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报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 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

材料二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

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

(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15年1月)

材料三

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 所中小学抽样的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

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艺术报》2017年03月06日7版,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提出“书法进课堂”,材料二提出书法教师人才缺乏的问题,材料三则对“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提出建议。
B.三则材料对比,各有千秋,材料二的数据统计更详细一些;材料一权威性更强,材料三提出的措施更具体。
C.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
D.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预言中国人的书法能力会越来越强。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当务之急,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
B.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
C.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
D.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更透露了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2023-01-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思源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现代文明的核心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作为人类共同的探索和实践,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多样性特点。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可以借鉴先行者的成功经验,但照抄照搬鲜有成功者。只有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才能平稳有力推进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对实现现代化有着强烈的追求,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驶入快车道。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张蕴岭《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形成的。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目的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摘编自曲青山《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驶入快车道,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B.当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C.虽然我国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十四亿多人口已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D.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各国在现代化发展中互有关联,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往往并不同步,推进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B.不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只要协调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D.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一些国家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为人类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3.我国要保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道路,应坚持哪些重大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到四五月份,办公电话就成了热线,十有八九是咨询转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不知道所报考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近日,一位高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与转专业相对的是高考生报志愿时的迷茫:“高考学生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往往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有调查显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有超70%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需要尽早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了解社会,积极探索自我,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介绍。

(摘编自河北新闻网《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找到前行航标》)

材料二:

浙江省高中学生自我认知情况调查表

选项非常了解(%)了解(%)不是很了解(%)一点不了解(%)没有考虑过(%)
个性30.260.371.90.6
兴趣28.549.718.13.20.5
能力27.953.215.62.50.8
选项很强(%)较强(%)一般(%)不具备(%)没有考虑过(%)
合作意识19.732.445.81.20.9
竞争意识21.324.545.65.43.2
创新意识15.533.341.95.93.4
社会适应能力23.521.2510.34
人际交往能力22.637.936.70.32.5

(摘编自《浙江省首届新高考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在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学校性质、是不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作用;年级、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生涯发展及其各个维度有显著作用,并且年级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成绩越好,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

(摘编自卢淑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材料四:

高中生生涯教育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是学生在适当时期尽力规划个人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应全面评估自我,对自身能力、性格、兴趣、优劣势、个性、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业规划、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具有导向性,是随着学生年龄、经历、身处环境不断调整并继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规划都有助于学生清晰认识到“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等问题。

新高考改革下,学生学会选择是其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人生规划初期的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提前清晰认识评估自我,规划高中三年的选修课程,确定高考的选考科目,更要明确认识到课程选择的意义、生涯选择的重要性、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

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思考规划未来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道路,促使学生更早地思考人生,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和身处环境等有清晰的认识,对高中学习、大学专业、未来职业、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进而进行客观地、主动地选择。基于此,学生思考评估后的选择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其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

(摘编自刘瑞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70%的大学生想重新选择专业,这可能与他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家长、教师甚至委托机构代为填报志愿有关。
B.在张惠英看来,中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方向,结合对社会的了解,尽早地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C.据材料二可知,“社会适应能力”是被采样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因素,而“竞争意识”是最多学生认为自己缺少的。
D.相对于准确自我评估和课程选择来说,课程意义、生涯选择、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及人生的价值和责任等,也是高中生要明确认知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中学生需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找到合适的目标,明确前行的方向。
B.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涯发展水平越高,生涯规划可以不用考虑性别、独生子女等因素。
C.学生应全面展开自我评估,客观进行生涯选择,稳妥进行人生管理,由此,可以将盲目选择对人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D.高中生选择权的增加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权力去选择满意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求个人价值和幸福。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国家推行高中生生涯教育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022-12-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深远影响。通过碳减排,共同应对全球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等环境问题并实现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并向全球行动推进。

