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决战,徽商经营的主阵地江南地区战乱不断,导致徽商经营活动几乎停止。

——摘编自李莉莉《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综述》

材料二   胡庆余堂大事记

1878著名徽商胡光墉(字雪岩)创立胡庆余堂雪记药号店堂
1958改制为公私合营杭州胡庆余堂制剂厂
1966更名为“杭州中药厂”
1979厂名恢复为“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
1999企业改制,企业股份为国有股、经营者股、职工持股协会股三大块
2002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4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摘编自官方网站·胡庆余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衰落的原因。
(2)与材料一徽商的整体衰落相比,作为徽商企业的胡庆余堂却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庆余堂不断发展的时代因素。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认知?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就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缘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摘编自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2)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
(3)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蹴鞠起源于战国,汉代时逐渐兴盛并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由于蹴鞠的对抗性强,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汉代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在军队中广泛开展,直接对抗分队比赛。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的圆形球壳。赛场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节日时有很多女子以踢球为乐,家庭之间也时常举行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时,出现很多蹴鞠团体组织,踢球艺人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比赛。民间体育活动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在运动理念上推崇和谐、适度。

——摘编自宋兆麟《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

材料二   据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祭祀宙斯而定期举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古希腊城邦人民拥有很强的冒险拼搏、强者为尊的精神,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城邦之间的战争需要士兵有强壮的身体,而体育是培养强壮战士最有效的手段。古希腊盛行拳击、角力、赛跑、射箭、投枪、掷石饼和战车赛等竞技活动,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求是成年男性公民。斯巴达公民都要接受政府规定的军事体育训练,七岁时就要前往寄宿制学校进行训练。古希腊不仅重视体育的发展而且重视音乐、文学、修辞学、哲学、逻辑学等的教育,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摘编自(法)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到唐宋时期蹴鞠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的蹴鞠运动和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同。
2021-05-01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和处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连年薄收,食粮空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边区财政入不敷出,人民衣食不足。1941年以后,日军将其主要力量用于巩固占领区,重点对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总力战”,实行野蛮残酷的“扫荡”“清乡”“蚕食”和“三光”政策,导致国内抗战进入严重困难局面。此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摩擦、武装包围和经济封锁。然而,广大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多种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仅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而且从困难走向了胜利。

——摘编自朱鸿亮《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能力:初步掌握了现代化工厂、矿井、桥梁、水利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在大批引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迅速组织起来了相关队伍和机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到1958年中国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已经能做到绝大多数建设项目靠自己设计。由于机械设备和钢材的自给程度大幅度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我国已经能自行制造一系列设备,中国许多工业品开始出口,大批经济管理人才成长起来。因此,尽管1960年初苏联突然终止援助,使我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由于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新技术,发展了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生产能力,进而奠定了初步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摘编自董志凯《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的辩证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减时期边区政府“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的措施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努力,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并肩战斗,互相支援。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需要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1956年,毛泽东明确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是如此。

——摘编自萧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

材料二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国家颁布法令,规定在私营工商企业中“设立劳资协商会议的组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举办前,对国家领导人名单进行了反复协商,人民代表的产生也经过了反复协商。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指出,“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已经这样做了,今后仍要继续这样做”。1954年,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协商民主仍旧在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也是一种协商的形式。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工作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制度机制及其方针,并分析上述机制和方针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的具体表现,并说明1954年“我国国家政权与人民政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的直接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在太和年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他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他强调执法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

——摘编自简修炜、张耕华《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材料二   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明礼仪、定制度、移风易俗运动,为"开导兆人,致之礼教"服务。北魏儒学大行。朝中论政议刑,不拘胡汉文武、官秩高下,人人尊崇引经据典。孝文帝强调治国"礼教为先",又主张"法为治要",先礼教是扬起仁政无敌于天下大旗,宣文德以惠天下;重法治是以公平之刑辅教化,刑斧在握,求臻"辟以止辟"。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既表明当权者对专制集权已经巩固之自信,也反映了对封建正统法文化的体认和吸收达到了新的水平。

——摘编自邓奕琦《论北魏孝文帝的法制改革》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影响。

8 . 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类型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经济19.%32.2%
合作社经济19.%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
私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
个体经济71.8%7.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
(2)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变化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己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领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1840年——1919年)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王莽建立“新朝”(8—23年)后,为了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新政、“托古改制(仿照《周礼》改革)”。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恢复“井田制”。实行五均制,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其职责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管理市场物价。由政府办理贷款,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货,实行无息或低息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发行20多种货币,价值比例十分不合理,货币贬值严重。由于王莽改制竭力复古,不切实际,所用非人,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加之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导致改制的最终失败。

——根据百度百科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措施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王莽改制中获得的启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