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垃圾分类

陈静波

①前一阵子,小李挤进了一家大企业食堂工作,着实让她兴奋了一阵子,心想:大单位就是不一样,每天中午有几百号人吃饭,光食堂工作人员就有十几人。每顿菜品虽然不太多,那也是换着样做,光主食就有十来种。

②食堂虽然是个小集体,却也是个大社会。别看只有区区十几人,每个人的资历和背景可是各不相同,能到这个大单位的食堂工作,也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所以,自打到这,小李就非常谨慎。

③食堂的日常工作由厨师长大王负责,每天做什么菜、每个人的分工由他说了算。大王主要负责单位领导的小灶,其他大灶则由主厨老孙负责。小李听说大王是后勤钱处长的亲戚,但具体是什么亲属关系她不知道。钱处长除了来吃饭,平时不怎么来食堂检查工作,而是由一名后勤管理员负责。管理员小章倒是按章办事,把人员管理、卫生要求、伙食标准甚至垃圾分类都在会上传达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记到了会议记录本上,但具体工作仍由大王负责组织并且实施。大王曾在会上强调过,你们虽然都是被聘用的,但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进来的你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如果谁不好好工作,我随时都可以把他开除。看到管理员都没有表态,厨师长倒先立了规矩,小李想:不管谁是领导,自己都是干活的,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干好就行了。

④每天食材进库的清单,都是由小章和大王签字交接的,签完字就证明外购食材已经入库,小章就可以拿着清单上账了,至于食材是怎么被使用的,全凭大王一个人说了算。每天中午收拾完厨房后,按照工作分工,小李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装进黑色的塑料袋,然后扔进单位后院一辆专装垃圾的手推车里,再由环卫工人运走。一些纸壳等可回收垃圾则由“改刀”的付姐进行捆绑打包,也放到后院的一个拐角处,再定期让一个收废品的拉走。小李在收拾厨房时看见吃剩下的馒头和包子,一些剩饭剩菜全都扔进垃圾袋感到心疼,几次想说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知道,食堂是不吃剩下的食物的,每顿饭都是新做的。看到这些吃剩下的食物被当作垃圾倒掉,小李心里真不是滋味。a.小李悄悄把食堂要丢掉的剩下的馒头花卷带回去给家人吃,心里很开心。

⑤有一次收拾完厨房午休时,小李看见厨师长大王将一箱鸡蛋用黑色塑料袋包好后从厨房拿了出去。还有一次,她看见他将一块五花肉也用黑色塑料袋包好后,从厨房拿了出去。小李很好奇,当大王用同样的方法又拿走一箱牛奶时,她跟了出去,看见大王将东西放到了后院门外停放的一辆轿车的后备箱里。小李不认识那辆车,但认识开车的人是后勤处钱处长的司机。小李明白了厨师长每次开会讲话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底气。回厨房的走廊里,小李和大王打了个照面,大王面无表情地瞅了她一眼,小李倒像是做了亏心事一样不自然起来。厨师长从食堂拿出的食材不仅放到那辆轿车的后备箱里,有时也放到他自己电动车的小后备箱里。

⑥一天午后小李在宿舍休息时,听见厨师长在厨房与付姐吵了起来,听音儿好像是与付姐卖纸壳的钱有关。第二天付姐就没再来上班。几天后在食堂工作会议上,小章通报了付姐因违反工作纪律被辞退的处理决定,倒是厨师长大王又重申了一下“不听话就开除”的纪律要求。看来厨师长确实有这个权力。

⑦有一天在准备午餐的食材时,小李听说钱处长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被“双规”了,心想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情节怎么会在本单位发生了?之后的几天,厨师长像是丢了魂似的发愣,有时还没在灶台前开始炒菜汗就下来了,甚至有一次炒菜时竟然忘记了放盐。终于在不久后的一天,厨师长也因为“违反工作纪律”被开除了,公布这个处理决定的是新上任的管理员小辛,会上小辛向大家传达了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提出了“爱惜每一粒粮食,堵塞每一处漏洞”的要求,强调要按照计划标准准备食材,按照就餐人数准备饭菜,剩下的食物下一顿再吃。b.看到剩馒头和剩花卷再不能拿回家吃了,小李却开心地笑了。

