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85 道试题
1 . 某实验小组探究用银氨溶液检验醛基适宜的条件。
资料:i.   
ii.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溶于氨水。

(1)实验发现:乙醛和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滴加乙醛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试管壁逐渐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①有研究表明:配制银氨溶液时,和氨水生成,写出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②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___________
(2)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被还原成
①电极反应式:
i.还原反应:     
ii.氧化反应:___________。(碱性条件下)
②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i.随降低,氧化性减弱。     
ii.随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③补充实验验证②中的分析。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I:插入“饱和溶液”盐桥,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II:电流稳定后向右侧烧杯滴加溶液,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实验III:电流再次稳定后向左侧烧杯滴加氨水,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乙同学认为实验III不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理由是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V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无明显现象,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略显灰色,试管壁未见银镜
V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较浓的溶液至与实验IV相同,振荡,溶液变浑浊,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壁立即出现银镜
①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IV能证明“随降低,氧化性减弱”,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
②分析实验V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经检验该假设成立,实验方案及现象是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银氨溶液检验醛基时,做氧化剂的粒子是___________;为观察到银镜的生成,银氨溶液中加入较浓的溶液,该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024-04-02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统练三化学试卷
2 . Ⅰ.高铁酸钾(K2FeO4) 是一种高效、无毒的强氧化剂,常温下为紫色固体,微溶于浓KOH溶液,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放出氧气,并生成Fe(OH)3胶体。稳定性随pH的下降而减弱,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___________
A.铁粉具有还原性,可防止食物氧化变质B.高铁酸钾能溶于水,可作氧化剂
C.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碱性,可用于净水D.纯铁无杂质,可用作建筑材料

Ⅱ.K2FeO4的净水原理如图所示: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K2FeO4中铁元素显+6价
B.过程①中K2FeO4被细菌还原
C.过程②中的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D.过程③中聚沉是由于胶体发生了渗析

(3)写出K2FeO4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Ⅲ.已知可用Cl2与Fe(NO3)3制备K2FeO4(含副产品KCl、KNO3),查阅资料得知高铁酸盐在水溶液中有四种含铁形体。25℃时,它们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