②当前,世界能源工业正在经历三场革命——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新能源规模化革命和能源管理智慧化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持续调整,新能源消费占比不断升高,形成煤、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新格局。其中,石油工业正在经历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的跨越发展,我国非常规油气已取得战略性突破,保障了油气资源供给。世界各国加快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

③中国的地下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供给以煤炭为主,在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6%,石油消费占比20%,天然气消费8%,新能源消费占比16%,形成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当前,四种主要能源都进入了各自新的发展时期。煤炭发展进入转型期,石油发展步入稳定期,天然气发展迈入鼎盛期,新能源发展跨入黄金期。按当前生产水平,全球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还可以开采139年,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还可以开采50年左右,化石能源资源仍较为充足。

(摘编自《碳中和正从全球共识向全球行动推进》)

材料二:

①“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②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③近年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世界多国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中金公司发布的《创新:不灭的火炬》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制造业高效,低成本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为推动中国完成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④从全球范围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

(摘编自《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

材料三:

世界能源结构发展变化趋势图

能源重大转第一次能源转换
(薪柴向煤炭)
第二次能源转换
(煤炭向油气)
第三次能源转换(油气向新能源)
生产力变革农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
能源时代资源型开发能源技术型创造能源

(摘自《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与人类碳中和选择》)

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全球能源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薪柴到煤炭再到油气的转换过程,目前正由油气能源向新能源演变。
B.薪柴作为第一代主体能源,促进了人类及农业的发展,煤炭的生产和使用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生产力的变革与能源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
D.技术型“创造能源”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主体能源,是因为资源型“开发能源”的过度使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目前来看,全球的化石能源资源还比较充足,但许多国家已在努力探索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
B.中国能源结构供给是以煤炭为主的“一大三小”格局,但目前煤炭发展已进入“转型期”,随着化石能源低碳化革命的推进,煤炭将退出能源格局。
C.目前我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占比16%,其发展已进入黄金期,世界多国也都在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
D.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问题是阻碍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问题,也是能源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领域。
3.在全球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应该如何担负起大国责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职业教育指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综合素质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2015~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0%提升至56%。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也持续增长。但从人才培养结构来看,相比职业教育体系较发达的美国、德国,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向社会输送的研究型人才较多,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严重。数据显示,现阶段中国、德国、美国应用型人才占比分别为44.4%、54.7%、67.6%。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政策方向包括职教改革和推进非学历职业教育培训。2021年10月12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此次职教改革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本科、高职在校生占比将不断改善。

(摘编自《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调研报告》,网易2022年4月11日)

材料二:

(根据教育部、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材料三:

学生就业岗位非兴趣和强项所在,用人单位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与就业者的专业背景错配……当下,就业市场供需错配是就业难的一大原因。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规划合适的就业出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赵天旭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入校时被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录取,却“常常因找不到学习兴趣而苦恼”,后经学校的“学生专业与职业匹配测评”,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最适合自己,随即转到市场营销专业学习,毕业后进入河南一家有名的建筑工程公司任职,现已当上采购部部长。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计算机专业教师韩雪平告诉半月谈记者,“学生专业和职业匹配测评”依托学校技术平台自动抓取学生的基本信息、图书借阅、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社会实践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学生职业性向大数据仓库,对学生进行测评画像和综合分析。

除此之外,学院还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开发了辅助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职业能力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为学生推荐高匹配度就业岗位的“学生智慧化精准就业系统”。这样就形成综合支撑人才分类精准培养的“人职匹配”大数据平台,助力实现学生“入学教育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求职择业阶段”的全过程匹配。

