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1 道试题
1 . FeSO4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为了方便使用Fe2+,实验室中常保存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它比绿矾或绿矾溶液更稳定。
I.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本实验中,配制溶液以及后续使用到的蒸馏水都经过煮沸、冷却后再使用。向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操作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一种浅蓝绿色的晶体。
II.实验探究影响溶液中Fe2+稳定性的因素
(1)配制0.8 mol/L的FeSO4溶液(pH=4.5)和0.8 mol/L的(NH4)2Fe(SO4)2溶液(pH=4.0),各取2 mL上述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刚开始两种溶液都是浅绿色,分别同时滴加2滴0.01mol/L的KSCN溶液,15min后观察可见:(NH4)2Fe(SO4)2溶液仍然为浅绿色透明澄清溶液,FeSO4溶液则出现淡黄色浑浊。
【资料1】
沉淀Fe(OH)2Fe(OH)3
开始沉淀 pH7.62.7
完全沉淀 pH9.63.7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FeSO4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讨论影响Fe2+稳定性的因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3种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相同时,NH4+的存在使(NH4)2Fe(SO4)2溶液中Fe2+稳定性较好。
假设2: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 pH越小Fe2+稳定性越好。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G为灵敏电流计),滴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分别控制溶液A(0.2 mol/L NaCl)和溶液B(0.1mol/L FeSO4)为不同的 pH,观察记录电流计读数,对假设2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A 0.2mol/LNaClB 0.1mol/LFeSO4电流计读数
实验1pH=1pH=58.4
实验2pH=1pH=16.5
实验3pH=6pH=57.8
实验4pH=6pH=15.5

【资料2】原电池装置中,其他条件相同时,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该原电池的电流越大。
【资料3】常温下,0.1mol/LpH=1的FeSO4溶液比pH=5的FeSO4溶液稳定性更好。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资料信息,经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U型管中左池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1和2(或3和4),在一定pH范围内,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
③对比实验__________ 还可得出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酸碱性变化是对O2氧化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④对【资料3】实验事实的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02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三各区一模化学考试分类汇编:科学探究
2 . 亚硫酸钠(Na2S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常用作防腐剂、漂白剂、脱氯剂等。为探究 Na2SO3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性质预测】
(1)Na2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属于S元素的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实验验证】
实验序号实验试剂X实验现象
KMnO4溶液、稀硫酸紫色褪去,变为无色
Na2S 溶液、稀硫酸加入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浑浊。
资料:酸性条件下,KMnO4 被还原为无色的 Mn2+
【分析解释】
(2)实验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实验ⅱ中,能说明 Na2S 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继续探究】
(4)甲同学认为实验ⅱ的现象不能直接得出“Na2SO3 具有氧化性”。
①对淡黄色浑浊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 a: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假设 b:空气中存在 O2,在酸性条件下,由于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 S;
假设 c:酸性溶液中的 SO具有氧化性,可产生 S。
②设计实验 iii 证实了假设 a和b不是产生 S 的主要原因。
实验 iii:向 Na2S溶液中加入_______(填试剂名称),产生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溶液未变浑浊。
(5)结合实验 ii 和 iii,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ⅱ中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
3 . 某实验小组进行如下关于银镜反应的实验探究。
Ⅰ.探究银镜反应中的作用
已知:①银镜沉淀速率过快可影响其结构和形貌,从而影响其光泽;
开始沉淀时不稳定,易不可逆分解为黑色
③在实验Ⅰ、Ⅱ、Ⅲ中的溶液可视作中性溶液。

(1)的氧化性会随浓度增加而上升,对比实验Ⅰ和Ⅱ,实验小组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1>的氧化性随溶液的增大而增大
<猜想2>_______
(2)该实验小组为进一步探究而设计实验Ⅲ,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最终得到结论:“猜想1不合理,猜想2合理”。简述实验Ⅲ的实验过程:_______

(3)该实验小组又进行了实验Ⅳ,控制实验Ⅱ和实验Ⅳ中溶液相同,对比实验Ⅱ和实验Ⅳ,实验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Ⅱ.该小组在一次制银镜时误将无标签的溶液当成稀氨水,使得转化为淡黄色沉淀。查阅资料知只有极浓的氨水可以将溶解,而实验室并无浓氨水,故不能利用制备银氨溶液。实验小组决定采用肼还原制银镜,实验报告如下。
请将实验报告的空缺部分填充完整。
实验目的采用肼还原制得银镜并以此深入探究银镜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①肼具有强还原性,易吸潮、易被氧化、易与等酸性气体反应,常压下可与水形成共沸物(其中肼含量约69%);