⑧厨师长由食堂主厨老孙接任,据说原管理员小章被下派到基层锻炼去了。

1.小说标题为“垃圾分类”,但与“垃圾分类”的内容并不多,作者这样取题有何用意?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说小说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2)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以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分析其妙处。
3.仔细体会小说第④段和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请说说小李为什么开心?
a.小李悄悄把食堂要丢掉的剩下的馒头花卷带回去给家人吃,心里很开心。
b.看到剩馒头和剩花卷再不能拿回家吃了,小李却开心地笑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角是大王,还有人说是小李,也有人说这篇小说没有主角,是一篇群像小说,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2024-02-2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底蕴百花芳,代代都有传承人

①林守明今年74岁,是地道的泉州人,其父亲林宗栋是当时村里的木雕艺人。每每到了端午节,都由父亲负责雕刻龙船上的龙头,手艺非常高超。在父亲的影响下,林守明也爱上了传统工艺。

1963年,在他人的介绍下,16岁的林守明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跟着一众老师学习。从竹编到刺绣,林守明虚心请教,熟练掌握了每一道工序。因为喜欢,他时常找公司的扎灯师傅交流学习,也常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动手。有时,他会将自己做的花灯寄在公司服务部卖,没想到反响很不错,渐渐也有人找他下单。

③耳闻目濡,他儿子林伟忠10岁起就跟着学扎灯,后来放弃了工作,专心致志做花灯。父子俩共同设计、制作花灯,在灯会上获奖无数。

④时代在进步,扎一盏好灯,要耐得住。对此,林守明父子深有体会。设计、授课、刻纸……在小小的花灯艺坊里,林守明、林伟忠父子待了几十载。过完最忙碌的元宵节,他们想出去逛逛也没法闲下来,因为要开始张罗明年的灯展。今年准备参展的是刻纸灯,这种灯无须扎制灯骨,基本原材是纸板,根据造型分解成若干组合纸板块面,在块面上描画图案,然后用刻刀雕刻,浮现出镂空的图案。这种刻纸无骨花灯,林守明父子很是拿手。

⑤一张方桌,摆着两盏小台灯,身形消瘦的林守明经常坐在此处刻纸。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是一方年代悠久的蜡板、一把锋利的美工刀。细看蜡板,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刀痕,满是勤勉的记录。每次刻纸前,他都要先用刀把中间的蜡磨平,放上纸张才开始动工。虽然蜡板的年纪不小,林守明却舍不得换,在这块“老家伙”上,他一次能刻出20层厚的图案,非常考验基本功。

⑥“如今,花灯的造型越来越漂亮,材料也更丰富,对声光电的运用也多了起来。”林守明说,扎灯其实不难,要肯下功夫。他拿出了一盏身高二三十厘米的针刺灯,其六面的块面中间为刻纸图案,四周一排排整齐的针孔组成了花纹,与刻纸图案相互呼应,看上去非常精致。亮灯后,光源从点点针孔里折射出来,犹如繁星。这种针刺灯源自于唐代,与刻纸灯的灯体制作相似,不同的是,图案要用钢针顺着纹路刺出来。制作一盏针刺灯,需要经10多道工序,用于拼贴花灯的纸片,依照几何原理,有严格的形状大小,稍有不符,花灯便无法组装,或者容易变形。“这盏灯个头不大,但要花好几天时间。”林守明说,针刺灯的图案由针孔构成,每扎一下都要求力道均匀、排列整齐。

⑦传承匠心半个世纪,林守明父子依然执着。“泉州的元宵节氛围浓厚,市民对花灯的喜爱程度逐年增加。”林伟忠说,泉州花灯的“传统味”没有地域局限,市区的灯展热闹非凡,周边县市区也各有特色,发展前景广阔。而年近五旬的林伟忠更喜欢创新,比如把现代喷漆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使制作这一传统的刻纸料丝花灯速度更快、整体颜色更加匀称。去年,他们开始尝试推广花灯研学,反响热烈。根据年轻人的喜好,他们设计出了很多好看的新型花灯,比如小小的多边形刻纸花灯,依靠灯光、造型、图案的设计,能在地上投射出很多漂亮的花纹;针刺配合纸编花灯,在底部放置刻纸的图案;用薄纸折出莲花的形状,附上灯光特效……这些小而巧的精致花灯,深受市民喜爱。

