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化学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6 道试题
1 . 某实验小组从电极反应角度探究银镜反应中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资料:ⅰ.[Ag(NH3)2]+ [Ag(NH3)]++NH3K1=10−3.81
[Ag(NH3)]+ Ag++NH3K2=10−3.24
ⅱ.AgOH不稳定,极易分解为黑色Ag2O,Ag2O溶于氨水
(1)实验发现:乙醛和AgNO3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无明显现象;滴加乙醛的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试管壁逐渐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①有研究表明:配制银氨溶液时,AgNO3和氨水生成Ag(NH3)2NO3,写出生成Ag(NH3)2N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性微粒可能是Ag+_______
(2)甲同学查阅资料:银镜反应时,Ag+被还原成Ag。
①电极反应式:
ⅰ.还原反应:Ag++e=Ag
ⅱ.氧化反应:_______。(碱性条件下)
②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
ⅰ.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
ⅱ.随c(OH)增大,乙醛还原性增强。
③补充实验验证②中的分析。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Ⅰ.插入“饱和KNO3溶液”盐桥,电流表指针偏转;
实验Ⅱ.电流稳定后向右侧烧杯滴加NaOH溶液,指针偏转幅度增大;
实验Ⅲ.电流再次稳定后向左侧烧杯滴加氨水,指针偏转幅度减小
乙同学认为实验Ⅲ不能证明“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理由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氨水,无明显现象,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闻到刺激性气味,溶液略显灰色,试管壁未见银镜
往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较浓的NaOH溶液至pH与实验Ⅳ相同,振荡,溶液变浑浊,加入3滴乙醛,振荡,水浴加热试管壁立即出现银镜
①乙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Ⅳ能证明“随c(Ag+)降低,Ag+氧化性减弱”,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_______
②分析实验Ⅴ中“立即出现银镜的原因”,提出假设:随c(OH)增大,可能是也参与了还原。经检验该假设成立,实验方案及现象是_______
(4)总结:ⅰ.银氨溶液和乙醛发生银镜反应时,氧化剂主要是Ag+,还原剂主要是乙醛;ⅱ.银氨溶液中滴加较浓的NaOH溶液能促进银镜反应的发生,此法不适用于检验醛基,请解释原因_______
2 . FeSO4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为了方便使用 Fe2,实验室中常保存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它比绿矾或绿矾溶液更稳定。(稳定是指物质放置 在空气中不易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变质)
I.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制备与检验
(1)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本实验中,配制溶液以及后续使用到的蒸馏水都必须煮沸、冷却后再使用,这样处理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向 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操作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一 种浅蓝绿色的晶体。
(2)该小组同学继续设计实验证明所制得晶体的成分。
①如图所示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得淡绿色待测液。
②取少量待测液,_______ (填操作与现象),证明所制得的晶体中有 Fe2
③取少量待测液,经其它实验证明晶体中有NH4和SO42
II.实验探究影响溶液中 Fe2稳定性的因素
(3)配制 0.8 mol/L 的 FeSO4溶液(pH=4.5)和 0.8 mol/L 的(NH4)2Fe(SO4)2溶液(pH=4.0),各取 2 ml 上述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刚开始两种溶液都是浅绿色,分别同时滴加 2 滴 0.01mol/L 的 KSCN 溶液,15 分钟后观察可见:(NH4)2Fe(SO4)2溶液仍然为浅绿色透明澄清溶液;FeSO4溶液则出现淡黄色浑浊。
【资料 1】
沉淀Fe(OH)2Fe(OH)3
开始沉淀pH7.62.7
完全沉淀pH9.63.7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FeSO4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
②讨论影响 Fe2稳定性的因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 3 种假设:
假设 1:其它条件相同时,NH4的存在使(NH4)2Fe(SO4)2溶液中 Fe2+稳定性较好。
假设 2: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一定 pH 范围内,溶液 pH 越小 Fe2稳定性越好。
假设 3:_______
(4)小组同学用如图装置(G为灵敏电流计),滴入适量的硫酸溶液分 别控制溶液 A(0.2 mol/L NaCl)和溶液 B(0.1mol/L FeSO4)为不同的 pH,

