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0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捕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港早期美学思想》)

材料二: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

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诗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


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从“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角度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
2022-09-2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哲学的本质不是对世界做出某种永恒的终极性解释,而是以“改变世界”为导向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既为我国哲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历史性地提出了以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实践为根基和前提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具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着力突出其现实地理解、阐释、协调和引导人与世界关系的追求与导向。

坚持和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分析、系统总结和意义诠释,是我国哲学发展的鲜明特色和基本路径,也是哲学创新的重要研究范式。当前,突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加强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诠释和意义阐发,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分析研究,努力从哲学层面上提炼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概括新实践、形成新导向。

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在自己的话语中建构出来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面向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更要发出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现实地构建和进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哲学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既要打破西方话语长期垄断哲学表达的局面,又要把我们自己的哲学学科建设、学术建设和话语建设统一起来,以鲜明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来表达阐释当代实践、创新转化本来话语和吸收借鉴外来话语。

(摘编自冯鹏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材料二: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是一个时代的任务,而不是在书斋中向壁虚构出来的事情。黑格尔将哲学理解为“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总是特定时代的理论表现,那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就必定由特定的时代状况所决定。一方面,世界历史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正处在一个时代转折点上,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新的历史方位构成我们的时代坐标,只有依循这样的坐标,我们才能对时代提出的任务有深入的把握。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就是这样的时代任务之一。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时,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会面临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转折,就像18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变革是与现代性的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一样。在任何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或国家对思想理论的需要总是存在的,但只有在时代转折的重要关头,才会产生出巨大的理论需求和迫切的思想任务。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包括构建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时代任务,是由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所托付的思想理论任务。

在整个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中,哲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文化的主干”和“思想的母体”。而在哲学学科中,学术体系从内容方面来说是基础性的,话语体系是从学术发展所形成的稳定范式中产生的;而学科体系则往往是建制性的:它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因而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学科体系包含着多重要素——学科分类与设置、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架构、教学与科研团队的配置,等等。学科体系的特性,初始地反映在学科的分类中。而我们以往的哲学学科分类大致依从两种区分:一种区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另一种区分是逻辑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这样的分类所反映的哲学学科体系,是长期以来历史地形成的,它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我国的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起到了支撑和推动作用。

但是,学科体系并不仅仅是学科分类,哲学学科体系也不是仅凭主观想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关键是:适应于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服务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上的改变。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随之在整体上进入到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这种学徒状态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成果丰硕的。不过,任何一种学术的真正成熟,总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其“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附带一些中国色彩或中国元素,而是在思想理论的根基上获得了自我主张的哲学社会科学。唯其如此,它才可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当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时,它才能得到积极的推进并具有实际的效果。

(摘编自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如何在特定阶段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2-09-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人都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2022-09-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5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探究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现代科技使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

科技能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让美好的寓意格外彰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惊艳,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是把“破冰”二字的内涵彰显无遗,打破坚冰才能打破隔阂、相互靠近、彼此温暖……深刻的内涵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这有赖于最新的裸眼3D技术。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应用的数字科技创新手段多达数十种,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共同助力导演组将艺术创意变成现实。

科技帮助揭开历史的面纱,让我们读懂古人留下的信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体现在考古热、文物热、文博热持续升温,相关影视节目大受欢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数千年前乃至上万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生活的?的确,在现代科技诞生之前,即便偶然发现了远古的遗存,人们也难以提取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而现代科技大大减少了这样的遗感。通过分析骨骼中的微量元素,考古学家能得知这些古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移民,还能知道其食物来源、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通过分析土壤中遗存的花粉就能知道当时的气温、湿度等气候信息;通过分析遗存中的植物种子就能知道它们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培育的……所有这些信息加起来就勾画出一幅比较清晰的古人社会生活图像。这是单纯依靠文字记载所不能获取的宝贵信息,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深化历史认知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当然远远不止上述两个方面。在21世纪,文化创造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丰富了文化创造的手段,文化彰显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摘编自张贺《为文化插上科技之翼》)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022-09-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颗粒,而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颗粒。雾与霾的主要区别是水汽含量的多少,当水汽含量>90%时,称为雾;当水汽含量<80%时,称为霾;当介于80%~90%之间时,则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即雾霾。

雾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和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有关。当前,随着城市的楼房越建越高,地面摩擦系数会增大,这会使风在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而静风现象明显增多,这对于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展稀释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城区内高浓度污染。而当逆温层处于一个城市的上空时,因为逆温现象、城市高空的温度要比低空的温度高得多。所以,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相对缓慢,而污染物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会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会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由于逆温现象,低空的温度会更低,导致污染物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且在低空停留的时间增加,不能及时排放出去,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造成城市上空出现颗粒物沉积的现象,即雾霾现象。

(摘编自杨倩等《大气雾霾的成因、危害与治理》)


