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是某班级的一期黑板报(局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党的农业发展思想与之相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党的推动下,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以法律形式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政府为农民发放土地证。为克服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党认为应推动农业合作化,要稳步前进,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渐进式地过渡到集体所有,农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过渡到合作经营,进一步过渡到集体统一经营。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我国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在物资短缺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农产品需求,1953年党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即政府计划购进农村余粮户的粮食,计划供应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同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统购统销”稳住了当时的粮价和市场,促进了工农的结合,巩固了工农联盟,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初始资本。

——摘编自戚振宇、李金叶《中国共产党农业发展思想的百年演进、逻辑脉络与原创性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政策的内容及其特点。
(2)为该黑板报拟定一个标题,并谈谈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规定地方长官由文官出任。地方行政架构为路—州—县三级制,其中,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分设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地方财赋除少数外,大部分要转运中央。地方厢军中强壮者升入禁军,弱小者留厢军。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材料二 忽必烈建元朝后,为了适应攻取南宋,中书省宰相被派往各地处理临时军政事务的形式频繁出现,并逐渐发展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书省。元代行省掌军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粮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并在财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实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无巨细,皆需咨文申禀中书省。元代行省实行的是种族交参和群官圆署制,即官员由是蒙古、色目、汉人交参任用,在决策上需集体参与,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议。行省下的地方官员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的疆域划分上打破传统,重新整合,如:将四川汉中划入陕西行省管辖范围内,湖广行省管辖岭南、广西等区域。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其特点。综上所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管理制度的认识。

3 .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其中董仲舒的儒学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并利用阴阳家学说把思孟(子思和孟子)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给儒学披上神学的外衣。在他的思想体系里看不到“和而不同”的观点。他所强调的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历史现象是复杂的。如果说在伦理学的范围,董仲舒的儒学丧失了理性主义,那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却推动了国格,观念的诞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唐代统治阶级思想中,他们既不能放弃儒学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作用,也不愿意对有助王化的佛教和道教势力进行实际上的限制。至中唐时,道教空前兴盛,并从义理与人生哲学方面整合儒佛之学,倡导“性命双修,与理身理国”。佛教也因其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吸纳着众多信徒,抚慰着世人普遍不安的心灵。此时的儒学,因在意识形态与文化方面权威的失坠,而陷入了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虽然韩愈等人力排佛老、捍卫儒家道统,但直到以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的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他们既捍卫和发扬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传统,也从哲学义理的高度给予儒学以系统的解释和说明。

——摘编自刘亮红《唐代儒学权威失坠表现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儒学陷入“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窘境”的原因,并指出宋代“儒学复兴运动才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的表现。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旅美学者魏特夫说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属于治水文明,因此中国发展是循环缓慢的。其后伊懋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论”,认为中国宋代社会经济已经达到高度发达水平,宋以后就停滞不前了;明清时期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陷入了高水平的陷阱,一方面高度的农业集约化要求增加资本,另一方面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资本积累,因此中国只能高水平停滞。西方学者又相继提出了中国明清时期“有增长无发展论”,从而把“停滞论”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形态。特别是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明清社会经济“过密化与内卷化理论”,认为明清社会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无质变,如果没有西方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表述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不变没有发展,自身不可能产生近代性因素。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的整体或部分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提出自己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教士李佳白与尚贤堂

1882李佳白从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便自愿要求到中国传教
1897经清政府批准“尚贤堂”在北京正式成立。得到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中国招商轮船公司等清朝官员、商务机构的捐助;尚贤堂不分宗教派别,各教人士都可入会
1910年前尚贤堂设有英文、经济、法政分科学堂,招收学生,聘请中外教员授课,李佳白亲自讲授各国宪法等课程
1912尚贤堂特辟十间房,开设华品陈列所,其“意在发扬中国美术之精良,引起外人观感,且籍以引进工艺扩张商业”
1913孙中山被邀请到尚贤堂演讲并举行植树典礼
1914李佳白向“劝用国货会”建议,鼓励中国制造商在堂内展销国货,华品陈列所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尚贤堂中外女士会在华品陈列所为即将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的武陵女塾绣品举办展览会,经过中外人士鉴赏和挑选的绣品,在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19221923上海尚贤堂联合各教举行和平祈祷大会;北京尚贤堂各教联合会讨论和平方案向各省首领发出息战通电,这些活动会同国内各方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
1927李佳白去世,《芝加哥联合报》评价他:“李佳白开创了一种不容忽视的传教方式,这种方式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传教事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胡素萍《李佳白与尚贤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尚贤堂能够在华创办并得到发展的原因。
(2)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如何认识尚贤堂在华活动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东、中西部地区主、客户(宋代以土地的有无作为评判标准,分为主户与客户)情况

地区主户(口)客户(口)主户与客户之比

东部
江南东路90226117149983.7%
河北路76513021906577.7%
两浙路144640638369078.9%

中西部
夔州路21559525247246.1%
荆湖南路45643135462656.3%
利州路17983512215659.5%

——据《文献通考》整理

材料二   观点一:王安石:“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蔡襄:“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

观点二:“今者州县有十等五等之别,一有均敷,曰上户;一有追呼,曰上户;一有差徭,曰上户。为上户者不胜其劳”“士大夫类曰抑强扶弱,而不知安富恤贫亦所以为政也。田里贫则国家贫,田里富则国家富,田里之财即国家之财也。”

——摘编自李华瑞《宋代“兼并之家”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东、中西部地区主、客户占比不同反映的实质,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宋代人地关系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3-11-06更新 | 4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禹躬亲其劳以集大功,遂成民族结合之枢核”,之后逐步混合“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割、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他在《新史学》中说:“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竞争而已”。因此,“民族为历史之主脑”,应该记述民族“排人”“排于人”的历史,“排人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凌夷衰微。”美国史学家杜赞奇称赞他“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历史学家”。

--摘编自王娟《梁启超民族史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史观的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纲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材料二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清朝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帝国。其统治者不仅继承了传统“华夷一体”的理念,还提出了“中外一体”的思想,即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中央,清朝设立理藩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则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世政不易其宜”的方针下实施了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土司等制度,对于少数民族上层则施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安抚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296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19297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令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加大了对边疆省份的经费补助力度。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草拟《边民教育计划大纲》,规划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提供给教育部作为参考。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楞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重视边疆教育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