⑧赏灯的底蕴滋养了花灯事业,一代代巧思的扎灯匠人守传承、推新意,传承之路道阻且艰,林守明很坚定,“我的人生就是做花灯,我这一生就注定要跟花灯打交道”。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林宗栋、林守明、林伟忠一家三代的故事来展现主题,人物有主次,叙事有详略。
B.选文第⑤段加点词“老家伙”指的是蜡板,是林守明对工具的亲切称呼,传达出喜爱之情。
C.文中林守明父子对待扎灯工艺的态度是同中有异的,林伟忠比父亲林守明更加喜欢创新。
D.文末以林守明的话语从侧面传达他对扎灯事业的执着与坚守,既照应文题,又凸显主题。
2.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方信息。
制作过程同(灯体制作)异(图案制作)
刻纸灯以纸板为原料——_______——描画图案——组合______
针刺灯______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亮灯后,光源从点点针孔里折射出来,犹如繁星。(修辞)
(2)陪伴他度过漫长岁月的,是一方年代悠久的蜡板、一把锋利的美工刀。(加点处为朗读重音,请简述理由)
4.第④段写到“扎一盏好灯,要耐得住”,“要耐得住”什么?请简要概括。
5.班级文学刊物设有“人间传奇”“传承天地”“自然哲理”等栏目。请你将此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下一段推荐语。
2024-02-2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3 . 柳芽茶

杨丽琴

①三月,阳春。

②细雨,微风,花红草绿,燕子斜飞,河边杨柳枝条上绽出了新芽儿。三片、四片、五片……相拥着,抱在一起,如一簇一簇清新的小花。鲜嫩嫩的黄绿色,上面有一层白白的小茸毛,如撒了一层霜花。春忙间隙,母亲挎一小竹篮,去河边采摘柳芽儿做柳芽茶。

③春阳普照,柳芽儿像一个性急的孩子,大约七八天,就褪去一身茸毛,长成了青绿绿的柳叶儿。柳叶儿又硬又苦,就不能做柳芽茶了。

④父亲喜欢喝茶,但是,那时生活十分清苦,舍不得花钱买茶叶。偶尔的,只买一点劣质的炒青,硬纸袋的小包装,极俭省地喝。

⑤有一年的秋天,母亲去江南的三爷爷家,学会了炒茶。当满树飘着鲜嫩的柳芽时,母亲忽发奇想,采摘来柳芽,用炒茶的方法,做了一些柳芽茶,装进空硬纸袋里,拿到父亲面前。说,新炒的柳芽茶,泡一火尝尝。父亲接着纸袋,凑近鼻子,闻了闻,又细细地打量了那小小的柳芽儿。转身拿来茶杯,和平时一样,用手指尖捏了一些,放进茶杯,倒上开水。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柳芽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水慢慢地氤氲成清亮的碧色。父亲端起茶杯,轻轻嘬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不禁皱了皱,又嘬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舒展了开来,不住地说,香,好喝,还夸母亲手艺好。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了一朵花。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断过柳芽茶。

⑥母亲做的柳芽茶,其实工艺很简单,但需要有耐心,一点也急躁不得。我家门前的水塘边有两棵大柳树,母亲每次采摘时,都特别细心,且每根柳条上都要留一些柳芽,母亲说,保留一些新绿,才不会影响树长得粗壮。

⑦采摘好的柳芽先一点一点捡出杂质,挑选干净了,摊在簸子里,放蔽荫处晾晒,等柳芽儿软了,就可以放锅里炒制了。母亲先将铁锅烧热,再倒入柳芽,灶下改用文火,慢慢翻炒。这时,母亲不会让我们烧火,她要亲自掌握火候。火候小了,炒不出那种清香;火候大了,有焦糊味。

⑧柳芽茶炒制好了,灭火。冷却后,装进一个矮矮粗粗的大铁皮盒子里,盒子的样子虽不秀气,但肚量极大,能装进一斤多柳芽茶。一铁皮盒子茶叶按理不够一年喝,但父亲总是省着喝。常常的,下一年的柳枝发芽了,铁皮盒子里还剩有很多。每每这时,父亲就紧着喝了。

⑨大铁皮盒子摆放在五屉柜上,见父亲喝得有滋有味,我也想尝一尝。一次,父亲和母亲出去干活了,我偷偷地搬出盒子,学着父亲的样子,用手指尖捏了一些,放进茶杯里,倒上开水。待杯子里的水清黄澄亮时,端起杯子,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立即,一种苦涩钻进了喉咙,我忙不迭地往外吐,满满的苦涩却像惩罚我似的,好一会儿还留在口里。