观察记录电流计读数,对假设 2 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序号A:0.2mol·L1NaClB:0.1mol·L1FeSO4电流计读数
实验1pH=1pH=58.4
实验2pH=1pH=16.5
实验3pH=6pH=57.8
实验4pH=6pH=15.5
【资料 2】原电池装置中,其它条件相同时,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该原 电池的电流越大。
【资料 3】常温下,0.1mol/L pH=1 的 FeSO4溶液比 pH=5 的 FeSO4溶液稳定性更好。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资料信息,经小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U 形管中左池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 1 和 2(或 3 和 4) ,在一定 pH 范围内,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
③对比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得出在一定pH 范围内溶液酸碱性变化对 O2氧化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④ 对【资料 3】实验事实的解释为____________
3 . 实验小组探究溶液与溶液的反应:
【资料】①是强电解质,具有强氧化性。易被还原为
可与发生反应:
③在溶液中淀粉复合物必须有足够的浓度才能显示明显的蓝色
Ⅰ.实验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验证了溶液与溶液的反应:

编号

1-1

1-2

实验操作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溶液立即变蓝

(1)实验1-1的目的是_______
(2)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实验1-2中的化学反应_______
Ⅱ.实验小组发现,溶液中若含有,溶液并不会立刻变蓝,而会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变蓝。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甲同学对此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1: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速率_______的反应速率,使溶液中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变慢。(填“”或“”)
猜想2:其他条件相同时,不反应。反应速率_______的反应速率(填“”或“”)。
(3)请补全猜想1:_______与猜想2:_______
(4)根据资料2可知的还原性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甲同学认为,该事实可以用来作为_______(填“猜想1”或“猜想2”)的依据。
Ⅲ.为了进一步研究的作用,小组同学分别向两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下列试剂,并记录变他时间,如下表所示。

编号

淀粉

溶液

溶液

变色时间

2-1

2滴

立即

2-2

2滴

(5)请补全表格中①_______与②_______
(6)乙同学根据现有数据证明Ⅱ中猜想1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
Ⅳ.查阅文献表明Ⅱ中猜想2成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增加溶液中浓度,的初始反应速率会增加
B.增加溶液中浓度,溶液变蓝时间可能增加
C.增加溶液中浓度,溶液可能无法变蓝
D.升高溶液温度,溶液开始变蓝时间可能增加
(8)结合实验2-2的数据,计算内的消耗的速率_______
2023-11-03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4 . Ⅰ.铁黄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由生产钛白粉废渣制备铁黄的过程如下。

资料:
i.钛白粉废渣成分:主要为FeSO4·H2O,含少量TiOSO4和不溶物
ii.TiOSO4+(x+1)H2OTiO2·xH2O↓+H2SO4
iii.0.1mol·L−1Fe2+生成Fe(OH)2,开始沉淀时pH=6.3,完全沉淀时pH=8.3
0.1mol·L−1Fe3+生成FeOOH,开始沉淀时pH=1.5,完全沉淀时pH=2.8
(一)纯化: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分离混合物
(二)制备晶种
为制备高品质铁黄产品,需先制备少量铁黄晶种。过程及现象是:向一定浓度FeSO4溶液中加入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并很快变成灰绿色。滴加氨水至pH为6.0时开始通空气并记录pH变化(如下图)。

(1)①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②产生白色沉淀后的pH低于资料iii中的6.3.原因是:沉淀生成后c(Fe2+)___________0.1mol·L−1(填“>”“=”或“<”)。
③0-t1时段,pH几乎不变;t1-t2时段,pH明显降低。结合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
④pH≈4时制得铁黄晶种。若继续通入空气,t3后pH几乎不变,此时溶液中c(Fe2+)仍降低,但c(Fe3+)增加,且c(Fe2+)降低量大于c(Fe3+)增加量。结合总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_____
Ⅱ.某小组探究卤素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变化规律。
(2)浓盐酸与MnO2混合加热生成氯气。氯气不再逸出时,固液混合物A中仍存在盐酸和MnO2
①电极反应式:
i.还原反应:MnO2+2e-+4H+=Mn2++2H2O
ii.氧化反应:___________
②根据电极反应式,分析A中仍存在盐酸和MnO2的原因。
i.随c(H+)降低或c(Mn2+)浓度升高,MnO2氧化性减弱。
ii.随c(Cl-)降低,___________
③补充实验证实了②中的分析。

