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中山先生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这段对话说明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
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
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2 .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下列著作中,与“这种风气”关联最密切的应是
A.《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近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19世纪50年代,他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倍受英美两国资产阶级青睐。他认为“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所以,人应当随生存环境来调节、改变自己,去适应其生存环境。……社会发展是一个生存竞争的过程,……通过竞多,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不同的民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基本的社会分类是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前者最突出的特征是强制;而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欧洲社会将不断从军事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摘编自任丰田《斯宾塞社会进化论思想述评》

材料二

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为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王栻《严复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宾塞与严复思想的相同之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思想产生的不同背景。

2018-01-17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四次测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天演者,即进化之谓也。该理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政治目的,就是用进化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反对顽固派的保守思想,向国人敲响祖国危亡的警钟。严复相信赫胥黎关于生物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世界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在竞争中,谁最强横有力,谁就是优胜者,谁就能生存,否则就要灭亡。

因此,此书一出,使当时处于“知识饥荒”时代的中国知识界如获至宝,并产生振聋发聩的广泛影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梁启超读到《天演论》译稿,未待其出版,便对之加以宣传,并根据其思想做文章了。

——摘编自吴晖、俞松《一本书影响了几代人》

(1)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赫胥黎的进化论有何突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严复转而认可清朝统治
B.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传播受挫
C.严复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新旧杂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由此可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2017-09-27更新 | 891次组卷 | 20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弘扬文正教习,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不受重用。于是“纳粟为监生”,并“发愤治八比”,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实质上反映了
A.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消弭B.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体系落后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2017-05-08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模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1902年4月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
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
B.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
C.革命者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10 . 189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1896年康有为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该运动
A.因受清政府大力压制而收效甚微B.因戊戌变法失败而未能延续下去
C.有利于启发民智促进社会进步D.杜绝了全国范围内的缠足陋习
2016-12-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