⑩或许,人对于甜总是有与生俱来的钟爱。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少时,难以品尝出茶的真正滋味。

⑪工作以后,我给父亲买了上等的好茶,但父亲还是习惯喝母亲手制的柳芽茶,我买的好茶,只拿来招待客人。我以为父亲舍不得喝,就让父亲尽管喝,喝完了我再买。父亲听了我的话,用一种很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你母亲制的柳芽茶才是上等的好茶呢!不信,我泡一杯你尝尝。”我想起少时偷喝的那一次,想推辞。父亲已经拿来茶杯,兴冲冲地泡了一杯。为了不扫父亲的兴,我强忍着喝一口,茶水入喉,滑滑的,如丝般轻轻抚过,进入了胃里。感觉没有了少时那么苦涩。于是,又喝了一口,像父亲那样,慢慢地啧一啧,这时,我却喷出了丝丝香甜来。

⑰原来,时光不单单可以煮酒,还可以煮茶。

⑬闲时喜读书,在书里看到,柳芽,又叫柳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祛风、明目、乌发、驻颜、益寿等功效。茶圣陆羽《茶经》里也有柳芽茶的做法,算得上烦琐,但饮者也只说它贮藏愈久,茶味愈浓……古书上也有记载柳芽主治“风水黄症,湿痹挛急,膝痛”等病症。用柳芽和茶叶泡成的茶,观之清香,饮之可口,其益可以防治黄肿病和筋骨疼痛。迄今,扬州长春岭寺内的僧人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的“消灾延寿茶”,仍然是善男信女追求的上品。

⑭我也爱上了喝柳芽茶。每年,母亲炒制好柳芽茶,都会送我一小盒。步入知天命之年后,母亲的柳芽茶也成了我的钟爱。闲时,慢慢地品,茶里,有柳的清香,有春的气息,更有着母亲的味道。

⑮许是,和这茶一样,有爱的地方,就有温馨。

1.文章围绕“柳芽茶”记叙了哪几件事?
2.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阳普照,柳芽儿像一个性急的孩子,大约七八天,就褪去一身茸毛,长成了青绿绿的柳叶儿。”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柳树在春天生长得迅速。
B.两次喝柳芽茶我的感觉迥异,这是因为我经历过人生的磨难,从柳芽茶中品出了人生苦尽甘来的哲理。
C.文章第⑬段引用书中内容,不但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柳芽茶的神奇作用,还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D.文中详写母亲炒柳芽茶,运用了记叙和描写,体现出母亲心灵手巧、做事耐心的特点。
3.语言赏析
(1)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父亲端起茶杯,轻轻嘬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不禁皱了皱,又嘬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舒展了开来。
(2)文中下列画线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说说你的理由。
新炒的柳芽茶,泡一火尝尝。
4.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闲时,慢慢地品,茶里,有柳的清香,有春的气息,更有着母亲的味道。
2024-02-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莱西市(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夏天的雨

