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河流地貌的发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海边或河流边,我们有时会看到如下图的水工建筑,那就是“丁坝”。因为它一端与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坝”。读以下两图,回答下面小题。

长江口横沙岛海塘丁坝分布图                              某河段示意图
1.左图中,长江横沙岛修筑丁坝的主要目的是(     
A.拦截泥沙B.防止河流冲击岸堤
C.便于发展水运D.便于撒网捕鱼
2.右图河流中,最需要修筑丁坝的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2 . 心滩是由河床中部的沉积物构成的微地貌。临河河段为黄河流经内蒙古的上游河段,多心滩发育。下图为2013年黄河临河段受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后形成的局部河段河道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流经临河段时
A.河道变宽B.结冰期缩短C.含沙量增加D.流速趋缓
2.影响图示时段心滩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泥沙堆积B.水位高低C.植被覆盖D.地形坡度
3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某村,村民为了方便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冰期时大陆桥出现的原因。灌溉,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

(1)简要说明图中水坝的作用。
(2)推断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甲处泥沙堆积较快,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中游河段河谷宽窄相间,在干支流交汇处多宽谷,河道多分汊,形成辫状水系。

西藏南部地区多年平均总云量(单位:%)分布图

甲地河道辫状水系景观图

拉萨城区示意图
(1)描述藏南地区云量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2)简析图中甲河段辫状水系形成的自然条件。
(3)拉萨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雅鲁藏布江流域泥石流类型主要有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和    引发的泥石流。松散物质是泥石流的主要激发因子,试分析该流域松散物质多的原因。
2017-12-11更新 | 542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2018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考试(二)地理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三种观点,其中“风成说”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拥护者最多。《前汉书》中曾记述了公元前32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下图为黄河中上游黄土粒度(即黄土颗粒的直径)变化图。

(1)概括黄河中上游黄土粒度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
2017-10-30更新 | 2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百所名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地理试题
6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塑造河口拦门沙的动力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受径流与海流共同作用形成。下图示意我国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

(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径流与海流作用力大小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2)判断拦门沙由甲时期演变到乙时期的可能原因。
(3)说明河口拦门沙对河口两岸居民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单选题-题组 | 较难(0.4) |
名校
7 . 读某河流沉积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貌多发育在河流的
A.入海口B.出山口C.发源地D.中下游
2.受流水的长期作用,该段河道的横向迁移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3.甲地最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农业用地B.港口用地C.生态用地D.住宅用地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8 . 在喀斯特地区的河流汇流过程中,由于富含碳酸的水体对可溶岩的溶蚀作用,导致河流输出大量溶解无机碳( DIC),反映了流域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的强度。三岔河流域处于云贵高原的乌江源区,下图为三岔河流域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三岔河流域阳长水文站水文过程与实测水体DIC浓度,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三岔河流域
A.以冰川融水补给为末B.适宜发展内河航运
C.流量季节变化大,春汛为主D.侵蚀作用大丁堆积作用
2.冬季D.IC.浓度高丁夏季的原因在丁
A.冬季气温低B.大气降水虽大C.地下水补给较多D.枯水期含沙量大
3.三岔河流域化学风化最强烈的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017-05-1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17届高三调研考试(五)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尔卡班巴(Vilcabamba),意为“神圣的平原”,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 500米,终年气温为18℃~24℃,湿度68%,无明显季候风,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概念。

芋艿,营养价值丰富,为多年生块茎湿生草本植物,叶盾形肥大,株基部缩茎可累积养分肥大呈肉质球,即“母芋”,母芋生“子芋”,子芋生“孙芋”。芋艿性喜温和湿润,生长适温20℃以上;为短日照草本,较耐荫,具有水生性,不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广。


(1)分析比尔卡班巴高原谷地芋艿种植的气候优势。
(2)分析比尔卡班巴“神圣的平原”上河道河曲的成因。
(3)分析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4)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10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乙半岛上许多重要地表形态是由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甲海域是纽芬兰渔场。曾经的纽芬兰渔场鱼获量异常丰富,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渐渐消亡。



(1)指出第四纪乙半岛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分析曾经有“踩着鳕鱼脊背就可上岸”现象的原因。
(3)分析甲附近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2016-12-12更新 | 2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江西省名校高三第三次联合考试地理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