实验药品悬浊液、溶液(加碱化,)、催化剂、焦性没食子酸(别名连苯三酚)溶液(加碱化,)、尿素、油、盐酸。
实验仪器制备肼的全套装置[具体仪器见装置图,需注意的几点:a.实验最好使用洗气瓶,但因实验室没有洗气瓶,故用_______(填“广口瓶”或“细口瓶”)接导管替代;b.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减压蒸馏装置(具体仪器略)、试管、胶头滴管等。
实验操作①依图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装入药品;
②用油浴加热,向三预烧瓶缓缓鼓入空气,同时缓缓将恒压滴液漏斗内药品滴入三颈烧瓶,加热约后停止加热;
③将三预烧瓶内的液体进行减压蒸馏,得到氨肼混合溶液,将其滴加入悬浊液中。

实验结果实验制得了银单质,但其并未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而是松散的银粉。
实验反思①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加碱化)的作用是_______,加热过程中持续缓慢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
②为深入研究为何该反应没有生成银镜,我们又做了如下实验:

综合做过的上述关于银镜反应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024-02-19更新 | 420次组卷 | 2卷引用:压轴题12 化学实验综合题(方法总结+题型密押+压轴题速练)-2024年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项训练(浙江专用)
4 . 小组同学探究+3价铬元素和+6价铬元素的相互转化。
资料:(绿色)、(灰绿色,不溶于水)、(橙色)、(黄色)、(砖红色,难溶于水)
实验Ⅰ:向2mL0.1mol/L溶液中滴入2mL3%溶液,无明显变化,得到溶液a.取少量溶液a,加入溶液,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实验Ⅱ:向溶液a中加入2mL10%NaOH溶液,产生少量气泡,水浴加热,有大量气泡产生,经检验气体为,溶液最终变为黄色。取少量黄色溶液,加入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约为3,再加入溶液,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1)实验Ⅱ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实验Ⅱ中溶液变黄生成的原因是将+3价铬元素氧化为,乙同学认为该说法不严谨。
①乙的理由是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否定了乙的猜想,___________(填操作),溶液未变成黄色。
(3)对比实验I和Ⅱ,小组同学研究碱性环境对+3价铬元素或性质的影响。
①提出假设:
假设a:碱性增强,的氧化性增强
假设b:___________
参与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据此分析,假设a不成立。
③设计实验证实假设b,画出实验装置图(注明试剂)并写出实验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
实验Ⅲ:向实验Ⅱ中的黄色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变为橙色,再加入3%溶液,溶液最终变为绿色,有气泡生成。
(4)实验Ⅲ中溶液由橙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5)综上,在+3价铬元素和+6价铬元素相互转化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023-05-11更新 | 6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北京卷高考真题变式题(实验探究题)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进行了探究。
(1)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
【查阅资料】i.乙醛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缩合等反应生成有色物质;
ii.溶液的酸碱性可能会影响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初步探究】
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向试管中加入4mL10%NaOH溶液,滴入0.5mL水,加入0.5mL 40%乙醛溶液,振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后保持沸腾无色溶液逐渐变黄并变浑浊加热后得黄色浊液之后无明显变化
向试管中加入4mL10%NaOH溶液,滴入0.5mL 2mL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mL 40%乙醛溶液,振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后保持沸腾蓝色浊液依次呈绿色、黄色、橙色最终生成红色固体之后无明显变化
向试管中加入4mL水,滴入0.5mL 2mLCuSO4溶液,振荡,加入0.5mL 40%乙醛溶液,振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后保持沸腾蓝色溶液无明显变化
(2)实验Ⅰ的目的是 ___
(3)甲同学为了检验实验Ⅱ中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HNO3,振荡,观察到红色固体完全溶解,得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该实验现象说明实验Ⅱ中反应生成了Cu。
乙同学认为甲的观点不正确,理由是Cu2O也可能被硝酸氧化,产生上述现象。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
【深入探究】乙同学对比实验Ⅱ和实验Ⅲ,对实验Ⅱ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提出了猜想:
乙醛的还原性随着溶液碱性的增强而增强,并利用实验Ⅳ进行验证。
实验装置序号A池试剂B池试剂实验现象
Ⅳ-10.2% CuSO4溶液NaSO4溶液和40%乙醛溶液按体积比9:1混合指针不偏转,A、B池中均无明显变化
Ⅳ-20.2% CuSO4溶液————
(4)实验IV-1中,Na2SO4溶液的作用是使B池溶液具有 ___;同时保证中性环境,与实验IV-2对比。
(5)实验IV-2中,B池中的试剂是 ___
(6)根据实验现象,乙同学认为其猜想成立。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
(7)综合上述实验,小组同学经过深入讨论,认为除了乙同学的猜想外,与实验Ⅲ相比,实验Ⅱ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还可能有 ______
2021-11-07更新 | 323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10 性质探究类综合实验-2022年高考化学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
6 . 海淀黄庄某中学化学小组为探究的性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探究的还原性,波波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通入后溶液迅速变为棕色溶液迅速变成红棕色。两天后,溶液变浅绿色
