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现得较为开明。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确立了以考试选人的科举制,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属官的制度,一律改由中央任命。科举意为分科考试举人,其中以考儒家经典的明经和兼考诗赋、对策的进士为最重要的两科。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旧唐书·杨馆传》)。考试一般每年举行,合格后获得任官资格,再由吏部考试,通过者正式进入官员系统。“取士不问家世”(《通志·氏族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朝汪洙《神童诗》,一说元朝高明《琵琶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代兴科举的历史背景,概括隋代科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四军建立的苏北、淮南等八个抗日根据地一般统称为华中根据地。在根据地创建之前,当地传统婚姻盛行,强调门当户对,父母等长辈掌控主婚权。根据地建立后,政府先后颁布的法令强调婚姻自主原则,主张订婚和结婚都要遵循当事人的意愿。对于传统婚礼程序烦琐、花费巨大的问题,根据地倡导新式婚礼,如淮北行政公署就特别强调“婚丧喜事一概从简”。根据地还将婚姻习俗变革与妇女解放和权益保护相结合,鼓励妇女提高劳动能力,开展纺织运动,妇女通过生产劳动,不仅拓展了活动的空间,增加了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更创造了财富,减少了对传统家庭的经济依赖。根据地的婚姻制度变革,使得妇女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妇女从原有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根据地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吴云峰《论华中根据地对传统婚姻习俗的改造》


(1)简述华中根据地改造当地婚姻习俗的举措。
(2)说明华中根据地改造当地婚姻习俗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1014日开始到1125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六万余人,大炮三百余门。坦克一百七十多辆,出动飞机三千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岁起猛攻。对美军而言,这是一场“挽回面子”“扭转局势”的战斗。可是美军没想到志愿军如此顽强,宁愿跟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肯撤退。反反复复争夺阵地59次,志愿军一共击退了联合国军九百多次冲锋,而这些冲锋的激烈程度前所罕见。整个上甘岭战役下来,美军足足倾泻190多万发炮弹,阵地的山头都被削低了2米,到处一片焦土,但即使是这样,志愿军最终还是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令美军彻底沉默了,朝鲜战局也就此稳定在三八线上,如同秦基伟将军所言“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1953727日,战争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历时2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摘编自凤凰网《血与火的较量: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甘岭战役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甘岭战役蕴含的精神。
2022-04-30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语教育的一系列决策和改革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与祖国同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英语被认为是“帝国主义语言”,在国内形成了向俄语“一边倒”的形势。1956年英语取代了俄语的地位,开始了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1964年,国家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除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外,对其他语种发展也给予了相应指导。自从1978年英语首次成为高考科目后全民掀起了学英语的大热潮,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摘编自王定华《民族复兴的强音——新中国外语教育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语种不断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倭寇从海上进犯,帝(明太祖)惠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

——摘编自《明史》

材料二  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办不到,欲其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延表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蛤,势必大溃。惟有分剐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至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疆略有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

——摘编自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


(1)分别阐述两则材料对研究明代和晚清海防的价值。
(2)结合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并做简要评价。
8 .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四   下表是元明清三代管理西藏、蒙古措施的对照表

元朝明朝清朝
西藏册封僧俗首领;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任用藏族上层管理人士。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内善后章程》。
蒙古设行省重修长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平定葛尔丹叛乱;设盟旗两极管辖,任用蒙古王公。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就模式一、二、三,各举历史上的一个实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人”为“中国版图之确立”所做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4)结合所学,填写①处的机构名称。并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两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共同特点。
2022-04-28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著《历史》,主要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著《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不仅突破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试图勾画一幅全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司马迁笼统地称这个已知的世界为“天下”,这大体上就是中国人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著史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19世纪,魏源(1794~1857)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42年出版,1847年增为6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

——摘编自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所著史书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海国图志》各自反映的时代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对社会的变迁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大转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时期,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在发动革命推翻旧的生产方式,以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以前,往往先用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对社会向前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政治上的暴力革命在思想上、舆论上作好了准备,荡涤着一切旧制度下的污浊空气,而且直接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

——摘编自姚秀梅《浅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中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写出该事件名称,根据该事件自拟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足,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2022-04-24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广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