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04 13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自张海明《中华美学关键词:道法自然的要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有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阶段防御系统。病原体侵入体内的最初数小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迅速作用,各种免疫细胞展开对病原体的攻击。随后,特异性免疫开始作用。“T细胞”作为特异性免疫中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能获取病原体的信息并激活同为免疫细胞的“B细胞”,下达使其合成“抗体”的指令。接收到指令的B细胞大量产生抗体,借助抗体破坏病原体。另外,部分T细胞等免疫细胞能够通过破坏感染病原体的细胞,阻止感染的扩大。特异性免疫就是借助这样的机制,发挥强大作用,消灭病原体的。

由于部分T细胞和B细胞能够存储病原体的特征信息,因此,当曾经感染过的病原体再次侵入时,人体能够迅速杀灭该病原体,这被称为“免疫记忆”。疫苗,就是利用了这一免疫机制,将病原体的特征信息提前储存到T细胞和B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中,成为人类用来抵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面对疫苗,我们在犹豫什么》,《科学世界》2020年第1期)

材料二

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多个国家不同研究团队有不同的技术方案,有的传统,有的新锐。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减毒活疫苗,采用的是活性病毒,经改造使其毒性减弱失去致病性。该疫苗免疫效果好,生产成本不高,但研发时间长,还有低概率致病风险。第二种是灭活疫苗,又叫死疫苗,同样是最传统的疫苗。该疫苗采用的病原体已失去活性,但表层蛋白仍可触发免疫反应。这两种疫苗的研发及生产涉及病毒培养,生物安全要求较高。

重组蛋白疫苗安全性好,不需要分离获得病毒毒株,只要根据病毒的序列,表达出大量的病毒抗原蛋白,制成疫苗即可。简单点讲就是“给人打病毒表面S蛋白”。而核酸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则是给人体注射病毒抗原蛋白的编码核酸,利用人体细胞自己去合成病毒的抗原蛋白而产生免疫应答。这种开发技术新颖,目前全球尚无一款获批上市。

陈薇院士团队正在做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属病毒载体疫苗,他们将改造后的无害腺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制成疫苗。无害的腺病毒戴上S蛋白的“帽子”,假装自己很“凶”,让人体产生免疫记忆。

所以,打个比方,如果减毒活疫苗是“将野兽驯化为坐骑”,那么灭活疫苗就是“”;重组蛋白疫苗是“”,核酸疫苗就是“”,病毒载体疫苗则是“”。

(摘编自果壳网《新冠疫苗到底多久才能面世?》2020年4月21日)

材料三

DeepTech:目前各国都在加速疫苗研发,据说最快只要12或18个月,但大部分已有疫苗研发都是几十年才获得成功,请问新冠病毒疫苗能这么快成功吗?

张林琦:确实可以这么快。因为传统技术的平台很成熟了,新技术应用如mRNA技术可以加速开发。再加上在社会需求急切的情况下,各方面都会加倍努力来缩短这个开发时间,所以一定会冲破一些过去的慢节奏。

DeepTech:也有权威专家说,不排除疫苗开发会失败。您觉得会有这种可能吗?

张林琦:会有这种可能。新生事物,没有谁能保证百分百会成功。但我们一直在全力以赴。我国为增加胜算几率,同时展开了五条研发路线。针对这五条路线,还设疫苗开发专班负责协调研发单位,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早期介入,全程参与,研审联动,全力推动疫苗研发工作。

DeepTech: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上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吗?