(摘编自《测测你是哪行“扛把子”,职校精准施教破就业供需错配》,《半月谈》2022年第8期)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含三个部分,其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核心。
B.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提出了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在高中、高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和目标。
C.2015~2020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最高年份达到5630亿元,其增速时有波动,但从未超过2015年12.9%的增速。
D.2015~2021年,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规模每年以不低于10%增速在发展,增速最快的年份是2020年,预计2022年增速为11.5%。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管是毛入学率,还是在学总规模,都在持续增长,所以人才结构严重失衡,职业高等教育明显落后。
B.2021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未来四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C.当下,我国普遍存在求职者的专业背景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能力要求不相匹配的现象,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消除了这种现象。
D.赵天旭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并在其事业发展上获得一些成就,其母校“学生专业与职业匹配测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如何助力我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土地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变异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然而人类的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荒漠化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23万亿美元,而且荒漠化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扩展。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是冬春季节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弱,因此每当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具备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三个必要条件。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治沙力量一直在努力攻坚克难,为这道全球生态难题找寻答案。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坡头,因沙丘高度超百米而得名。半个世纪以来,那里因包兰铁路、麦草方格、五带一体而成为我国规模化、工程化治沙的起点,并由此向世界输出中国治沙技术。以麦草方格为基础的治沙模式,在守护包兰铁路畅通的同时,也阻挡了风沙向城市侵袭,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摘编自《科学24小时·荒漠化治理路漫漫》)

材料二:

沙尘暴和扬尘、浮尘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都是强风把地面大量的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造成的,但扬尘或浮尘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而沙尘暴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则小于1千米,它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在时间上,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这段时间发生的次数占到全年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又以3-4月最为频繁,几乎占全年总数的一半。这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风速较大,雨季未到,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裸露的沙土变得松散,易于扬沙起尘。在空间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等。

(摘编自骥伏枥《卷土重来的沙尘暴》)

材料三:

十三五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深化防沙治沙改革,实行严格的荒漠生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原真性。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由点到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近20年,累计完成营造林884万公顷,工程固沙4.4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国批准建立53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封禁保护沙化土地总面积174万公顷,建设120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和198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次数年均递减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我国坚持荒漠化治理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走出一条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区的217个贫困县聘请了12.5万生态护林员,带动近50万人增收。同时,将荒漠化防治工程向贫困县倾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别向贫困县安排林业投资27.4亿元、40亿元、8.2亿元。发展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北方沙区经济林每年产出干鲜果品4800万吨,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1/3,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赢得了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赞誉。

(摘编自《治沙见奇效,我国沙尘天气年均递减20.3%》)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沙尘暴最严重的国家。
B.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的总称,沙尘暴天气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它所带来的危害超过了扬尘、浮尘中的任何一项。
C.冬春季节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地表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弱,因此每年的2—5月是沙尘暴多发的月份,尤以3—4月间最频繁。
D.“十三五”以来,我国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快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过程,导致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危害,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我国已建成的地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起了重要作用。
C.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因为这些地区气候条件变化较大。
D.我国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沙尘天气次数每年递减20.3%,植被平均盖度增加0.7个百分点。
3.近日,某国际环保组织到你们学校了解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做法,如果你是主讲人,请根据材料概括交流要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近年来涌现出如手机实时导航、抖音快手直播、自动驾驶汽车等服务。这类应用对信息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营商在设计网络的时候保证信息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迟滞效应尽可能小。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信息龄用作刻画信息‘新鲜度’的一种度量,从而对网络进行优化。杨浩的研究主要聚焦模型和算法的开发,物联网和5G6G的探索等,尝试在这些领域的根本问题和理论方面潜心挖掘,寻找突破。

33岁被遴选为SCI一区top期刊IEEE Transacti onson Wireless编委,这是对杨浩多年努力和学术能力的认可。杨浩介绍了他的科研进展,他说,为了应对无线通信网规模化后带来的信息传输分析、优化和设计挑战,我们认为首要的工作是发展可用的数学分析工具。我们融合了网络分析里经典的排队论与新兴的随机几何工具,发展了一套刻画无线网络中时空随机性的数学方法。基于这个工具,我们初步分析了大型无线网络中复杂的传输环境因素对信息龄的影响。进而,我们提出了从发端的更新与接入频率、功率控制、能量开销等若干方向优化信息龄,保证网络具有良好实时性的方法。我们也将在今年的国际通信大会上作专题课程讲座报告,向全世界同行展示我们的成果,为更好地开展全球科研合作奠定基础,也希望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可以树立起我们在网络研究方向的比较鲜明的特色。

