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常使用一些边疆词汇来表达其对边疆空间的认识,如三边、边郡、边州、初郡等。边郡、边州等既体现政区(“郡”“州”),又体现地理空间(“边”)。从词语的使用来看,体现为新的边疆词组被大量使用,如极边(沿边)、次边、近里等。极边、次边等体现的是地理空间,而非政区,可以概括为“地理性词汇”,凡是分布在这块区域上的州军、镇寨皆可称之为极边“州、军、镇”。从宋人的使用频率来看,边郡、边州等词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极边(沿边)、次边等词汇的运用频率远远高于边郡、边州等词汇。

——摘编自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辽、宋、西夏、金时期各个民族的局部统一,与其说是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继续,毋宁说是全国统一的必要准备阶段,没有这一时期在局部统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就没有元、明、清时期空前的大统一。

——摘编自杜建录《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边疆地理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该时期“局部统一基础上的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西域自昔戎胡错居,道路时为闭塞。至汉征匈奴,武帝闻月氏族与匈奴有怨,欲诱之共击匈奴,乃遣张骞使月氏……后霍去病破匈奴右地,金城河西、盐泽之间,不复有匈奴,于是……设四郡,武帝发使抵安息、奄察、黎轩诸国,使者相望于道。

唐初设州府以经营云贵,后扶南诏制吐蕃,又拓建、修缮道路。后南诏渐强,与唐交恶,以滇川黔相邻处之道入川,屡战于唐。为占滇川黔相邻地,南诏乃东向,建东城,修道路。唐为制防之,更视滇川黔相邻地之道路为重。二者乃战不息,皆有减损。

——据马亚辉《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的互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概括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时期“张骞使月氏”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之间的关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摘编自《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19123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康熙皇帝认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列举清前中期践行这一主张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024-02-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024-01-1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4·福建·模拟预测
8 . 《2022中俄联合声明》于2月4日公开发布。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23-10-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六)历史试题
9 . 开辟道路交通是中国古代王朝经略边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从张骞通西域至郑和下西洋,沿着丝绸之路,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在这一阶段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存在的。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和平的。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指出这些举措实施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894年间中国民族企业分布情况(部分)(单位:家)

地区产业

上海

广东

湖北

四川

山东

其他地区

合计

矿业

3

2

8

13

纺织

14

88

3

1

3

109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重工业投资比重高达到85%,工业产值增长了两倍,飞机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同时,轻工业产值增长了83.3%,轻重工业均迎来快速发展期。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工业建设成就并分析意义。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