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份白皮书,见证一个庄严承诺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发表《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白皮书。透过白皮书,我们看到一个政党牢记初心使命,为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看到一个政党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的不懈求索。

百年风云,沧桑巨变。百年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顶,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百年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兑现了向人民和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这一庄严承诺,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从昔日嘉兴南湖上的一叶小舟,到今天引领民族复兴的巨型航轮,百年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把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奉行人民至上。今天,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的新时代人权观,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赋予了全新意蕴。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满足,就是中国人权事业的衡量尺度。

这一庄严承诺,筑基于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实现当家作主;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保障人权夯实法治基础;以发展促人权,从1953年到2021年,制定了十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筑牢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心怀天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值得肯定,中国在不断推进自身人权事业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的,是有温度有质感的,它体现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笑脸上,体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减负、稳岗、扩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所传递的信心与希望中,体现在中国已经建成的包括养老、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安稳与踏实中,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的大国担当中……一个个事例、一串串数字,都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坚实注脚。

《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白皮书,见证一个庄严承诺,这个承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和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人权的根本保障。我们坚信,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必将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中国人民将更加享有尊严、自由和幸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皮书表现了一个政党永远牢记初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的不懈求索。
B.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
C.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承诺根植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和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D.从1953年到2021年,制定了十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做到以发展促人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份白皮书,见证一个庄严承诺”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
B.第三、四段属于并列关系,从根源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庄严承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C.第五段运用脱贫成绩、社会保障体系、“一带一路”倡议等事例,证明了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D.最后一段照应前文及标题,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充满了对建国100年伟大目标实现的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人权观认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赋予了全新意蕴。
B.中国的人权发展道路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肯定,也为全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D.现在,中国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了高水平的保障,中国人民享有广泛的尊严、自由和幸福。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饭碗不能离开中国种子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中国人口众多,如何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则是基础中的基础,其中种业已经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日益紧迫,而培育优质高产的优良种子是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全方位发展健全中国种业。

客观的讲,中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逐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开展科研大协作、大联合,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怎样让种业拥有更多优质的“中国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保障中国人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个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以大豆为例,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已有5000年栽培历史,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比较优质大豆的品种,例如“东农63”“东富豆1号”“东农豆354”等,已经被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生物学教育部精心培育出来。“东农63”是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主栽品种,产量性状突出,年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东富豆1号”是脂氧酶完全缺失的无腥味功能性大豆品种,特别是在以其为原料开发的冷凉食品加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低致敏大豆品种“东农豆354”可为蛋白食品和动物饲料生产提供安全的基础原料,极具市场潜力与开发前景……载至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已经培育并推广了100多个优质大豆品种。

不难看出,科研协作、联合攻关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十三五”期间,依靠种业科技创新,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总体上“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从全局看,虽然水稻、小麦、大豆等“中国粮”用上了“中国种”,但玉米、马铃薯种子等部分依赖进口,还有一些农作物、畜牧种子需要依赖大量进口才能满足,而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等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有的甚至全部依赖进口。“洋种子”不仅占据了我国较高的市场份额,有的品种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等内容,这就要求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国内的农业经济搞好搞实搞透,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将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就必须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抓住种子这个粮食安全的关键。
B.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战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核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C.打好种业翻身仗,就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开展科研大协作、大联合,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
D.中央要求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稳定宏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饭碗不能离开中国种子”这个标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开头用习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的讲话引出论题。
C.文章第五段列举了在大豆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证明中国大豆育种领先世界。
D.第七段列举了很多类型的种子,证明“洋种子”依然在我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做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才能拥有自主可控的种源,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B.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能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C.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怎样让种业拥有更多优质的“中国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D.中国科学家们将在种业领域开始积极探索并摸索出科研协作、联合攻关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曾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出去”。
C.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D.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5.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个人层面来说,语言已成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考核大多首先看他的语言素养与语言能力。从国家层面来说,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语言政策,将确保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各民族、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如今,处于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国家语言能力跟国防、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信息获取的能力,跟信息资源的储备、利用、保护的能力都成正比;国际交往、交流与合作、谈判以及国际利益的争取与维护,都需要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支撑。八年多来的事实表明,语言和语言教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沟通作用。而语言跟经济的关系更是越来越密切,语言已成为重要经济资源,其产业可直接为国家创造可观的产值。

目前大家在平时说话、写作中,在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上,受网络语言影响,不注意语言表达,不注意语言修养,语言方面的毛病随处可见。除了用词、造句不规范之外,随意使用网络词语、中英夹杂、窜改成语也屡见不鲜,有些年轻人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耐”。