下列图解,不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B.高楼→地面摩擦系数增大→风力减弱→静风现象→高浓度污染
C.D.
2022-09-29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注】MCN,一般指多频道网络。目前MCN平台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分为短视频、电商、直播、社交、资讯、垂直平台。


下列对材料图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网红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居于上游的是提供广告营销需求的品牌方广告主。
B.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居于中游的既有内容创作端的各类网红与MCN机构,又有内容分发端的各类短视频、电商及社交平台等。
C.粉丝通过购物、打赏实现最终消费,供应链公司为电商型MCN提供货品供应服务,它们在网红经济全产业链中都居于下游。
D.整个产业链中,品牌方、MCN和平台方共同完成了网红经济内容需求从提出到满足的过程。
2022-09-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图表-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但因起步较晚等因素,我国与美、日、德等老牌制造强国仍有一定差距。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国将借助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实施制造业升级转型。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造企业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今年的新冠疫情给中国制造业也带来了挑战:疫情期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复工人数不足,产能降低;我国医疗器械高端设备的生产力较为薄弱,受疫情在全球蔓延影响,中国制造面临供应链断链风险……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互联网+工业”将引领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这既可有效缓解用工荒难题,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赋予国家间产业竞争的新内涵。在实施制造业转型中,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人才是制造业转型的根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产业创新之路上。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赋能制造工厂:优质电商平台将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传递给制造企业,数据系统的全环节打通使消费大数据有效传导至生产决策端,指导企业按需生产。

(摘编自《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

相关链接:此次疫情进一步坚定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企业加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以提升产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此外,我们应加强国际国内协调合作。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应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在标准互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推动建立有利于完善供应链利益联结机制的全球经贸新规则,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摘编自《疫情下的中国制造:供应链中的危与机》)


这次新冠疫情给我国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2-09-2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4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奥会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其中有几天PM2.5浓度低至个位数,创造了有PM2.5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兑现了中国申办冬奥会时的庄重承诺。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

身处北京,放眼全国,你看到的大气污染治理有哪些显著变化?

朱彤:近十年,北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年均值90微克/立方米,再到去年的33微克/立方米。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

监测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0%以上,周边地区同比下降30%以上。特别是2月4日冬奥会开幕式当天,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低至5微克/立方米。

北京的变化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自2013年以来,我国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建设带来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不可避免。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我国钢产量、水泥产量都是巨量的,治理大气污染面临挑战。

你是北京空气污染治理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哪些重要经验值得总结?

朱彤:应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契机。当时,为了解空气污染如何跨省输送,我们团队负责的《区域污染大型综合观测》课题组发起、组织协调了200名左右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建立一个涵盖六个省份的监测网,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及污染物形成的三维观测数据,还通过分析控制区域输送和转化的重要物理化学过程,量化了区域污染物输送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观测证明,空气污染存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需要区域协同推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6省(区、市)以及各协办城市建立了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使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100%。这个机制后来得以保留,成为区域空气治理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煤改气”“煤改电”、机动车限号,减少农村秸秆燃烧和工业源排放等多种方式,让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

我国污染治理实践对世界有何贡献?

朱彤:面对严峻的污染治理形势,我国逐步建立了从局部到区域的空气质量模型,对于排放源、化学反应和气象条件的研究也有一定积累,可以用于模拟空气污染的形成过程,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测空气污染。

从数据来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在全球史无前例,这得益于我国能实现从环境政策、能源政策、污染末端治理等多方面发力,找到高效治理大气污染的良策。

一方面,坚持基础研究先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率先研究PM2.5,比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指导值还早。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在1997年就提出大气复合污染的概念,为揭示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开展针对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研究质量快速提升,已和国际上的研究基本同步,有一些领域还走在前沿。

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强有力行动将政策落地。2012年2月,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2013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目前有哪些研究进展?

朱彤: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左右的过早死亡与环境污染有关。

我们现在更大的责任是研究污染和健康的关系,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关注之前做一些有效的基础和前沿研究,努力降低污染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曾和北京大学医院合作,完成了对120名受试者总计589人次的健康随访,发现空气污染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天畸形等人群有很大影响,对年轻人的生育率也有影响。同时一些有基础性疾病人群对空气污染更加易感。

(摘编自 《如何让大气治理更上层楼——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瞭望》 2022.04.06


某中度污染城市把 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50微克/立方米作为“十四五”奋斗目标,请根据材料,为该市拟写几条具体建议。
2022-09-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4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揭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2022-09-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40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文章内容-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一般定义,凡是被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都可以看作是货币。虚拟货币仅仅是在特定社交场景下(比如在线游戏),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电子支付工具,因此不是数字货币。

比如,QQ币就是可以在腾讯公司旗下相关游戏中使用的一种支付工具,离开了腾讯游戏的社交场景,就不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了。大家所熟悉的使用更广泛的比特币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只是比特币在技术上比QQ币更加完备而已,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一种虚拟货币。

