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遗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旨在(     
①理清历史脉络,实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②发掘文化载体,增强中华文化历史信度
③活化历史场景,彰显中华文明独树一帜
④探寻文化源头,促进世界文化融合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1-27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必刷模拟卷03【全国卷新教材】
2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制作丝绸的国家,出土于新疆尼雅的蜀锦护臂是汉锦的代表之一,其面锦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另有云气纹、鸟兽纹等纹饰,有力地证明了西域与中央王朝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材料表明(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③文化形式的丰富性,规定着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内涵
④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4-06更新 | 143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
3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从2001年至今,该工程已经取得多项显著成果,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利于(     
①不忘本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面向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推动发展,形成文化遗产开发热潮
④凝聚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023-03-29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3届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政治试题
4 . “2021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于2022年1月19日召开,会上发布:2021年新疆围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实施,完成主动性考古发掘15项,同时完成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18项,累计发掘墓葬400余座、清理遗址4400平方米,出土钱币、玉器、陶瓷器、金属器等文物千余件(组),成果丰硕。做好考古工作有利于(     
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丰富和深化国人对历史的认知
②保护珍贵文化遗产,更好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③如实再现历史场景,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彰显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增强中华文明的历史信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4-30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综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泉州古称“刺桐",宋元时期,各国商人旅行家和传教者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市井十洲人”共同促成了这座东方大港的繁荣,由此产生并留存了一系列文化遗产。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就此开展征文活动,下列主题中恰当的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人类共同的财富,申遗成功责任大于喜悦
③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④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022-03-15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考第一次适应性检测文综政治试题
6 .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安徽宣城,家家户户忙着制蜜枣、迎中秋;在四川泸州,邻里聚在一起点桔灯、吃橙子……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中国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对中秋节的当今文化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精神的回望,表达中国人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情感与信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②是文化的纽带,促进交流互鉴,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推动国家发展
③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当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变化发展
④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一纸侨批,满腔家国。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现在,侨乡汕头的侨批文物馆中收藏着侨批12万件,最早的写于1881年,晚至上世纪90年代。如果你有幸到侨批文物馆参观并写观后感,下面最恰当的观点是(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②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共同价值追求的体现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1-05-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政治试题2
8 .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以各种方式保留在城市机体里,沉淀为独特的记忆和标识,例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等。以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传承。切实守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是基于(     
①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漠视国粹将失去根基
②只要保留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就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坚定城市文化自信,决定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3-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政治试题2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席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材料二   最是文化润人心,中华民族一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润物无声也是“文化润疆”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河南依托文化大省优势,在新疆举办“中原西域古乐交流”、“中原服饰绣品”“梨园春豫疆情”等“中原文化天山行系列展演”120余场,演出了《焦裕禄》《村官李天成》《红旗渠》等多台剧目。豫新两地联合开展了中原与新疆民俗文化比较研究、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联合创作了《花开时节》《兵团颂》《天山长路》等多部影视精品。这些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润泽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灵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为什么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对材料二中“以文化滋养润泽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灵魂”的途径加以说明。
(3)以材料为根据,为“文化润疆”工程的开展写两条宣传标语。
2021-01-30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政治试题1
10 .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10月在安阳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此推动了人们对甲骨文的研究,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载体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精神活动
②中国传统文化已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
③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④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