(摘编自陆俭明《“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

材料二:

大众传媒长期承担着社会文化教养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角色,报纸、广播、影视媒介等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提高识字率、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托。农村大喇叭广播是推广普通话、普及卫生常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此后,电影下乡更使公共文化服务得以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基层社会。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对受众的文化引导开始让位于对“用户”的满足甚至迎合,这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兴起后变得尤为显著。虽然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仍试图保持自身对公共议题、社会文化和语言品位的坚持,但是,当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当短视频、颜文字、字母词日渐改写社会表达习惯,这种坚持和尝试也变得苍白。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但总有跨越无数时代的经典值得传承。在社交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同样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成为文化传播中的“爆款”。传媒业从未以如此高的频度和广度渗透到所有人的生活之中,并介入和伴随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正是在这种时刻,传媒更应肩负起涵养社会语言文化的使命,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尝试突破单调的网络语言体系,为受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历史营养的内容。

(摘编自翟秀凤《传媒应肩负涵养语言文化的职责》)

材料三:

中小学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踏入职场后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阶段,而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学应是语文素养的飞跃阶段。从实用角度看,许多单位的工作传达、总结、计划等大都以书面形式开展,对语文素养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应当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语文素养和技术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此外,许多现代技术都有语文的参与,比如,当前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智能诗歌创作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典型体现。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亟须课堂改革。大学语文素养的提升当以激活大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采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语文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同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比如邀请大师名家开讲座,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使大学生随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和熏陶,提升语文素养。

(摘编自王素改《大学应成为语文素养的飞跃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下处于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
B.目前大家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出现了许多语言方面的毛病,有些毛病是以前比较少见的。
C.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报纸、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在提升民众的语言素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D.语文素养是个人综合素质和修养最重要的因素,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许多单位的总结、计划等多以书面形式开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语言和语言教学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促进作用,凡是语言能力很强的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就都能取得胜利。
B.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日趋流行,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在语言方面的原有影响力大大减弱了。
C.当下,《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语言文化传承节目的受众都是年轻人,堪称这个时代的审美经典。
D.目前,部分高校在语文教学上不仅思想观念陈旧,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陈旧,无法培养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令人担忧。
3.高校为什么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
2022-07-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环境已经越来越独特,新的社会话题不断产生并且涌现出来,使观众对戏剧影视作品的质量产生了更严格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对戏剧影视作品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会对影视作品展现出的内容和呈现的主题产生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电视技术、手机传播技术方式的合理性引用,已经使戏剧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受众也更加多样化。在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受众需求,最终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优质影视作品。比如说,将民国时期作为背景创作的《麻雀》《伪装者》,以现代职场环境为背景创作出的《翻译官》《谈判官》,还有基于20世纪5060年代背景创作的影视作品《大江大河》,这些优质的作品,既考虑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需求,使不同受众的观赏目的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又能够完成相应的戏剧影视创作工作,发现戏剧影视创作环节体现出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解决,使戏剧影视作品在更大范围的群众中扩散,让人们了解戏剧影视创作的内容,从而彰显出戏剧影视创作的魅力,提高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体现出传播方式更加新颖和多样的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的戏剧影视作品传播的过程更加快速,当前的各种传播设备作为传播的媒介和平台,能够让人们通过无限的回放进行观看,防止错过一些作品和内容,为观众带来更良好的观看体验。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和方便,接受一些新的理念以及内容的速度也会更快,他们面对新媒体环境,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手中的一些工具和载体及时获取想要了解的戏剧影视作品,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运行。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年轻化的特点,要关注年轻的观众本身,了解年轻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一些具体问题,将其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凸显,使创作出的影视戏剧作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追求。结合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和生活习惯,刻画出能够引起年轻人共鸣的角色,让年轻人在闲暇时观看作品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和同理心。比如说,《三十而已》《完美关系》等众多优秀影视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势下,基于一定的故事构建形成的有差异性的作品形式,在这些作品中创造了当前时代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接近的一些生活画面和剧场片段,使得年轻人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更容易将自身带入到场景中,从中获得更良好的观看体验,更易理解影视作品的主要思想。

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需要创作主题呈现多样化发展。传统的媒体环境下所创作出的影视作品主题涉及面比较狭窄,导致观众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甚至观众可能会产生厌倦感,对于戏剧影视创作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要结合实际情况,摒弃传统戏剧影视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创作的主题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效果。戏剧影视创作类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包括一些围绕医疗环境所创作的影视剧情、围绕着学校场景创作的影视剧,都表现出了当前社会中比较明显的情况和问题,人们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体现出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的影响力。