(4)①为获得尽可能纯净的高铁酸盐,pH应控制在___________
②写出在此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每生成39.6g K2FeO4,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
(5)已知溶液的酸碱性及离子浓度会对反应试剂的氧化性、还原性产生影响。
某实验小组研究不同反应试剂对K2FeO4产率的影响,对比实验如下:
实验编号反应试剂实验现象
Cl2、FeCl3和少量KOH无明显现象
Cl2、FeCl3和过量KOH得到紫色溶液,无紫色固体
Cl2、Fe(NO3)3和过量KOH得到紫色溶液(颜色比Ⅱ深),有紫色固体
注:上述实验中,溶液总体积、FeCl3和Fe(NO3)3的物质的量、Cl2的通入量均相同。
①由实验I、II的现象可知,Fe3+的还原性随溶液碱性的增强而___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②实验II中K2FeO4的产率比实验III低,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
③向实验II所得紫色溶液中继续通入Cl2,观察到溶液紫色变浅,试解释其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
(6)实验室测定含少量杂质的K2FeO4样品的纯度:称取0.1500g K2FeO4样品溶于碱性KI溶液中,调节pH至弱酸性使混合液充分反应。用0.1000 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5.00 mL。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O+ 4I+ 8H+= Fe2+ + 2I2+ 4H2O;I2 + 2S2O= S4O+ 2I。已知:M(K2FeO4) =198g·mol−1,试计算K2FeO4样品的纯度: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024-04-03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化学试题
3 . 某学习小组将Cu与H2O2的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稀硫酸的配制
①配制100 mL 0.3 mol/L的H2SO4溶液,需18 mol/LH2SO4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mL(保留2位小数)。
②在实验室配制上述溶液的过程中,下图所示仪器,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利用相关原电池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影响因素。
【查阅资料】其他条件相同时,参与原电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实验设计】利用下表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4,记录数据。
(已知:本实验条件下,对电压的影响可忽略。)
装置实验序号烧杯中所加试剂电压表读数
30% H2O20.3 mol/LH2SO4H2O
V/mLV/mLV/mL
130.0010.0U1
230.01.09.0U2
330.02.08.0U3
435.01.0V1U4
①Cu与H2O2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根据表中信息,补充数据:V1=___________
③由实验2和4可知,U2___________U4 (填“<”或“>”或“=”),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溶液的浓度越大,其氧化性越强。
(3)由(2)中实验结果U3>U2>U1,小组同学对“电压随pH减小而增大”可能的原因,提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1:酸性条件下,H2O2的氧化性随pH减小而增强。
猜想2:酸性条件下,Cu的还原性随pH减小而增强。
为验证猜想,小组同学在(2)中实验1~4的基础上,利用下表装置分别进行实验5~8,并记录数据。
装置实验序号操作电压表读数
5分别向左右两侧烧杯中加入5 mL蒸馏水U5
6向左侧烧杯中加入5.0 mL0.3 mol/L H2SO4溶液,右侧烧杯中加入5 mL蒸馏水U6
7___________U7
8向左侧烧杯中逐滴加入5 mL浓氨水,右侧烧杯中加入5 mL蒸馏水U8
①U>U、U5 U6说明猜想1成立,猜想2不成立。实验7的操作是___________
②实验8左侧烧杯中加入5 mL浓氨水(过量)时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U8>U,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与其浓度、pH等因素有关。
2024-03-11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4 . FeSO4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为了方便使用Fe2+,实验室中常保存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它比绿矾或绿矾溶液更稳定。
I.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本实验中,配制溶液以及后续使用到的蒸馏水都经过煮沸、冷却后再使用。向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操作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一种浅蓝绿色的晶体。
II.实验探究影响溶液中Fe2+稳定性的因素
(1)配制0.8 mol/L的FeSO4溶液(pH=4.5)和0.8 mol/L的(NH4)2Fe(SO4)2溶液(pH=4.0),各取2 mL上述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刚开始两种溶液都是浅绿色,分别同时滴加2滴0.01mol/L的KSCN溶液,15min后观察可见:(NH4)2Fe(SO4)2溶液仍然为浅绿色透明澄清溶液,FeSO4溶液则出现淡黄色浑浊。
【资料1】
沉淀Fe(OH)2Fe(OH)3
开始沉淀 pH7.62.7
完全沉淀 pH9.63.7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FeSO4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讨论影响Fe2+稳定性的因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3种假设:
假设1:其他条件相同时,NH4+的存在使(NH4)2Fe(SO4)2溶液中Fe2+稳定性较好。
假设2:其他条件相同时,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 pH越小Fe2+稳定性越好。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G为灵敏电流计),滴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分别控制溶液A(0.2 mol/L NaCl)和溶液B(0.1mol/L FeSO4)为不同的 pH,观察记录电流计读数,对假设2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序号A 0.2mol/LNaClB 0.1mol/LFeSO4电流计读数
实验1pH=1pH=58.4
实验2pH=1pH=16.5
实验3pH=6pH=57.8
实验4pH=6pH=15.5

【资料2】原电池装置中,其他条件相同时,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该原电池的电流越大。
【资料3】常温下,0.1mol/LpH=1的FeSO4溶液比pH=5的FeSO4溶液稳定性更好。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资料信息,经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U型管中左池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1和2(或3和4),在一定pH范围内,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
③对比实验__________ 还可得出在一定 pH范围内,溶液酸碱性变化是对O2氧化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④对【资料3】实验事实的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4-02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练习化学试题
5 . 亚硝酰氯(NOCl)常用作催化剂和合成洗涤剂,其熔点为―64.5℃,沸点为―5.5℃,是一种黄色气体,液体状态呈红褐色,遇水易水解,具有类似氯气和氮氧化物的毒作用。某兴趣小组用氯气与一氧化氮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亚硝酰氯。
已知: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微溶于水,能溶于硝酸:;冰水中加入NaCl可降低温度。
【原料制备】制备原料气NO和
(1)用图1装置制备纯净干燥的气体,请补充表中各仪器中的试剂。
原料制备烧瓶中试剂分液漏斗中试剂装置Ⅱ中试剂
制备浓盐酸_______
制备NO(不用加热)Cu稀硝酸_______
(2)制备NO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合成亚硝酰氯】利用制得的NO和制备NOCl,装置如图2所示。

