埋下伏笔。
B.在开垦后山这件事情上,富贵的爷爷比父亲通情达理:爷爷认为只有尝试才知道行不行,而父亲却以暴怒和打骂来对待富贵的想法。
C.请钻井队找水遭到村民猜疑,带领村民种枸杞苗失败时被人说风凉话,这些折射出部分村民思想觉悟不高的现实,使小说格外引人深思。
D.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且多处使用俗语和顺口溜等,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风情,读来饶有趣味,别有一种魅力。
2.小说中的富贵有哪些突出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寻宝”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及长,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时太鉴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会稽内史。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竞不顾,述深以为恨。羲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B.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C.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D.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都有名有字,名一般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隶书,指书体。汉字的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名著《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被人看重。他去拜见周顗,被周顗认为奇特;他被堂伯王敦看好,王敦认为他是王家的好子弟,并把他和当时的名人阮裕并列。
B.王羲之寄情山水。他想在浙江度晚年,因为浙江会稽有好的山水,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作序明志。
C.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他欣然答应。
D.王羲之性情孤傲。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望的王述关系不好,王羲之母丧时,王述只去吊唁了一次,后来王羲之也不去拜见王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②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下列对文中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2.对文中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官员职务升迁。
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