如果一些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那么这些数字资产就可以被称为数字货币。根据预测,脸书公司开发的天秤币在正式上线运行之后,全球将有超过二十亿的用户在该平台上的各种交易场景中使用。天秤币的受众多,使用范围广,有人认为天秤币算得上是数字货币了。当然各国消费者使用天秤币的时候也要符合本国法律法规的监管要求。

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被称为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表示的是数字资产,能够被全社会普遍接受作为交易支付工具,具有法定货币的一切特征,包括权威性、可兑现性、储值性和可追索性等,本质上是法定货币。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进行封闭测试的“央行数字货币(DCEP)”就是一种由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摘编自腾讯新闻)

材料二: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网上交易的各种货币支付方式也在悄然兴起。众所周知,目前线下交易使用的法定货币是纸币。但是从货币形成历史来看,货币经历了以私人发行信用为担保的稀有物币、金币、纸币等阶段,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最终经过磨合,商品社会接受了官方法定货币作为唯一的一般等价物,因为官方法定货币具有权威性、可兑现性、储值性和可追索性,而其他未经官方认定的交易工具(包括伪钞假币),不具有上述特性,均被禁止和取缔。当前,虚拟货币在很多国家也被禁止和取缔。

数字经济兴起之后,在国家认可的交易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宝上,因为使用等值的人民币作为交易支付工具,且交易者使用的是与实体银行链接的交易账户,因而这种从线下交易延伸到线上交易的支付具有同效性和同质性。但是考虑到线上支付存在信用风险和监管风险,国家对线上支付的交易数量和范围有所限制。这个限制是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所必须的。严格来讲,线上交易的人民币还是纸币,其交易数字随时可以转换为线下等值纸币,因此线上交易的基础是线下纸币。同时由于各国的汇率不同,使得跨境交易受到限制。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为满足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发出完全数字化的人民币体系(DCEP),作为对线上人民币交易工具的一种替代,并在国内多个城市进行试点。

正因为线上交易中法定数字货币的缺失,而交易的需求又是真实的、大量的、跨境的,因此线上开始充斥着大量私人开发的交易平台和工具,例如比特币、狗狗币等。虽然目前有国家承认比特币的合法性,甚至有国家想把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但其合法性目前难以得到世界各国广泛承认。我们仍将比特币、狗狗币等统称为虚拟货币,它们不具有法定数字货币的特性。不了解货币特性的人容易将虚拟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混为一谈。

虚拟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实体货币相比,存在一系列的不安全性:第一,虚拟货币发行方是不确定的。目前网络市场上流行的虚拟币发行主体都是比较神秘的。而官方货币以公开合法的政府为发行主体,以政府信用做担保,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和货币危机时,可以追索到信用主体本身。交易者据此做出判断,采取追责或规避风险等行为并维护正当权益。第二,虚拟货币币值是不确定的。虚拟货币币值是目前无法采用经济学工具解释得了的,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对官方法定的实体货币而言,币值是约定俗成的,除了制作货币费用作为发行成本外,或与一定数量的实物等值挂钩,或与一定数量的金币等值挂钩。最为重要的是,实体货币发行主体承担了稳定币值的社会职责,而虚拟货币币值创造人是全然没有也不可能承担这项社会职责的。第三,虚拟货币的兑现和保值功能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在许多国家虚拟货币没有获得官方认可,交易兑现和保值得不到法律承认和保障,虽然在少数国家虚拟货币得到了默认,但是流通范围受限,交易兑现和保值不确定性很大。

鉴于虚拟货币的不安全性以及我国网民参与虚拟货币人数较多的情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严格管控措施来治理各种虚拟货币交易行为。目前来看,将虚拟货币用于网络交易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作为货币支付工具完成网上交易,实现线上支付和线下交割;其二是把虚拟货币作为投资品进行炒作。这两种方式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各有独立的操作空间。对普通参与者而言,虚拟货币能换来货真价实的商品是最根本的,因此阻止虚拟货币实现线下货物交割就基本上终结了虚拟货币的发展。对投资炒作者而言,虚拟货币虽然不能交割货物,但是可以作为投资品来换回真金白银,因此阻止虚拟货币转换成法定货币就使得投资收益无法兑现。无法换物又无法换汇,虚拟货币还有何用?当然,未来的数字经济需要以数字货币作为交易工具发展,因此最终是要用官方认可的数字货币取代虚拟货币,用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数字货币推进世界贸易发展。我们要拥抱数字经济,让数字经济成为助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的工具。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政府限制甚至禁止的一项是(     
A.在天猫平台上用支付宝购买进口商品
B.将购买比特币作为家庭投资的重要部分
C.使用银行信用卡额度消费,购买电子产品
D.在某超市多次充值购物卡,方便消费
2.请根据材料一,给“法定数字货币”下定义。
2022-09-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考向32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概念类-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地区专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