文/刘江滨


ㅤㅤ①雨,一年四季都下,但雨在不同的季节却有不同的性格,春雨温顺,夏雨暴烈,秋雨忧郁,冬雨冷酷。虽然空气聚而为云,沛然成雨,四季皆然,然而,我却觉得,雨是属于夏天的,只有夏天的雨才有雨的模样、雨的气势、雨的风格。如果比作一出戏,春雨是序幕,秋雨是尾声,只有夏雨才是惊心动魄的正剧,才是真正的下雨,轰轰烈烈,痛快淋漓,大气磅礴,雷霆万钧。
ㅤㅤ②夏天的天气,多酷热,闷热,烈日当空,晒得树叶打蔫,禾苗焦枯,狗吐出舌头呼哧带喘。蓝天上白云朵朵,像极了棉花棉絮,时快时慢在空中飘移。民谚云:云彩向东,一阵风,云彩向西,一阵雨。忽而,仿佛在白棉絮中泼了黑墨,白云变成乌云,渐积渐厚,瞬间飘到头顶上空,一不留神,一阵大雨哗哗而下,等你抱着脑袋跑到屋檐下,刚刚立定喘口气,却云散雨收了。真是来得疾去得快,刘禹锡诗云东边日出西边雨,就是说的这种情形。民谚又云:谁知哪片云彩能下雨?以此来譬喻运气的降临不可预知。阵雨过后,太阳又在当空灿烂。
ㅤㅤ③夏雨本就暴烈,如万箭齐发,直射地面,砸在屋顶、窗户、树叶上,发出砰砰、啪啪的巨大声响。如此,还犹嫌不够,借风作威,借雷作势,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地人间,一场大戏壮怀激烈,过足了瘾。其实,一场暴雨来临之前,已然是蓄足了势,做好了铺垫。乌云密布,天色如夜,黑云压城城欲摧,天空仿佛一口倒扣的锅。知了停止歌唱,燕子麻雀惊慌地掠地而飞,啾啾哀鸣,蜻蜓也失去了平日的悠闲,莽撞地胡飞乱翔。雨点还未落下,空气已是湿漉漉的了。一道闪电,撕破天幕,一声惊雷,天际滚动,欻欻,咔咔,像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大雨倾盆而下。立时,天地相接,一片白茫茫,水蒙蒙。房檐挂起水帘,树木化为竖琴,地面汇成小溪。苏轼诗云: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杨万里词曰: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做水银窝,泻清波。两位大诗人都以做喻,以做比,夏雨的形状动态,跃然纸上。
ㅤㅤ④夏天还有一种奇特的雨叫太阳雨。天空明明日头高悬,乾坤朗朗,却雨点子骤然掉下来,还没醒过神来,雨歇了,太阳没有眨眼,只是地面被打湿,爆出尘土热乎乎、潮乎乎的腥味,才确认刚刚下雨了。太阳雨是诗,句子短促,唯有惊叹;是小说,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是魔术,玩了个大大的障眼法。实际上,是那朵雨做的云飘到了太阳底下,挥洒了一下。
ㅤㅤ⑤夏天的雨还属于童年。可以光着脚跑到雨中撒欢而不怕淋湿,雨后可以看彩虹,采蘑菇,捉泥鳅,逮青蛙,村里水塘蓄满了水则可玩水游泳。夏天的雨,一如院落中的那只大瓮,储满了童年的记忆。
ㅤㅤ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一句大家熟知的励志的话,这,只能是夏天的雨。

(选自《刘江滨作品集》)

1.文章写夏雨,为什么在第一段中写春雨、秋雨和冬雨?
2.赏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
3.第⑤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02-2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5 .        

文秀

①从我记事起,父亲出门干活总是光着脚,无论严寒酷暑,无论怎样凹凸不平的地面,他都健步如飞,宽厚的脚掌抓地有力,哪怕肩上挑着重重的担子也毫不影响他行走。母亲告诉我,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布料做鞋穿,周而复始,光脚便习以为常了。小时候,村里的人不管怎么议论父亲,我都不屑一顾,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勤劳能干的。

②一转眼,我上了小学,有一天下午临近放学时,下起了滂沱大雨,简陋的瓦房教室里在不停地漏雨,滴滴答答地落在了课桌上,老师不得不停止上课,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无雨的角落耐心地等待。雨水顺着墙壁往下流,教室里早已湿成了一条“小河”。同学们叽叽喳喳,讨论家长们会不会来送伞。送伞,对于我来说基本上是一种奢望。因为父母都很忙,他们会以农事为重,多数情况下,我只能将书包紧紧地抱在怀里,然后弓着背,冒着雨跑回三四里之外的家里,到了家,裤子、褂子都能挤出水来。

③我正在胡思乱想时,突然一双熟悉的大脚出现在教室门口。我抬头往上一看,竟然是父亲,他手里拿着一把水淋淋的黄色油布大伞,裤脚卷得高高的,父亲看看老师,再看看我,又黑又皱的瘦脸上挤出了难得的笑容:“待会儿你自己打着伞回家,我还要下田疏通水道呢!”我接过伞时,他已经消失在雨中,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光着头和脚,冒着雨消失在雨帘中……原来只有一把伞,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

④渐渐地,我长成了大孩子,上了初中。有一天上午,学校开家长会,父亲作为家里唯一识字的大人,这个会非他开不可。父亲仍旧光着脚,脚上沾满了泥巴,他从秧田里刚撒完稻种,眼看开会的时间就要到了,他没有洗脚,火急火燎地走向学校。一进教室,课任老师、家长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那双大脚。那一刻我的脸像被人抽了一巴掌,火辣辣的,