(摘编自方茹《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浅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众对戏剧影视作品的质量产生更严格要求,是因为新的社会话题不断产生并且涌现出来。
B.在新媒体背景下观众不再要求戏剧影视作品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C.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更广,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考虑不同受众的体验。
D.在互联网时代多种技术方式得到合理性引用,这能够使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质量稳步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戏剧影视创作在新媒体背景下应该具备的特点。
B.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阐明了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应该体现年轻化的特点。
C.文章第四段运用对比论证,鲜明地表明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更容易凸显影响力。
D.文章主体部分分别从三个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所举事例典型丰富,使论证比较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传播设备的使用可以打破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戏剧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间局限。
B.能够快速适应新媒体变化,通过工具和载体及时获取戏剧影视作品的年轻人,能推动行业的发展。
C.新媒体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创作如能结合当代年轻人的特点,更容易让年轻人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
D.新媒体背景下戏剧影视创作如果能使主题呈多样化发展,那么中国戏剧影视将在世界占一席之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国际格局深刻演变和中华民族复兴步伐加速迈进,我国面临的生物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一是新突发传染病暴发扩散和传播威胁难以即时感知,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大型传染病有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病毒肺炎等;二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履约谈判和履约机制的话语权、掌控权不足;三是外来生物入侵种类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619种,其中影响广泛且危害严重的有100多种,每年造成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四是新型生物技术误用和滥用难以有效管控;五是科技支撑体系、人才体系等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还较薄弱,距离安全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等。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新领域。它的防控能力与一个国家对生物科技发展与运用的管控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生物安全既是发展生物科技的伴生性战略目的,也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物经济的快速发展,生物安全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国虽然在新发病原体研究、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基因合成与编辑技术等技术点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总体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总体处于跟跑状态。在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中,通过对“危险性病原物与人类健康、外来有害生物与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防恐”等生物安全主要方向进行评价,我国生物安全与国际领先技术相比,60.0%处于跟跑状态,仅有20.0%处于领跑状态,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8年。

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我国生物技术在重大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方面原创成果少。在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中,我国的生物安全技术源头大部分来自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许多“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全球大部分生物技术专利权被美国、欧洲掌握,其中美国占59%,欧洲占19%,我国所占比例不足4%。同时,包括生物安全在内的全球生物技术专利量前10位的机构中有9家是企业,而我国前10位的机构中有9家是非企业机构,核心技术及其应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高端人才缺乏。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的报告,2019年全球大学在生物领域排名前10名中美国占有7所,另外3家来自欧洲;前50名中美国占有22所,我国北大和清华仅居第36位和38位。大学教育长期落后的格局造成我国生物领域顶尖人才的缺失,难以支撑我国包括生物安全在内的生物技术快速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弱,拳头产品少,难以支撑生物安全的需要。从福布斯公布的数据看,2019年世界生物企业前20名中,美国占据17家,另外3家为欧洲和澳洲的企业,我国没有一家企业入选。我国1500多家大中型医药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只占11.43%,制药企业生产的药品绝大多数是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制药品,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市场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到10亿元销售额的单企业单品种产品屈指可数。

(摘编自王革《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物安全》)

材料二:

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如果一个国家出现生物安全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民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和政局稳定。当前,我们要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国生物安全工作不断向前迈进,生物安全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415日正式施行的《生物安全法》,确立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风险调查评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11项基本制度,构建起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四梁八柱”。还出台了国家生物安全政策和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不断完善生物安全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体制和机制。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我国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不断增强,维护生物安全基础不断巩固。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生物安全风险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必须科学分析我国生物安全形势,把握面临的风险挑战,进一步明确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加强生物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切实提高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牢牢掌握国家生物安全主动权,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摘编自《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出现了H7N9禽流感、新冠病毒肺炎等大型传染病,也出现了影响广泛且危害严重的1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B.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新领域,生物安全也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我们需要提高对生物科技发展与运用的管控能力。
C.我国的生物安全技术源头大部分来自国外,在生物技术专利量方面,中国与世界各自前10位机构中的9家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D.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出现生物安全问题,影响将是广泛而严重的,我们要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生物技术误用和滥用难以有效管控,科技支撑体系、人才体系等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还较薄弱,反映了我国面临着复杂的生物安全形势
B.根据有关报告,在2019年生物领域的全球大学排名中,美国囊括了前50名中的大部分名次,我国生物领域顶尖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C.我国正式施行的《生物安全法》确立了多项基本制度,构建起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框架,当前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体制和机制已非常完善。
D.当前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和新型生物安全风险相互叠加,境外生物威胁和内部生物风险交织并存,但防范新型生物安全风险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
3.两则材料都涉及“生物安全”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现其后果危害严重。