(3)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_______。(按气流从左向右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4)实验开始时,先通入氯气,待Ⅸ中U形管内充满黄绿色气体时,再通入NO,原因是_______
(5)查阅资料得知,配制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酸)时会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已知在0~10℃时,NOCl可与水反应生成和HCl。要验证反应后溶液中存在,请选择合理的操作步骤并排序_______(填序号)。
①向烧杯中滴加过量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②取1.0mL产品于烧杯中,加入10.0mL充分反应
③向烧杯中滴加酸性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④向烧杯中滴加足量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搅拌,仍有白色沉淀
(7)甲同学设计了如图①所示装置进行尾气处理。烧瓶底部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和NOCl,不能被吸收的NO与烧瓶内的氧气反应生成的NO、混合气体被烧瓶瓶颈处的NaOH溶液吸收,达到处理尾气的目的。但乙同学认为烧瓶内空气有限,仍可能造成污染气体逸出,为解决这一问题,乙同学设计了新的方案②,请将下图虚线框内装置补充完整。________
2022-09-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第一中学等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化学试题
6 .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设计了如下装置。

(1)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为验证品红被漂白的产物不稳定,简述操作步骤及现象_______
(3)浸NaOH溶液的棉团作用是_______
(4)为进一步探究的还原性,将过量的通入到200mL1.0mol/L的和过量混合溶液中,观察到装置中产生了白色沉淀。装置如图所示。

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对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不考虑溶液中的影响)
①查阅资料   不同浓度的被还原的产物不同且产物不单一、不同pH时,的氧化性不同。1.0mol/L的
②提出猜想   猜想1:氧化
猜想2:在酸性条件下被氧化
猜想3:_______
③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限选实验试剂:0.01mol/LHCl、0.02mol/LHCl、3.0mol/LHNO3、6.0mol/LHNO3、3.0mol/LNaNO3、6.0mol/LNaNO3、0.1mol/LKSCN、固体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1: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少量_______溶液。出现_______,说明猜想1成立。溶液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2:往图中的装置中加入100mL_______溶液、100mL _______溶液和过量的固体,再通入过量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猜想2成立。
④交流讨论   小组同学认为,综合上述两个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3成立。
⑤优化实验   若要证明猜想3成立,还要进行实验3。
实验3:_______(只需提供设计思路,不需要写出具体操作步骤)。
2022-04-29更新 | 105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7 . 某实验小组欲通过加热蒸发KNO3溶液的方法获得KNO3固体。已知KNO3固体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发生反应:2KNO32KNO2 + O2↑。为了探究加热蒸发所得固体X中是否含有KNO2,小组同学分别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
ⅰ.AgNO2是微溶于水的白色(略带黄色)固体
ⅱ.KNO2能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生成I2
【实验过程】

【分析解释】
(1)实验①中,观察到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_______
(2)实验②中,观察到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利用对比实验排除了稀释对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补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O+ 5NO+ 6H+ = 2Mn2+ +_______ + 3H2O
(3)实验③中,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实验③中选择KI溶液的依据是_______(填字母)。
a.KNO2具有氧化性,KI具有还原性
b.KNO2具有还原性,KI具有氧化性
【反思评价】
(4)综合上述实验,甲同学认为,实验①、②、③均可以证明固体X中含有KNO2;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③不能证明固体X中含有KNO2。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
8 .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
已知:①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
②在碱性条件下,次氯酸盐(MClO)可将Fe(OH)3氧化成高铁酸盐(M2FeO4)。
④K2FeO4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迅速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制备K2FeO4并探究其性质。
(1)K2FeO4的制备
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K2FeO4(夹持装置路)。