张林琦:首先要安全,其次要诱导出可以阻断病毒进入细胞的抗体,第三要避免出现不利的免疫反应或者副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疫苗成本和可及性。

(摘编自《专访清华大学张林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文网2020年5月7日)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在第一时间提交了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早在1月22日,科技部第一批启动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应急攻关”项目里,快速研发疫苗就是其一。虽说疫苗从研发到生产是个长链条,但我国有整合全链条资源的优势,可同步推进研发、审批、生产各个环节。所以,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工作预估会比SARS疫苗进展顺利。

(摘编自《科学看待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人民日报》2020年4月20日)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苗成为人类对抗病原体的有力武器,利用的是人体的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以及细胞的“免疫记忆”功能。
B.T细胞作用不可小觑,它能获取病原体的信息,激活B细胞并对其下达合成抗体的指令,有些甚至能阻止感染扩大。
C.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是采用传统研发技术方案的疫苗,它们都需要培养并获取病毒毒株,有一定生物安全风险。
D.安全、有效、无害、低成本、可及性等都是疫苗研发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疫苗的研发耗时较长。
5.材料二①~④空缺处依次填入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将野兽制成标本”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披着羊皮的狼”
B.“让野兽进入昏睡”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披着羊皮的狼”
C.“让野兽进入昏睡”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披着狼皮的羊”
D.“将野兽制成标本” “直接使用野兽皮毛” “人工合成野兽皮毛” “披着狼皮的羊”
6.结合材料三和四,请概括我国有可能较短时间内研发成功新冠疫苗的依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

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⑦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⑾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⑿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⒀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B.小说中,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写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正说明了这一点。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9.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


【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盐运司,官署名,掌管地方盐务。古代实行盐铁官营,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六部各司其职,礼部掌管礼仪、祭享、漕运、贡举等事务。
C.两淮,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人,最终使章瑾受到惩治。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颇有见解,善于处理边境事务。他弹劾私自役使操练士兵的杨得青等人,命令各边镇检举上报此类现象,并反对增加临洮戍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2)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既描写了景物,又刻画了人物,一静一动之间足见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态。
B.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景物与生活中的棉絮和镰刀联系在一起,富有生活气息。
C.颈联写出诗人在赏完美景后放开怀抱、放浪形骸的情怀,不愿受世俗“衣冠”的约束。
D.本首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浑然天成。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3)《庄子逍遥游》中对大鹏鸟徙于南溟广击水、高飞升进行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渐喧嚣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尽管________,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

“与盛唐相比,宋朝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________,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宋代文人不仅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而且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等领域,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审美观。

明代士大夫身处独特的政治环境,强调自身环境的艺术化需求,逐渐从义正辞严的关注________,转向________的艺术创造。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这既是对宋代造物艺术的继承,也生发出自身玩物心态的转变,抒写人生处世的格言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成为风尚。因此,明代文人雅士将雅集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闲逸的生活形态推衍到顶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事过情迁   征服进取   庙堂之器   独抒性灵
B.时过境迁   迎难而上   庙堂之器   不拘一格
C.时过境迁   征服进取   庙堂之高   独抒性灵
D.事过情迁   迎难而上   庙堂之高   不拘一格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不是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是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B.他们不仅积极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C.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使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D.他们不仅积极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使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
D.你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2020-09-16更新 | 435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同为“低头族”,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与看书的,社会观感却大不相同。____,后者则常常被看作是热爱学习。_____,除了我们这个社会重视读书之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考虑在内。手机等电子终端里包罗万象,鱼龙混杂,如果定力不够,很可能接收了一大堆无效甚至有害信息,从负面影响了人的专注力。看书则不然,除了增长知识外,____,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2020-09-02更新 | 488次组卷 | 22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真题 名校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016-11-18更新 | 1660次组卷 | 72卷引用: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山东卷)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从蛟龙潜海到航母下水,从嫦娥飞天到玉兔登月,从移动支付到 5G 落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一直都有青年人不懈努力的身影。蛟龙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2岁,嫦娥团队平均年龄也只有 33 岁。祖国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每一位青年都在其中,有所贡献。

材料二:

互联网时代,一群走“柔弱美”路线的流量明星和网络红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普遍正值青年时期,看起来性别模糊、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他们动辄把“讨厌”(尾音拖长且上扬)“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也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入戏”……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认为“当代中国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论述类文本
4-60.65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冯骥才(1942-)  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张廷玉  《明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韩愈(768-824)  诗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10.8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青春 使命  奋斗 励志  材料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