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标点符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1.下列语句,用到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梨花像什么呢?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B.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倦怠,嘲讽,麻木的气分,仿佛下工夫练就了似的。
C.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D.推开窗户一看,呀,流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B.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C.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D.三十年前的月亮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3.第二段中“看来”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请说明这三个“看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慢地,杏子的核儿已变硬,而皮还是绿的,小贩们又接二连三地喊:一大碟,好大的杏儿喽!这个呼声,每每教小儿女们口中馋出酸水,而老人们只好摸一摸已经活动了的牙齿,惨笑一下。

不久,挂着红色的半青半红的杏儿下了市。而吆喝的声音开始音乐化。好像果皮的红美给了小贩们以灵感似的。而后,各种的杏子都到市上来竞赛:有的大而深黄,有的小而红艳,有的皮儿粗而味厚,有的核子小而爽口——连核仁也是甜的,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像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当杏子还没断绝,小桃子已经歪着红嘴想取而代之。各样的桃子,圆的,扁的,血红的,全绿的,硬的,软的,大而多水的,小而脆的,都来到北平,给人们的眼、鼻、口以享受。

人们可以在一个担子上看到青的红的,带霜的发光的,好几种果品,而小贩得以充分地施展他的喉音,一口气吆喝出一大串儿来——买李子,冰糖味儿的水果来;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呀;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

1.文中加点处四个“耶”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停顿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请简要说明。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是村庄,也只不过几间破旧的房屋,一群羊,几头牛,一个人而已。路两边是过膝的荒草,枯黄的叶子和干瘪的草穗上面还染着星星点点的残雪,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斑白的须发。路的右边是一道狭长沟坎。沟坎的这边是边缘宽宽窄窄的围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木棍穿插在一起,将一群羊围在里边。说是围栏,其实只不过是圈出了一个范围而已。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来。几只小羊羔就从窟窿里钻出来,跑到沟坎上面的牛圈里、主人的屋子里,玩够了,再回到围栏里去。老羊们看着小羊羔出出进进,默不作声,在围栏里站着或卧着,不停咀嚼。或许它们知道,在这旷野里,不管围栏里还是围栏外,都没有什么不同,撒出去,又能去哪里呢?视野之内,这里是唯一的人家。它们不停咀嚼,在围栏里面咀嚼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写成“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断裂,这里那里少一根,露出许多大小的窟窿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第一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咀嚼”先后出现两次,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而达到这个胜境的路径是“序”。“和”的意义源于音乐,就拿音乐来说,“声成文,谓之音”,一首曲子本是由不同的音符配合节奏、力度等形成的,音乐的和谐,就看这配合有无条理秩序。音乐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他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为形式,            、即中国语所谓“文”。就一个人的内心说,思想要成一个融会贯通的系统,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知情意各种活动必须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个社会说,分子与分子要和而无争,他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个人都遵照。世间绝没有一个无“序”而能“和”的现象。

“和”是乐的精神,“序”是礼的精神。“序”是“和”的条件,所以乐之中有礼。《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知乐则几于礼矣”。同时,           。“乐自内出,礼自外作”。乐主和,礼主敬,内能和而后外能敬。就偏向说,虽是“仁近于乐,义近于礼”,而就本原说,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仁则内和而外敬,内静而外文。因此,礼乐本是内外相应,但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对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作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和’是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一种胜境”,句中的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他必定有条理秩序;人格要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隔多个复句。
C.“《乐记》说得好:‘乐者通伦理者也’”,句中的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D.“仁——儒家所公认的最高美德——是乐与礼共同出自的本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转变话题。
2023-12-27更新 | 2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日酷热难当,来一块汁多味甜的西瓜消暑解渴,顿时感觉凉爽。那么,     A     ?一种说法是五代时期,但此种说法缺少证据。目前的考古显示,西瓜至迟在西汉就到了中国。

西瓜自汉代就传入中国,但为什么没什么人提及呢?特别是唐朝,大量的唐诗,也未提及。那时的文人,大凡吃到点好吃的,总忍不住哼唧几句。我的推测是,     B     ,不受待见,所以没有广泛推广种植。西瓜从野生品种的味淡到今天的味甜,是科技干预和植物不断进化的结果。     C     ,要等到南宋。①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被金国扣留他长达十五年,到绍兴十三年(1143年)才得以归国。归来时,洪皓带回的西瓜种子,开始在杭州等地种植。

古人视西瓜为“瓜果之王”,名人雅士吟诗咏赞。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文天祥的《西瓜诗》:“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有冰雪声。”②写法新颖别致,把西瓜的形、色、味及切瓜动作、吃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可以堪称妙极。

今人描写吃瓜场面也别有一番趣味。汪曾祺在《夏天》中写道: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另一位作家则这样写道: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看看,大小孩子则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1.请在文中A、B、C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某杂志社编辑部在审稿时,一致认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逗号与顿号很有表现力。假如你是编辑,请说明理由。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记录的先秦爱情与民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诗经》距离我们不可谓不远,但如果回到生活,。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独领风骚’‘逃之夭夭’‘泾渭分明’这些词语便出自《诗经》的诗篇,我们时常赞美的夫妻和睦、上下和乐等都在《诗经》中有着深刻的体现。此段文字中说独领风骚出自《诗经》,是值得商榷的。风骚一词确实与《诗经》有关。指屈原的《离骚》,后用风骚借指诗文。然而《离骚》的问世时间远远晚于《诗经》成书时间,因此《诗经》的诗篇中不可能出现风骚一词,更不要说独领风骚了。独领风骚到底从何而来呢?

清代赵翼的《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应用历史发展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文坛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其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或许,独领风骚是仿这里的各领风骚而来。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独领风骚”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冬天的土地上“白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D.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低价旅游团往往离不开①强迫购物。若在购物环节不积极,游客便会受到导游的白眼与        ,更有甚者还会被威胁买不够指标不允许上车

虽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监督的日渐发达,低价团套路已经被消费者逐渐警惕,但似乎是②按下葫芦浮起瓢,很快新的手段又开始        ,不少黑心旅社为老年人悄悄设套的诈骗案件也屡见报端。这些新手段的厉害之处便在于,比起强迫,老人们都是在        中,自愿掏钱的。

一些黑心旅社首先会派遣业务员去老年人聚集的地方③扫街做活动,送给参加的老人鸡蛋等虽不值钱但十分能讨其欢心的产品,宣称游玩免费,且车接车送,包住包吃。在鸡蛋已到手的情况下,吃人嘴短的效应总能拉到不少人,游玩项目确实不花钱,但识别能力弱的老人们一旦入了局,就成了④会销这块砧板上的大鱼。

会销,是以会议形式组织消费者现场购买的一种销售方式。往往被包装成撞到大运不买就亏现场实验真实有效专家坐诊免费体检等形式引诱消费者购买,有些还会以医学工作者名义对保健食品进行疾病治疗的违规宣传。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普遍比较弱势的中老年群体,便成为非法会销的目标人群。

正规的经营难做,歪门邪道的就开始有了可乘之机,整个旅游业尚且如此,老年旅游市场则更雪上加霜。但无论如何,免费的,往往都是最贵的,不要钱的东西,往往会要命。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说明画浪线处引号的作用。
①“强迫购物”   ②“按下葫芦浮起瓢”   ③“扫街”   ④“会销”
2023-12-1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影稍稍西斜了,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给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阙不规则的小令。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对文学作品来说,相同的标点符号有时具有不同的表达作用。文中画横线语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12-14更新 | 2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中高三第六次调研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1.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
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2.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1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①“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②“妈”,他催促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③“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

1.文段中的三处双引号的用法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