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1 . 文房器物指文人的书房、书斋及相关器具。历代文人墨客以书籍、器物、字画为载体,不断阐释着文房文化。2023年7月6日开幕的“赓续文脉——中国文房艺术展”共展出古代及当代文房器物600余件。本次展览以“器以载道”为宗旨,系统介绍了中国历代文房的文化、美学和制作工艺。假如你参观了此次展览,你的感受可能是(       
①中国文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国文房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
③文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征
④文房对展现中华文化精神有重要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1-18更新 | 358次组卷 | 7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 . 人民日报新媒体制作发布了文物音乐会版《达拉崩吧》。长信宫灯的宫女举着手中的灯火唱“我们带上最好的火箭,逐梦最高的天”,发出对宇航火箭的祝愿;铜奔马眉飞色舞地唱着“创新创业,国家扶持,我们去奋斗”;唐粉彩仕女俑则唱“小康之后,乡村振兴,一个不能少”……由此可知,文物音乐会(     
①创造文化新体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③弘扬传统文化,服务新时代社会实践
④展现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 从“冰墩墩”“三星堆”“故宫”到“铜奔马”……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创产品,通过深挖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创意,构建起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核心产业链,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之路上进行了持续探索。这说明利用好文化遗产有利于(     
①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释放文化资源的使用效能
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③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集中展现民族的整体风貌
④保留民族优秀文化记忆,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瓷器技术传到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①独具特色的中国瓷器文化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22更新 | 229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成都漆艺是四川省成都市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都漆艺始自商周,盛于汉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三千多年来,成都漆艺以雕花填彩、银片丝光、镶嵌描绘等传统手工技艺和地域特色,独树一帜,体现出古蜀大匠质体文饰的天人合一,深沉典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成都漆艺的发展也曾遇到一些挑战。如今,成都漆艺开始尝试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漆器中去,同时还把漆器与金属、玻璃制品和环境装饰等材料进行跨界结合;开发适合中等收入需求的茶具、酒具、餐具、糠盒、首饰、文房类等系列产品,让消费者欣赏得起、用得起,让漆器回归生活,古老的漆艺再次焕发生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成都漆艺为何能再次焕发生机。
(2)成都漆艺的发展离不开漆艺人才的培养。请就“如何让成都漆艺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6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气象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记录天文气象,用来预测天气变化和农时。而古诗词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古诗词中,很多描写天气的词语、比喻和意象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通过阅读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感悟,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气象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由此可以看出(     
①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载体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享用着文化
④文化自信要以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为前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2023年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全国热映。一边看电影,一边背唐诗的“学习式观影”引发热议。“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当穿越千年的诗句透过银幕与观众相遇,长安的繁华气派、塞北的苍凉辽阔,与回响在历史深处的吟诵一齐“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该作品的成功在于(       

①换一种方式学习诗词,拓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②用科技手段重塑传统表达,打造文化传承新思路

③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促进观众与中华文化共情

④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0-18更新 | 1703次组卷 | 36卷引用:黄金卷01(全国卷老教材)
8 .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中有5部中篇小说:《红骆驼》致敬核工业事业中的无名英雄,《荒野步枪手》以节制明快的语言塑造了当代军人的个性形象,《过往》以其独有的故事张力诠释了人性的美德和宽恕的力量,《荒原上》粗粝有力地展示了青春和生命的新鲜质地,《飞发》通过日常生活史的考证写出了个人命运与香港的精神风貌。这些获奖作品对文艺创作的启示是(     
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
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③坚持文艺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
④追求作品形式创新,彰显独特的艺术气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应该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中和”等理念体现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阐明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孟子》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形象地说明了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珍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大力普及“天人合一”的理念,也要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观;还需要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要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人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10 .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等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中国茶及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跨越历史和国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     
①中国茶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
②中国茶文化对人类文明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中国茶文化的价值取决于世界各国的认可程度
④成功入列世界非遗增强了中华茶文化的包容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