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斯的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斯与董仲舒的上述主张的实质以及主张施行后产生的社会效果的不同之处。
2022-03-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史学家严耕望关于唐诗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曾言:“近代研究唐史,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生才思高敏,学养深厚,能就‘诗’‘史’曲折互证,成其新解;我之以‘诗’证‘史’,只是从浅显处着手,就‘诗’的表面意义加以运用,以显现史事之面目。因为注意面较广,可能较陈先生所获为犹多,但就学术境界言,自不如陈先生之深邃了!”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有
A.古体诗应用于历史研究多出在唐史研究领域
B.严耕望、陈寅恪皆认为唐诗是研究唐史最经典史料
C.严耕望认为用唐诗研究历史自己无法和陈寅恪相比
D.通过唐诗可以揭示历史史实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
2022-03-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两汉时期的是
A.“宅兹中国,自兹义民”B.“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C.“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022-03-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新实验班)历史试题
4 .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也见证了社会变迁。如“十里长街市井连”、“入蜀经蛮远别离”、“夜市千灯照碧云”。从这些诗中反映了唐朝
①商人远行贩运            ②夜市繁荣                 ③商帮形成          ④草市绵延不绝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 . 田汉有首诗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这首诗最有可能写于
A.1956年B.1958年C.1966年D.1978年
2021-07-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下关于《诗》的说法正确的
A.《雅》是其精粹B.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C.是孔子编订的儒家经典之一D.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奠基
7 . 1949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
A.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C.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D.取得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021-05-0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晋赵简子问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该材料反映了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当时已经没落
③ 出现强有力的大夫企图得国的情况          ④ 随着实力的变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1-02-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从古至今,边疆是全国安全稳定的防护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把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作为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方略。……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材料三   1850年,林则徐因病回到福建原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沙俄多次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现实,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改土归流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清朝负责新疆事务的机构名称。并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晚清时期能佐证林则徐“预言”的主要史实,并简述晚清政府为加强控制新疆地区而采取的措施。
10 . 多元兼容伴随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民族团结使国家走向富强、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入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服纨绮以见公主。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之;亦渐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

——摘自(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   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一句话归纳这一事件的内涵,并指出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概述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试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族观的具体体现。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的名称和实行的管理举措。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事务的角度,概述中国民族关系史发展的主流趋势。②材料三中,在百年抗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试以抗日战争为例,说明“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的领导核心及其在抗战中坚持的战略总方针,并从反抗外来侵略的角度,论证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2021-03-31更新 | 30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