①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价。
②以上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你帮助指出来:___
③A装置作用是产生黄绿色氯气(Cl2),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④C中发生的反应有Cl2+2KOH=KCl+KClO+H2O,还有生成K2FeO4的反应。写出得到K2FeO4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性质探究
用KOH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得到固体物质K2FeO4
①絮凝实验:甲同学取少量K2FeO4加入浑的泥浆水中,发现产生气体,搅拌,浑浊的泥浆水很快澄清。查阅资料此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O+10H2O=4Fe(OH)3(胶体)+3O2↑+8OH-,请结合方程式,说明K2FeO4的净水原理:___
②乙同学取少量K2FeO4,向其中滴入稀盐酸发现产生黄绿色气体。产生黄绿色气体的原因可能是___。(用文字描述)
9 . 针对网络上流传的隔夜熟肉中因亚硝酸钠(NaNO2)含量严重超标而不能食用的说法,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
NaNO2有毒,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NaNO2溶液显碱性,肉类在放置过程中,NaNO3逐渐转化为NaNO2,国家规定肉制品中NaNO2含量不能超过30mg/kg。
活动二:鉴别NaNO2与食盐
(1)NaNO2与食盐的外观相似,易被当成食盐误用,分析以下两种鉴别方法:
①能否各取少许固体用舌头品尝?____________
②用稀硫酸、淀粉和KI溶液鉴别,溶液变蓝的是NaNO2具有_________性。
活动三:探究NaNO3与NaNO2的相互转化
(2)制取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的装置示意图如下

已知:2NO2+2NaOH=NaNO2+NaNO3+H2 O
①写出装置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作为装置Ⅱ中的试剂,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③装置Ⅲ中反应完全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露置于空气,隔夜后,测得溶液的pH减小,则溶液中NaNO2的含量_____(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活动四:检测熟肉中NaNO2含量的变化
(4)分别从1000g刚煮熟的肉和1000g隔夜熟肉中提取NaNO3与NaNO2后,配成溶液,再分别用0.00500mol/L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滴定,刚煮熟的肉消耗12.00mL,隔夜肉消耗16.00mL,(已知:2MnO+5 NO+6H+=2 Mn2++5NO+3 H2 O)
①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隔夜熟肉中NaNO2的含量是____________mg/kg。
活动五:综合其它实验和查阅资料获知,熟肉在细菌等作用下,NaNO3部分转化为NaNO2但只要保存得当,隔夜仍可食用。
2019-01-30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10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亚硫酸钠的组成及性质进行探究。
(1)向Na2SO3溶液中滴加少量Na2S溶液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适量稀硫酸,有沉淀生成。
①该反应说明Na2SO3具有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查资料知H2SO3是二元弱酸,Ka1=1.2×10-2,Ka2=6.3×10-8.判断NaHSO3溶液显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经分析,Na2SO3溶液在存放过程中有可能变质。甲同学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来检验Na2SO3溶液是否变质。
方案1:取样,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认为Na2SO3溶液没有变质。
方案2:取样,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Na2SO3溶液完全变质。
乙同学认为上述两种方案均不合理。乙同学对方案2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3)丙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测定Na2SO3溶液变质的百分率(变质的百分率=已变质的亚硫酸钠质量/溶液中亚硫酸钠的总质量×100%)。

量取60mL标签上注明为1.0mol·L-1的Na2SO3溶液放入A装置中,进行实验。
①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缺少B装置,测定的变质的百分率将会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②该实验装置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改进缺陷后再进行实验,若实验前后测得C装置增重3.2g,则Na2SO3变质的百分率为_______
2022-06-27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2届高三第八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