⑤老师向全班家长介绍父亲时,特意强调了父亲为了培养优秀的我,勤劳节俭,连双鞋都舍不得穿,此刻教室不但没有人感动,反而哄堂大笑。父亲的脸立刻挂不住了,瘦削的黑脸上红一块,紫一块的,喃喃自语道:“哦,是的,不是……”

⑥记得那天开完家长会,父亲闷闷不乐,他没怎么吃饭,跑去十里之外的合作社,买了一双胶皮黄色球鞋,穿着回家,一路上,熟人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瞅着他,人们议论纷纷:“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升起来了,老张竟然穿鞋了。”

⑦我见到父亲一瘸一拐地走回家,皱着眉,似乎很痛苦,穿着新鞋很享受才对,他怎么会这样痛苦呢?我不禁这样想,想问又不敢问。当他坐在板凳上脱下鞋子的时候,我才明白他的苦。原来新鞋磨脚,脚趾与鞋面接触的地方起了许多水泡,有的已经磨破,流出血水来。我不忍多看一眼,想要安慰一下父亲,却开不了口,我无比惭愧。父亲长叹一声,摇摇头,将新鞋收了起来,仍旧光着脚干活、走路。

⑧几年前,我们兄弟姐妹都成家立业了,父亲却得了食道癌,好在手术比较成功,在康复的四年多时间里,他仍旧光着脚四处跑,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第一次去医院,我们逼着他穿鞋,他没办法就从箱底翻出那双胶皮黄色军用球鞋,在我们面前穿好。可是趁我们不注意,他将球鞋夹在胳肢窝里,光着脚跑去医院。我们问他:“爸,你的鞋呢?”他“嘿嘿”一笑,不置可否,我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真拿他没办法。不过,为了医院的卫生,他每次去医院前都将脚洗干净,上病床前也是洗脚的,这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⑨有一天,我骑车上班摔了一跤,骨折了,也住进了他治病所在的医院。白天,我在骨伤科不能随便走动,打水,打饭,甚至上厕所都要麻烦病友家属或医护人员帮忙。老是麻烦实在不好意思,有时我干脆就饿肚子,一天只吃两顿。

⑩第二天中午,我躺在病床上玩手机,突然病房的门一开,抬头一看竟然是老父亲,他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双手捧着一盒饭,仍旧光着脚,颤颤巍巍的。最近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没有食欲,只能勉强喝点稀饭,医生悄悄地告诉我们,他的生命快到尽头了。我连忙拄着拐棍,下床跛到他的面前。当他把饭递到我的手上时,我顿时哽噎起来,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滴滴地滴在他那干瘦的光脚上,每滴都那么沉重。

⑪“儿啊,你哭什么,我还没死呢。”父亲脸上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我吃了几口,放下了,却怎么也吃不下。父亲就如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⑫三个月之后,父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临走时,我们给他穿上了他珍藏的那双胶皮黄永球鞋。

(选自2023年10月27日《江山文学网》,有删改)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时间父亲做的事情儿子的感情态度
小时候干活总是光着脚,受众人议论。不屑一顾
上了小学光着脚雨天给我送伞。______
上了初中______难堪
会后买鞋。惭愧
几年前______无可奈何
光着脚给我送饭。______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3.说说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通读全文,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文章标题,并说明理由。
A.我的奇特父亲   B.光脚父亲C.父亲的那双黄球鞋
2024-02-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读下面诗歌,完成学习任务。

游道场山何山

[宋]苏轼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三叹。

(选自《湖州乡土语文读本》)


【注释】①道场山何山:两山都在湖州城南。道场山因南朝梁时如讷禅师筑庵于山而得名,何山因东晋吴兴太守何楷曾在此筑读书堂而得名。②山水窟:风景佳胜之处。苏轼《将之湖州戏赠莘老》:“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③陂湖:湖泊、湖泽。④石齿:这里指齿状的石头。元好问《少室南原》诗:“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⑤瑶席:美称,指供坐卧之用的席子。⑥翠云鬟:这里指妇人美发般的翠色山峦。杜牧《山石榴》:“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1.结合诗歌内容,分别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
(1)出山望翠云鬟
(2)山中对酒三叹
2.有人建议将诗中“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一句作为道场山景区的广告宣传语。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2024-02-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昆虫记》“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请以下面一段文字为例作具体说明。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连那凶狠强壮的猫头鹰都不敢轻易离开巢,可孔雀蛾却能果断地飞出来,而且不受树枝的阻挡,顺利到达目的地。身上居然没有一个地方被刮伤,哪怕是细微的小伤口也没有。这个黑夜对它们来说,如同大白天一般。

