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代变革与戏曲改良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02年,最初的倡导者是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各种新型传奇杂剧剧本大量出现的同时,一些地方剧种的改良活动也陆续起步,开风气之先的是川剧,

1904年,成都设立了川戏改良公会。它以“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为宗旨,邀请了黄吉安、赵熙等熟谙川剧艺术特点的文人改编旧戏本,创作新剧目,同时还规定了较具体的有关演出和考核、奖惩伶工的办法。这不仅使近代川剧产生了一大批由文人创作或改写的具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的新剧本,如《柴市节》《闹齐宫》《情探》等,而且使川戏的表演艺术有了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俊才《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始末及意义》

话剧的出现为戏剧改良注入了新动力。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地方知识分子在悦来茶馆演话剧。192012月,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以万春茶园为舞台演“新剧”,并联合各新剧团到成都各校演出,推动社会教育发展。联合会宣称其目的是“启发民智”,而非谋利。因为演出收入用于

“公益”,联合会要求免除当时必须征收的“伤兵捐款”和维持秩序的“弹压费”。1931年,摩登剧社在大舞台戏园演出反对日本侵略的剧目《山河泪》,吸引大批观众,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剧社相信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剧能够激励人民“同仇敌忾”。

——摘编自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以“时代变革与戏曲改良”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标题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3-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读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很早就发现阅读不仅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还兼具养生保健,预防和辅助治疗身心疾病的功效。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中国古代的阅读文化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咨议局与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社会所期望的改车,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它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依据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65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工业内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4-03-08更新 | 309次组卷 | 11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4(河北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6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计划体制下,中国流通组织的经营范围不仅受国内外市场划分的限制,而且其本身所有制单一,在计划管理和行政审批严格限制下垄断经营,流通组织事实上是国家分配物资的手段和工具,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当然也谈不上企业的经济效益。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首先,国家商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改革。1993年,撤销原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主管全国商品流通,结束了生活资料流通和生产资料流通长期分割管理的局面。1998年,根据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议,将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作为商业流通行业的主管行政机构。其次,颁布和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再次,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截至1996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粮食等商品储备以及管理机构。最后,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机电、金属等行业都建立了全国性专业协会;出现了审计事务所等专业性服务中介机构和中国劳务公司等从事经纪业务的经营性企业。

——摘编自裴长洪、彭磊《中国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回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2024-03-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 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河北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18世纪的许多思想文化活动都是在国家机构的影响下进行的。雍正资助书院使学者们有了职业,1736年至1795年在位实际执政61年的乾隆,曾倡议由一大批有学问的文人编了大约57部大部头著作,如《四库全书》等。清代的学术从属于官方,即使这种从属是间接的。皇帝对中国知识界的统治还表现在对文化的镇压上。这一镇压持续了大约15年,与编纂《四库全书》同时进行。

——摘编自(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官学的显著特点并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史前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参与塑造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自商周起,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文化并耀于世,共同构建二元耦合的中华文化。中唐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迎来领跑千年的辉煌,明清之际,国家经济更是依赖长江流域。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思想创新、革命文化孕育发展的高地,担当起中国工业文明的先导、改革开放的先锋。长江流域人文兴盛,“长江经济带”“长江城市带”“长江文化带”正在创造更加壮阔的现代文明。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024-03-06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大题预测卷04(河北专用)-【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外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实践内容极为丰富,其经验启示十分宝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六大特点:一是始终坚决捍卫和有序拓展国家利益;二是始终追求和平外交政策,探索和平发展道路;三是顺应时代潮流、伸张国际正义和履行国际责任三位一体;四是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五是外交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目标明确,涉台、涉藏、涉疆外交地位突出;六是新中国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全领域,外交制度、决策机制不断加强、规范和完善。

——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外交的特点”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重山复岭,印刷基础薄弱,加之受国民党层层封锁与军事“围剿”,各方面的物资都极其匮乏,新闻出版所依赖的纸张和印刷设备等基础性物质条件根本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工作。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苏区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

中央苏区于1932年集资20万元于长汀成立中华纸业公司,负责收购纸业合作社和纸农槽户生产的“土纸”。此外,红军在战斗胜利和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中,都会收缴被苏区政府列为特需物资的印刷设备及有关材料。在使用中,还通过增加劳动力与劳动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印刷品的增产。1934年1月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将造纸等定为苏区“特别需要与特别有利的”产业,使得各地在开展合作社运动中,都将纸业生产摆在突出位置。

——摘编自吴宇烨《“点石成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及其应对》

(1)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为应对新闻出版的物资困窘所做的努力。
(3)综上,简析研究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史的意义。
2024-05-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