2第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扶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3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4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5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奠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6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二:

1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藏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2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3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4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软”表现在它总是把错误观点渗透在娱乐视频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其观点。
B.有些文化生产者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这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大肆传播的原因之一。
C.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播方式较为隐蔽,它有时会以“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想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而是要让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B.有些人通过低俗的娱乐方式消磨时间,比如看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这样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毒害。
C.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存身之处截然不同、策略也不同,但其本质却相同,都是虚无历史、混淆是非。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影响到一般网民,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人多得多,从这点上讲,它的危害性可能会更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     
A.短视频《揭密汪精卫》深挖汪精卫身上的“文艺细胞”,赞叹他是性情浪漫的“诗词家”,使观众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
B.有学者发表文章称,抗日战争是一个错误,如果不抵抗,中国被日本统治了,中国的科学和经济早就像日本一样发达了。
C.小说《土改!土改!》把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写成如此情况:大地主是“善良”“勤劳”“开明”的,革命者则是凶暴的懒汉。
D.网络小品《团结一致》中有对《黄河大合唱》的改编,曲调不变而修改了某些词句,如“虎在吼,狗在叫”等,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4.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基本相同,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5.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作简要评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名年仅26岁的年轻战士任凭烈火焚身,始终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就是邱少云!日前,有人以其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合生理学常识”为由,断言这个英雄事迹是“伪造的”,并在某平台发布了以“邱少云被火烧的笑话”为噱头的短视频供人娱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正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创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从故宫文创产品大热,带动文创产业井喷,到国家《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出台,几乎每个博物馆都开始探索文创产品开发领域。

《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指出,当下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呈现以下特征:消费者偏爱美食、饰品、文具等轻型文创产品,更注重产品的美、趣、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各美其美,科技与文创融合,年轻化、个性化成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关键词……由此不难看出,文创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正在偏向年轻化,文创产品的审美需求、购买渠道、消费体验等也随之改变。

如何把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文创产品,将文化服务进一步延伸到百姓生活和科研文化领域?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韵认为,让博物馆活起来,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有形和无形资源,引入商业力量开发营销文创产品,发挥文创主力军的作用;应本着服务社会的理念,加强对文物的研究和利用,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文物藏品资源向学术界开放的机制,鼓励博物馆、考古所等文博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文物资源与智力资源有机结合。

(摘编自柏桦《博物馆文创产品,如何跨界出圈?》)

材料二

从文物仿制的1.0版,到提取文物元素、创意生活的2.0版,到脱离文物本体、挖掘内涵的3.0版,再到打破文物局限、拓展外延的4.0版,博物馆文创一路野蛮生长,不少产品因为绝妙的创意大受欢迎。

4.0版是目前博物馆文创跨界合作的高级阶段,深挖了博物馆的文化潜能,跨界合作更系统、更科学。它们能够无限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贴切生活,走近千家万户。正如河南博物院副院长李琴所说,用古今对话抓住观众的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令公众感悟中华文化的坚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也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摘编自李韵《从1.04.0,博物馆文创破圈进行时》)

材料三:

从拼手速才能到的考古盲盒,到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成为爆款,到唐宫夜宴小姐姐走红破圈,短短几个月,会私的河南博物院着实火了一把。尤其是豫博研发的考古盲盒,更是创造了博物馆文创的奇迹:一补货便宣告售罄,打假考古盲盒成为“3.15”消费者权益日维权的热点。考古盲盒备受追捧,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旺盛的需求,更展现了将游戏化思维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所迸发出的强劲破圈效果。

将游戏化思维理念和流程引入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能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个性化、体验性、参与感、情感性的需求,让许多消费者体验了考古的快乐。然而一味地追求有趣和新奇,或将造成文创产品的娱乐化倾向,而失去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坚守。找寻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和吸引大众注意力之间的平衡点,相信博物馆游戏化的相遇,能使更多的人不仅有创新的活力,更有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坚定传承。