2024-02-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
名校

8 . 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虏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释】①戚继光作此诗时,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事,加强北边对蒙古鞑靼的防御。②虏酒,少数民族地区所酿制的酒。③玄戈:雕有花纹的兵器。④销杀气:制止战祸。⑤勒名峰:东汉窦宪大败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代将军们以立功“勒名”山峰为荣。⑥故李将军:唐代李靖,屡次击败东突厥和吐谷浑,曾在盘山顶上舞剑。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深冬时节登上盘山之巅,号角鸣而草木落,浓云散而高峰立,萧瑟与雄奇并美。
B.颔联写诗人畅怀饮酒,非常尽兴,浓浓醉意中观赏乌鸦飞还,不再畏惧朔风的严寒。
C.颈联抒怀,为了国家的安定,诗人愿奉献终身,情志豪放,格调高昂。
D.尾联诗人遥想窦宪、李靖两位名将,感叹自身无人相伴,名剑无人能舞,引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
2.分析诗句,完成下表。
诗句意象手法情志
颔联借景抒情长居边地的思乡之情
尾联勒名峰、舞剑台
2024-02-22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长沙开福区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9 . 父亲的船

王瑛

①家门前的河埠头还是泊着一排水泥船。从斑驳的船身和船舱的绿苔可以看出,这些船已经被遗弃很久了,那里有一只大水泥船特别抢眼,船身干净,舱内几乎无积水。它是父亲的。

②这是父亲这辈子的第三只船。

③那时水乡的路狭窄简陋,坑坑洼洼。路难行,船便成了水乡人出行和运输的主要工具。水乡的船就是水乡人的腿,如草原上的马,林海雪原的雪橇。

④第一只小木船是父亲成家后除了房子以外唯一的大宗资产,也是父亲放下书包去生产队挣工分的必备工具。父亲划着它去田间地头,运输生产队必需的肥料等生产物资。为了工分,也曾让脏兮兮的鸡鸭鹅坐过。

⑤当然,父亲最为自豪的是他划着这只小木船,欢天喜地地接回了他的新娘——我的母亲。每当母亲提起这个事,都会露出羞涩的笑,仿佛回到了那个既贫穷又浪漫的年代。母亲说:“我这辈子吃最大的亏,就是让你爸用载过鸡鸭鹅的小木船把我接了过来。”她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脸的满足,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后悔。母亲的话让父亲非常享受。他总是含笑细听,偶尔也会蹦出一句:“下次我换个大船让你坐坐吧。”

⑥有较深记忆的是家里的第二只船——小水泥船。船上有桨,可以划也可以蹬。一脚蹬开,便会惊动潜伏在水草丛里的小鱼,它们闪动着黑灰色的鳞光,箭一般的四处迸射。我还爱趴在船头,看水草依依地舒展手臂,看小鱼你追我逐,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这种水泥船在水乡很普通,在我眼里是移动的家。

⑦我从小喜欢坐船,便总想着法子让父亲给我划船。那时候去的最多的是外婆家。外婆家也是水乡,从水乡到水乡,需要划个把小时的船。有一年春节,河面结了薄冰,小船需破冰才能前行。母亲说不去了,这么远,碎冰划船太费时费力。但我太想念外婆家那口装满零食的大木橱,哭闹着一定要去。没料想,父亲说,天气好,走吧——大不了多划半小时。这一次,父亲破例主动让母亲划船,自己则拿着一柄更为厚实的木桨跪在船头破冰。父亲奋力把船头的冰用木桨击碎推开,母亲则在船尾用力划上几下。如此反复,船行进得很慢。好在快到外婆家时,河面豁然开阔。冰层消失了,河面上飘动着腾腾热气。父亲迫不及待要把母亲换下来。母亲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说:“都快到了,还换什么。”父亲早就脱光了厚衣服,内衣也湿了,他笑着说:“你每次起桨都敲得船沿啪啪响,再这样敲打下去,我怕我的船帮要保不住喽。”母亲也笑了,佯嗔道:“你的心里只有船。”