(1)对比实验ⅰ与ⅱ,关于盐酸的作用,珊珊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一:c(H+)增大,提高了的氧化性或的还原性;
假设二: c(Cl-)增大,降低了还原产物的浓度,提高了的氧化性。
小雨设计实验方案,确认假设一不正确,实验方案是_______
睿睿查阅资料:(白色沉淀)
设计实验方案,确认了假设二正确,实验方案是_______
(2)写出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对比实验ⅱ与ⅲ,针对反应速率的差异,进行了以下探究:
瑛瑛进行理论预测:依据_______反应(写离子方程式),氧化性:,ⅲ的反应速率快于ⅱ的。
萌萌查阅资料:
结合资料,解释实验ⅱ与ⅲ的速率差异_______
[实验二]探究的氧化性,邹邹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光亮的紫红色铜片很快变暗,并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棕色无明显现象
(4)博博借助仪器检验黑色沉淀是,溶液中没有。写出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5)反应ⅴ能发生,可能是因为Cu2S的生成提高了Cu的还原性或的氧化性,的生成提高了Cu的还原性。对比实验ⅳ、ⅴ与ⅵ,昊昊得出结论: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
通过以上实验,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条件改变会影响其性质。
2022-05-28更新 | 682次组卷 | 5卷引用:考点10 硫及其化合物-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7 . 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O的某些性质。
(1)从氮元素的价态角度分析,NO有___________性。
(2)设计实验探究NO的氧化性。
实验Ⅰ: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资料:ⅰ.NO与碱性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O被还原为
ⅱ.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①检验的氧化产物。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___________(填操作和实验现象)。
②某同学认为,需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NO的氧化性,补充以下实验:
实验Ⅱ:取饱和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L的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Ⅲ: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L的溶液,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
上述实验证明NO有氧化性。
实验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③写出NO与碱性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实验Ⅳ:用排水法收集两瓶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溶液和加有NaOH的饱和溶液中,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
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___________
(3)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处理工业废气中和NO的实验方案,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①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___________,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2023-03-27更新 | 4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卷高考真题变式题(实验探究题)
8 . 某小组用MnO2与浓盐酸混合共热制备氯气。
(1)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为净化与收集Cl2,选用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为_______

(3)当Cl2不再生成时,反应容器中仍存在MnO2和盐酸,该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①实验任务       探究反应后的容器中仍存在MnO2和盐酸,却不再产生Cl2的原因。
②查阅资料       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还原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氧化反应中,增大反应物浓度或降低生成物浓度,还原剂的还原性增强。
③提出猜想       猜想a:在此反应中,随H+浓度降低,氧化剂_______(填氧化剂化学式)氧化性减弱。
猜想b:在此反应中,_______减弱。
猜想c:在此反应中,随Mn2+浓度升高,氧化剂氧化性减弱。
④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向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中加入试剂,观察并记录有无氯气生成(Na+对各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均无影响)。请在答题线上完成表中内容。
实验序号操作有无氯气生成
1加入较浓硫酸,使有氯气
2加入NaCl固体,使有氯气
3_______无氯气
⑤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猜想a、猜想b和猜想c均正确。
⑥迁移应用       25℃时,。一般情况下,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资料显示Ag也可以与HI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依据②中信息,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2022-04-24更新 | 94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28 性质探究类综合性实验题-2023年高考化学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专用)
9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下列实验探究Zn和FeCl3溶液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由FeCl3固体配制未酸化的250mL0.5mol·L-1FeCl3溶液(pH=1.3),不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有___________(从下列图中选择,写出名称)。