(摘编自杨柳《游戏化思维开启博物馆文创迭代》)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正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创意源泉主要在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文物单位所拥有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B.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创产品开发领域,—方面缘于国家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与故宫文创产品大热带动文创产业“井喷”有关。
C.目前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呈现消费者偏爱轻型文创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共同发展等特征,这使得文创产品的主流消费群体趋向年轻化。
D.建立文物藏品资源向高校和科技院所等学术界开放的机制,是博物馆进行资源组合、服务社会的体现,但应首先保障文物的安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难以计数的文创产品中,4.0版打破文物局限进行跨界合作,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代表了博物馆文创发展的最高水平。
B.豫博研发的“考古盲盒”创造了博物馆文创的奇迹,但质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这是打假“考古盲盒”成为维权热点的重要原因。
C.文创产品满载传统文化,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人因此从文创产品的购买者一跃而成为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D.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博物馆文创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令公众感悟中华文化的坚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3.在博物馆文创发展方面,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国风综艺节目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国风综艺节目是扎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用大量中国元素并辅以现代化表现手法进行呈现的节目类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国风综艺节目由于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为观众所青睐。

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是作品阐释的中心,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进入经验视野之内,实现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也即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将受众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并且只有被受众接受,作品才有意义。因此,虽然其属于文学理论,但其蕴含的观点对于节目制作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一则是因其符合网络大众的期待视野,二则是因为其内在的召唤结构吸引受众进行意义与价值共创。

期待视野是指受众在接触作品之前就预先持有的观点、意见与立场,其决定着受众是否产生接触或消费行为,也影响着受众接触或消费行为的深度。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去接触媒介产品,并在接触过程中,实现对既有期待视野的强化、调整或修正。当媒介产品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期待并营造了良好的接触体验时,受众会强化既有的期待视野,实现顺应性解码;反之,则会调整、修正既有的期待视野,并影响到下一次的接触行为,更有可能引发对抗性解码,导致受众出现抵触情绪。

“国风热”“国潮热”的背后折射的是大众审美诉求的潜在转向。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上播出的综艺节目大多是快综艺。过多的快综艺所呈现的快节奏的节目设置、紧张刺激的竞技感以及迭起的戏剧冲突不免让观众出现审美疲劳,降低期待值。揭开快综艺热闹的表象,是意义的虚无和文化的空洞。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开始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皆具的国风节目。

接受美学认为所有的作品都存在未定性和空白点,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召唤结构便是指上述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召唤结构存在的意义便是激发受众的接触兴趣,激励他们解读作品,完成作品的意义生产。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是其召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于观众来说,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具有陌生感。受众在生活中与国风元素接触较少,并且诸如民乐、京剧等国风元素的庞大知识体系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国风题材的陌生感跳脱出了受众熟悉的日常视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众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并以亲身实践填补作品空白。另一方面,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又赋予了节目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进一步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欲。如《典籍里的中国》大胆创新传统戏剧的表演舞台,通过三个表演舞台、270度环屏设计以及连通舞台的时空甬道,使场景变化更为灵活,也营造了与现实世界产生区隔的时空陌生感。但是,在创作中也需要把握好陌生化的度,过多的陌生化内容极易导致受众心生排斥。

(摘编自张诚《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国风综艺节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风综艺节目除了具有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大量中国元素的特性外,还借助现代化表现手法。
B.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兼具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是国风综艺节目被众多观众接受、喜爱的主要原因。
C.国风综艺节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考虑到受众的感受,可能更容易实现其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D.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国风综艺节目在近年来兴起的原因就是其符合网络大众原本已有的期待视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客观论述国风综艺节目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
B.文章第四段将快综艺与国风节目进行对比,突出了大众审美诉求存在潜在转向。
C.文章第五段运用了事例论证,表明国风节目的创新表达赋予节目题材以陌生感。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紧紧围绕“国风综艺节目的兴起”进行论述,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待视野与媒介产品之间相互作用,既可能使节目为观众所青睐,也可能使观众产生抵触情绪。
B.“国风热”“国潮热”折射出大众审美追求由紧张刺激、冲突激烈转向审美意蕴与文化底蕴。
C.国风节目的题材与呈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受众接触、解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风节目意义的产生。
D.国风节目的叙事文本、表现形式上的陌生感程度,通常与受众喜爱国风节目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2022-03-06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语言也随之发展起来。网络环境开放包容,人们具有表达言论的自由。网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打破了空间的隔阂,传播影响力十分广泛。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接触,产生了表现不同文化形态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出现了较多的新创词、借词、旧词赋新意等。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新词的出现和存在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语义认知和社会接受的方式和程度等。然而这些词语一开始并不具有灵活的语言特质,造成网络词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交际的需要,交际的需要会让人们选择生动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感受。而无法用语言面对面地交谈时,人们便选择借助其他的方式,例如谐音、合成词以及旧词新用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网友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词汇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苦闷、自嘲的种种心境,能够获得更多网友的共情,使得网络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高效的生活方式,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上,也尽可能地遵循“经济原则”,即在保障沟通顺畅的条件下,使用少量的词语表达更多的含义。人们用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既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又符合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例如一些数字简化形式(用“88”的谐音方式来代替再见),以及中英文合成的网络用语,减省了笔画,节约了时间。此外,网友们更倾向于用一些英文字母的省写方式表达意思,这些字母往往是中文声母的缩写,例如用“nsdd”表示“你是对的”,表达对某人观点的认同;用“yyds”表示“永远的神”,用于评价某人或某物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很高;等等。在句式的选择上,人们很少运用长的复杂的句子,而是多选择使用较短的句子,同样还常常出现句子的省略,这些都透露出网络流行语结构的简约和精炼。语言的经济原则适应了网络的特殊环境,信息得到了减省,人们的沟通效率得到提升,能够尽量用简短的词语表达看法,发表观点尽可能地做到了不拖泥带水。

