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性质的探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探究分解的催化效率。
(1)甲同学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液,然后各滴加5滴溶液和5滴溶液。观察到两支试管中均只有极微量的气泡。
甲由此得出了结论:分解的催化效率相似,且均不高。
乙同学认为甲的方案不太合理,做了如下的改进:
试管1试管2
实验溶液中滴加5滴溶液溶液中滴加5滴溶液
现象ⅰ.加入溶液后,产生气泡
ⅱ.生成气泡速率先加快后又减慢
ⅲ.整个过程中溶液始终保持浅蓝色。
ⅳ.且整个过程中产生气泡的速率低于试管2中。
ⅰ.加入溶液后,试管内液体立即变为棕褐色,并产生气泡
ⅱ.生成气泡速率先加快后又减慢。
ⅲ.溶液棕褐色逐渐变浅,反应结束时变为浅黄色。
乙认为甲方案不合理的理由有___________(填选项符号)。
a.溶液和溶液的浓度不同
b.两种催化剂溶液中的阴离子不同
c.溶液浓度过低
两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先加快后又减慢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
根据实验结果,乙得出是结论是:___________
(2)研究试管2中出现“溶液变为棕褐色,最后变为浅黄色”的原因。
乙同学查阅文献,发现是因为会与发生如下反应生成棕褐色的。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解释“溶液颜色先变为棕褐色再变为黄色”的原因:___________
(3)乙同学在翻阅资料时还发现能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

他又做了如下的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溶液,滴加几滴溶液,待出现大量气泡时,立即加入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立即由棕褐色褪为无色,且气泡立刻消失。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符号)。
a.的分解几乎无催化作用
b.温度相同时,含相同浓度的的溶液中浓度后者的大
c.颜色由棕褐色褪为无色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7日内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2 . 某小组为探究之间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①产生土黄色沉淀,溶液为棕黄色
②变为白色悬浊液,最后得到无色澄清溶液
①产生土黄色沉淀,溶液为蓝绿色
②开始变为浅蓝色悬浊液,逐渐变为黄绿色悬浊液,然后变为黄色溶液,最后得到无色溶液
已知:为白色沉淀,可吸附在溶液中不存在;呈无色,呈黄色。
下列结论或推断不合理的是
A.能发生反应:
B.反应的速率快于反应的速率
C.黄绿色悬浊液变为黄色溶液时,有生成
D.生成配合物反应的限度小于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3 . 探究配制不同金属离子—氨配体溶液的差异性,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
实验序号操作现象
实验i:的配制实验i-a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溶液,再加入过量的产生蓝色沉淀,加入后沉淀少部分溶解,溶液变浑浊,静置后上层为深蓝色溶液。
实验i-b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溶液,再加入过量的产生蓝色沉淀,加入后沉淀大部分溶解,溶液变浑浊,静置后上层为深蓝色溶液。
实验i-c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溶液,再加入过量的产生蓝色沉淀,加入后沉淀完全溶解,得到澄清的深蓝色溶液。
实验ii:的配制实验ii-a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过量得到浅青色沉淀,沉淀未见明显溶解。
实验ii-b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过量得到浅青色沉淀,沉淀未见明显溶解。
实验iii:的配制实验iii在试管内混合溶液和溶液,再加入过量的产生白色沉淀,加入后沉淀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资料:①饱和氨水的浓度约为
为浅青色沉淀
溶液为红色,在活性炭催化下转化为橙黄色的溶液
(1)实验i-a中生成蓝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有研究认为蓝色沉淀中还有成分,其可以溶于稀酸。检验蓝色沉淀中不止含的实验操作为:将蓝色沉淀过滤,充分洗涤后,___________。(填后续操作和现象)
(3)对比实验i-a和实验i-b,从平衡移动角度,结合化学用语解释生成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原因___________
(4)对比实验i-a和实验i-c中再加入过量氨水前的反应,推测生成有一定促进作用。设计下图所示实验:在1、2试管内分别完成对实验i-a的重复,再分别加入不同试剂。实验现象证实了预测。