⑧在我十岁那年,家里的小水泥船卖掉了。那天,父亲一大早起了床,把水泥船的船肚打扫得干干净净,买主把船划走后,父亲仍呆呆地站在河埠头盯着船缓缓远去,许久许久,扬起的手才垂下来。卖掉小水泥船后,父亲似乎变了一个人,常常呆坐在河埠头,一语不发,默默地吸着他的烟。

⑨一天早上,母亲去了外婆家,傍晚还未归。父亲又呆坐在河埠头,大口地抽着烟,那背影孤寂得像岸边的老槐树。远处的河面,一艘船在向河埠头靠近,慢慢停在了父亲边上。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幕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是母亲!父亲扔掉快燃到指尖的烟头,站起身,一个箭步跨进船,接过母亲手上的篙杆,问怎么回事。母亲看了父亲一眼,说:“喏,这船是你的了。”跟在母亲身后的父亲一个踉跄,差点落水,急声问母亲:“你说啥?”“这船是你的了!”母亲大声跟父亲嚷道。父亲先是一脸的错愕,接着像个小孩子,跳进船舱上蹿下跳,摸摸船头,又看看船尾。原来,母亲是凑钱买船去了。

⑩这次,父亲听从母亲的安排,在船尾装了台柴油发动机。父亲驾船的姿势,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母亲站在岸边,一脸幸福地对我说:“船是你父亲的命。”

⑪船大了,又装了柴油发动机,父亲常常以河为路,以船为家,农闲的时候就用船搞运输挣钱。到了年底,结婚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次,村里一户人家要接新娘,自家的船太小,村里也没有别的带动力的大船。于是,主人家找到父亲,问能不能借用一下大船接亲。父亲想都没想,立马答应。

⑫主人家走后,父亲开始翻箱倒柜。母亲问他找什么,父亲说:“我记得你有一条大红被面从没用过,帮我找找。”母亲好看的眉眼皱了一下,说:“你用红被面做什么?”父亲说:“接新娘要喜庆点,接你时没这条件,现在我得把船装点装点。”找到被母亲压在箱底的红被面后,父亲又去街上买了些彩带彩旗,砍了几根竹子,在大水泥船的船头上扎了个喜气洋洋的彩棚。

⑬到了约定的日子,父亲开着船来到主人家门口的船埠头,闻讯出来的主人家欢喜得连声道谢。用扎了彩棚的船接亲,这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原来用船接亲也可以如此喜庆啊。

父亲的这次创举,给他带来了租船接亲的“商机”。开始父亲是友情出船,后来再有借船接亲的,主人家都会多多少少给些报酬。父亲却每每拒绝,他总说,乡里乡亲的,不用了,你们能看得上我这位“老伙计”,给它沾点喜气,就是它的福分了。扭不过父亲的乡亲们,最后总会笑嘻嘻地把喜糖递上,父亲也乐呵呵地接过,再互道一声“谢谢”。

⑮后来,我成家、有孩子了。父母亲不再年轻,大水泥船也老了。父亲已好多年没再划船,他和母亲跟着我一起住进了城里的高楼。老家门口这条熟悉的河变得冷冷清清了,河面上很少能再听到“突突突”的马达声,船孤独的身影横亘在宁静的河水中,也停泊在了我的记忆里。

⑯偶尔,我们回到乡下老家,父亲就会下到停在河埠头的水泥船上,摸一摸拆去了柴油发动机的船尾甲板,舀一舀去积在船舱中的雨水,再拿把扫把,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完这一切,他就蹲在船头抽烟,仿佛在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促膝长谈。

(选自《野草》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场景梳理】船在变,故事也在变,请阅读全文,补全与船有关的故事。(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故事①:运输物资挣工分                    故事③:趴在船头看风景                    故事⑤:以船为家搞运输
故事②:______                                 故事④:______                                 故事⑥:______
2.【细节品味】本文文字精纯,情意丰沛。请选择一个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篙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
3.【写法赏析】文中有三处写到父亲“抽烟”这一细节,父亲的心理一样吗?请结合文中画线句,说说其异同之处。
4.【意蕴探究】母亲说“船是你父亲的命”,文章结尾也说:父亲回到老家,就会下到“水泥船上”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写道:“做完这一切,他就蹲在船头抽烟,仿佛在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促膝长谈。”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惜船?请结合全文阐释原因。
2024-02-21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请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中“鸟”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卡片

陶渊明在诗中常用这个形象来表情达意,或表现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雄心壮志,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表现归隐田园后闲适自得的心境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等。

2024-02-1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