实验操作试剂产物
I

较浓H2SO4有氯气
a有氯气
a+b无氯气
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
(3)利用c(H+)对MnO2氧化性的影响,探究卤素离子的还原性。相同浓度的KCl、KBr和KI溶液,能与MnO2反应所需的最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_____
(4)根据(2)中结论推测:酸性条件下,加入某种化合物可以提高溴的氧化性,将Mn2+氧化为MnO2。经实验证实了推测,该化合物是___________
(5)Ag分别与1mol·L−1的盐酸、氢溴酸和氢碘酸混合,Ag只与氢碘酸发生置换反应,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
(6)总结: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
5 . 某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氯气与二价锰化合物的反应,
资料:i.Mn2+在一定条件下被Cl2或ClO-氧化成MnO2(棕黑色)、(绿色)、(紫色);Mn(OH)2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ii.酸性条件下,可被Cl-还原为Mn2+;浓碱条件下,可被OH-还原为
iii.Cl2的氧化性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Cl2与碱溶液反应可生成NaClO,NaClO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减弱。
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略):
   
序号物质aC中实验现象
通入Cl2通入Cl2
得到无色溶液产生棕黑色沉淀,且放置后不发生变化
5%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40%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空气中缓慢变成棕黑色沉淀棕黑色沉淀增多,放置后溶液变为紫色,仍有沉淀
(1)A中制取Cl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D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
(3)通入Cl2前,Ⅱ、Ⅲ中沉淀由白色变为黑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对比实验Ⅰ、Ⅱ通入Cl2后的实验现象,对于二价锰化合物还原性的认识是___________
(5)根据资料ii,Ⅲ中应得到绿色溶液,实验中得到紫色溶液,分析现象与资料不符的原因:
原因一:可能是通入Cl2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原因二;可能是氧化剂过量,氧化剂将氧化为
①化学方程式表示可能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___________,但通过实验测定溶液的碱性变化很小。
②取Ⅲ中放置后的1mL悬浊液,加入4mL40%NaOH溶液,溶液紫色迅速变为绿色,且绿色缓慢加深,溶液紫色变为绿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溶液绿色缓慢加深,原因是MnO2被NaClO氧化,可证明Ⅲ的悬浊液中氧化剂过量;
③取Ⅱ中放置后的1mL悬浊液,加入4mL水使溶液碱性减弱后,溶液紫色缓慢加深,发生的反应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023-11-03更新 | 2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6 . 实验表明,当乙醛加入到溴水中,溴水会褪色。针对此现象,某小组同学依据乙醛结构进行探究。
【实验假设】
(1)假设Ⅰ:醛基含有不饱和键,可与发生_________反应(填反应类型)。
假设Ⅱ:乙醛具有α-H,可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一元取代反应如下:

无论是几元取代,参加反应的与生成的HBr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假设Ⅲ:乙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被溴水氧化为乙酸,补全下面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

【实验过程】针对以上假设,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两组方案。
方案Ⅰ:通过对比反应现象判断反应类型。

序号

操作现象

试管1

1mL溴水+1mL乙醛,充分振荡后静置褪色

试管2

1mL溴的溶液+1mL乙醛,充分振荡后静置____
结论:假设Ⅰ不成立。
(2)试管2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
方案Ⅱ:通过测定反应后混合液的pH判断反应类型。

序号

操作

pH

试管1

加入20mL溴水,再加入10mL苯酚溶液,待完全反应后(苯酚过量),测定混合液pH

1.85

[]

试管2

加入20mL相同浓度的溴水,再加入10mL 20%的乙醛溶液(乙醛过量),3min后完全褪色,测定混合液pH____________
注:苯酚和乙酸的电离及温度变化对混合液pH的影响可忽略。
(3)写出苯酚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2中反应后混合液的pH=1.85,则证明乙醛与溴水的反应类型为______反应;若pH接近______,则证明为氧化反应(lg2≈0.3);若pH介于两者之间,则证明两种反应类型皆有。
【实验结论与反思】
(5)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乙醛与溴水发生氧化反应。查阅资料,乙醛并非直接与发生反应,而是与次溴酸(HBrO)反应,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______________
(6)已知柠檬醛的结构如图,结合上述实验,检验柠檬醛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的合理方法为         (填字母序号)。

A.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加适量柠檬醛,观察其是否褪色
B.向溴水中加适量柠檬醛,观察其是否褪色
C.向溴的溶液中加适量柠檬醛,观察其是否褪色
D.向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适量柠檬醛,加热,冷却后取上层清液再加溴水,观察其是否褪色
2022-11-02更新 | 595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化学试题
7 . 实验小组制备高铁酸钾(K2FeO4)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反应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1)制备K2FeO4(夹持装置略)