①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c=___________
②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5)从平衡移动角度,结合化学用语,解释生成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原因___________
(6)针对实验ii未能成功配制溶液,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改进方案:
①在实验ii-a的基础上继续加入___________,即可成功配制。
②验证配制成功的操作及实验现象是:取①的上层红色清液,加入少许活性炭振荡试管,溶液转为橙黄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7)综合以上分析,配制不同金属离子—氨配体溶液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性,推测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配位数、___________
4 . 某化学小组探究硫酸铁铵的反应。
实验操作现象
向2mL溶液(pH=2.03)中逐滴加入溶液迅速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和大量气泡;继续滴加,当气泡量明显减少时,试管口的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开始逐渐变蓝
向2mL溶液(pH=2.03)中逐滴加入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无丁达尔现象),继续滴加溶液至过量,溶液依然为棕红色,放置两天无明显变化
已知:(棕红)
(1)①实验Ⅰ中产生红褐色沉淀与气泡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由实验Ⅰ可得出与结合的能力:___________(填“>”、“<”、“=”)。
(2)资料显示,可以氧化。针对实验Ⅱ中的现象,小组同学又设计并实施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
向2mL溶液(pH=1.78)中加入0.5mL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色,约2小时后,棕红色变为黄色,检测到
向2mL溶液(pH=2.03)中加入0.5mL溶液溶液立即变棕红色,约5小时后,棕红色变为黄色,检测到
①实验Ⅲ中反应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结合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实验Ⅱ、Ⅳ中现象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3)针对实验Ⅲ、Ⅳ的现象差异,小组同学提出猜想:pH影响了的氧化性或的还原性,并实施实验。
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如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电压表读数为0.6V;
2.向a电极附近滴加3滴10%稀硫酸,电压表读数不变;
3.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3滴10%稀硫酸,电压表读数变为0.5V。
①a、b分别是___________
②结合电极反应解释步骤3中电压表示数减小的原因___________
③补充实验Ⅵ:向实验Ⅱ得到的棕红色液体中加入3滴10%稀硫酸,棕红色迅速变黄,检测到。结合化学用语解释实验Ⅵ中氧化还原反应明显加快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实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____有关。
2024-05-22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化学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实验小组探究SO2与K2FeO4的反应,实验如下。
资料:i.K2FeO4为紫色固体,微溶于KOH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快速产生O2,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
ii.Fe3+可以与C2O形成[Fe(C2O4)3]3-
装置操作及现象

实验一:向B中通入SO2,产生暗红褐色沉淀X和溶液Y(略显红色);继续通入SO2一段时间后,溶液呈红色,继而变为橙色,最终沉淀消失,溶液几乎无色。

(1)A中产生S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暗红褐色沉淀X可能含Fe3+、OH-、SO、SO,检验如下:
实验二:向X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溶解。取少量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变红。证明溶液中存在___________。另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但不能确认含有SO,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三:向X中加入H2C2O4溶液,沉淀溶解。继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沉淀中加入盐酸,白色沉淀溶解。确认X中不含SO
实验三中用H2C2O4溶液溶解沉淀的目的是:___________
实验四:向X中加入足量盐酸,沉淀溶解。加入几滴碘水(含淀粉),蓝色立即褪去。静置,一段时间后蓝色复现,振荡,不褪色。
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沉淀溶解后的现象:___________
(3)查阅资料:a.Fe3+、SO、H2O(或OH)会形成配合物HOFeOSO2

   

b. SO和O2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过一硫酸(HSO
①向溶液Y中滴加2滴KSCN溶液,未见红色;再加几滴6mol·L-1盐酸,溶液变红。溶液Y中存在Fe(Ⅲ),但直接滴加KSCN溶液未见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取出部分实验一中的橙色溶液,久置不褪色。结合资料a中过程ii分析实验一中溶液最终“几乎无色”的原因:___________
总结:SO2与K2FeO4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且遵循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规律。
2024-04-15更新 | 62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6 . 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加热铜与浓硫酸,在反应过程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溶液逐渐变为墨绿色浊液,试管底部有灰白色沉淀;继续加热,试管中出现“白雾”,浊液逐渐变澄清,溶液颜色慢慢变为浅蓝色,试管底部灰白色沉淀增多。
资料:ⅰ.均为黑色固体。
ⅱ.
Ⅰ.沉淀成分探究。
(1)经检验灰白色沉淀中含有无水硫酸铜,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
继续探究沉淀成分:取沉淀,用蒸馏水多次洗涤,干燥,得到沉淀样品,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分别进行如下3个实验。

编号试剂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浓硝酸滴加适量浓硝酸沉淀逐渐溶解,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氨水滴加氨水,振荡,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滴加氨水后,溶液呈极浅蓝色;静置后逐渐变深,呈深蓝色
酒精滴加酒精,充分振荡,静置、过滤,将滤液移入盛有水的试管中,稍加振荡酒精与水的界面呈现乳白色

(2)根据实验①,推测沉淀中含有还原性物质,经检验有,反应初期生成可能原因是_______
(3)②中浅蓝色溶液变深的反应原理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
(4)由以上实验推断沉淀成分主要有_______
Ⅱ.溶液颜色探究。
猜测1:查阅资料:若铜丝不纯(含有铁),导致体系中含有,与水合铜离子调和成墨绿色。
猜测2:铜丝表面常常涂一层聚氯乙烯薄膜,聚氯乙烯在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产生,导致反应体系中形成(黄色),与水合铜离子混合溶液呈绿色。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铜丝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混合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再加入____溶液未变红混合液中不含
取一段铜丝放入大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_______铜丝表面含有氯元素
另取一段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除去铜丝表面薄膜;放入大试管中,加入浓硫酸,加热溶液慢慢变蓝色、蓝黑色