去年一年,刚入职ZJUI不久的他,做出了不少成果,发表了十多篇SCI论文,效率显著。他年轻且有为,用科研知识和经验构成了茁壮的树干,他屹立且奋发,在无线网络领域枝繁叶茂。

生于斯,未长于斯,但要报于斯。杨浩拥有非常国际化的背景,在香港、新加坡、美国学习工作过,学成后归国,从事中国亟需发展的通信基础建设相关研究工作,并投身教育事业。他表示,首先自己是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个科研人。

现在国家发展如此迅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希望可以勇立潮头,面对风险,勇争机遇,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他所从事的无线网络相关研究,尽管可能从很小的角度出发,但也能积沙成塔,让世界拥抱一个更加互联的未来,让全世界的人们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对未来技术的探索,更是为未来在国际通信领域里增加话语权和主动权不懈努力。

杨浩希望自己可以在五到十年间,在他所在的科研领域拥有国际上的影响力,立志成为领域的标杆,成长为一棵真正的参天大树。这棵伫立在ZJUI的大树,又将在每一年摇动一棵棵小树。他说,在国外的学习背景令他学到了,科研要保持纯粹的初心,减少拿奖的功利。同时,他了解到,想要搞好科研,除了有一心一意搞科研的耐心,还要有善于表达的能力,有了好的点子就提出来,利于科研团队的进步。杨浩想要把自己学到的,通过言传身教,告诉自己的学生,培养好ZJUI的小树,培养好祖国大地的小树。这便是他心中教育的意义。

(摘编自项杨依晓谢雨欣《首先是中国人,然后才是个科研人!》)

材料二

相比全球整体情况,中国科研人员对未来所能获得的科研资助、科研合作的加强、技术在科研和教育中的作用、开放科学的发展等方面持更为乐观的态度。今天(425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所发布的《科研未来之路》报告,提到了这一观点。

该报告基于爱思唯尔在20202021年对全球逾千名科研人员所进行的调研撰写而成,从科研速度与开放性、科研资金投入、科研合作、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描绘了未来十年科研发展的图景,展现全球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科研经费是科研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全球有约一半的受访者指出,他们的研究领域面临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过去一年,全球科研人员对于获得经费支持的信心有所下降。

而中国却显示出了相反的趋势。同全球科研人员相比,中国科研人员更倾向于认为他们可以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同时,他们对未来持续获得科研经费支持也更为乐观。

报告显示,63%的中国受访者预计,其所在研究领域在未来几年内科研经费将会增长,而在全球范围内仅有39%的受访者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全球超过一半(52%)的受访者表示,同两三年前相比,他们实现了更多科研数据的分享。同时,有63%的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中国科研人员对这一趋势的认同显著高于全球水平,7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研究项目中跨学科、跨国及与产业界的合作比以前更多。

(节选自《爱思唯尔发布〈科研未来之路〉报告,展现全球科研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材料三

中国科技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了动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申请量排行榜首位。中国正加速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韩国西江大学技术经营管理学院院长丁有信认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许多领域,中国科技创新速度都在不断加快。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科菲·库阿库表示,中国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运用于解决就业、环境、农业、健康等关乎人民福祉的问题,这非常值得关注

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中国将在奔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法国席勒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专家佩里莫尼表示,中国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也是在为全球科技发展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哥伦比亚国立大学前校长里卡多·莫斯克拉看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大的扶持力度。十四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7%等目标,这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指明方向。此外,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动学术、创新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佩里莫尼认为,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把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重大任务进行部署。中国在研发领域投入巨大,并培养大批科研人才,成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2020年,中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0颗由阿根廷自主研制的遥感小卫星,开展对地观测。近年来,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促进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动能。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表示,科技能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也是决定国家实力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居于世界先进地位,阿中加强科研合作可以实现共赢

