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议与启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部分中学生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拖延现象却屡见不鲜。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人们对拖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拖延是“时间杀手”,是一种恶习,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考场上,面对题目繁杂的试卷,如果拖延,考试成绩就会很难看。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几秒钟的拖延就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哈里克说:“世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习而一事无成,这是因为拖延能杀伤人的积极性。”

也有人认为,拖延一下并不要紧。人们一般只对不喜欢做的和觉得拖一拖也没问题的事拖延。从某种角度上说,拖延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当你面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拖一拖,能缓解你的不良情绪,让你能平静地面对要做的事情。把很多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再做,往往能激发自身更大的潜能,完成任务的效率会更高。当然,这样的拖延考验着你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对时间节点的准确把握,对做事节奏的控制。

【材料二】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牢固的行为习惯时,那就是患上了拖延症。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不断地否定自我,严重的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

调查表明,现实生活中认为自己患拖延症的人不少:50%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86%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拖延症,其中50%的职场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开始工作,13%的职场人不拖到领导再次催促,绝不去完成工作。拖延症常见的类型如下图: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主观因素:有的人因害怕失败,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而拖延;有的人因过于追求完美,害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拖延;有的人本身就懒惰,不愿做事情;还有的人是受负面情绪影响,行动受阻。其次,也有外界因素,如任务过多或者难度过大,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会让人拖延或逃避任务;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也往往会导致拖延行为。

【材料三】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焦虑不已,也想改掉,但依然一边焦虑,一边拖延。就连吃晚饭这样的事,有人都能拖到晚上9点,再饿也唤不起习惯性“床上瘫”的自己。中国青年报的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4名拖延症患者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8.7%的受访者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拖延症患者很难直接做困难的、需要意志力维持的事情,因此容易耽误学业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的职业——自律监督师应运而生。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患者打败拖延症。他们帮助患者学会规划时间、制定分步目标,因为小目标能消除拖延症患者的畏难情绪;同时训练患者的自控力,因为自律才是拖延症最有效的克星:还采取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抵制不良欲望,消除外界干扰,排除不良情绪,减少患者完成任务的障碍。另外,他们还会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拖延症。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患有拖延症的人会产生自责情绪和负罪感,并会患上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
B.调查发现,中学生、大学生、职场人三类人中,中学生的拖延症最为严重。
C.造成拖延症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害怕失败、追求完美,任务过多过难等。
D.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对自己的拖延症感到焦虑,也想改掉,却迟迟不采取行动。
2.请根据材料二给“拖延症”下定义。
3.王素和李想对拖延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如果你在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王素:拖延的危害很大,咱们应该远离它!
李想:我觉得拖延也有好处,拖一下也没什么。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位学生拖延症患者某个周日的观察记录,假如你是一位自律监督师,请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他拖延症的类型并给出对策。

观察记录

8点:起床,吃早餐。

9点:家长叫他做作业,他说时间还早,要休息一下。

11点:家长再催,他依然说时间还早,作业肯定能做完。

12点:吃午饭,午休。

15点:开始做作业。

1520分:跑去吃水果、听音乐。

17点:还在听音乐,家长问他作业是否完成,他说离明天上学还早呢,不着急。

第二天上学,老师给家长发来短信:您的孩子又没交作业!

自律监督师的分析和对策
拖延症的类型对策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021-06-16更新 | 2451次组卷 | 34卷引用: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A卷)
2 . 综合性学习活动。
班级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参与活动。

【材料一】4月16日,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南京江宁汤山园博园正式开幕。本届园博会打造出了四大精美花谷、五大地标景观等功能布局。观众和游客足不出市,便能一网打尽江苏13个设区市的园林胜景。对采石宕口和废旧水泥厂进行生态修复和利用后,打造自然景观,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是本届园博会的一大突出亮点。

【材料二】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要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要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活动一:信息提取
(1)请你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材料编辑
(2)班级准备编辑一期手抄报,请仿照示例的格式给【材料二】的内容拟栏目名称。
示例:【材料一】热·动态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认识提升
(3)上面的两则材料给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哪些认识。(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6-12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江苏泰州市泰兴市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


材料二

为实现中国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减排。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居民能源消耗的增速就开始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


材料三

2020年1月,中国能源基金会和南方周末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报告中有如下一些结论:①公众对于全球变暖和气候问题的认知度较高,各项认知平均分都在4.1分以上(满分5分),但是对“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储备不足,平均分和认同度较低。②对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公众相信它可以“对地球负责”“造福后代”,但对低碳生活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个人愉悦感认同度相对较低。③公众对低碳生活与消费存在困扰,其中对“低碳产品辨识困难”最多,其次是对其功用存疑、担心影响生活质量。④受访者中,每月都会网购的人数占比高达85%,每周网购1~3次的接近30%。这其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消费,因“网购的便利和快捷”“拼团/拼单”而产生的不必要消费高达61%。⑤公众更接受的减碳方式是“省着用”而非“省着买”,相比消费减量,公众更愿意在使用过程中节约。


材料四

中国矿业大学陈红教授说:“早在2009年,原环保部就启动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的研发工作,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口方要求提供碳标识。低碳标识的确立,可以减少中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冲击。绿色供应链发展起来,消费者也能更好地识别并选择低碳产品。”

[以上材料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及《南方周末》2020年6月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能耗,避免碳的排放。
B.居民能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在20%以上。
C.低碳生活践行难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低碳生活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和难以辨识低碳产品。
D.各地相继出台低碳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就能确保消费者有效识别和选择低碳产品。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你就如何让公众有效践行低碳生活提三点建议。
2021-06-10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