(5)④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⑤中实验现象_______
(6)总结: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多样性与_______有关。
2024-04-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7 . 化学小组同学探究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资料:ⅰ.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可生成易分解产生无色气体。
ⅱ.是一种弱酸。电离出发生如下反应: (绿色)
编号操作现象
分别向溶液中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变黄
溶液不变黄
将实验①的黄色溶液与蓝色溶液混合溶液呈绿色
溶液与溶液混合溶液呈绿色
向实验③所得溶液中加入浓硝酸溶液变蓝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依据实验①,向通入稳定的气流,溶液可能会变黄
B.实验④加入浓硝酸后可能发生,使浓度下降,绿色消失
C.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可能原因是:浓硝酸中溶解了生成的呈黄色,黄色与蓝色叠加呈绿色
D.铜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可能原因是:铜与浓硝酸反应过程中,生成使溶液呈绿色
2024-04-05更新 | 3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8 .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溶液与溶液的反应。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溶液变为绿色,静置后,溶液变蓝,底部产生大量砖红色沉淀。
(1)测得溶液,结合化学原理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溶液与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检验反应体系中是否含有即可证明,检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认为上述方法不能排除空气中的干扰,应该进一步分析沉淀的成分。对反应产物中的砖红色沉淀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砖红色沉淀为
假设2:砖红色沉淀为
假设3:________________..
(4)查阅资料1:(白色难溶固体)
将砖红色沉淀过滤洗涤后,滴加盐酸至过量,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可证明假设1成立,同时溶液变为蓝绿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5)丙同学做对照实验时,向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后,没有观察到溶液变蓝和生成气体的现象。因此,他认为砖红色沉淀中还可能含有其它成分,并设计实验进行证实。
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在试管口用蘸有碘水的淀粉试纸检验,发现蓝色褪去,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向红色沉淀中加入过量氨水,发现沉淀溶解,溶液立即变蓝。

查阅资料2: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上述资料中被空气氧化缓慢变蓝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现象表明,砖红沉淀中除了含有外,还含有________。(写出离子成分即可)
(6)丁同学通过如图装置证明了此条件下,也能氧化,图中甲溶液是________,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此时空气中的不是被氧化的主要原因,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024-03-11更新 | 36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零模)化学试题
9 . 以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管
试剂滴管:逐滴滴加,总体积现象
实验a:溶液
实验b:溶液
溶液先变为绿色,静止后缓慢变浅,最终变为浅绿色
溶液先变为绿色,缓慢产生白色浑浊,充分反应后绿色比实验a更浅
实验c: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振荡后迅速溶解,得到无色清液;超过1.0mL后,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立即变为棕黄色,最终变为黑色,静置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黑色沉淀A和滤液B
【查阅资料】
能与多种不同金属离子形成沉淀或配合物:


易被氧化为或者
【进行实验】
Ⅰ.探究溶液之间的反应
(1)经检验,实验a绿色变浅后的溶液中含,这说明具有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2)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解释实验a的实验现象_______
II.探究溶液之间的反应。
(3)实验c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用化学用语解释“超过后,产生少量白色沉淀”的原因:_______
(4)为了探究实验c中产生黑色沉淀的原因,甲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
ⅰ.取少量滤液B,用广泛pH试纸测定
ⅱ.另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说明滤液中有
由上述实验现象,进而推测出黑色沉淀A可能为或它们的混合物。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做出该推测的理由是_______
【获得结论】
(5)根据上述实验,和金属盐溶液之间反应的多样性与多种因素有关:①_______:②金属盐中的阴离子是否能够参与反应;③反应时间的长短;④_______
2024-02-2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化学试题
10 . 某研究小组探究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
资料:为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Ⅰ.无外加酸碱时,实验如下。
实验ⅰ
实验ⅱ
(1)根据_____,可证实实验ⅰ中红褐色液体为胶体。
(2)已知黄褐色沉淀中有,还可能存在,设计实验证实_____。(填操作和现象)
(3)结合化学用语,解释无外加酸碱时反应结束后降低的原因_____
Ⅱ.外加酸碱条件下,实验如下。
实验编号实验操作现象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再滴加溶液液体变为红褐色,立即产生大量气体,有液体喷出试管,最终产生大量红褐色沉淀
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再滴加溶液溶液呈黄色,有少量气泡产生,静置无沉淀产生

(4)根据实验ⅲ,推测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原因。
猜想一:催化分解。
猜想二:_____
设计实验_____,证实猜想一不是立即产生大量气体的主要原因。
(5)是产生氧气的主要微粒。请结合反应机理分析酸性条件下产生气体少的原因_____
主要反应机理:
(的水解)
注:代表的化合价为+3
(6)已知体系在废水净化中,具有一般化学氧化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是由于有强氧化性,根据以上实验探究,配制该体系最好控制在_____条件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