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6 道试题
1 .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北是影响中国历程的一个关键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处边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又是进入中原的诸多民族的故乡,更重要的,又是多个王朝的“龙兴”之地,因而使得东北地区的历史具有独特性,为其他边疆地区不可比拟。明代的东北,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明政府实行“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的政策,又在元代“站赤制度”的基础上,在东北地区广设驿站,增辟水陆交通线,使东北地区的交通线纵横交错,形成为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与内地密切联系,使东北地区成为明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

(1)指出以东北为“龙兴”之地的三个王朝,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加强对东北地区管理的举措和特点。

材料二   17世纪之末,俄军东侵至外兴安岭西麓时,乃为强大清军所遏阻。一战之下,俄军挫败,乃有中俄《_______▲_______》(公元1689年)之签订。该条约之主款厥为两强以外兴安岭为界,划疆而治。俄人之陆路东侵至此乃告一段落,双方相安无事者凡170年。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俄人乃撕掉条约,进占我东北,强据我海参崴,改名俄属“镇东港”,从此为患北方,至今未已。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对应的条约名称及该条约签订的意义,概述近代俄人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史实。
2 . 赋税与财政制度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效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庸”制和两税法归并“庸”制,是中国古代力役制度从现役为主向征收代役金为主,并逐步将代役金归并入田亩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步骤,成为后世诸多王朝役法重大改革的龟鉴。……唐《赋役令》规定:“县令须亲知所部富贫,每因收手实之际,即作五等定簿……若遭灾蝗旱涝之处,任随贫富为等级。”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颁布的《至元新格》规定:“诸……役,先富强后贫弱,贫富等者,先多丁后少丁……。"由此不难看出它与唐朝的制度联系。

——摘编自陈明光《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王安石在新法系统中的尝试与广泛应用,产生于思想观念与创造力极为活跃但又积弊重重的北宋中后期,既有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他开启了新的经济与财政模式,并以货币运作为导向。常平新法执行青苗钱借贷—在还贷时,政府虽然设置货币与实物双选可能性,但通过初为低康的“粮食基准价”设定,驱动农民选择货币还贷。……免役法则由农业生产领域深入到基层劳役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这一趋势的广度与深度。

——摘编自俞普悲《王安石变法中国家经济与财政行为的货币化导向》

材料三   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虽同属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但财政体制遵循民主与分权原则……而蒋介石在党、政、军都拥有最高权力,而且行使权力时“被少顾及正式的指挥系统”。19281933年宋子文担任财政部长期间,财政部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正常权限常受蒋介石干预、如裁减军费、集中预算管理、严格财政约束和压编开支等,都收效甚微,财政制度安排部分失效……宋子文最终被迫辞职。继任的孔祥熙任职长达12年,期间大肆任用亲信,排斥异己,严重损害了财政系统的运转绩效。

——改编自焦建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财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冲突》


(1)阅读材料一,理解唐朝赋税制度成为后世诸多王朝的龟鉴,请结合明清赋役改革的史实加以说明。结合所学,写出元朝与唐《赋役令》的规定存在联系的赋税制度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及其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为其变法的实施提供保障的货币体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子文时期“财政制度安排部分失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孔祥熙时期财政建设的成败之处。
2023-06-26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史实
公元前139年        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武威、
张掖、       、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户共71270户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           。

——据《史记》《汉书》


(1)完成材料一表格中填空部分的内容。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王朝边疆治理的手段。

材料二   唐太宗提出了“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观点,还打破“华夷”界限。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王文光,马宜国《古代华夷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爱之如一”体现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对应的序号及其成立的时间。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主题。并简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3-11-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原王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的交流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料犀象及茶与交易。⋯⋯景德三年,诏民以书籍赴沿边榷场博易者,非九经书疏悉禁之。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糯米),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骆驼),岁获四十余万。

——《宋史·食货志》


(1)阅读材料一图,分别写出图中①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结合所学概括政权③处理北方边境问题的两种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榷务”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概述这种贸易的积极意义。综合本题信息,谈谈你对处理好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概述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6 .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钧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清四大名镇:朱仙镇主产木版年画;汉口镇因交通而商业繁荣;佛山镇长于冶铁;景德镇精于制瓷。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当时中国外销世界各地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窗口,葡萄牙人入居后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重要的是,航线延伸到美洲。西班牙占据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青花瓷带到了墨西哥。

