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 题号:2089214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惟才是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 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职能日益转向经济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行政“通才”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日益专业化的政府工作。1968年《富尔顿报告》揭开了二战后英国文官改革的序幕,增加专业人员的比重,实现专业化管理,要求今后考试任用的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这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打破“通才”体制,却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官选才标准的深思。

——摘编自《从富尔顿改革看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两国选拔人才标准变化的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选官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诏》

材料二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怎样的优势?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2021-09-07更新 | 2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摘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

——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


(2)据材料二,分析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弊端。
2022-06-18更新 | 1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整规范。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

——摘编自宿志玉(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考课制发展的原因。
2020-10-12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