中西思维方式的典型差异

经验综合型·实证分析型迫于严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都没有把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而是把人作为“天地之心”,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古人称之为“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性思维”,它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古希腊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古希腊人领受到大自然的特殊恩惠,他们对大自然不仅没有压抑恐惧的感觉,反而十分热爱和崇尚,他们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考察。近代经过培根和牛顿的创造性研究,把自然界看成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进行研究建构,对之考察时,就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理论系统的目的。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实证分析型的客体对象性思维”。

意象性与实证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以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古希腊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思维注重形体,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量,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

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注重直觉体悟,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这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材料2:

为什么科学诞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几何原理》是古希腊人的著作,《九章算术》是同一时期中国人的著作。明朝的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几何原理》这本书来到中国,和他的中国朋友徐光启一起翻译的时候,徐光启将这本书和《九章算术》进行了比较,发现差异非常巨大。中国人研究数学就聚焦于一些实用的数学问题,而西方人也就是古希腊人特别注重寻找事物背后的原理。

这种探求事物背后普遍原理的思维方式,对于发明创造而言非常重要。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佛罗伦萨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建于辽朝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的一个古塔,它全部由木头建造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技术非常高超。但有趣的是,西方人由于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规律,他们努力探究并掌握了建造庞大穹顶的工程学的原理,所以类似这样的教堂可以在整个欧洲到处兴建,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传播给其他的人,从而让其他的工程师也能够迅速掌握建造的方法。而中国的这种建筑技术,只有师傅向徒弟这一种传授的方式,他没有掌握背后的科学原理,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仿效。所以即使到了今天,而令文物保护者十分头疼的是,没有人知道塔的建造原理,如果你拆掉了一个木头,你是装不回去的,你不知道它背后的原理,这就是东西方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差异。当西方人掌握了一个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的时候,他是可以把它向外推广的,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他的环节,从而可以扩张知识就发生了扩散。

1.下面与材料一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经验型思维与西方实证型思维的形成,都源于自然条件的影响。
B.中国思维方式是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思维方式是客体对象性思维。
C.中国思维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西方思维具有典型的形象性特征。
D.中国思维具有模糊性特征,直到现在,思维的模糊性特征还很明显。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梳理科学不会诞生于中国的两条原因。
3.试分析王阳明“格物竹子”所体现的典型的中国式思维。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4.请列举一个具有典型“中国式思维”的生活事例。
5.当中国科技企业遭受西方制裁时,你会向科技企业或国家提出怎样的建议?
2021-05-31更新 | 42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重庆市渝中区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语文试题
5 . 实用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此举不仅有利于破解农村群众看戏难问题,也让戏曲重返基层广阔天地,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来源《光明日报》)

本网讯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月20日,关帝镇迎来了绵阳市涪城区2019年文化惠民“戏剧下乡”活动。文艺演出在关帝镇政府院坝进行,艺术家们带着自己的“看家本领”为村民献上精彩纷呈的节目,《请长年》《人间好》《上门问婿》《变脸、吐火》等4个经典节目先后上场,整场活动气氛热烈,掌声雷动,吸引了近200名群众前来观看。此次演出既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和精髓。

(来源《涪城区新闻宣传网》)


材料二:

某校对1500名学生观看的五类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情况如右图。


材料三: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材料四: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墨家、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生命,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来源于《人民网》)

1.材料一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2.你从材料二的调查统计图读出了哪些信息?
3.材料三哪句话最能说明戏曲的特征?材料三的思路是怎样的?
4.“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请结合材料四简要归纳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理由,并分点陈述。
5.有人说:“戏曲节目不好看,可以在春节联欢晚会取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021-05-06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考一诊语文试题
6 . 综合性学习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活动“科海泛舟”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21—22题。

材料一:2005年,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发生大面积电荒,这个数字在2006年被刷新,这年共有25个省级电网拉闸限电,仅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就拉闸限电80多万次,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达2000万至3000万千瓦。湖南省5天停电9652次,时间是2005年12月19日至23日。据专家预算,如果从2000年开始计算,5年来“电荒”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石油,是现代社会生存的血液。从1997年始,中国从石油输出国变成了进口国。200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在2.7亿吨上下。但产能只有1.7亿吨。2005年,中国石油需求量达到2.9亿吨左右,有可能超过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中国石油产量并未大幅度提高。从1999年净进口量4000万吨,到现在的超过1亿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将达37%。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进口量将超过国内需求的一半。

材料三:可再生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可再生资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我国,风能拥有量居世界第二,太阳能拥有量居世界第一,生物质能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苍天给了我们一笔无比丰厚的财富。

1.从上述材料中,你在有关中国能源方面获得的信息是什么?
2.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想?
2017-04-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宝坻区第八中学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7 . 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请你结合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说说主人公保尔给你的人生启示。
2017-03-14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宜兴宜城环科园教学联盟八年级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8 . 综合性学习

期中考前,同学们围绕着“走进奇妙对联,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说对联】
(1) 材料一

对联,是文学和书法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对联也如其诗文词赋一样,是一种抒怀言志、讽时刺世、描述祖国美好风光的工具。人们阅读一副好的对联,不但会从中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丰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欣赏,可以得到启迪、激励、鞭策,甚至还可以用作武器,刺杀一切丑恶的东西。正因为对联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见乐闻。


以上材料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对联的妙处?
【赏对联】
(2) 材料二

对联的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同时要求上下联的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对联的结构要相应;对联的平仄要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小米同学从网上收集了几副对联,请你从以下三副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从对联特点、内容和表现思想等角度,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 B C
(A: 爱晚亭前湘水碧,岳阳楼外洞庭秋)
(B: 上客能论道,虚怀只爱才)
(C: 兰竹有清致,山林无世情)
【评对联】
(3)材料三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因此,很多人觉得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今传统文化较为缺失的情况下,应该发扬光大。可是也有人说在年前家家户户贴上大门的对联,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凤南中学等六校八年级下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