网络流行语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其意义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网络流行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于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解除了现实中的诸多条条框框,解放现实中的诸多束缚,让人们天性中的率真得到更多地发挥。人们在网络上的情感表达需求和寻求共同话题的需要,让网络流行语的含义更加深刻,对现实现象表达的诉求和网络的特点,让网络流行语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流行语既具有语言学研究的价值,也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摘编自李丽容《从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

材料二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喋喋不休,没失语啊?

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

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能力,避免文字失语症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其一,多读纸质书。要读整本书,读原著原作,千万不要迷信“让别人替你读书”。公众号、微博、B站、知乎……有很多地方可以获取知识。一本很厚的书,总有人用一篇推文、一则视频讲完。看这些东西,好像也能获得知识,但就是很不对劲。可能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零碎,所以很难帮人建立一个思想谱系,也很难被用于“再输出”。读原著,接触完整的原典思想和智慧,才有“再输出”的知识冲动,促进文字思想。

其二,多积累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表达力。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的情感。王尔德也说过,人们看见雾不是因为有了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教他们懂得了这种景色的神秘可爱性。语言干瘪,张口就那么几个词,牛啊,yyds,说明缺少文学的丰富阅读,无力用文学家教我们的语言表达出大千世界那无穷无尽、一波才动万波随的灵动可爱。

其三,多用完整的文字表达,有意识地用“生活语言”替代那些脱口而出的“魔性语言”。养成把想法写成长文字的习惯。不要让网络社交替代现实社交,在网上,那些省略语在小圈子里能创造出亲近感和交流效率,这种“亲近性、排他性”容易形成一种温暖的幻觉,到了面对面的现实生活中,就说不出话来了。

不妨试试,坚持一个月,文字能力必能复健。

(摘编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中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表现不同文化形态的网络流行语也随之而产生。
B.网络新词的出现和存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网络词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交际的需要。
C.从网络流行语的短句表达或者句子省略等语言形式中,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结构的简约和精炼。
D.网络语言的使用遵循经济省力原则,让人们在运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所思所想时充满个性化。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过多使用网络流行语会弱化了人们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要警惕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
B.网络上的省略语在小圈层能够创造亲近感和交流效率,但这仅对网络社交有益,对于现实社交则只有负面影响。
C.由于网络交流的影响,人们无法面对面交谈,只好借助谐音、合成词以及旧词新用等才能更生动表达日常情绪感受。
D.区别于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能够解放现实的束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正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所在。
3.下列选项中,不能有效支持画横线部分所蕴含的观点的一项是(     
A.当一个“梗”出现时,它在凭借轻松快捷的形式方便我们沟通的同时,也因缺少完整的意义,产生了人际壁垒。
B.不少人发现自己的感知和思维能力正在钝化,离开了网络热词就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用日常话语描述生活起居。
C.网络用语经常破坏汉语规范,比如“槑”,网络语言用这个字来形容很呆、很傻、很天真,而其本义却不被人知。
D.“懂的都懂”成为聊天时密语,形容厉害除了“绝绝子”想不到其他词汇,表达对某人的佩服只会使用“yyds”。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网络流行语有哪些利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