(2)将Zn投入到未酸化的0.5mol·L-1FeCl3溶液(pH=1.3)中,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现象如表:
实验编号条件现象
i锌粒18℃刚开始无明显气泡,0.5min后有气体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加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可见蓝色沉淀
ii锌粒65℃产生气泡较快,大约12 s后,气泡非常明显,溶液很快转为红棕色。较长时间后发现红棕色基本消失,最后产生红棕色沉淀
①实验中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___,实验ii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明显快于实验i,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出两点)。
②“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可见蓝色沉淀”说明混合溶液中存在Fe2+。生成Fe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i和ii均先有气体生成,后有溶液颜色的变化。研究性学习小组猜想,可能是此实验条件下,氧化性:H+>Fe3+
①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查阅资料:可利用标准电极电势(用φθ表示)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且电极电势越小,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已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影响在此忽略不计):φθ(Fe3+ /Fe2+)=0.77 V,φθ (2H+ /H2)=0 V,φθ (Fe2+ /Fe)=—0.417 V,φθ (Zn2+ /Zn) =—0.76 V。则Fe3+、H+、Zn2+、Fe2+的氧化性大小关系为 ___________
②研究小组进一步分析后,将锌粒改为锌粉,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条件现象
iii锌粉18℃
不振荡
大约3min可以看到明显的气泡,溶液颜色逐渐变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可见蓝色沉淀
iv锌粉65℃
振荡
气泡不明显,红褐色褪色明显。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后,可见蓝色沉淀
对比实验iii和iv,实验iv中“气泡不明显,红褐色褪色明显”的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
③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及现象分析,影响Zn与FeCl3溶液反应的条件有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的)。
2022-01-19更新 | 1230次组卷 | 5卷引用:易错点06 铁及其化合物-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考试易错题
10 . 某小组同学探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与沉淀转化方向之间的关系。
【查阅资料】
物质BaSO4BaCO3AgIAgCl
溶解度/g(20℃)2.4×1041.4×1033.0×1071.5×104
【实验探究】
(一)探究BaCO3和BaSO4之间的转化,实验操作如下所示:
试剂A试剂B试剂C加入盐酸后的现象
实验Ⅰ
实验ⅡBaCl2
Na2CO3Na2SO4……
Na2SO4Na2CO3有少量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
(1)实验Ⅰ说明BaCO3全部转化为BaSO4,依据的现象是加入稀盐酸后,__________
(2)实验Ⅱ中加入稀盐酸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
(3)实验Ⅱ说明沉淀发生了部分转化,结合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解释原因:___________
(二)探究AgCl和AgI之间的转化。
(4)实验Ⅲ:证明AgCl转化为AgI。

甲溶液可以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 AgNO3溶液  b NaCl溶液  c KI溶液
(5)实验Ⅳ:在试管中进行溶液间反应时,同学们无法观察到AgI转化为AgCl,于是又设计了如下实验(电压表读数:a>c>b>0)。
装置步骤电压表读数
ⅰ.按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试剂,闭合Ka
ⅱ.向B中滴入AgNO3(aq),至沉淀完全b
ⅲ.再向B中投入一定量NaCl(s)c
ⅳ.重复ⅰ,再向B中加入与ⅲ等量的NaCl(s)a
注:其他条件不变时,参与原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离子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与其浓度有关。
①查阅有关资料可知,Ag可氧化I,但AgNO3溶液与KI溶液混合总是得到AgI沉淀,原因是氧化还原反应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沉淀反应速率。设计(-)石墨(s)[I(aq)//Ag(aq)]石墨(s)(+)原电池(使用盐桥阻断Ag与I的相互接触)如上图所示,则该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②结合信息,解释实验Ⅳ中b<a的原因:__________
③实验Ⅳ的现象能说明AgI转化为AgCl,理由是_________
【实验结论】溶解度小的沉淀容易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反之则不易;溶解度差别越大,由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溶解度较大的沉淀越难实现。
2020-03-10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32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