(摘编自《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科技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龄是在网络对信息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用作刻画信息“新鲜度”的一种度量。
B.过去一年,全球科研人员对于获得经费支持的信心有所下降,而中国却显示出了相反的趋势。
C.同两三年前相比,全球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实现了更多科研数据的分享,因此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
D.中国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地运用于解决众多关乎人民福祉的问题,这引起了国际有关人士的关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效祖国,对于杨浩来说,不仅体现在保持纯粹的初心搞科研,也体现在摇动一棵棵小树的热诚上。
B.《科研未来之路》报告展现了未来十年全球科研人员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中国科研人员对未来有些方面持更为乐观的态度。
C.对其所在研究领域在未来几年内科研经费是否将会增长,全球大部分的受访者对此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D.中国对科研投入巨大,在“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方面实现了年均增长,为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指明方向。
3.请分析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t的碳汇,相当于抵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①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隔和肠道排放到大气中。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

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1.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农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3.“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联合国主办的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月8日至12日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4000多人将出席大会。

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了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40年后的今天,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日趋严重。本届大会将对第一届世界大会通过的《关于老龄问题的国际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后通过一个新的行动计划,并制订一个关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期战略。

据联合国的统计材料,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3个国家是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到2050年,西班牙老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2%增长到44%,意大利将增长到42%,而日本将达到60%。此外,俄罗斯、瑞典、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也将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迅速增加。这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世界人均寿命1950年只有44岁,目前已经提高到66岁,到2050年时将增加到77岁。

人口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给予这个问题更大的重视,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政策。据了解,与会各国代表将在本届大会上就老年人医疗政策、社会保险政策、退休金制度和家庭赡养老人等问题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

(摘编自刘瑞常《综述: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引人注目》,央视网2022年4月7日)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称为老龄化社会,达到14%称为老龄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达到21%称为超老龄社会。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全球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预计2057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4.25亿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为32.9%~37.6%。

2020年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3660万,预计2050年将增至1.59亿,高龄老人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增长将弱化家庭养老的功能。

2020年老年抚养比为19.7%,预计2050年突破50%,意味着每两个年轻人需要抚养一位老人。抚养老人和养育小孩成本高昂,年轻人两头承压。

中国人均GDP接近发达经济体下限,但13.5%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10.8%的平均水平,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双重压力。

图表1:近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图表2: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的用时(年)

(摘编自任泽平《泽平宏观: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趋势》,金融界2022年3月8日)

材料三: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比“十三五”时期要大。1962~1976年婴儿潮人口在未来5~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升至2060年的35%。

中国的老龄化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50年将达到4.5亿老年人口规模,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正在考验中国人民的智慧。

首先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可怕也不应该怕;同时要明白,人口老龄化即使是人类自身演化的结果,却可能是中国21世纪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所以一定要认真应对。

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一种人口现象,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延缓战略”和“适应战略”,并坚持二者并举。“延缓战略”,即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使人口老龄化慢下来。人口老龄化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学会适应它,实施“适应战略”。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使人口转变、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及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为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摘编自王桂新《中国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国家治理》2022年5月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第一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以来,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对此给予更大的重视。
B.目前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日本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仅用了24年,远低于法国的126年,日本的老年人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
C.200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意味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
D.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老龄化率整体呈递增趋势,且还在快速发展,预计2033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寿命增加了,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人口老龄化比其他国家严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寿命更高。
B.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以及虽富却老等特点
C.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认真应对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21世纪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也是对中国人民的智慧的极大考验。
D.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挑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2022-08-2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咸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至2021年12月,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跨越,天基测控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航天测控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安全可靠、响应迅速、接入灵活、运行高效、服务广泛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体系,圆满完成以“神舟”“天舟”系列飞船、“天和”核心舱、“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

2014~2019年中国航天发射记录及增长

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表(截至2020.12.30)