①A为氯气发生装置,其中装有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__
②除杂装置B中盛装的试剂为________
③C中有多个反应发生,其中生成高铁酸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探究K2FeO4的性质
①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经检验气体中含有Cl2。为证明是否K2FeO4氧化了Cl-而产生Cl2,设计以下方案:
方案I取少量a,滴加KSCN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
方案II用KOH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再用KOH溶液将K2FeO4溶出,得到紫色溶液b,取少量b,滴加盐酸,有Cl2产生。
I.由方案I中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______离子,但该离子的产生不能判断一定是K2FeO4将Cl氧化,该离子还可能由反应_______产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II.方案II可证明K2FeO4氧化Cl,用K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排除______的干扰。
②根据K2FeO4的制备实验得出:氧化性Cl2______FeO(填“>”或“<”),而方案II实验表明,Cl2和FeO的氧化性强弱关系相反,原因是_______
2023-10-09更新 | 1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8 . 实验小组制备高铁酸钾()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i、为紫色固体,微溶于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ii、含有的盐溶液遇到溶液时变成红色。
(1)制备(夹持装置略)

①A为氯气发生装置。
②将除杂装置B补充完整并标明所用试剂___________
③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C中发生的反应有,另外还有___________
(2)探究的性质
①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经检验气体中含有。为证明是否氧化了而产生,设计以下方案:
方案Ⅰ取少量a,滴加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
方案Ⅱ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再用溶液将溶出,得到紫色溶液b,取少量b,滴加盐酸,有产生
ⅰ、由方案Ⅰ中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___________,但该离子的产生不能判断一定是氧化,还可能由___________产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ⅱ、方案Ⅱ可证明氧化了。用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②根据的制备实验得出:氧化性:___________(填“>”或“<”),而方案Ⅱ实验表明,的氧化性强弱关系相反,原因是___________
③资料表明,酸性溶液中的氧化性:,验证实验如下:溶液b滴入和足量的混合溶液中,振荡后溶液呈浅紫色。该现象能否证明氧化性:
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进一步设计实验方案。理由或方案:___________
2022-11-21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
9 . 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酸性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将酸性溶液与草酸溶液按如下比例混合。
【设计实验】
序号V(酸性溶液)/V(草酸溶液)/反应温度/
2.02.0020
2.01.01.020
(1)补全酸性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2)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进行实验①和②,发现紫色并未直接褪去,而是分成两个阶段:
Ⅰ.紫色溶液变为青色溶液;Ⅱ.青色溶液逐渐褪至无色溶液。
【查阅资料】
a.酸性溶液与草酸溶液的反应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过程: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b.的氧化性较弱,在本实验条件下不能氧化
c.呈绿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迅速分解为
【继续探究】
进一步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实验①反应过程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

【解释与反思】
(3)本实验中,化学反应速率:反应ⅱ_______反应ⅲ(填“>”、“=”或“<”)。
(4)小组同学认为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应该改为:,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其理由_______
2022-06-01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丰台区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下学期6月合格性考试化学试题
10 . 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KMnO4溶液与草酸(H2C2O4)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配制1.0×10-3mol/LKMnO4溶液、0.40mol/L草酸溶液。将KMnO4溶液与草酸溶液按如下比例混合。
【设计实验】
序号反应温度/℃
2.02.0020
2.01.01.020
(1)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甲认为上述实验应控制pH相同,可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盐酸       b.硫酸       c.草酸
【实施实验】
小组同学将溶液pH调至1并进行实验①和②,发现紫色并未直接褪去,而是分成两个阶段:
i.紫色溶液转变为青色溶液,ii.青色溶液逐渐褪至无色溶液。
资料:(a)无色,在草酸中不能形成配合物;
(b)无色,有强氧化性,发生反应(青绿色)后氧化性减弱;
(c) 呈绿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迅速分解产生
(3)乙同学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阶段i中可能产生,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继续探究】
进一步实验证明溶液中含有,反应过程中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

(4)第i阶段中检测到有气体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实验②在第ii阶段的反应速率较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6)据此推测,若在第ii阶段将调节至,溶液褪至无色的时间会_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结论与反思】
(7)上述实验涉及的反应中,草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结论:反应可能是分阶段进行的。草酸浓度的改变对不同阶段反应速率的影响可能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