——整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中国青花瓷销往海外获取大量白银的两条主要航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明末李之藻、徐光启等学者接受西学,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数学、农学水利等书籍.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传救士出于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学技术作为传教手段之时,也有意迎合中国知识界“西学中源”的说法。“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及其流传,其着服点在于接受西学,吸纳西学,它反映了当时的学人士子对以西学为代表的外域文明一种接纳的心态,一种开放的意识, 一种融合的观念。

——摘编自黄爱平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

材料二   曾国藩在奏陈中认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译书方法具体地说:“将所欲译者,两人先熟览朐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译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洋务派领导的翻译出版活动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基础知识,以提高普通民众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活动为科学启蒙。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一览表(部分)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目别

种数

图数(注:插图)

本数

兵政

43

1660

122

格致

3

160

7

船数

9

177

21

物理

10

1311

25

工程

5

169

13

化学

11

717

73

矿学

10

1383

36

医学

91

958

63

工艺

36

2856

76

合主地

218

9391

426

——摘编自李纲、倪波《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材料三   从国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轨迹中去把握党的百年历史,《火星报》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共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在《火星报》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创办《火星报》,列宁行动的核心都是建党,其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每时每刻体现于办报活动之中,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思想与俄国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高金萍《照亮新时代的"星星之火“一列宁早期党报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中源”说的原因。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此时学者与传教士在地图、数学、农学水利等三个领域的合作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派翻译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列宁创办《火星报》的目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角度,阐述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影响
2023-09-0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作为“赏赐”品,唐朝往往会回赠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换言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经济与先进的封建制农耕经济的互补构成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贡赐贸易催生了唐蕃汉藏民族官方和民间的“绢马互市”。因吐蕃人世居青藏高原,多以牛羊肉、酥油和青稞等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为主,而茶具有解油腻和助消化的功能,故“嗜茶”。各自短缺必需品为唐蕃之间“茶马互市”创造了交换条件,由此形成了沟通汉藏友好往来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贺冬《论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成逻辑》

材料二   译仓和孜康两个机关是代表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俗官两个系统。一切重要职务首先在20多家大贵族当中挑选,剩下的职官空缺才在普通贵族出身的仲科尔中选任。平民几乎没有可能参与到西藏地方政府中,除非家中出现某位大活佛的“转世灵童”。18世纪中期以来,一切用人、行政事务都须驻藏大臣禀呈清政府执行,清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较元、明两代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

——摘编自金雷、格桑曲珍《浅谈清朝西藏的治理及地方职官制度》

材料三   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完整表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日趋丰富。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岸同胞应当“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之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2013年6月,习近平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记者时说:“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摘编自肖贵清、张鉴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蕃贸易的形式,并结合所学分析唐蕃贸易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西藏地方职官系统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清朝对西藏地方实行了“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国内背景。依据材料三,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内涵丰富发展的表现。
2023-09-0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商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经营之道: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就必须掌控整条产业链,而不仅是制造这一个环节。作为最早经营茶叶外贸生意的常家,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中国的产茶之地,他们最早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等产茶之地,经江西景德镇、南昌、九江,湖北汉口、襄阳,河南南阳、洛阳,山西平遥、大同至张家口,再运往恰克图的绵延数千千米的“茶叶之路”。他们从南方贩茶叶,把制造、包装、加工、运输、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条高效整合的产业链,造就了以晋商为代表的一代茶商的辉煌的成就。

——摘编自《晋商史料全览》等

材料二   世界因15世纪90年代的新发现而发生了变化,欧洲再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引擎。马德里和里斯本做出的决策能影响到几千英里以外的世界,如同当年从阿拔斯的巴格达、中国唐朝的洛阳、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或中亚撒马尔罕发出的号令一样。如今是条条大路通欧洲。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后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明朝后期以来以茶叶贸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马德里和里斯本分别属于哪个国家。概括地理大发现后西欧出现了哪些新的商业经营方式并说明其对西欧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3-08-29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10 . 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所言:“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梦粱录》记载临安“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因此,宋政府不得不将城市中非农业人口定为坊郭户而单独列为户籍。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又以195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到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停滞、倒退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98年,城市人口由1.84亿增加到3.79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布局渐趋合理,城市化开始逐渐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军等《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居民成分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围绕“新中国的城市化”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写一篇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8-28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