国家/地区(航天爱好者网)

总发射次数

成功次数

失败次数

入轨航天器数

美国

44

40

4

916

俄罗斯

15

15

141

中国

39

35

4

85

印度

2

2

11

欧洲 Ariane 公司

7

6

1

62

日本

4

4

4

伊朗

2

1

1

1

以色列

1

1

1

全球统计

114

104

10

1221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1月《<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材料二:

4月16日凌晨0时4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与核心舱组合体分离,正式开始返回之旅。此时,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要密切关注各个飞行器的一切数据。这样的坚守从去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升空后就开始了,航天器的平稳飞行,是完成一切任务最基本的前提。

4月16日上午9点30分,神舟十三号飞船推进轮和返回舱分离,随着飞船返回速度不断加快,航天员的身体也在经历最后的大考。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总调度陈军伟说:“曙光医生会在返程的全过程中监测航天员的心率、体温,包括呼吸这三大主要的核心生理指标,然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入大气层后不久,神舟十三号就要迎来返回过程中最紧要的时刻——黑障区。进入黑障区后飞船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只能依靠自动程序飞行,因此返回前最后状态的确认就非常重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田活动测控分队队长胡凯说:“我们要给他们进入黑障保驾护航,把数据发送到北京飞控中心,为北京中心提供更精准的落点预报。另一个方面就是进行应急发令,确保它进入黑障安全。”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返回舱着陆后,接航天员回家只剩下最后一个关键动作——开舱门。此次开舱门的苏黎明已经是搜救分队的第三名开舱手,为了在返回舱落地后尽快让航天员出舱,他向前辈学习,与同事比拼,用独家妙招训练开舱门的手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在即,神舟十四号乘组随后也将出发,在轨参与中国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建设,并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实现在轨交接。地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地面各系统多年精心、认真锤炼的这张守护之网,将会更好地保障中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飞行。

(摘编自《焦点访谈:护航“神十三”回家》)

材料三:

每次太空活动的最佳开展时段是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哪些技术中心和人配合?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里快速寻找到最优方案?这件事情离不开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的贡献。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作为空间站运营规划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单位,支撑了国内首型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研制,实现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从手动规划向自动规划里程碑式的飞越。原来需1个人3个月完成的任务,现在可允许数十至上百用户提交任务需求后,在十几秒内便能生成任务规划方案。此外,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复杂任务快速求解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多家用户的高效协同。

2021年4月,空间站运营系统有效支撑未来3个月至半年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规划方案,有效支撑了航天员在轨任务情况安排,顺利保障了后续的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的发射任务;并在随后8月成功实现对未来半年内“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行任务的基线规划与飞行规划。

目前,团队已圆满保障天和核心舱、天舟载货船、神舟飞船的发射、在轨和回收任务,实现空间站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我国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当前,团队正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系统升级改造,未来将持续保障空间站运营任务。

(摘编自《长江日报:神舟十三号安全返航背后的“黑科技”——武汉这支团队让空间站任务规划自动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至2021年这六年中,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了207次发射任务,其中2018年就有39次,使得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B.在2014年至2019年间,中国航天每年的发射次数有增有减,后两年发射总数与前四年发射总数大致持平;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最高。
C.依据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美国各项数据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入轨航天器数量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的数量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的数量总和,这表明在航天领域美国仍然居于优势。
D.2020年世界航天总发射114次,其中失败次数占比接近十分之一;有4个国家发射完全成功,但它们的总发射次数比较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神舟”“天和”“嫦娥”“天问一号”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圆满完成,表明中国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了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的跨越。
B.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发送数据给北京飞控中心来确定飞船的落点位置并在飞船经过黑障区时进行应急发令,以此确保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安全。
C.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在太空活动最佳开展时段的确定、资源需求、人机配合、寻找最优方案等复杂任务求解的技术难题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D.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已助力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飞跃,实现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完成系统升级改造。
3.你认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2022-08-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